第6頁,共9頁 第一第一 ... 45678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51 到 60 共計 82 條
  1. #51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lyyoung 查看文章
    例如說,您說"要談樂理請參閱...."

    tempo marks每個音樂家都看得懂,

    但那一個音樂家演奏的速度會和別人完全一模一樣?

    一樣是貝九,貝姆和卡拉揚誰看不懂"tempo marks?"

    為何速度差那麼多?

    您認為tempo marks看懂了,

    就不會有速度的差異了?
    我想葉Sir只是要指出您說的“速度“包括了tempo(演奏速度或是重播速度)的差異,以及聽感上的聲音的起動/結束的快慢(有點像電路學上說的slew rate)。

    即使是同一首曲子,同一個指揮/演奏者,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地點,演奏的速度都未必一樣。由於每個音樂廳的演出環境不同,在殘響比較長的音樂廳演奏,演奏的速度太快,太大聲,可能沒法把每個音符都展現出來。

    葉Sir也聽了很多年的音樂,他絕對不會不知道tempo marks並不是每分鐘幾拍的絕對值。
    此篇文章於 2011-12-31 11:24 PM 被 kevintran 編輯。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3. #52
    註冊日期
    2008-02-03
    文章
    3,984
    Thanks
    835
    Thanked 766 Times in 58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999369 查看文章
    關鍵!關鍵!關鍵!
    關鍵是要"全面的"都要週全該有~~該注意~~該作~~
    時光倒留 如回到了二十年前 也發現了搭配或調校不佳 會造成聽音速度問題[如快亂或如鄧麗君感冒了]
    速度是關鍵之一
    玩了半輩子的音響 世間喧嘩 不如孤獨 寧靜 思想 深山幽谷中的一股清泉

  4. #53
    註冊日期
    2008-03-04
    文章
    49
    Thanks
    118
    Thanked 35 Times in 21 Posts

    預設

    前些時候探索頻道介紹子彈列車的原理時,介紹有關克服車輪空轉的問題.

    有提到超跑這種大馬力及大扭力的車, 輪胎要是 抓地力不足, 以及空氣動力套件設計不良(下壓力不足)時,

    是不可能讓車(就像是喇叭)的引擎效能(就像是擴大機)完全轉換成 "速度"(聲音-音響效果).

    F1義大利賽道比賽轉播時, 看到Vettle 的雷諾車在直線上的加速,一下就衝到335km/h以上, 卻不會有打滑或失控的現象 , 這就是 車手--車的完美結合!

    同樣的 喇叭與前後級擴大機-訊源的搭配(有些前輩認為就是阻抗匹配的好壞,機絲暫態反應好壞與相位的準確.....) 好像也是應如此

    所以, 小弟認為擴大機或訊源的的"暫態響應"好壞 ,好像只能說是音響效果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 ,


    人的耳朵本來就是要訓練

    將軍大 ,何大, 陸大 ............等前輩的學費與音響研究時間與精神 不就是在提升其耳力嗎?




    我在音響的探索(耳力的訓練) 其實迷失過很多次, 有時拼命追求高音的飄逸 , 有時特別追求中音的甜美醇厚,.有時一直在追求低頻...... 追求自認所謂的"聲音(音響)美學" ....

    但都失之偏頗....喪失音樂的平衡和諧.狂暴或發洩情緒...喪失了演奏者(與製作人)的詮釋..感情..表情...等...

    好在 朋友有paa6 可以幫我找回一些較正確的音效 (所謂"較正確" 是因為我的空間不好, 有些頻段靠EQ也不能補平....)

    好在 我可以到音樂廳找回準星 .....

    以上是個人小小 心得供大家參考 請高手不要見笑

  5.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ccl626 For This Useful Post:


  6. #54
    註冊日期
    2008-02-03
    文章
    3,984
    Thanks
    835
    Thanked 766 Times in 585 Posts

    預設

    速度 瞬間衝刺力 扭力 馬力 都夠了嗎?
    比較 也要有相對同等條件 才可比較的呀!
    玩了半輩子的音響 世間喧嘩 不如孤獨 寧靜 思想 深山幽谷中的一股清泉

  7.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999369 For This Useful Post:


  8. #55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999369 查看文章
    速度 瞬間衝刺力 扭力 馬力 都夠了嗎?
    比較 也要有相對同等條件 才可比較的呀!
    我想lyyoung大雖然把播放上的因素,跟演奏上有些搞混,但要說的應該是比較偏重於音樂詮釋給人的感覺(我姑且也把他說的器材反應,也當成是對音樂感受的一個要求),比較不是器材之間的比較!

    我也是對速度很在意的人,所以我能體會,也一直的focus在這問題點上!
    在演奏上,我希望每次的速度不能差太多,因為怎樣的速度而怎樣的詮釋,會是一種最棒的match,演奏起來是十足的有fu而不淪於了事!

    在音響上,當然使用數位訊源比較沒有問題,但當我發現這樣短短幾分鐘也能出現誤差,對科技倒也有些失望!不過還好,自己diy亂搞,也可以有另一番所得...

    比較,有時是在百家爭鳴中對自己所愛的追尋,但有時也是要以自己想要的為出發點,這樣的追尋才不會盲目而受制於人...8)

  9. #56
    註冊日期
    2010-04-19
    文章
    2,352
    Thanks
    668
    Thanked 1,132 Times in 55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將軍 查看文章
    不,Yeh捨說的是實話.
    這時我一定要跳出來說句公道話!!

    很多時候,不知道或沒把握的,先不說話,要聽別人講.
    不聽別人說,怎知世界有多大??

    沒喇叭+空間系統,請問要如何討論??
    這就如同我在說BUGATTI,請問誰能和我討論,騎摩托車或腳踏車的??
    不,當然是懂車的人或者同樣是BUGATTI的車主.
    我說BUGATTI的加速是瞬間移動,請問騎50CC摩托車的人能懂甚麼??
    要討論,器材+空間不見得要同等級,但總要有吧!!
    其次,沒使用過的,又如何能分享經驗??
    用猜的,用幻想的???

    我從剛開始被人說財大氣粗到現在,多少還是有些人對我有所改觀了吧!!??
    如果有,那又是為什麼??
    因為我有認真玩,而且是不恥下問的玩了35年.
    沒有人生下來就是萬能,但沒有就是沒有,不懂就是不懂.
    沒有不必裝有,不懂不必裝懂.
    這是面對自己人生的基本負責態度.
    這就如Psycho的專欄,我有看但不懂,所以我只抱著學習的態度,不發言.
    否則,我們大家是在討論甚麼??
    分享和討論原本就是要有所分界.
    分享,那是個人經驗的述說,讓大家共樂,無關緊要;
    但討論,總要有個依據吧!否則基準點在哪裡?

    所以,的確,不知的應該要先閉嘴,多聽多學習.
    將軍 兄 看待事情的高度..(bow)(bow)..
    引用 作者: lyyoung 查看文章
    將軍兄說的的確是,
    所以我也希望葉大哥多說些,多分享些,
    讓我能多學習。

    但一開口就賞人耳光,
    也沒先給個合理解釋,
    難免讓人莫名其妙。

    後來經您一提問,
    葉大哥終於開了金口,
    我才多了解一些。

    如果先說清楚何謂"夠水準"或是"不夠水準",
    不就沒有誤解了?
    陸 老師是文雅人仕..
    也終於..被我的直率給...了.
    網文討論有時真要囉唆一些.以免引發誤解..雖然不擅為文.個人更反對討論成了作文比賽.
    被誤解當然不是好事.但造成被誤解原因還比較嚴重一點..哈.:P

    引用 作者: 將軍 查看文章
    這就是網路語言的缺點,無法善盡全功.
    網路上人盡其言的闡述自己的理念,並不全然是惡意.
    但,網路上看不到對方,或說根本你是誰?

    我和陸大+何大都有緣相識過,彼此知道自己語言的拿捏原則.
    所以歸咎原因,往往是因為無法面對面.
    見面幾分情.
    見面也需要點緣份.

    sometimes見面不如聞名..but sometimes百聞不如一見呦..:|

    引用 作者: lyyoung 查看文章
    不但每個音樂家或指揮家對速度的認知可能不同,

    相同的軟體,

    被每個音響用家"還原"出來的聲音還常常大異其趣!

    我自己的經驗,

    同一套系統,同一張唱片,換個唱盤,聲音天差地遠。

    "還原"是一個可能永遠達不到的完美境界,

    就像翻譯文章,意思一定先求正確,

    但是各人的文學素養不同,

    翻譯出來的"通順度","意境","文雅程度",也會不一樣。

    每個音響迷,

    都可以享受自己的努力之下,所呈現的"還原"風貌。

    我贊成用家有最後的"解釋權",因為畢竟是自己要聽的。

    音響不但是科學,也是藝術和人文,修為在各人。(借用將軍大哥的話,感謝!)
    翻譯的要素精神..信 雅 達.
    這是我小時候的標準.現在有無改變或更改進呢..陸 老師.

    Temp Marks中有說明速度範圍(tempo range)..
    Grave極緩板.抱歉沒聽或注意過如此曲目.
    Largo最緩板.每M.M.=40~60.這真正意涵我並不懂.但可以推測其範圍還蠻寬的..
    ....跳過中間段...
    Prestissimo最急版.M.M.=200~208 range比例小很多了吧..
    前一級Presto急板.M.M.=168~200就還不小..

    為何如此訂規範.?
    我不懂樂理.但我相信這也是符合人性吧.?

    順提音響重播的..還原.
    讓我們先還原"唱片"上面所記錄的該有.或接近該有的訊號或效果吧..什麼是該有如何知道或判斷呢? 數位方面玩法可能有比較多的機會了解到..因為有相關軟體技術可以告訴你.現在的訊號強度有多少.現在的延續聲音時間差或說消散有多久..real time signal spectrum.
    先拋開所謂音色.質感.調性.風格....一大堆囉.

    如果..發出來的某個音(訊號強度)強度都不對.可能是有駐波.也可能是有空間共振.也有可能是器材某還環節根本有問題造成的.那該不該先設法解決改善之.否則在一個可能已經有偏差的系統中..要怎麼調要怎麼定一個接近"唱片訊號還原"的調呢.?

    那如果在此狀態下的"解釋權"的另一面那不就成了..各喜各愛..自我聽可.
    那發燒天書也甭看了.立體聲季刊也不用理他了..自己爽最重要啦..
    講很囉唆了囉..希望..不要再引起..會:P


    引用 作者: lyyoung 查看文章
    例如說,您說"要談樂理請參閱...."

    tempo marks每個音樂家都看得懂,

    但那一個音樂家演奏的速度會和別人完全一模一樣?

    一樣是貝九,貝姆和卡拉揚誰看不懂"tempo marks?"

    為何速度差那麼多?

    您認為tempo marks看懂了,

    就不會有速度的差異了?
    不好意思..
    上一段已有些解釋到了.
    樂理沒有要音樂家..定於一.
    指揮是作曲家的僕人是句銘言.
    但若是指揮或演奏家把作曲者的原意速度過份的改變或變化..我相信原作者一定不會高興的.樂評也一定會有意見的..懂樂理網友實在太少發聲了..只好讓我們繼續在此不成熟討論..嘻.
    引用 作者: lyyoung 查看文章
    葉大哥這樣寫,"弄到一個'水準'之後再來談,"
    難免被解讀成要人家閉嘴,回家再練幾年再說。
    問題是您也沒去聽過,
    您提出來的說明和理論,
    別人也未必認同和接受,
    這樣實在讓人感受很差。

    有些人"見山不是山,"
    有些人或許已經到了"見山又是山"的境界。
    但有些人則可能還初次見到山,驚奇不已。
    這時候需要的是溝通,
    不是先否定!

    善意的建言,批評或指導都很好,我相信您的用意絕對是。
    但口氣像是開口就要否定別人的一切,
    不太讓人能接受,也真的討論不下去!
    陸老師言重了.我是沒聽過府上系統無誤..但我也當然不是憑空想像的.這先聲明我對府上表現並沒有任何成見.但我還有一些些..道可以略知或講推測..當然請你不要追究或問.因為我也從來不騙人或說謊..
    我是提過一些不成熟理論.自己仍然摸索進步中.我沒有叫任何網兄一定的同意多少程度..但我們交流不就是如此.任何有心得肯po文都值得鼓勵.只要不空泛.不搞神怪.有何不可呢.?

    大家見過我在無相關性質的版發過幾篇文.? 我求真求進都不夠時間了..

    陸老師真是文雅人仕.纖細敏感..

    以前一位..兄.說他~相信?在(..大)家空間皇帝位前後左右.?米距離聽到的一定是相同表現棒的(真實細節要去找文)...
    我只問他一句..你聽過嗎.?就惦了.
    擺明是PMP嘛..有點格調好不好...

    大家繼續往前進吧..:)
    此篇文章於 2012-01-03 09:40 AM 被 Yeh捨 編輯。 原因: 別字

  10.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57
    註冊日期
    2007-05-19
    文章
    963
    Thanks
    341
    Thanked 232 Times in 78 Posts

    預設

    葉大哥:

    首先我也要為我的失言道歉!我也常有失態的,有誤會解釋一下就好。

    也期待我有機會可以當面去向您學習一下。

    思果先生的翻譯觀點應該不會過時的。不過翻譯真的很難100%,這是藝術,我也是在學習中。

    音樂的速度當然應該照譜來,但我比較讚成後現代主義的觀點,指揮和演奏家是二度創作,聽眾的感受是第三度創作,三種看法永遠不可能會一模一樣。

    空間修正是可以幫不少"還原"的忙,但我相信方法不會只有一種。

    我的方法當然沒葉大哥講究,也比較土法煉鋼,但也要我自己能聽得下去,能接受。

    相信我,我聽過的好系統和現場也不算太少。一些缺點如駐波和空間不良共震當然要調到"感覺不到"的流暢程度才行。

    再強調一次,指揮也可以有解釋速度快慢的權利,而且實際上也是如此。很多版本的差異還真不小,有誰對誰錯嗎?

    最後,既然您不方便提您的source,還是請您走一趟感覺會比較準確。地主之誼我不會忘記,高鐵接送當然沒有問題。如果我可以當面請益,相信很多誤會就沒有了,感謝!
    此篇文章於 2012-01-04 07:48 PM 被 lyyoung 編輯。

  12.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yyoung For This Useful Post:


  13. #58
    註冊日期
    2007-09-17
    文章
    121
    Thanks
    55
    Thanked 11 Times in 9 Posts

    預設

    在個人的經驗裡,同一系統,同一片CD,會因空間因素(甚至溫度,濕度),喇叭擺位而速度有所不同,通常速度較快的解析跟細節較好一點.

  14. #59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亂入

    From: yapasuyongu 's Blog

    1969年9月
    在指揮帝王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的召集下
    三位頂尖的俄國音樂家在柏林聚會
    他們是
    鋼琴家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小提琴家歐伊斯特拉夫(David Oistrakh)
    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Mstislav Rostropovich)
    他們聚會的目的
    是和卡拉揚指揮的柏林愛樂錄製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Triple Concerto in C major, Op. 56)
    一流的演奏者加上一流的樂團
    讓這個錄音成為本曲獨一無二的版本
    要聽這首曲子大概不能略過這個版本吧
    可說是EMI的常青搖錢樹
    youtobe有這次演奏的影像
    http://tw.youtube.com/watch?v=IYz4Wy...eature=related
    (此為第一樂章,其他樂章可從該網頁點選)

    然而這次演奏會後
    李希特和歐伊斯特拉夫就和羅斯托波維契幾乎斷絕音樂上的合作
    這三個人都是正宗的俄羅斯出品
    也都是後冷戰時期蘇聯為了壓倒西方國家
    證明共產國家出品的音樂家比較優秀
    而在五○年代精挑細選派出西方演奏
    這三個人確實在極短時間內壓倒西方的演奏家
    許多音樂家把作品題獻給他們
    甚至為他們量身作曲
    他們經常合作演出室內樂
    直到1969年

    1969年發生的事情後來由李希特紀錄下來
    "卡拉揚和羅斯托波維契站在一邊,而歐伊斯特拉赫夫和我則是站在另一邊
    羅斯托波維契亦步亦趨地做卡拉揚想做的事情
    然而卡拉揚卻犯了相當清楚、明確的錯誤而不自知
    ...第二樂章的速度過於緩慢,卡拉揚阻礙音樂自然的流動
    他在扭曲音樂,無論是我或是歐伊斯特拉赫夫對此都感到相當感冒,
    但是羅斯托波維契卻試著迎合敵人,使得自己失去了自我"
    (Sviatoslav Richter: Notebooks and Conversations)
    卡拉揚也發現李希特和歐伊斯特拉夫對他不滿
    然而他對自己的詮釋有自信,而且又有羅斯托波維契背書
    所以並沒有調整

    這個事件之後李希特幾乎沒有再和羅斯托波維契合作
    至於歐伊斯特拉赫夫
    小提琴本來就比較少機會和大提琴合作
    加上歐伊斯特拉夫不久就過世
    所以和羅斯托波維契沒有任何交流
    至於卡拉揚
    李希特曾和他留下相當經典的柴可夫斯基第1號綱琴協奏曲(DG)
    據李希特的說法也是在二者音樂理念衝突下的產品
    二人也僅有這2次合作

    音樂合作的停止並不影響他們三人的成就
    我一直很喜歡這三位音樂家
    他們的錄音(無論是室內樂或協奏曲)幾乎是看到就買
    李希特和羅斯托波維契合作的貝多芬及布拉姆斯大提琴奏鳴曲可說是絕品
    而李希特和歐伊斯特拉夫合作的任何奏鳴曲亦然
    1969年的決裂後
    李希特走上更孤獨的獨奏之路
    經常旅行於歐洲鄉村
    興起時就臨時在荒僻的小教堂舉辦演奏會
    有時當地沒有演奏用的平台鋼琴,他就彈奏一般的直立鋼琴
    他晚年的演奏會經常把廳內的燈全部熄滅,只在鋼琴上放一盞蠟燭
    Phillips曾出版由李希特親自挑選的21張限量版CD
    推出後沒多久就銷售一空
    1997年過世
    他是我心目中的鋼琴之神
    1969年後的歐伊斯特拉夫
    繼續其旅行演奏生涯
    1974年一場演奏會突然昏倒後
    送醫不治死亡
    至於被2人嫌的羅斯托波維契
    則一直演奏到2007年12月過世為止
    晚年也跨足指揮
    所留下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睡美人,天鵝湖,以及和新生代俄國小提家
    凡格羅夫(Maxim Vengerov)合作的柴可夫斯基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都有不錯的評價
    他曾在多次談話中談到這2位在他心目中無可取代的音樂家
    甚至認為自己的成就在他們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三人的演奏曲目都很廣
    都跨越巴洛克時期到現代樂派
    羅斯托波維契的韋瓦第大提琴協奏曲錄音讓大家重新注意到這些早被遺忘的作品
    歐伊斯特拉夫的"魔鬼的顫音"為我們展示令人驚訝的古老演奏技法
    李希特帶領年輕鋼琴家加里洛夫彈奏的韓德爾鍵盤組曲為這些老舊的作品注入新鮮的靈感
    雖然他們都已作古
    所幸都留下很多錄音
    我們可以透過這些錄音品味他們的演奏境界
    以下以我個人聽聞推薦一些錄音

    李希特
    1.貝多芬第3號鋼琴協奏曲協,第8(悲愴),17(暴風雨),23(熱情),29,30-32號奏鳴曲
    ,迪亞貝里變奏曲,英雄變奏曲
    2.布拉姆斯第2號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鋼琴奏鳴曲
    3.舒伯特21號鋼琴奏鳴曲,流浪者幻想曲,鱒魚五重奏
    4.柴可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四季
    5.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6.巴哈12平均律,英國組曲
    7.李斯特2首鋼琴協奏曲,b小調鋼琴奏鳴曲,超技練習曲
    8.葛利格&舒曼鋼琴協奏曲
    9.拉赫曼尼諾夫第1-2號鋼琴協奏曲
    10.普羅高非夫1,3,5-9鋼琴奏鳴曲

    歐伊斯特拉夫
    1.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2.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奏鳴曲全集(與李希特合作)
    3.普羅高菲夫第1-2號小提琴協奏曲
    4.蕭士塔高維契小提琴協奏曲
    5.亨德密特小提琴協奏曲
    6.巴哈小提琴協奏曲及雙小提琴協奏曲
    7.布魯赫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
    8.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全集(自己指揮)
    9.哈查督量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奏鳴曲
    10.拉羅西班牙交響曲

    羅斯托波維契
    1.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2.海頓第1-2號大提琴協奏曲
    3.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
    4.聖桑大提琴協奏曲
    5.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全集(與李希特合作)
    6.布拉姆斯大提琴奏鳴曲(與李希特合作)
    7.舒伯特阿斑鳩奈奏鳴曲
    8.蕭士塔高維契第1-2號大提琴協奏曲
    9.舒曼大提琴協奏曲
    10.潘德瑞茲基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

  15.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16. #60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亂入

    聲重播?藝術展演.創作.觀演?藝術學概論?西方美術史?....
    混之...天馬行空....

    讀哲學.建築學時定得知後現代主義,這一個上世紀(20世紀)產物,最早出現後現代主義的是哲學和建築學.
    從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之要為反概念主義.本世紀初有一新秀為關係藝術.


    反概念主義
    反概念主義(Stuckism),亦作反概念藝術或反觀念藝術,是一種對概念藝術的反思,強調以人物或實際描繪物品為主的藝術創作,是新現代主義藝術的一支.


    新現代主義
    新現代主義者主要是要回歸現代主義的先鋒者行為,但回應了後現代主義的批判,否定現代主義的普同性.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以科學為基礎,講求理性與邏輯,實驗探証.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