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共197頁 第一第一 ... 3686126134135136137138146186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351 到 1,360 共計 1968 條
  1. #1351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劉其偉---小黑貓

    劉其偉的畫充滿童趣


  2. #1352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3. #1353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劉其偉---貓頭鷹

    一對可愛的貓頭鷹


  4. #1354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再見老頑童──重履劉其偉的探險人生 圖/文:薛平海‧劉蓮月

    ■ 壹、愛的序曲

    談起臺灣畫壇的老頑童──劉其偉,人們就不免好奇地想到一個問題:他未有師承,也不是藝術科班出身,卻能從電機工程師,在退休後變成畫家?!然而他卻非常謙虛地說:「我只是一個藝術工作者,稱不上是畫家。」他認為像他這樣的人,世界上實在很多,算不上有什麼稀奇。並且表示,學習美術沒有師承可能會更好。因為自學可以不受學院那些規範所束縛,在創作上,取材既可廣泛,表現也更為自由。

    劉教授同時認為,學院的美育僅止於物理界,學習要從石膏像入手,要有遠近法、準確性、明暗的烘托,要使錯覺二次元空間變成三次元立體,而且又非常迷信「美學」。傳統美學自古以來就很多,譬如解釋學、現象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後現代……等等,真是讀不勝讀。但是劉老卻覺得自己很笨,這麼多的哲學書籍實在讀不來,更何況哲學是讓人們探討問題而提出質疑的,以致幾千年來,哲學是永遠沒有結論的。劉老發現念哲學是這麼的辛苦,因此,不如求助於文化人類學的「原始思維」。原始思維是基於原始社會中泛靈信仰的一個「非邏輯的邏輯」哲學,理論平易而有趣,和艱深的傳統美學不同。

    「原始美學」對於藝術創作的要訣,是依循一種另類的「野放」、「浪漫的」和「不合理化」觀念。正因為不合理化,才能稱為感性、形而上的藝術。反之,合理化就會變成理知的、形而下物理界的科技了。由於上述的原因,劉老認為藝術創作從「原始思維」入手,當是藝術創作最根本的工作。

    如果你能認同藝術活動如人生教養、創作靈感、衝動與迷狂……等等,只有從原始社會背景與還原──信仰、野性、風習、神話、造形……等等活動中去觀察,那麼,你就更能貼近劉老的探險人生了,其終極的訴求就是「愛」。

    ■ 貳、傳奇一生

    劉其偉,民國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壬子年七月十三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的南臺,原名福盛,民國九年改為今名,為家中獨子(其上原有六位兄長及一位姊姊,除姊劉惠琛外,均早逝), 父劉蓀谷,母葉氏。葉氏亦早逝,而由祖母范氏撫養長大。先祖原為廣東省香山縣(現稱中山縣)人氏,後遷居福建省,數代均經營茶行生意。

    民國九年全家遠赴東瀛橫濱,民國十二年九月遇日本關東大地震,家產盡毀,遷居神戶。先後畢業於日本 Kobe English Mission School 及官立東京鐵道局教習所專門部電氣科,也因而奠定了良好的英、日文基礎。

    民國二十五年七月返國,自此未再踏上日本的土地。究其因,則為日寇侵略中國及殺人如麻的暴行所致。他曾表示:「這是人類歷史中最可恥的血腥,這種『行為』,我不願用『獸行』兩字,因為人類比獸類還不如。雖然如此,但我國在戰後,竟對日本的這筆血債一筆勾銷,這使我一生中心理上無法找到平衡。我的教育本來受到日本庚子賠款無比的恩惠,只是如是心理的失調,雖然離開日本迄今已是六十年,到目前為止,我還未曾想過再踏上日本土地一次。」

    民國二十六年十月,任教廣州市國立中山大學電工系,翌年與任職同校圖書館的顧慧珍女士結為連理。抗戰軍興,辭去教職,任軍政部兵工署技術員,輾轉於我國西南諸省及越南、緬甸等地。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赴台擔任臺灣電力公司及臺灣金銅 務局工程師、課長等職,後改任臺灣糖業公司、國防部軍事工程局和聯勤總部工程署工程師。越戰時,應聘擔任 The Ralph M. Parsons Company 工程師。

    他熱心教育工作,曾經擔任政戰、文化、中原、淡江、東海、輔仁、國立藝術學院,以及越南嘉定藝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馬來西亞中央藝術學院、新加坡南洋美術專科學院等校教職。民國七十六年,並榮獲中原大學熱門教授之一。

    因為學識淵博,德高望重,曾獲聘為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佛教藝術研究委員會委員、香港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省市美術館諮詢委員、文建會美術諮議委員,和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國家文藝基金會、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美展、省市美展等評審委員、評議委員等職務,為美術工作盡心盡力,積極參與。


    劉老曾多次提到,他這一生除了愛錢外,第二就是榮譽。《菲島原始文化與藝術》一書就曾榮獲「菲律賓國家藝術文化委員會東南亞藝術文化著作榮譽獎」,以及「香港東南亞研究所學術獎狀」兩獎項。對於這些著作,他表示所付出的心力與關愛遠遠超過繪畫。


    ■ 參、著作榮譽

    劉教授的著作、論述之多,為國內藝術家所罕見,除了出版《工業安全》、《安全教育》、《人體工學與安全》等書籍之外,還出版《水彩畫法》、《現代繪畫基本理論》、《水彩人像》、《現代水彩初階》、《現代水彩講座》、《近代建築藝術源流》,及《菲島原始文化與藝術》、《朝鮮美術初探》、《婆羅洲土著文化藝術》、《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蘭嶼部落文化藝術》、《藝術與人類學》、《美拉尼西亞文化藝術》、《文化人類學》、《文化探險──業餘人類學初階》、《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性崇拜與文學藝術》等數十冊著作。對於這些著作,他表示所付出的心力與關愛遠遠超過繪畫。

    劉老並曾榮獲第一屆中國畫學會最優水彩畫家金爵獎、第四屆中山文藝創作獎、菲律賓國家藝術文化委員會東南亞藝術文化著作榮譽獎、香港東南亞研究所學術獎狀、第二十屆中國畫學會繪畫教育類金爵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國國民黨「華夏一等獎章」、行政院新聞局第一屆金鹿獎(「紀錄報導節目特優獎」、「製作人優良獎」、「編劇優良獎」、「導演優良獎」)、中國美術協會「當代美術創作成就獎」、中華民國資深青商總會第六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中華畫藝獎,以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四屆文馨獎金獎和特別獎等,並榮獲新店市首屆榮譽市民。「中南半島一頁史詩」系列繪畫,就是當年得到中山文藝創作獎的作品。

    劉老辭世後,除榮獲中國國民黨追贈「實踐一等獎章」(註1)乙座外,並獲總統頒發「褒揚令」(註2),以示政府崇禮耆賢之至意。

    ■ 肆、藝術理念

    劉教授認為學習藝術,能「忍耐一生寂寞,不就一時浮華,才能踏入藝術的『真境』。」「繪畫中的實際和理論,或技巧與精神,是必相輔而行;如果你要把生命賦予在你作品之中,它的力量,唯有從讀書中才能陶冶出來。」他並且表示,「沒有思想做基礎,僅靠熟練技巧的繪畫,是不可能稱為藝術的。」「學習繪畫,在思想上所下的工夫越多,則靈感的出現機會也愈多;感情越豐富,作品的內涵也越深。同時,也唯有這種『思想』的作品,才能擺脫庸俗,表現出『真理』、『完整』與『自由』。」

    此外,劉老也認為「石膏像只是訓練準確及明暗,使二次元的平面產生三次元的錯覺空間,這並不十分重要,但如果把速寫練好了,線條才是繪畫的韻律真正組織要素。」因此,「不贊成學院派教初學者畫石膏像,主張畫寫生或速寫。一直認為繪畫的準確性、明暗、空間和透視感不大重要,最要緊的是訓練想像力。多方面的美學的知識,以及開拓更寬廣的生活領域,可以豐富創作的內涵與增益想像力。」

    而且「一個藝術追求者,應該有勇氣多方面嘗試。就拿水彩畫紙為例,不管什麼紙,我都試過。自己作品好壞,要個人真誠的感覺而定,因為藝術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我反對太保守,試一試總不會有什麼壞處吧?」同時認為美術的創作與其價值的肯定,和文明的進展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史前時期的藝術,及現存於蠻荒地區的土著藝術,反而因較少文明的感染,而充分流露出直率與純樸的氣質。

    因為現代繪畫受到原始藝術的啟發很大,為了研究原始藝術,他經常到原始部落去採訪、研究,並體現在個人的創作中。每一個地區的原住民有他們自己的歷史背景和風俗習慣,也有他們自己美麗的神話。這些不同的文化,引起劉教授對文化人類學的興趣。

    ■ 伍、跨入畫界

    劉教授原來是一位工程師,生活平淡無奇。有一天到臺北市中山堂看畫展,那非凡的氣勢,帶給他無比的啟示。從此以後,以繪畫為心靈的寄託,開始學習水彩畫,遂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而以一個學電機工程,不是繪畫科班出身,沒有任何師承的人,從事藝術創作,也正因為沒有學院派的束縛,因此塑造了他獨特的風格。

    劉老最初畫靜物,接著畫風景和人物,生活周遭的一切當然是最有感覺,也最容易入畫的。他還記得剛開始學畫的那一年,小兒子寧生還在襁褓中,溽暑季節小娃兒趴著睡,露出小屁股,模樣實在可愛,因此捉住令其感動的瞬間,畫了《榻榻米上熟睡的小兒子》。這幅畫受到當時畫壇大師的欣賞,讓劉老增加不少繼續畫圖的信心。民國三十九年,以《寂殿斜陽》入選臺灣全省第五屆美術展覽會,更帶給他無比的信心和鼓勵。

    西元1965年越戰爆發,美軍登陸金蘭灣。劉教授應聘到越南擔任工程師。工作之餘,和二三好友到西貢附近做風景寫生。他也曾到占婆、吉蔑和吳哥窟等地,以照相機留下珍貴資料,再加以臨摹創作,完成造形樸拙、色彩神秘的「中南半島一頁史詩」作品。這個時期作品多以「具象」表達,然已有「抽象」的傾向,這是他自我蛻變的開始。占婆、吉蔑是中南半島上的古老民族,劉老憑弔古蹟廢墟,深深動情。他所完成的「中南半島一頁史詩」系列繪畫,於民國五十六年回國後,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展出,轟動藝壇,因此肯定了他的成功與地位。

    劉教授繼中南半島系列作品之後,於民國五十九年展出「民間藝術」和「抒情繪畫」系列作品。在中國文化背景中,可以做為藝術素材的東西實在很多。他透過我國民間藝術,加上本身直覺與感受,然後表現在畫面上,其色彩、造形給人一種思古幽情的感覺。《薄暮的呼聲──婆憂鳥》為抒情繪畫的代表作,他以最精簡的形象、線條與色彩表達,具有表現派畫家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的清純、天真風格。

    民國六十三年,舉行「二十四節氣畫展」。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的節令,從立春、雨水、春分……,到小寒、大寒,每一個名稱都很美,也很有詩意。劉教授認為以抽象的方式,把他對氣候的感受,用「造形」和「色彩」來表現,更能感動人。因此,創作了二十四節氣一系列的作品。

    「混合媒體系列展」則竭盡所能,只要能使畫面產生特殊效果的媒材──棉布、水彩顏料、壓克力顏料、粉彩、石墨、蠟筆、牛膠、樹脂、酒精、甘油、漿糊及金、銀粉等,均在試驗之列;裝裱也採用克利的方法,把畫布周圍抽紗,留出三公釐左右的長度。作品呈現多樣性與思考性,他受克利的影響更為明顯,也樂於以「中國的克利」自居。

    「十二星座展」採半抽象的方式,以誇張與簡化的造形,融入個人豐富的想像力與感受而呈現出來。「畫路三十年特展」、「八十回顧預展」、「劉其偉創作40年回顧展」,以及「探索90──劉其偉捐贈展」等展覽,除對創作歷程做一番檢討外,並展現題材與形式上多次變化的紀錄。

    ■ 陸、畫作追求

    我們看劉其偉的作品,其實不必想得太多或太遠;觀賞劉老的畫作,就如同親近那純真、幽默、詼諧、睿智、誠懇,以及充滿愛心與魅力的老頑童,相信你一定會被他的作品所吸引,如有時間細細品味,你當會有更多的收穫。因為繪畫本身已自具視覺語言,毋需多加詮釋。

    劉老創作時特別著重感情與思考,他曾經說過:「一個小女孩寫的家書也可以是一篇感人的文章,或許文字並不流暢,但字裡行間真情流露,足以令觀者動容。繪畫亦然,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如何傳遞一份真摰與情感。」

    《人類忠實的朋友──狗》 2000 水彩顏料
    紙 27×19.6cm
    這幅作品是劉老送給一位屬狗的朋友。
    《狼》 1996 水彩顏料 紙 45.5×38.3cm
    劉老在完成一件複合媒材的作品時,除了動筆前的醞釀期之外,都會先以速寫來試作,本幅可能就是一幅試作。

    《人類的近親──猴》2000 水彩顏料 紙27.2×19.5cm
    劉老很喜歡畫動物,加上對動物的愛,因而每一幅作品才能表現得如此活靈活現。這幅作品是他送給一位屬猴的朋友。

    他也曾表示,藝術追求美的原素,集中於形態分析,將形象簡化、純粹化以迄色面的還原,現代藝術和科學遂共同創出了新美學、新符號和新價值。今日藝術所要描寫的,並不一定是物像的外表,所表現的卻可能是作者感受的內容或為時代的「預言」。只要有豐富的思想和多習速寫,以及正確地使用材料和工具,如是不斷地學習,任何人都可以畫出一幅好畫來。

    劉老認為繪畫好似一篇文章的辭句,表現方法很多,略可分為三大類:一為精寫畫;一為僅表現題材的外觀;另一種則暗藏著深邃而不易見的內容,並具作者特有的風格。有時「技巧」雖然未臻完全成熟,但由於思想與感情的反應,也能發現其「表現」的解決方法;從這類創作行為中,不論畫家或兒童,同樣地也能創作一幅好作品。

    繪畫第一步的要求,只論其是否有藝術的美,並不問其工具材料及畫法之如何。故近代繪畫,有以鉛筆與水彩相混,也有以水彩與粉彩並畫者,要是真能達到美的話,材料是無需計較的。繪畫的構成除了繪畫上的點線面在造形上的佈局經營外,尚包括色彩、質感以及理知、意向和感情的追求。

    ■ 柒、創作歷程

    劉其偉的作品在過往有許多是帶有研究性的,雖然後來為了「生活」而將就市場,致使這類作品也相對減少。但他認為有研究上的效果,又能表現藝術性的作品,則大多捐贈給博物館、美術館。劉老以人類學及考古學的觀點強調,凡是在田野發掘到的東西,最好不要佔有,應歸於社會,因為社會已經給你很多了,這叫學術道德。同理,他捐給各博物館、美術館逾百數十幅的作品,也是基於這樣的想法。

    劉老的創作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分別為:(一)初學時期、(二)越戰時期、(三)公務員兼教學時期,和(四)退休時期。

    第一個時期主要為寫生作品。劉老初習繪畫由寫生入手,其中也有參考圖片。並以透明水彩及紙為媒材,以重疊、渲染和縫合法等技法的綜合運用完成作品,其上大都以英文簽名與阿拉伯數字註記日期。


    劉老的作品有的是參考玩偶所完成的,圖示為「紅毛猩猩」玩偶與作品。

    劉老的作品有的是參考工藝品所完成的,圖示為小塑像與《不講禮貌最快樂-自畫像》。

    第二個時期以中南半島古文化藝術為題材的「中南半島一頁史詩」系列為主,並有非常多的淡彩風景、動物和人物速寫作品。這個時期作品就如前所述,多以「具象」表達,然已有「抽象」的傾向,是其自我蛻變的開始。此外,也開始使用注音符號簽名和中國數碼(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記載時間,其作品更具趣味。

    第三個時期係混合媒材(棉布等),代表作有「二十四節氣」、「十二星座」與「十二生肖」系列。選取題材的範圍更大,除包括中國民間藝術和歷史故事傳說之外,也受原始藝術與西方藝術的影響,而能使畫面產生特殊效果的媒材也多方試驗;裝裱同樣採取克利的方法。這個時期作品亦如前所述呈現多樣性與思考性,劉老受克利的影響更為明顯。

    第四個時期代表作則為「生態保育」系列與抽象表現。「生態保育」的主張在這個時期普受各界重視。其實在此之前,劉老已有這方面的著述和畫作,而此時期許多作品的主題則更趨向於此。本期作品除仍多沿襲前期,依然呈現多樣性與思考性,但「抽象」、「非具象」的作品卻更是劉老戮力與用心之所在,並迭有佳作問世。

    ■ 捌、愛與關懷

    在繪畫、寫作、教書之餘,曾多次赴菲律賓、韓國、中南美洲、婆羅洲、非洲、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等地進行蒐集、採訪、調查等工作,並將所獲得的標本、文物,捐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單位,供學術研究及展示之用。而如前所述,劉老也捐贈給各博物館、美術館許多有研究效果且又能表現藝術性的作品,單僅國立臺灣美術館一館就獲得了103幅作品。

    劉老曾經多次參與「愛心義賣展」,將義賣所得捐給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鄭豐喜文化教育基金會、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和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公益團體。

    為反對核廢料貯放蘭嶼,發表〈核能與立法〉等短文,與「憤怒的蘭嶼」系列畫作;並倡導「藝術有愛──濟助大陸水災義賣聯合畫展」、「﹝重生﹞921災後重建百位畫家義賣展」;設立獎學金;贈送數千冊藝術類書刊予東海大學等校,以及臺北市立圖書館、新店市立圖書館等單位。

    此外,也發表〈野生動物保護與國際資源保育〉等專文,提供《犀牛》、《老虎》、《紅毛猩猩》、《樹蛙》……等作品,製作「保護野生動物」海報,出版《野生動物──上帝的劇本》專書;擔任玉山、雪霸、金門等國家公園榮譽警察,在在都顯示他對自然與社會的愛和關懷。

    ■ 玖、幕落幕啟

    劉教授創作歷程已超過五十年,作品雖然尚未完全定位,然藝壇多已定評,其「純真」、「詼諧」是大家對其作品一致的看法。「愛心」、「真實的感情」與「對生命由衷的尊重」,卻是他創作的泉源。劉老畫了許多「自畫像」,張張傳神,不但道盡了他坎坷的人生,和奮鬥的歷程;也描繪了他悲喜的心情,和歡樂的故事。

    劉其偉教授的一生,充滿了樂觀、奮鬥與追求理想的傳奇色彩。他最喜用美國牛仔出身的第二十六任總統老羅斯福的一句話:「不畏死,方知有生的價值;不知掌握有生之年,不值得一死。生與死,原本都是同樣的冒險。」來激勵青少年朋友。

    他曾經表示過:「生存對我來說,就是無止境的挑戰。我一直奮鬥不懈,從來沒有享受過清閒的滋味。每天,都是整裝待發的狀態。從來沒有走過平平坦坦、無風無浪的路,坎坷和挫折讓我更堅強。我不會逃避現實,而是勇敢面對。在跨越困難之際,失敗與成功交會的時刻,人會被激發出更大的生命力。」這真是一段集經歷、閱歷和畫歷於一身的肺腑之言。

    雖然心中期望劉老能夠在廣大的藝術領域中,用他充滿情感的彩筆,不斷地揮灑出更美麗的天空。然而事與願違,今(九十一)年四月十三日(壬午年三月初一)晚間十時許,老頑童畫下了探險人生的最後一筆,揮一揮手,瀟灑的向熱愛他的朋友道別,穿著國家公園榮譽警察的制服,遠赴另一個遙遠的不知名國度,繼續他的探險之旅。

    在劉老的墓誌銘中,有以下的文字:

    生命實踐者,為生存而奮鬥

    工程師、藝術家、作家、

    人類學家、探險家,

    保育生態、熱愛生命、珍惜資源

    可說是為他的一生,寫下了完美的句點。


    ■ 註釋

    ■ 註1:實踐一等獎章證書全文如下:「劉其偉先生 早年致力於電機工程 成就卓著 中年後 獻身藝術 譽滿畫壇 作品蘊含對大自然的熱愛與關懷 尤以研究文化人類學 足跡遍及海內外 著作等身 深受學界肯定 晚年後 致力於環境保護及教育工作 成就非凡 堪為全民敬仰 特追贈實踐一等獎章乙座 用資表彰」

    ■ 註2:褒揚令全文如下:「畫家劉其偉 襟期閎遠 志行高潔 早歲僑居東瀛 困苦力學 精研電機卒業日本東京鐵道教習學院電氣科 學成遄歸 任教廣州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抗戰軍興 轉任軍旅 出入滇緬邊境 引發對人類學之興趣 來臺後 醉心藝事 師法自然 受聘國內外大學教授 樂育菁莪 陶成多士 公餘勤於譯述 著作等身 輒就見聞 撰書立說 晚歲致力原始部落文化之研究 躬履蠻荒叢林 考察原始生態 遍涉山顛海陬 探究古代美術繪畫遺跡 蒐錄成集 簡冊留聲 比年熱心公益 發起百名畫家響應九二一震災義賣活動 民胞物與 古道堪欽 復捐贈私藏文物畫作 華夏珍奇 乃能傳承宇內 藝壇共仰 曾獲頒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四屆文馨獎 綜其生平 盡粹繪畫藝術 開闊水彩新流 宏藝傳薪 懋績孔昭 遽聞溘逝 軫悼殊深 應予明令褒揚 以示政府崇禮耆賢之至意」

  5. #1355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席德進---仙客來

    席德進一直喜歡畫日常就看得見的花種


  6. #1356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席德進---山中古厝

    這張畫就像是小時候看到台灣的風景

    個人非常喜歡


  7. #1357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席德進---蘭嶼風景

    這張蘭嶼風景一看就知道是蘭嶼

    席德進以硬筆畫出蘭嶼的姿態


  8. #1358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6月2日下午的台北富邦人壽國際會議中心,羅芙奧台北春拍「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專場熱鬧開槌,滿場人氣,昭示著羅芙奧台灣拍賣業界第一的魅力。好拍品帶來強滾滾的人氣,人氣帶來買氣,今春的台北羅芙奧,152件拍品成交率高達88.8%,創下4億1881萬新台幣(以下幣值同)的總成交金額佳績。

    這一場台北羅芙奧,沒有趙無極油畫精品,不打緊,趙無極的杭州藝專同門師弟席德進,撐起了沒有趙無極的台北羅芙奧。羅芙奧精心推出的「席德進藝術專拍—摰友的三十年珍藏」小專場大放異彩,26幅作品全數拍出,小專拍創下100%成交的白手套成交紀錄,總共24幅席德進畫作,1幅關良畫作與2幅林風眠畫作全數成交,總成交額就達8600萬,遠超過拍前估價的2480萬。換句話說,席德進小專場作品,平均每件都以逾3倍估價的好成績成交!


    小專場大收穫 《自畫像》刷新紀錄


    由於「席德進藝術專拍—摰友的三十年珍藏」小專場來自席德進摰友,財團法人席德進基金會創辦人之一的L君友人,來源清楚,而且本次專場的作品精采,亦有席德進當年為L君親自挑選的林風眠與關良畫作,真偽殆無疑義,使得這場專拍,以席德進1951年創作的《自像畫》領銜,加上多幅橫跨席德進不同創作年代的水墨畫作,愈臨近拍賣日期,收藏圈愈加注意、鍾意這批作品。


    此次羅芙奧封面圖錄的席德進《自畫像》,是藝術家於1951年,28歲未到三十而立之年創作,是保存至今年代最早的自畫像油畫。由於席德進僅有4幅油畫自畫像存世,其中兩幅《雙重自畫像》創作於1963年,時年40歲,這兩幅難得的雙重自畫像藏於清翫雅集藏家施俊兆的收藏室;另1幅1972年創作的自畫像則由國美館典藏,使得羅芙奧此作,成為市場唯一有機會珍藏席德進油畫自畫像的機會。在羅芙奧圖錄生動的敘事裡,許多藏家透過席德進年輕時的照片與畫作,體會了當年意氣風發、俊美的席德進筆下的自己。此作未拍先轟動。


    第39號拍品,席德進《自畫像》亮相拍賣廳,果然引發競逐。拍賣官朱沛宗從380萬起拍競價至450萬時,新加坡寶福得拍賣亞太區代表蘇芸加,馬上喊出800萬!引來現場的熱烈掌聲。但800萬沒有嚇退其他買家,緊接著,多方買家紛紛出手,價錢一口一口地往上加,最後以高達1900萬落槌,加計佣金成交價達2280萬,一舉刷新了席德進作品拍賣紀錄。


    購藏此作的買家坐在施俊兆夫婦旁,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蕭珊珊,她是施俊兆夫婦的好友,亦是一位知名的押花創作藝術家。擊退眾多買家競得此作後,蕭珊珊開心地說:「我喜歡這幅畫好久了!終於有機會能買到,這次其實是抱著志在必得的決心來。」蕭珊珊曾於此作委託人家中欣賞此件席德進自畫像,當下就被畫作深深吸引,因此在畫作落槌前的數回合,都可見到她堅定地舉牌回應對手,可見其購藏的決心。而熱心藝術公益與教育推廣的她,也樂見將來席德進的回顧展,若有緣讓其他席德進的作品聚首共同展出,她也不吝於出借此幅畫作。


    林風眠沾光 價格翻倍漲


    就在蕭珊珊,以及施俊兆、譚精忠,與其他從台北、台中到海外等諸多資深藏家親身舉牌購藏下,「席德進藝術專拍—摯友的三十年珍藏」紛紛高價落槌,不少藏家都勇於出價,只可惜因為價格在多位藏家競逐下愈飆愈高,只能黯然放棄。例如,尺幅最大的席德進彩墨作品《武陵》,低估價200萬,成交價達780萬;再例如,席德進的一手書法《滿江紅詞》,透過他獨特的書法字體,重新詮釋了岳飛這首著名的詞牌,此作低估價95萬,成交價竟達528萬!而席德進晚年創作的山水《海山相照》,隱隱然於具象抽象間躍動突破的晚年佳作,低估價95萬,成交價達360萬。就連可能因為昔年掛畫時用圖釘釘畫,而使右上角稍缺一角的林風眠《群舟圖》,低估價120萬,成交價也高達600萬!連林風眠行家都搖頭嘆息,拍得實在太好,價錢比在香港拍場的林風眠都還要高出一倍。


    其實,過去拍賣公司也曾透過L君藏家手中,徵得不少席德進作品上拍,但此次羅芙奧一次徵得達26件作品,其中更有難得的油畫自畫像佳作,以此領銜加上多幅精采的水墨,還有兩幅只要來源無誤,市場行情一向堅挺的林風眠作品集合而成小專場,果然一舉奏效。席德進小專場的成功,證明了拍賣公司徵件與包裝策略的重要,而合宜的估價,往往能勾起藏家的購藏意願。滿場的人氣,更推波助瀾了拍賣廳氛圍,使得羅芙奧台北拍場,順利度過經濟不景氣下的不安,成功達陣。

  9. #1359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李華弌---立馬圖

    李華弌難得畫馬

    這張立馬圖畫的頗為年輕俏皮

    功力頗為不凡


  10. #1360
    註冊日期
    2007-12-16
    文章
    370
    Thanks
    89
    Thanked 863 Times in 282 Posts

    預設

    李华弌:水墨是一种了不起的材料
    2013-03-21 10:22:12 来源:hiart.cn 有0人参与 收藏 打印字号: T|T


    借由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心印:李华弌艺术展”的契机,李华弌在北京寻觅到一处工作室,开始了一半时间在国内,一半时间在国外的生活。他说在国外待得越久越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多年来坚持水墨创作的他,工作室干干净净的,没有任何气味,这样一种清净,也令他感觉水墨本身即是艺术。而在这门艺术上,他相信颠覆传统势必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类似于“要先知道法律,才能够犯法”。所以给年轻人的建议也是,如果想要少走弯路,不妨往后看远一点。
      Hi艺术=Hi 李华弌=李

      中国画是月光的艺术

      Hi:你第一次听说“新水墨”是什么时候?

      李:我年纪比较大,80年代起就从上海到了美国。其实,我觉得从60年代就有人在做水墨的创新。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的要冲,李寿昆、刘国松他们当时就在做这些,水墨的探索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现在重新提起这个现象,也是因为中国当代搞得非常好,大家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去探讨如何用功。

      Hi:你怎么看这样一个概念?

      李:“新水墨”的概念很多元,有的人在用抽象的办法,有的人在用观念,如果单纯讲“水墨画”的话,其实就如我提到的,60年代就开始了。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很多元,大家都在尝试,也有人开始做水墨装置。“新水墨”这一概念已经变得非常丰富。

      Hi:你怎么看传统的中国画材料在当下的运用?

      李:我认为水墨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材料。从我个人而言,从小我受的是中国画的训练,后来又学西洋画。一路学下来,我觉得所有媒介只有两种,要么就是色彩的,要么就是水墨的。有人讲,油画是太阳的艺术,中国画是月光的艺术,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油画的辉煌可能是水墨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各种材料不一样,但我追求的是不同地让观众得到能量。色彩让观众得到能量的办法是让它产生冲击力,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令人感动,一看就觉得很厉害;但是,水墨应该是反过来,它会令人静下来。提供给人一个视觉的焦点,让人在安静的环境下,做冥想,反省式地得到能量。这也是我个人所追求的。


    得先知道法律,才能够犯法

      Hi:你个人坚持水墨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李:以前在中国上学时,我非常喜欢油画,喜欢意大利画,我觉得自己对此非常了解,可是当我去了意大利之后,发现其中有很多误会。现在在国外待的时间长了,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有些东西你站远了看时才会有另外的体会。我在国外时才开始意识到,水墨这种材料真是太伟大了,因为它的简单,所以伟大。走进我的画室,干干净净的,没有气味,没有各种化学成分,而且,水墨本身就是艺术,要放弃这个材料那真是非常可惜。

      Hi:会不会觉得水墨在这个时代变得难以创新?

      李:其实我们看前辈也是这样的,从元朝起大家就这样,赵孟頫、董其昌他们也都在他们的时代寻找新的方法。要颠覆传统是对的,创新也是很好的,但你要先知道法律,才能够犯法,否则就是草莽。我觉得一个年轻人如果二十岁就颠覆得一塌糊涂,那剩下的几十年干什么。天才到处都有,抓住新的想法也很重要,可更重要的是抓紧学习,很多天才都是经历过长期的努力才成功的。

      Hi:在你看来,这个时代水墨创作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李: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信息过剩。以前我们写字只能找到一块碑,就会想着得马上去写。但现在,你打开电脑,里面什么都有,以前是做加法,现在你需要做减法。学习反而变得困难了。不过,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自由地创作,这也是这个时代给予的。

    搞学术要从国外找资料

      Hi:海外经历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李:海外经历会让我在看待一些事情上,有着不同的看法。从远距离看之前近距离的东西会有些不同,你会看到一些你以前没注意到的东西。台北故宫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个展览,叫“晚明的变形主义”,以前我们从来不觉得吴彬的画有什么特别之处,海外的人会在学术上有些新的看法。而80年代出国的人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会很早就注意到这些。以前开玩笑,说搞学术要看国外的资料,当然不是指外国人更有权威,而是从外面看,可能对自己的观点有很多帮助。西方人看画和中国人非常不同,虽然也会有误会,相辅相成反而更客观。

      Hi:在创作上又是如何体现的?

      李:这个就不值得一提了。像我这种年纪的人,别人总是认为我从小就是画传统,因为没有选择,只能画这样的画。其实,我80年代到美国,念书念的就是战后艺术。从安迪·沃霍尔、德库宁到德国表现主义,再到后来我非常喜欢的抽象表现主义,那些人都在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在创作,对我影响都非常大。你看我的画,结束后你会觉得看起来很工整,非常传统。其实我每张画一开始时都是泼墨的,泼得一塌糊涂。我喜欢把安静的地方找出来,搞自己的东西。我追求的是宋画的意境,但宋画的技法有很多,我也不想画成一种古董,但我希望能够给人一种腔调,你一看就觉得安静,有一种心境在里面。这个我不否认,好多地方都受了表现主义的影响。

      “别人赚钱,我们涨身价”

      Hi:你什么时候开始和画廊合作的?如何看待与画廊之间的合作关系?

      李:在外面都是跟画廊合作。来纽约六个月之后,我就有了第一次展览。我从来不在画室里卖画,一方面是信誉的问题;另外,需要给自己一个交待。有些人会选择拍卖,它是一个途径,但画展可以一下展出十张、二十张画,一张画的好代表 不了一个画家的面目,有一个展览才能对观众有个交待,但也不能老办画展。

      Hi:你合作过的画廊有哪些?

      李:之前跟纽约Kaikudo画廊有合作办过两次画展。现在与伦敦Eskenazi画廊合作,他们专门做中国文物,像那些陶器、瓷器都非常精美。在西方少有做当代水墨的画廊,不知道现在有没有。

      Hi:你作品这两年价格变动大吗?

      李:肯定有变化。跟Eskenazi画廊合作定价都挺高的,最近的拍卖也是很高。我不送拍,可有人送去了。我们艺术家常常开玩笑说“别人赚钱,我们涨身价”。但对我而言,能有什么影响呢?要是老想着赚钱,还不如去买股票。

      Hi:有没有你看好的年轻人?对他们可有什么建议?

      李:我的老师陈佩秋,九十几岁了,还在鼓励大家要有新想法。她常常跟我讲,年轻人更有希望,甚至跟我说,中年人已经没法沟通了,反而年轻人现在很用功。我觉得太年轻的人不要怕走弯路,可以做一些不成熟的事情,如果想要避免走弯路的话,还是要关注我们的传统,一个人能够往后看多远,就能够往前看多远,这对大家都有好处。我真的喜欢创新的年轻人,但就东方的哲学而言,我们没有太武断的命题,我觉得所有的新发现,谦虚地讲,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和前辈人的成绩上。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