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共37頁 第一第一 ... 172526272829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261 到 270 共計 361 條
  1. #261
    註冊日期
    2007-10-26
    文章
    24
    Thanks
    2
    Thanked 4 Times in 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還原CD的重撥確實些困難,關鍵在於那過低的取樣頻率44.1K,如果再加上重撥系統的時基誤差,這時聽到的聲音會損失不少的高頻泛音,超低音的延伸也會不夠,簡單的聽感差異情形是clock倍頻越高您將可以聽到更完整的高頻泛音,相對的低頻延伸也是如此,大音量時中高音過多的情形也會更平順,可以說是比較接近原始母帶的聲音,但使用clock系統時相對也比類此系統更敏感,那就是電源線與BNC線的選擇,曾經有知名品牌的旗艦線在試用時,因為特性過強竟然影響整套系統的平衡而取下,這也是為甚麼玩clock與原子鐘的過程中,並非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高精準時基帶來的高音質效果
    這段分享非常有參考價值內!謝謝喔!真高手吶!8)8)8)

  2. #262
    註冊日期
    2010-09-05
    文章
    847
    Thanks
    0
    Thanked 433 Times in 24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預錄的CD及CD-R片都有生產過
    二個問題,
    不同公司製作CD片,一定會不同,因為CD的製程很長,從pre Master/ 刻版/鍍版/成型/濺鍍......每個製程都會影響,但對CD player 而言反射率越高,pit 越完整,它就給您更完整的重撥
    那麼對PC這種以高倍速drive重複讀取直到資料正確的作法而言,就沒啥差異囉?

  3. #263
    註冊日期
    2011-04-10
    文章
    37
    Thanks
    26
    Thanked 42 Times in 2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runkenlife 查看文章
    那麼對PC這種以高倍速drive重複讀取直到資料正確的作法而言,就沒啥差異囉?
    其實以電腦光碟機讀取正確的資料應該都不是問題,但在光碟機的類此源頭差異就很大,依個人經驗還是純CD/CDRW格式的光碟機音質較佳,因為單一的光學頭設計不須因為要兼容DVD造成光路徑的損失,在光學頭端可得到較強而清楚的HF,在解碼時可才有機會還原母帶原有的音質,這也就是同壹張母版在同壹台成型機壓片 ,但鍍膜(例如24K金片)造成的反射率差異重撥就有差別,在1991年我公司剛生產CD時,客戶抱怨音質差的問題很嚴重,我只好拿兩張片子讓他比較,在有金片鍍膜的場合就不再有爭議了,

    請相信如果您將CD ROM 當成DCS 轉盤也給它壹條高質量的發燒電源線,它同樣的也會給您高音質的回報,更何況它要的不多,就一條5-10公分的大4P轉接頭已足矣------

    在PC系統重製音樂個人建議避免使用光碟拷貝,直接使用硬碟它更能保存您加在系統內高質量導線的特質,縱然是複製到另壹台PC亦然

  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eljohnchiu For This Useful Post:


  5. #264
    註冊日期
    2011-04-10
    文章
    37
    Thanks
    26
    Thanked 42 Times in 2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rachy 查看文章
    敢問eljohnchiu兄是專業人士嗎? 因為會買Antelope 10M的業餘用家大概很稀少! :):P

    剛剛試了一下, Puccini最高只能鎖住88.2 kHz (x2) 而已, x4及 x 256都無法鎖住.

    試了一下Apogee Big Ben, 44.1, 48.0, 88.2, 96, 176.2, 192kHz全部ok, 但x256沒

    辦法. 還沒試Lynx AES16的狀況.
    如果您的Lynx AES16可以吃superclock 就可以比較 dcs puccini 44.1K X2 兩者間的差異,另外在我使用AES32+superclock時雖然是外部時鐘應該顯示slave但AES32會顯示成Master但此時的Master與內建振盪器的Master是不同的,此時DAC就不能在以Atelop clock 為參考只能以AES/EBU輸入同步,希望知道Lynx AES16是否也是如此---

  6.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eljohnchiu For This Useful Post:


  7. #265
    註冊日期
    2010-09-21
    文章
    302
    Thanks
    502
    Thanked 221 Times in 10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敝人退休前是從事CD代工行業,接觸的都是如STUDER SONY等專業器材,近年來閒賦再家才開始與其他Hi ned玩家探討CD重撥問題,也拜賜科技的進步如原子鐘及高端線材再加上性能不錯的錄音卡,才讓更多人有機會將CD再還原得更完整些,但國內玩家似乎還是以CD轉盤居多,但轉盤系統幾乎都沒辦法吃super clock ,借網兄的版面交流探討是否有玩家已經有這方面的心得
    確實, 轉盤幾乎都沒辦法吃super clock! :(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
    簡單的聽感差異情形是clock倍頻越高您將可以聽到更完整的高頻泛音,相對的低頻延伸也是如此,大音量時中高音過多的情形也會更平順,可以說是比較接近原始母帶的聲音~~
    感謝分享!

    以前使用dCS p8i + Apogee BB組合時, 有實驗送人時鐘頻率自44.1kHz開始往上加,

    如48.0kHz, 88.2kHz, 96 kHz, 176 kHz, 196 kHz. 雖然p8i螢幕顯示44.1kHz以上均

    無法鎖定, 但是弟卻可以聽出差異. 一直不太敢講, 以免被認是神經病用暗示來聽音樂.

    當時確實是輸入較高時鐘頻率, 高頻延伸與汎音會更好! 似乎與兄臺經驗類似, 但當時輸入

    超過88.2 kHz後超高頻表現變得比較不耐聽. 但這只能以當時組合與環境而言, 換環境與

    組合又不知會怎麼變. 所以弟從不敢咬定某一變數一定是有益或有害!

    換了dCS Puccini組合後, 因為聲音滿意的不得了確實是升了好幾級; 到目前還沒沒試這個

    有趣的實驗, 主要是怕神經病又發作. 但看到兄的經驗, 又手癢起來...............:P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但使用clock系統時相對也比類此系統更敏感,那就是電源線與BNC線的選擇,曾經有知名品牌的旗艦線在試用時,因為特性過強竟然影響整套系統的平衡而取下,這也是為甚麼玩clock與原子鐘的過程中,並非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高精準時基帶來的高音質效果
    謝謝分享! 看來還有得玩! :O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如果您的Lynx AES16可以吃superclock 就可以比較 dcs puccini 44.1K X2 兩者間的差異,另外在我使用AES32+superclock時雖然是外部時鐘應該顯示slave但AES32會顯示成Master但此時的Master與內建振盪器的Master是不同的,此時DAC就不能在以Atelop clock 為參考只能以AES/EBU輸入同步,希望知道Lynx AES16是否也是如此---
    非常感謝建議!!

    好, 這周末有事幹了. 屆時再報告! :)

  8. #266
    註冊日期
    2010-04-19
    文章
    2,352
    Thanks
    668
    Thanked 1,132 Times in 55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預錄的CD及CD-R片都有生產過
    二個問題,
    不同公司製作CD片,一定會不同,因為CD的製程很長,從pre Master/ 刻版/鍍版/成型/濺鍍......每個製程都會影響,但對CD player 而言反射率越高,pit 越完整,它就給您更完整的重撥

    至於環境測試有機會再安排吧----謝謝
    謝分享.:)
    每一個製程的影響也許很小.
    但加在一起就可能蠻大.
    製程之中變數~算是物理偏差吧.?

    CD轉動時.理論上越外圈的機械誤差也越大.
    而CD是從內圈開始讀的..與LP相反..
    所以如果一張CD從第1到最後曲.都錄入同一首曲.
    理論上.
    可以藉由播放來~比較/聽出內/外圈~的差異..?:P

  9. #267
    註冊日期
    2010-09-05
    文章
    847
    Thanks
    0
    Thanked 433 Times in 24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其實以電腦光碟機讀取正確的資料應該都不是問題,但在光碟機的類此源頭差異就很大,依個人經驗還是純CD/CDRW格式的光碟機音質較佳,因為單一的光學頭設計不須因為要兼容DVD造成光路徑的損失,在光學頭端可得到較強而清楚的HF,在解碼時可才有機會還原母帶原有的音質,這也就是同壹張母版在同壹台成型機壓片 ,但鍍膜(例如24K金片)造成的反射率差異重撥就有差別,
    那麼,是否可以說,
    不同的CD/DVD drive讀出的HF訊號並不完全相同,不同鍍膜讀出的HF訊號也並不完全相同,
    但由HF解出的資料都正確?

    那,問題就會變成,為何這HF訊號的差異會轉變成音質的差異?資料都相同啊?
    是因為jitter與HF訊號相關嗎?實際的作用機制又是?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請相信如果您將CD ROM 當成DCS 轉盤也給它壹條高質量的發燒電源線,它同樣的也會給您高音質的回報,更何況它要的不多,就一條5-10公分的大4P轉接頭已足矣------
    若用上很乾淨內阻很低的電源供應,是否又能更進一步改善呢?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在PC系統重製音樂個人建議避免使用光碟拷貝,直接使用硬碟它更能保存您加在系統內高質量導線的特質,縱然是複製到另壹台PC亦然
    光碟copy會失真嗎?
    這失真是bit錯誤?還是上述的HF訊號差異?

  10. #268
    註冊日期
    2011-04-10
    文章
    37
    Thanks
    26
    Thanked 42 Times in 2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runkenlife 查看文章
    那麼,是否可以說,
    不同的CD/DVD drive讀出的HF訊號並不完全相同,不同鍍膜讀出的HF訊號也並不完全相同,
    但由HF解出的資料都正確?

    那,問題就會變成,為何這HF訊號的差異會轉變成音質的差異?資料都相同啊?
    是因為jitter與HF訊號相關嗎?實際的作用機制又是?

    數位資料比對完整也無法保證音質相同,這情形不只在CD如此,連刻製母版的母源也是如此,PCM1630 Tape / Exabyte 8mm Tape / 硬碟檔/沒有一種會一樣,問題相當複雜在版面解說有點困難,但我期望在不久的將來,高取樣頻率的數位音樂檔可普及,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若用上很乾淨內阻很低的電源供應,是否又能更進一步改善呢?

    個人經驗------實驗室等級的低雜訊的類比式電源供應器是個不錯的選擇特別是在clock及DA

    光碟copy會失真嗎?
    這失真是bit錯誤?還是上述的HF訊號差異?
    光碟copy絕對會失真,CD從Acopy到-B-再到C到第3次時,它應該就很難帶給您聽音樂的樂趣吧,這也說明為何目前二手銀圈版CD很搶手,因為早期生產CD都是用盤帶或DAT轉錄至PCM1630來刻版,那時尚未能直接CD input到刻版機,當然後來刻版有CD input後,市場上難聽的CD也就多了,專業頂級設備都已如此,咱家的PC更沒辦法吧,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一定要cpoy CD ,就用24K鍍膜的CD-R吧,有80元壹片的也有4.5元的,但因為都是早期染料配方,試合它的燒錄參數不見得相容於近期的燒錄機 ,如果能燒成聲音明顯會比銀膜CD-R好很多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11071201199923

    但最後希望言規正傳回到clock的討論,這才能幫助大多數手邊已有大量CD音源的朋友,能夠更完整的聽到CD片裡面真實的音樂

  11. #269
    註冊日期
    2011-04-10
    文章
    37
    Thanks
    26
    Thanked 42 Times in 2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Yeh捨 查看文章
    謝分享.:)
    每一個製程的影響也許很小.
    但加在一起就可能蠻大.
    製程之中變數~算是物理偏差吧.?

    CD轉動時.理論上越外圈的機械誤差也越大.
    而CD是從內圈開始讀的..與LP相反..
    所以如果一張CD從第1到最後曲.都錄入同一首曲.
    理論上.
    可以藉由播放來~比較/聽出內/外圈~的差異..?:P
    在PC系統使用的高倍速光碟與單倍速的CD轉盤,在內外圈的機械參數是略有差別的,高倍速光碟機在內圈須提高轉速,會因unbalance引起的機械振動影響音質,到外圈雖轉速低振動變小,但翹屈引起的focus error signal 相對的會比內圈大,所以建議最好使用單倍速撥放起碼可以避開unbalance的問題,至於內外圈的差異也不一定只有上述問題,最簡單的成型模壓就可造成內外圈pit成型率的差異,當然聲音也會不一樣---

    所以我們應該放棄花時間來研究這該死的CD---馬特拉不拉我們自己拉----

    大家都弄台原子鐘clock來玩吧----

  1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eljohnchiu For This Useful Post:


  13. #270
    註冊日期
    2010-09-05
    文章
    847
    Thanks
    0
    Thanked 433 Times in 24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但最後希望言規正傳回到clock的討論,這才能幫助大多數手邊已有大量CD音源的朋友,能夠更完整的聽到CD片裡面真實的音樂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所以我們應該放棄花時間來研究這該死的CD---馬特拉不拉我們自己拉----
    大家都弄台原子鐘clock來玩吧----
    若不明問題根源,如何做到正本清源?又如何知道採用的解法確實是解決問題之道?
    單是外接clock這點我就不怎麼同意,
    倘若接收端的電源沒先搞定,外接clock只不過是又增加個jitter來源而已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ck-source.html

    因此才會問這句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若用上很乾淨內阻很低的電源供應,是否又能更進一步改善呢?
    個人經驗------實驗室等級的低雜訊的類比式電源供應器是個不錯的選擇特別是在clock及DA
    倘若外接個clock,就以為保證會更好,卻沒給那個clock乾淨的電源,那不是白搞?
    因此才更要釐清問題的根源。

    同樣的,外接個超精準的clock,DAC這邊卻電源不穩,自己引入一堆jitter,也是白搞...
    引用 作者: Brachy 查看文章
    確實, 轉盤幾乎都沒辦法吃super clock! :(
    既然轉盤不能吃clock,外接clock只能餵給DAC,那麼前端的轉盤還是自顧自的以自己的頻率跑,
    那,當轉盤的clock與DAC的clock差異累積到相當量後,豈不是會overflow/underflow?爆音...
    Chord DAC64便是採取自己有個clock的方式,不用PLL鎖S/PDIF的clock,
    因此以一個大buffer應付這clock差異,說明書上就提到長時間使用可能會爆音。

    多久爆,那就得看二者的差異有多大,
    爆音很明顯或不明顯,就得看資料的buffer有多大,buffer越大越明顯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光碟copy會失真嗎?
    這失真是bit錯誤?還是上述的HF訊號差異?
    光碟copy絕對會失真,CD從Acopy到-B-再到C到第3次時,它應該就很難帶給您聽音樂的樂趣吧,
    做個簡單實驗,取上回的轉盤實驗(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0/12/cd.html )中燒出的每個track都是同一曲的燒錄片,
    讀出track1與track10,檔案大小都是74537232 bytes,
    以md5看checksum,結果都是2029b8cadaa3f4a1ae537ce082f17a60
    既然PC燒出來的再讀出來都相同,以此轉錄一次的資料再繼續轉錄個千百次,那結果應該也都相同吧?
    那麼燒錄每次的差異,都不會累積到下一次,每次燒錄都是獨立事件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數位資料比對完整也無法保證音質相同,這情形不只在CD如此,連刻製母版的母源也是如此,PCM1630 Tape / Exabyte 8mm Tape / 硬碟檔/沒有一種會一樣,問題相當複雜在版面解說有點困難,
    既然資料都正確,那,剩下的只有jitter了吧?
    若是如此,那麼無論音樂檔案儲存在啥媒體上,只要能正確的讀出來,
    以低jitter的方式再生為類比訊號,就行了吧?
    那就完全不用管CD是用啥鍍膜、誰家壓片了...

    例如採用PC為儲存與讀取設備,傳送到外接(以求電源乾淨)的DAC上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但我期望在不久的將來,高取樣頻率的數位音樂檔可普及,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引用 作者: eljohnchiu 查看文章
    但最後希望言規正傳回到clock的討論,這才能幫助大多數手邊已有大量CD音源的朋友,能夠更完整的聽到CD片裡面真實的音樂
    是否高取樣不是重點,是否低jitter才是吧?這也是討論外接clock的原因。
    搞定44.1KHz/16bits就已經能讓多數人掉下巴了...這才真是造福大眾啊~

    整個題目,我想,該是如何做到讓DAC有個完美的工作環境,
    盡可能乾淨的電源,盡可能低jitter的輸入I2S訊號,
    才能再生盡善盡美的類比訊號。

    前端的數位資料源,採用PC足矣,大容量便宜方便多功能。
    但PC的電磁雜訊實在太高,或許採用無線方式傳輸到DAC這般完全隔離是個好方式,
    再將資料由無線模組的buffer中讀出,以一個精準的clock(內建或外接)轉成I2S訊號餵給DAC IC即可。

  14.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