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共7頁 第一第一 12345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21 到 30 共計 62 條
  1. #21
    註冊日期
    2009-01-24
    文章
    22
    Thanks
    4
    Thanked 2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同意;肯定有差啦~~

  2. #22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184
    Thanks
    56
    Thanked 52 Times in 27 Posts

    預設

    機殼大灑成本抗諧震......

    諧震和配線哪個會較影響聲音 ?
    對比用普通的用較優的材線成本用了成本又會漲多少 ?

  3. #23
    註冊日期
    2007-05-23
    文章
    4,982
    Thanks
    2,157
    Thanked 3,874 Times in 1,491 Posts

    預設

    音響器材內已經用了高級線材了,只是用在機內不需要花俏的屏蔽吧。

    線材本身本來就沒多貴,貴的是外面包覆的技術,內線用這麼短,可能不需要外接線材般設計吧。

  4. #24
    scs 訪客

    預設

    引用 作者: kei8864 查看文章
    機殼大灑成本抗諧震......

    諧震和配線哪個會較影響聲音 ?
    對比用普通的用較優的材線成本用了成本又會漲多少 ?

    插個嘴!成本差不了多少,跟據個人DIY的經驗用上好線會有差不過沒機殼外的線差距這麼明顯,原因可能是機殼內的線長度都很短,換個好一點的線就要貴很多的廠商擺明就是商業手法,線當然有它的一定角色,不過機殼內的被動原件搭配的重要性遠勝過用發燒料............

  5.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scs For This Useful Post:


  6. #25
    註冊日期
    2007-10-21
    文章
    210
    Thanks
    80
    Thanked 6 Times in 5 Posts

    預設

    那如果是喇叭內的配線呢?如果和外面接的喇叭線一以貫之,會不會對聲音有幫助?


    假設今天已經找到了一款和喇叭聲音很搭的喇叭線,此時若將原本喇叭內的配線也改成相同的喇叭線,聲音至少會起正面的作用吧?!而且喇叭內的配線也滿長的,震動也滿大的,需要良好的屏敝,這樣包覆更完善的喇叭線不是更適合嗎?撇開廠商成本,這樣對聲音是否會有幫助?


    不知各位大大有何看法,請不吝分享糾正。

  7. #26
    註冊日期
    2010-04-19
    文章
    2,352
    Thanks
    668
    Thanked 1,132 Times in 55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i8864 查看文章
    又不是一部機要用上3~4米, 其實用上較好的線材成本應該不會漲太多, 出來的效果好的話多出來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也可以啊....

    如果換更高檔的線材會否大大提升音質 ?
    玩線理論來說~是.
    改機派論來說~是.
    至於多大效果?看人感受..

    引用 作者: kei8864 查看文章
    如果是"選用" 特別的線材, 廠方發表產品時一定會大肆宣傳.......
    沒有提及內部線材的話......(聯想一下)
    但機器設計邏輯來說.
    應該是:線路原理-架構-零件規格/誤差/配對-做工-連接線--
    端子(實際進出接觸端)..應該在最後後面..
    我們是否應該考慮~實際呢..

    引用 作者: kei8864 查看文章
    是這樣的嗎 ?......
    那樣的話應該是我多心了......

    因為機內的線材看起來真的非常普通, 驟眼看只是普通膠皮包線芯.....
    眼見不一定準..(以貌取.)?
    很多發燒大廠.用的是一般發燒友~根本不看的線..
    他們不會實際聽/比嗎..光靠外表...粉冒險噎..|-)

    引用 作者: kei8864 查看文章
    還是最好是直接問一下有DIY 經驗的發燒友,
    問一下機內的配線換了高檔的會不會好聲許多....
    與最上問題~是類似的..
    但是此"動作"的排位..整體裡面~在很後段..
    改機派之一..不動主架構..只改進出端線材..
    一般人也可以感到進步..:|

    引用 作者: kei8864 查看文章
    機殼大灑成本抗諧震......

    諧震和配線哪個會較影響聲音 ?
    對比用普通的用較優的材線成本用了成本又會漲多少 ?
    若再論及外觀用料/成本..振動問題..
    請先問你..他應該排在哪..位置?
    前面都解決了..嗎.


    引用 作者: paresha 查看文章
    那如果是喇叭內的配線呢?如果和外面接的喇叭線一以貫之,會不會對聲音有幫助?


    假設今天已經找到了一款和喇叭聲音很搭的喇叭線,此時若將原本喇叭內的配線也改成相同的喇叭線,聲音至少會起正面的作用吧?!而且喇叭內的配線也滿長的,震動也滿大的,需要良好的屏敝,這樣包覆更完善的喇叭線不是更適合嗎?撇開廠商成本,這樣對聲音是否會有幫助?


    不知各位大大有何看法,請不吝分享糾正。
    線~不外要連接良好..為首!
    喇叭是個..複雜的終端器材.
    (私以為)受空間影響遠大過..前端..
    且每個喇叭製造-不管多Hi End..能給你的數據/保證..都是那麼攏統..
    那不也是同道理嗎..
    順序~設計原理..單體性能..音箱容量/材質..分頻電路..零件......連接線..

    指教.

  8.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9. #27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184
    Thanks
    56
    Thanked 52 Times in 27 Posts

    預設

    小弟在前面說了那麼多其實只是想表達:

    為求好聲, 設計者都施展了畢生所學(或領悟)的技巧來設計, 調音.
    要是最後一步到了選用配線時, 用了成本較低(不是說用質素差)的線而限制了之前精挑細選配件的發揮,
    這樣不是很可惜嗎 ?

  10.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i8864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28
    註冊日期
    2010-09-21
    文章
    302
    Thanks
    502
    Thanked 221 Times in 10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i8864 查看文章
    小弟在前面說了那麼多其實只是想表達:

    為求好聲, 設計者都施展了畢生所學(或領悟)的技巧來設計, 調音.
    要是最後一步到了選用配線時, 用了成本較低(不是說用質素差)的線而限制了之前精挑細選配件的發揮,
    這樣不是很可惜嗎 ?
    改機內線, 有可能使聲音更好, 但也有可能讓聲音不再是當初說服您掏腰包的感動喔!?:o

    所以弟建議真的耐不住要動手, 尤其是廠機, 請考慮用不動烙鐵法與可無傷可逆工法!

    因為您很難保證一次換線就OK, 除非您真的運氣很好! :)


    Good luck & good listening! :*:P

  12. #29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現今多數Hi-End音響的設計是希望線越少越好,訊號最好都在同一塊線路板上解決。剩下的很可能是供電給主動元件所需的線,我想多半設計者應該都會認定機器內部供電沒必要用上誇張的發燒線材。
    MBL的設計師Jurgen Reis認為,所有的器材中,CD轉盤對機殼震動最敏感,其他的器材在機殼避震上下功夫,就沒有太大的成效。因此,就算同一家廠商,器材設計時該在哪邊下功夫,順序也會有不同的。
    真空管機不大可能節省訊號路徑,所以內部線材對聲音的影響就大了。底下是Audio Note Meishu綜合擴大機的內部,連接前級線路板與後級線路板,短短的一段線:


    背板訊源切換後到面板處的Noble音量衰減可變電阻,與從前級線路板到背板前級輸出端子的線:


    都是Audio Note AN-V純銀李茲訊號線。裡面用了應該有一米左右。AN-V訊號線定價是一米一萬八。如果能用平價線材得到同樣的音響效果,我想廠商應該會欣然採用吧。

    其實我認為音響廠商的第一要務不一定是得到最佳的聲音。如何穩定的生產、維持合理的庫存量、穩定全球代理商的售價等等,重要性都不亞於聲音。公認聲音優秀的Noble音量衰減器、Black Gate電容等等都因為沒有足夠的生產量而得停產,不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

  13.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14. #30
    註冊日期
    2010-01-09
    文章
    10
    Thanks
    0
    Thanked 2 Times in 1 Post

    預設

    私以為在音響的領域裡面,沒有最好的產品,只有最佳的搭配。對生產端來說,能夠調出自己品牌想要傳達的音色,並且穩定生產,那就是最好的結果。對於接收端來說,音響實在是太主觀了,每個人喜好的口味大不相同,只有靠著不斷的調教來滿足。當器材到達一定的水平之後,只有口味的變化,沒有高下之分了。對於機內配線來說也是如此。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