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共47頁 第一第一 ... 11192021222331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201 到 210 共計 469 條
  1. #201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Xman 查看文章
    雖然這些聲學空間都會用到吸音,擴散等聲學處理方式及手段,但"經過同材質或依比例大小縮小到音響室"的作法是不正確的.這兩種聲學空間的特性與目的迥異.

    這兩種聲學空間的特性與目的迥異,


    指的是什麼部分?

  2. #202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Xman 查看文章
    好聲的定義牽扯上很多的主觀性,影響聲學的變異因子非常多,在建築聲學中,它並非沒有保證它帶來好聲,只是現今無法百分百的帶來一定的頂級廳堂,相較於過往,它帶來更多可以不被列為推倒的廳堂.
    在建築廳堂設計中,現今常無法使聲學廳堂得到較多好聲的機會在於主導建築的權責人,此事在許多相關建築與聲學界早已提出過不少次,聲學廳堂以聲學為主,然主倒建物之人多為建築師.
    樂器的發展可視為一種技藝,它常經過許多的演化到穩定的成熟態,如同許多著名的百年料理,一個已然到了穩定成熟態的事物,除非在學理及技術工藝上有辦法進行更深的突破,否則一般較難以再達另一穩定成熟態,樂音樂律等古人早以利用各種方法進行研究與開展,古人並非沒有分析技術,有興趣可參研音樂聲學.樂器聲學等事物.

    "樂器與電聲器器材器件是不同的."

    現今科學或科技難以達成的事很多,但其發展與努力卻無法抹滅,它帶來的許多的發展與進步,若沒有這些發展相信各位無法分坐各地而討論.
    人的聽覺感知能力是很複雜的,我們可以在複雜的音樂中,清楚的讓自己聽覺「聚焦」於某個部分;在樂聲轟隆隆的夜店中,我們也可能集中注意力聽到隔壁桌的談話。這種能力難以用任何儀器重現,因此Nelson Pass才會說:
    耳朵不是麥克風、大腦也不是錄音座,而測量在描述主觀品質這方面極為有限。我喜歡低失真等性能,但這些在我聆聽感受之前都得退讓三分。

    我很喜歡的一段話是:
    任何一個有智力的笨蛋都可以把事情搞得更大、更複雜、也更激烈。往相反的方向前進則需要天份,以及很大的勇氣。
    這又是哪個不重視科學的人說的?啊,愛因斯坦是也。

    劉名振

  3.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4. #203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可以啊!但是“自然的相對深度”就有問題了!特別是,有些製作人會特別在某些樂段強調某個樂器(通常是主旋侓),然後過一會又把它推回去。聽起來的感覺就像那個樂手在舞台上晃。

    DGG的阿巴多指揮的Prokofiev的基傑中尉,裡面有一段定音鼓的強音幾乎要從喇叭飛出來了。相反的,Naxos的這張

    定音鼓就乖乖地站在舞台的後面(一樣的曲目)。
    樂手在舞台上晃的唱片很多:)

    例如:


  5. #204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人的聽覺感知能力是很複雜的,我們可以在複雜的音樂中,清楚的讓自己聽覺「聚焦」於某個部分;在樂聲轟隆隆的夜店中,我們也可能集中注意力聽到隔壁桌的談話。這種能力難以用任何儀器重現,因此Nelson Pass才會說:
    耳朵不是麥克風、大腦也不是錄音座,而測量在描述主觀品質這方面極為有限。我喜歡低失真等性能,但這些在我聆聽感受之前都得退讓三分。

    我很喜歡的一段話是:
    任何一個有智力的笨蛋都可以把事情搞得更大、更複雜、也更激烈。往相反的方向前進則需要天份,以及很大的勇氣。
    這又是哪個不重視科學的人說的?啊,愛因斯坦是也。

    劉名振
    人的聽覺確實複雜,但其有一定的特性,當在夜店轟隆聲中尚能聽聞到他人的聲音,是我們想辦把將我們欲聽的聲音聲能突破了個人人耳的遮蔽,並經由大腦截取判別想要的訊息,若當我們想聽的聲音聲能被遮蔽時,我們將難以聽聞清楚我們想聽到的聲音.

    人耳雖非麥克風,但麥克風是對於聲音研究的工具之一,人類對聲音的感知有許多部分是無法達麥克風之敏銳,電聲器材是藉由近代物理.化學.材料學.電磁學...等,所持續創研,其相應的科學指因性有一定的特性,若不經一定的量測,便亦趨於盲行.

    有如Floyd Toole所言
    沒有你房間的測量結果,你是盲目飛行(flying Blind)
    沒有高密度的測量結果,你是患了近視 (Myopic)

    測量的結果與主觀的相應性研究一直在進行中,主觀特性的研究一般取共性,少取個性,在共性下的研究目前也已然有一定成果.至於個人喜好那已是另一個性之事,此部分由如成衣與訂制衣,成衣取共性,訂制衣取個性,需訂制衣比起成衣更需依賴專業設計裁縫.

    測量並非惡魔,它是在協助人類完成或了解事物.事理,個人主觀聽感更非上帝,無法放諸四海皆準,在主客觀中尋出互饋互進,亦是現代聲科學的進行曲.

    科學是盡量想辦法將事物了解並將其複雜變因找出,進而尋出相關控制關鍵因,使複雜性得以簡化,若能找出其最基本的根因,在定性定量的研究化下,有時將可以以一簡單的學理或式子進行解釋某一限定範圍內的現象,E=MC2是那麼的簡潔,然而要完成原子彈.核子彈卻並非故意繁複化,而是技術本身有時有需經許多的繁複性才能獲得.愛因斯坦能經由數論導出在一定限定範圍內的物裡性,但要完成原子彈.核子彈等技術便非其能.

  6.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7. #205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Xman 查看文章
    人的聽覺確實複雜,但其有一定的特性,當在夜店轟隆聲中尚能聽聞到他人的聲音,是我們想辦把將我們欲聽的聲音聲能突破了個人人耳的遮蔽,並經由大腦截取判別想要的訊息,若當我們想聽的聲音聲能被遮蔽時,我們將難以聽聞清楚我們想聽到的聲音.

    人耳雖非麥克風,但麥克風是對於聲音研究的工具之一,人類對聲音的感知有許多部分是無法達麥克風之敏銳,電聲器材是藉由近代物理.化學.材料學.電磁學...等,所持續創研,其相應的科學指因性有一定的特性,若不經一定的量測,便亦趨於盲行.

    有如Floyd Toole所言
    沒有你房間的測量結果,你是盲目飛行(flying Blind)
    沒有高密度的測量結果,你是患了近視 (Myopic)

    測量的結果與主觀的相應性研究一直在進行中,主觀特性的研究一般取共性,少取個性,在共性下的研究目前也已然有一定成果.至於個人喜好那已是另一個性之事,此部分由如成衣與訂制衣,成衣取共性,訂制衣取個性,需訂制衣比起成衣更需依賴專業設計裁縫.

    測量並非惡魔,它是在協助人類完成或了解事物.事理,個人主觀聽感更非上帝,無法放諸四海皆準,在主客觀中尋出互饋互進,亦是現代聲科學的進行曲.

    科學是盡量想辦法將事物了解並將其複雜變因找出,進而尋出相關控制關鍵因,使複雜性得以簡化,若能找出其最基本的根因,在定性定量的研究化下,有時將可以以一簡單的學理或式子進行解釋某一限定範圍內的現象,E=MC2是那麼的簡潔,然而要完成原子彈.核子彈卻並非故意繁複化,而是技術本身有時有需經許多的繁複性才能獲得.愛因斯坦能經由數論導出在一定限定範圍內的物裡性,但要完成原子彈.核子彈等技術便非其能.
    我絕對是個喜歡看測量的人,每次看到Stereophile網站貼出評論,我一定先看測量結果,我也好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測起來怎樣聽起來就會怎樣」的推論,但是幾年下來我發現這兩者之間似乎找不出任何關連。
    我相當敬佩Floyd Toole,以及其他對聲學學術有貢獻的先進們。我也不認為測量是惡魔。但是現今的測量,除了能夠重複得到儀器認可的結果外,我從圖表上看不出能夠帶來什麼對音色、音質、音場、細節、動態,還有最重要的,傳真與感動等聲音特性的描述?
    我衷心期待學有專精的人努力找出測量與聲音之間的關聯,相信那一天到來後,所有音響迷、音響業、唱片業都能為之昇華。但既然那一天還沒到,我身為一個消費者,只能希望自己的音響跟音樂是用來討好自己的耳朵、自己的心靈,而不是麥克風跟圖表

    劉名振

  8.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9. #206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我絕對是個喜歡看測量的人,每次看到Stereophile網站貼出評論,我一定先看測量結果,我也好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測起來怎樣聽起來就會怎樣」的推論,但是幾年下來我發現這兩者之間似乎找不出任何關連。
    我相當敬佩Floyd Toole,以及其他對聲學學術有貢獻的先進們。我也不認為測量是惡魔。但是現今的測量,除了能夠重複得到儀器認可的結果外,我從圖表上看不出能夠帶來什麼對音色、音質、音場、細節、動態,還有最重要的,傳真與感動等聲音特性的描述?
    我衷心期待學有專精的人努力找出測量與聲音之間的關聯,相信那一天到來後,所有音響迷、音響業、唱片業都能為之昇華。但既然那一天還沒到,我身為一個消費者,只能希望自己的音響跟音樂是用來討好自己的耳朵、自己的心靈,而不是麥克風跟圖表

    劉名振

    經驗上,很多東西都是測不到的,

    人腦比想像的要複雜多了,

    更有趣的是人腦會進步,

    耳朵和人腦會很快找到方法去調音.


    測量數據和聲音(好聲)相關性的建立很困難,

    因為測量需精密,且變數太多,

    燒友也沒有人願意投資.

  10.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207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看了這麼多討論,恕後輩直言,我想不論是空間的量測與器材的量測,其主要目的都不是為了要量化人類主觀感受吧!

    空間量測與設計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空間中的優/缺點,並利用設計迴避掉這個缺點,突顯某些優點。空間設計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中性的基準,才能讓每個樂團發揮各自的特色。否則某高中的音樂班與柏林愛樂在某個音樂聽聽起來都一樣好聽(難聽),那要說該音樂廳設計者功力高深嗎??

    器材的量測也一樣,難道只要設計者聽起來好聽就可以放任量測起來的失真很大嗎?會不會是設計者耳朵已經出現問題?一定是要量測起來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但是因為聽起來比較好聽,所以才稍稍犧牲一些電氣特性吧!有那家state of the art的音響器材是量起來特性奇差無比,但是全世界的發燒友都覺得非常好聽的?這種器材就算存在,也一定只能符合一小群人的喜愛吧!

    看了這些討論我很不解為何要認為量測應該要能量化所有東西,包含那些很主觀的東西?哪本來就不是目的不是嗎(或者我應該說這是現在進行式)?

    有這種認知之後,量測與人耳調音就不會互相衝突,而是可以相輔相成,也就沒有哪個才是王道,什麼行什麼不行的問題了!不了解如何量測、不了解如何解讀數據不代表就可以說什麼有用什麼沒用。這樣太自大了,也太淺見了!同樣地,認為人耳不穩定,一切要以數據說話也太武斷,太輕忽重播這種包含一定藝術成分的專業了!

    講了一些不好聽的話,希望各位不要介意,單純就事論事而已!

  12.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13. #208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對於Stereophile的測量與評論如何,不與論,音色.音質.音場(sound field).動態,在聲學上尤其樂器方面已然有一定性或定量的研究與表徵,在電聲器材上其客觀測量主要在於其性能指明,其與某些主觀聽感亦有相干性,主觀聽感亦有一定之方法規範,以輔客觀量測之不足,此主客觀不相違,相輔而成,而電聲器材的重播將更囿於室內聲學,使其重播性大受影響,再者亦囿於個人生理特性不同.文化.喜好...等因素,主觀差異性便不小,由如同一杯咖啡個人皆有個人的感受與評判.

    電聲重播器材的主功能與性能為聲重播,並非以聲藝術創作為主,故其在性能表徵上有一定的可循性,若放棄了這些可循性的性能,未知哪位高手能製作出電聲系統?沒有麥克風.沒有示波器.沒有頻譜儀.沒有電壓量測.沒有電容.電感.電阻…..的量測,要如何創製電聲器材?並持續穩定的重覆創作出此器材?若有請介紹給小弟認識.

    有些事物研究未能達單一定量表徵與個人聽感起相干性,然其定性表徵與聽感共性已然有所相干性,因此在理性與感性上.科學與藝術上是需明其辨證與統一,而非偏一失全.

  14.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15. #209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經驗上,很多東西都是測不到的,

    人腦比想像的要複雜多了,

    更有趣的是人腦會進步,

    耳朵和人腦會很快找到方法去調音.


    測量數據和聲音(好聲)相關性的建立很困難,

    因為測量需精密,且變數太多,

    燒友也沒有人願意投資.
    我也覺得,如果測量跟好聲不是必然相關,那是不是測得還不夠精密,或還有什麼一直沒被測量?:^)

  16.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remo For This Useful Post:


  17. #210
    註冊日期
    2007-05-23
    文章
    4,982
    Thanks
    2,157
    Thanked 3,874 Times in 1,491 Posts

    預設

    這種論證法已經在其他領域的學識反覆驗證過了。

    過去嘗試將藝術分派系、系別,學習必須循規蹈矩,後來又發現如此教育又侷限了人的創意,又嘗試改變,後來又發現人又開始亂來,又再重新規範.........數千年來反覆又反覆。

    不過一件事情倒是真的,每次重新規範都會比上次規範要完善

    引用 作者: THXman 查看文章
    對於Stereophile的測量與評論如何,不與論,音色.音質.音場(sound field).動態,在聲學上尤其樂器方面已然有一定性或定量的研究與表徵,在電聲器材上其客觀測量主要在於其性能指明,其與某些主觀聽感亦有相干性,主觀聽感亦有一定之方法規範,以輔客觀量測之不足,此主客觀不相違,相輔而成,而電聲器材的重播將更囿於室內聲學,使其重播性大受影響,再者亦囿於個人生理特性不同.文化.喜好...等因素,主觀差異性便不小,由如同一杯咖啡個人皆有個人的感受與評判.

    電聲重播器材的主功能與性能為聲重播,並非以聲藝術創作為主,故其在性能表徵上有一定的可循性,若放棄了這些可循性的性能,未知哪位高手能製作出電聲系統?沒有麥克風.沒有示波器.沒有頻譜儀.沒有電壓量測.沒有電容.電感.電阻…..的量測,要如何創製電聲器材?並持續穩定的重覆創作出此器材?若有請介紹給小弟認識.

    有些事物研究未能達單一定量表徵與個人聽感起相干性,然其定性表徵與聽感共性已然有所相干性,因此在理性與感性上.科學與藝術上是需明其辨證與統一,而非偏一失全.

  18.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ndyChu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