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啦~既然你自己曝光了,那麼就拿我測試出來的比較一下,
二者一致
30 & 60Hz是縱向的駐波,140Hz左右可能是橫向的駐波
60Hz駐波比1K~10K這段高出13.5dB!也就是四倍以上音量,夠嚇人吧?
整體分析,
低頻達30Hz,但這其實是駐波的效應,實際上應該沒辦法那麼低,至於到底能延伸到多低?以這個空間+喇叭+聆聽位置的組合而言,看不出來;
那幾個凹陷,是空間造成的梳形濾波效應,例如,
空間橫向尺寸2.7m,喇叭幾乎貼牆擺,離另一側牆約2.5m,等於136Hz的波長,68Hz的半波長,喇叭發出的136Hz打到另一側牆再回來,與當時喇叭發出的波同相,會互相加成,成了駐波;
而68Hz就正好反相!互相抵消!就成了嚴重的凹陷...
三個軸向(又各二個方向)都會有同樣的效應,結果就成了看起來總是高高低低的振幅頻率響應...
運氣不好,若是幾個凹陷湊在鄰近,那個頻段就會很慘...就很容易聽出來,這時候只有一招,移動喇叭囉...(推論到這裡,我想,我們可以去坪林了...)不過,垂直這個方向嘛...大概沒機會...
這些推論,kevintran推薦那本書應該會寫吧...
500~2KHz之間不算平直,其中大半也是空間的影響;
7KHz開始掉,不見得是器材的問題,也不見得是聆聽位置未在軸線上,而是空間容易吸收高頻,反射中低頻,相對之下,累積出來的結果就成高頻掉很多,而且高頻波長短,稍微一反射,相位變化就大,容易對消。
再來是DRC校正後的simulation,左聲道,校正前:紅,校正後:綠
高頻是特意緩降
100Hz那頻段的凹陷太大,DRC略過,以免損失數位解析度
上述的梳形濾波效應推論,若是喇叭貼牆角擺,縱向與橫向各只剩一個方向,結果就成了這問題少很多,這正好與一般的喇叭擺位手法相反,
一般擺法為了避免中低頻受牆面反射大幅提昇振幅,因而避免貼牆擺,
而DRC不怕振幅大,就怕振幅太小;振幅大容易壓,若是振幅小,拉高該頻段,就等於壓抑其他頻段,以有限的bit depth而言,等於損失解析度;
因此DRC建議喇叭貼牆擺!
真希望有個Klipsch貼牆的三角喇叭可以測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