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563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10-09-05
    文章
    847
    Thanks
    0
    Thanked 433 Times in 24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ungcw99 查看文章
    冒昧請教一下,所謂的impulse respondence與freqency domain,差別是?
    frequency domain相對的是time domain,分別討論/針對頻率與時間
    頻率必須經由時間流逝才能計算,看frequency domain下的特性,就看不出時間流逝時的變化

    impulse response可譯為猝發響應,餵進一個猝發訊號(這張裡的藍色 http://1.bp.blogspot.com/_QtIX994Ul0...ull+linear.png ),測量最終的結果(紅色與綠色),
    目的在看系統的暫態反應,觀察的是時間流逝的變化,也就是針對time domain
    frequency response頻率響應,這又可分別針對振幅、相位、失真...
    大多數人提的是振幅頻率響應,也就是音量大小(這張 http://4.bp.blogspot.com/_QtIX994Ul0...前FR+full.png ),
    常用的測量法是餵進單一頻率的訊號一段時間,測量振幅,這是frequency domain

    音樂,可概略視為各種不同振幅的猝發音在不同時間的組合
    將音響+空間的impulse response隨著時間乘上音樂變化的振幅的累積組合,就是我們聽見的最終音樂
    例如一串音AEIOU,A發出後經過空間迴盪成A..a..a...a...,E也是E..e..e...e...
    那麼我們會聽見的是A+E的組合會是,AE.ae.ae..ae...
    若是再加上IOU呢,那真的是非常複雜的組合...
    那這張實際的測試結果http://1.bp.blogspot.com/_QtIX994Ul0...ull+linear.png 呢?
    不難想像最終結果有多複雜...

    單一頻率的訊號,也可視為某種猝發音組合,也就說音響+空間的振幅頻率響應其本質是impulse response構成,
    換句話說,由impulse response可求得振幅頻率響應
    以直覺觀點來說,例如音響+空間的駐波,是一波波的低音由音響發出後,與空間迴盪回來的一波波低音交疊在一起的結果
    impulse response是因,振幅頻率響應是果,改變因,就能改變果
    回過來想,我們真正想要的並不是完美的振幅頻率響應,而是完美的impulse response,也就是音響+空間發出的聲音傳遞到我們的耳朵正如同錄音載體上所記錄者

    有完美的impulse response就會有完美的振幅(以及相位、失真)頻率響應,反之不然
    例如,針對駐波以frequency domain的filter壓低該頻段的振幅(一般EQ的作法),
    那麼當一段該頻段音由音樂載體上讀取後,會先被壓低振幅,再由喇叭播放出來,
    直接音傳到聆聽位置時,已經是被壓低的音量了,等到間接音傳來,與當時又再傳來的直接音交疊在一起,才得到如同記錄上的音量,
    以振幅頻率響應來看,結果很好,很平直
    以impulse response來看,顯然就完全不對,嚴重失真了,
    聽起來呢?就是先小,再大,慢一點的聲音,或者說,沒力的聲音

    這其中的謬誤就是音樂並非是一段連續單一頻率的聲音,而是一堆各種頻率振幅相位的猝發音的組合(這段用語不是很精準,莫怪)
    引用 作者: 葉sir 查看文章
    無響室應只是單純測speaker特性用的吧..聽音樂還是有響室好.否則錄音室/製作在monitor時豈不是錯誤.?!:P
    mastering studio比較接近我們使用的狀況,聽重播的音樂
    該環境都會弄成重吸音,喇叭又擺成超近距離,盡量排除空間影響
    且至少有四家以上的產品專門針對mastering studio處理空間問題
    引用 作者: 葉sir 查看文章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所以,這個就牽涉到每個人對聲音的偏好,喜歡直接音(原本在錄音載體上的)多些,還是喜歡間接音(空間幫忙加進去的)多些.
    各半都要..應是在下屈就現況習慣的需求.
    有些人就是喜歡那種轟轟然的低音哪~覺得那樣的低音才夠啊...
    習之於人大矣...
    絕大多數音響+空間都會有嚴重的中頻間接音(高頻可藉由吸音材吃掉,低頻用小小的喇叭也就沒有,中頻沒了,當然就不算聽音樂),看這張 http://2.bp.blogspot.com/_QtIX994Ul0...�前IR+mid.png
    聽習慣這樣的聲音,就會認為那才是正確的聲音
    記得上回蔡琴出新唱片時,音響媒體不都很訝異於蔡琴的聲音並不如音響播放出來那麼低沈嗎?
    其中空間該佔了不少比例,不見得是錄音載體上就搞成那樣...

  2.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3. #2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runkenlife 查看文章
    例如,針對駐波以frequency domain的filter壓低該頻段的振幅(一般EQ的作法),
    那麼當一段該頻段音由音樂載體上讀取後,會先被壓低振幅,再由喇叭播放出來,
    直接音傳到聆聽位置時,已經是被壓低的音量了,等到間接音傳來,與當時又再傳來的直接音交疊在一起,才得到如同記錄上的音量,
    以振幅頻率響應來看,結果很好,很平直
    以impulse response來看,顯然就完全不對,嚴重失真了,
    聽起來呢?就是先小,再大,慢一點的聲音,或者說,沒力的聲音
    這段解釋得太好了,我本來也想寫這東西,但是自己懶惰就一直沒動筆。

    引用 作者: drunkenlife 查看文章
    mastering studio比較接近我們使用的狀況,聽重播的音樂
    該環境都會弄成重吸音,喇叭又擺成超近距離,盡量排除空間影響
    我自己看了一些mastering名家的空間,看起來倒是沒有重吸音,與一般空間無太大差異。

    這是doug sax的五點一mastering room:
    看起來只有地毯吸音較多?也許其他材質不同也說不定。

    這是他弟子,現在獨立門戶的Gavin Lurssen的空間:

    磚牆應該更不可能是吸音吧?

    Ted Jensen這間更明顯,連地毯都不用了:

  4. #3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我自己看了一些mastering名家的空間,看起來倒是沒有重吸音,與一般空間無太大差異。

    這是doug sax的五點一mastering room:
    看起來只有地毯吸音較多?也許其他材質不同也說不定。

    這是他弟子,現在獨立門戶的Gavin Lurssen的空間:

    磚牆應該更不可能是吸音吧?

    Ted Jensen這間更明顯,連地毯都不用了:
    有時候看外表不太可靠,

    牆內或牆外表如何處理的,有時不易判斷.

  5.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該主題的標籤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