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 投票者
-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
做過1~3次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
測量時輸入是固定的訊號,多半只能測試失真、量感等基礎。其實,這些項目多半在開發過程中就會測試,我也不大相信有廠商會把測試很扯的產品拿出來賣。Stereophile測試這麼多器材,數據上真的能挑出大毛病者有幾個?
但音樂卻不是固定的訊號。一對喇叭有可能提供「足夠的低頻量感」,卻有「很稀少的低頻資訊」,這時候也許聽起來就會覺得它低頻不好(鼓沒有紮實形體、貝斯沒有線條)。
一點淺見跟大家分享。
劉名振
-
The Following 9 Users Say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martin
測量時輸入是固定的訊號,多半只能測試失真、量感等基礎。其實,這些項目多半在開發過程中就會測試,我也不大相信有廠商會把測試很扯的產品拿出來賣。Stereophile測試這麼多器材,數據上真的能挑出大毛病者有幾個?
[恕刪]
劉名振
其實,看了快20年的Stereophile,數據上有大毛病還挺不少的。大部份的管機,有些小廠的喇叭(我記得有Lumen White,Harbeth的箱體共振,其他還有不少),有些小廠的DAC(前幾期有比較兩台USB-to-SPDIF 的機器,貴的那台顯然測的差一些,聽感也差一些)。很多廠商因此和Stereophile翻臉呢!:O:O
雖然測的好不代表一定好聽,不好聽有時候測的結果可以看出一二。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kevintran
其實,看了快20年的Stereophile,數據上有大毛病還挺不少的。大部份的管機,有些小廠的喇叭(我記得有Lumen White,Harbeth的箱體共振,其他還有不少),有些小廠的DAC(前幾期有比較兩台USB-to-SPDIF 的機器,貴的那台顯然測的差一些,聽感也差一些)。很多廠商因此和Stereophile翻臉呢!:O:O
雖然測的好不代表一定好聽,不好聽有時候測的結果可以看出一二。
管機測量數字要好看真的很難,尤其是高頻方波(還好我們並不把聽10kHz方波當作一種享樂),我想常看這些測量報告的讀者們應該都已經了解,我也不覺得那算是大毛病。
至於Harbeth的箱體共振,我坦承我第一次聽到Alan Shaw告訴我他的薄箱體理論(其實也不是他的,是BBC的)時覺得這人瘋了,很多年後我才理解那是很有道理的。
另外一個好例子是Ayre的數位訊源都有「聆聽」與「測量」兩檔可切換,擺明告訴你好聽的那檔不適合拿來測試。
我也很喜歡看測試圖表,但是我總會記得Roksan總裁Touraj Moghaddam告訴我的:唯有問對了問題,你才可能得到對的答案。我們找到了這些測量數據與聽感之間的關係之後,這些數據才會有意義。
-
-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