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投票者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38 24.68%
  • 做過1~3次

    18 11.69%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66 42.86%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32 20.78%
第153頁,共198頁 第一第一 ... 53103143151152153154155163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521 到 1,530 共計 1972 條
  1. #1521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DPA算延伸品非全然等同b&k.
    拾音頭有用b&k的產品.很不錯的產品.4006系似乎受到不少好評.


    誠如tacan兄所言.
    :)

    P.S
    4188~4193在學界亦是常用品

  2. #1522
    註冊日期
    2007-06-18
    文章
    49
    Thanks
    9
    Thanked 4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Xman 查看文章
    要一窺全豹(此全豹要看怎麼下定義),可非易事,是多種量測法的集合才有辦法小窺.
    完全同意!

    小弟提出此点,也只是想已过来人的小小经验提出,量測声学,并非像许多初入门者所想~~只要用一只mic(or 甚至只用1/3 RTA! ) 在聆听位置取得一条平直 20 Hz-20Khz 频率曲线,就是大工告成了。。

    。。其中有许多盲点与决巧是需要多測量, 多读书,多发问,然后慢慢的思考,摸索的。

    那些反对量測的发烧友, 是否也应该先实际了解量測仪器的用法,用途与用意之后,才来发表反对原因呢?


    引用 作者: THXman 查看文章
    單點對點位物理量的拾取,其客觀性無問題.
    兩耳對物理量的拾取也無問題.
    目的.目標不同.
    各種量測法皆有其優劣.
    不知THXman 大是否能针对單點對點vs模拟兩耳量測法的优缺点,与用途做一个小小的介绍呢?

    :)

  3. #1523
    註冊日期
    2007-06-18
    文章
    49
    Thanks
    9
    Thanked 4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Yeh捨 查看文章
    請勿請教..大家討論.以我非專業好玩觀點..錯請指教..

    假如側牆造成的間接音與直接音之時間差為1m.
    約等於170hz半波長.
    也就是.170hz的波由SP發出直接音與間接音相位正好差180度.
    造成相互抵消效應.假若此為左耳狀況..那右耳勒.?
    人耳就算20cm.數學算之.直接音與間接音抵達右耳時間差應小於1.2m.

    假定為1.1倍好了.頻率值變化大約由170hz變成155hz.?
    再如果SP發出一段音波是同振幅的155hz與170hz構成的複頻..
    那左耳聽到的170hz會比右耳少.
    而右耳聽到的155hz會比左耳少.
    整體言.左耳聽到比較高(170hz比重較低)..右耳聽到比較低.

    170與155hz差距似不小.約為1/10 octave
    而廠商公開的振幅頻響.往往是粗略到1/3 octave柔化的等級.
    規格表現(如+/-3dB)與..其間實際聆聽(即便已達+/-6dB.)..一般用家可能還分不出.

    所以..以上概略.
    單隻Mic..與左右耳間0.2m~不到..造成的-低於1/10 octave頻率差..參考價值還夠大嗎..:P
    Yeh捨大,反射音所造成的疏离波效(comb filtering effect)应并不是只对1个頻率造成影响的,是有一连串倍率頻率都会有所影响的;此外, 有頻率会产生峰,有頻率会产生谷。。。其Q值是视乎反射表面,反射音的强弱与抵达时间决定的。

    重点是,有人提出, 当两耳收到的峰谷是在不同頻率时,反射音所造成的峰谷其Q factor 将会被柔化,也就是说您在单麦测试中所见的峰峰谷谷, 将会被柔化,减弱。。。

    :)

  4. #1524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oamonte 查看文章
    完全同意!

    小弟提出此点,也只是想已过来人的小小经验提出,量測声学,并非像许多初入门者所想~~只要用一只mic(or 甚至只用1/3 RTA! ) 在聆听位置取得一条平直 20 Hz-20Khz 频率曲线,就是大工告成了。。
    [恕刪]
    其實像有些AV擴大機也讓用家在多個聆聽位置測量。即使用單點測量,也應該在聆聽點附近量幾次。我想很少人能確定每次聽音樂,頭的位置都和麥克風量的位置一樣。不過,知道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了(wink wink nudge nudge):o:o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以中低頻來說(也通常是問題最大的地方),單點麥克風量出來的就很有參考價值了。

  5. #1525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6. #1526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oamonte 查看文章
    完全同意!

    小弟提出此点,也只是想已过来人的小小经验提出,量測声学,并非像许多初入门者所想~~只要用一只mic(or 甚至只用1/3 RTA! ) 在聆听位置取得一条平直 20 Hz-20Khz 频率曲线,就是大工告成了。。

    。。其中有许多盲点与决巧是需要多測量, 多读书,多发问,然后慢慢的思考,摸索的。

    那些反对量測的发烧友, 是否也应该先实际了解量測仪器的用法,用途与用意之后,才来发表反对原因呢?




    不知THXman 大是否能针对單點對點vs模拟兩耳量測法的优缺点,与用途做一个小小的介绍呢?

    :)

    那些反对量測的发烧友, 是否也应该先实际了解量測仪器的用法,用途与用意之后,才来发表反对原因呢?


    并非像许多初入门者所想~~只要用一只mic(or 甚至只用1/3 RTA! ) 在聆听位置取得一条平直 20 Hz-20Khz 频率曲线,就是大工告成了。。


    您 清楚說明:反對隨便量測的原因...

  7. #1527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奇怪。我看到的是,這位網友清楚的說明:發燒友應該用像玩音響器材一樣的熱情來學習如何用測量的儀器和方法。多試,多看,多讀,多學習。:O:O

    就像何主任您玩黑膠唱片的熱情,專注。您找資料,讀資料,試,聽等等花的功夫,絕對是令人佩服的。也許您分點力氣去研究測量空間,也能讓您的音響系統大步昇級呢!

  8. #1528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奇怪。我看到的是,這位網友清楚的說明:發燒友應該用像玩音響器材一樣的熱情來學習如何用測量的儀器和方法。多試,多看,多讀,多學習。:O:O

    就像何主任您玩黑膠唱片的熱情,專注。您找資料,讀資料,試,聽等等花的功夫,絕對是令人佩服的。也許您分點力氣去研究測量空間,也能讓您的音響系統大步昇級呢!

    最近我得到的資訊,

    簡單的測量工具,誤差大,用處不大.

  9. #1529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奇怪。我看到的是,這位網友清楚的說明:發燒友應該用像玩音響器材一樣的熱情來學習如何用測量的儀器和方法。多試,多看,多讀,多學習。:O:O

    就像何主任您玩黑膠唱片的熱情,專注。您找資料,讀資料,試,聽等等花的功夫,絕對是令人佩服的。也許您分點力氣去研究測量空間,也能讓您的音響系統大步昇級呢!

    沒有正確的數據,解決方案,

    測量是浪費時間及金錢.

  10. #1530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最近我得到的資訊,

    簡單的測量工具,誤差大,用處不大.
    這的確是真的。

    不過,大部份尚稱精良的測量工具的價格,可能還沒有一條發燒線的價格貴。

    要好好測量,當然就不會是“簡單的測量”。就像您微調您的黑膠系統一樣,好的工具是不能少的。您不會拿個路邊攤賣的5塊錢水平儀來調您的唱盤水平,不是嗎?:):)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