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共101頁 第一第一 ... 47879596979899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961 到 970 共計 1008 條
  1. #961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對岸的文章, 寫得很好, 轉過來大家看一下, 認不認同不重要, 多接觸不同的資訊, 反思自己的音響路, 才是引文的目的

    叉燒網真的是蠻不錯的......


    http://www.exound.com/modules/tutori...rticle.php?a51

    *********************************************************************

    我们先说说什么叫做科学,我举两个例子。

    首先,我们是否需要超过 20KHz 的回放设备? 故事是这样的(上次在MIDIFAN月刊写完讲故事说环绕声的文章后就喜欢讲故事…),1977年,Groff Emmerick 和 George Martin 在 ABBEY ROAD 以及后来的 AIR STUIDO 一起录制甲壳虫乐队,Groff 声称他能够分辨出一台新调音台两条相同通道的不同。在和他一起听了几个小时后,Rupert Neve(音频界泰斗级人物,最初的调音台模型设计者)才能够听出一些细微差别。当他们进行测量后发现,在所有的48个通道中,有3个由于焊接失误,在 54KHz 处有 3dB 提升,由于大多数人的听力上限低于 20kHz,这个由于工厂的疏忽导致的小小的增益一般不会受到重视。

    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事表明 20kHz 以上的频率范围也属于人类感知的一部分。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可以传递 100kHz 以上信号(同时低失真低噪声)的新型设备听起来更温暖更甜美也更饱满。

    1987年,在伦敦广播声音研究所 Rupert Neve 进行了一个实验,使用一个可以切换方波和正弦波的信号发生器,将输入信号从一个普通的功放送入一个普通的监听音箱。频率设在3kHz,当切换成方波的时候他们可以听到三次谐波即 9kHz 的声音(方波含有明显的奇次谐波)逐渐提高信号发生频率,年纪大的听众承认自己没法听到更高的三次谐波,但大家还能感受到正弦波和方波切换时的区别。当基频达到 15kHz 的时候,一些人依然能察觉到差别。

    这个实验后来在很多地方都进行过。结果惊人的一致,35%~45%的人可以察觉到基频达到15kHz时品质的区别。

    以上这些我们称之为科学,心理声学的设想经过了大多数人的盲听测试,而成为一个经验结论,那么这个方向必然是个康庄大道,这个理论让不论 HIFI 界还是录音界都提高了使用的采样频率与设备所能达到了频率响应,而唯一的瓶颈是作为最通用流通介质的CD,无独有偶,在追求声音的人们感觉打开了一片天空的时候,广大苹果 Fans,MP3,AAC,给了这群人响亮的耳光……

    另一个故事。
    是一个反面教材,来自香港的《音响技术》杂志社的试音室充满自豪的介绍。原文太长我摘抄一部分。我把点评(红字)直接写在原文(蓝色)上下以便对照。原文地址(http://bbs.pcpop.com/071202/1203625.html
    “现在到环境了,大草就说换房厉害过换器材。香港寸土尺金,《音响技术》能够在闹市区有28平方左右的试音室已经非常不简单了,这个新试音室落成有一年左右,里面灌注了大草发烧三十多年来的发烧经验,试音室大约是4m宽、7m长。”
    Onlycan 观点:这个因为寸土寸金,不强求,如果再加上看上去只有不到3M的层高这个房间比例的谐振会很平衡,还是集中在中高频率低频声染色明显,具体的理论依据参照我的文章《认识你的房间》
    “左右墙在砖上面先铺一层进口(好像是巴西)的隔热板,这是大草的发现,它有吸音的作用,价钱不贵,再铺一层表面有粗糙颗粒的墙纸,把反射声音略打散。”
    Onlycan 观点:这是典型的没常识,这个房间到此为止没有针对房间尺寸造成的低频声染色做任何的处理,一般隔热板使用闭合孔洞的材料,密度都不高,至少会比常用的石膏板密度低,石膏板的密度造成共振频率在500~1000HZ,那么这个的牺牲频率会更高,加上他并没有做背空处理,那么共振板的特性无法形成,所以几乎无作用,同样,一个圆形扩散体能够扩散的频率是与半径有关的,而所扩散频率是与波长有关的,粗糙颗粒的墙纸……难道针对10K以上的频率扩散,忽略不计了吧,具体技术参数参看我的 >>>这篇文章<<<
    “前墙没有装隔热板,只有一层墙纸,听 hifi 时拉上布帘。”

    Onlycan 观点:窗帘这里我终于看到一点能切实的吸收部分频率的东西了…那么好我给你上参数(下图),目测这个褶皱度在完全拉上的时候应该不会达到200%,即一米墙用两延米的窗帘,这是整个房间唯一能延伸到比较深的频率响应部分的,这还是在我假设他有足够的距离墙面的距离。(材料吸音系数表,图片点击放大)


    后墙也一样,但就装多了一块二次余数扩散板(顺便关注一下他环绕的建立,我不说不论杜比还是DTS都要求是与前方扬声器完全一致的音箱,至少这么看来这音箱的声辐射角度可是惊艳了)

    “隔热板,再铺一层表面有粗糙颗粒的墙纸。左边墙是一堵唱片墙,大草说摆放CD要一定技巧,使其反射、吸音与右墙达到一个平衡。”

    Onlycan 观点:这个理论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操作是不现实的…



    “左边墙是一堵唱片墙,扬声器发出声音到我们的耳朵,靠的就是扬声器和耳朵之间的空气,所以说这个空气也是一个发烧“器材”,CSE公司研究证明空气中的负离子增加后,就会增加空气的流动能量,对声音的传播有帮助。”

    Onlycan 观点:楼上的这个不做评价,没尝试过…我只知道在经典声学上,空气分子的变化比如湿度会造成声阻尼的不同,简单的说湿度越大的空气声阻尼越大,对超高频乃至高频的传播越不利。
    我想对于一个不懂基本的室内声学的人可能觉得这个听音室简直NB大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目测就至少房间频率响应 +/-16 dB 的房间里,他们到底折腾什么呢…在录音师装修的标准里一般使用 125Hz~4KHz 作为测量范围(早期的资料甚至只到 250Hz,但是近年基本都会延伸到 125Hz,特殊要求可能会到 63Hz),一般能够达到 +/-6 dB 就是很不错的水平,可想而知房间影响有多大,相比音箱的一般是 XX Hz(低频下潜不同的箱子差别很大)~20 KHz是+/-3 dB或 +/- 2.5dB,影响就不知道大了多少。
    而这仅仅是宏观上的声学,微观上两个平行无绝对面积吸声的墙面会发生颤动回声或者严重的驻波,这些声缺陷在这个房间里也是一定不在少数的。试问一下,你们花那好几百万弄得设备,是不是稍微注意点常识性的声学问题。对声音的影响来说,室内声学的设计和花钱去各种弄电源或者那个坑爹的负离子音场再生器的影响至少大出两个数量级,常识不明白,数数总会吧。


    ==================== 下半场分割线 ====================

    下边说说飞飞推荐我看的这个帖子的内容吧,我大概看了一下回复(太多了)总结几个设问,等待被喷。
    1、大家都来玩喇叭?
    原帖里边玩喇叭我是赞同的,首先要看到回放系统的弊端,其实回归真实在我们的回放制式上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从双声道立体声的根源上就是一个并不完美的体系。(参看下文的扩展阅读)而在制式的限制下,确实更多的喇叭设计给予了很多苍白参数以外的东西,去品味这些技术带来的特征是确实有可玩性的。
    所有的回放方式没有一种是没有自身技术特性的,也就无所谓标准,就像理论上来说典型的金属高频头,由于刚性强可以第一时间对信号做出反应而让整个高频头震动,从而造成更强硬,反应更快,更灵敏更有冲击力的音色,而丝质高频头更轻,刚度差,但是正是因为刚度差可以在部分振膜做中高频震动的时候,振膜的某些部分做超高频震动,能够得到更好的频率延伸,对声音的表现上就是柔和,反应相对迟缓,听上去不那么明亮。
    而以ADAM为代表的使用A.R.T(加速带状技术),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能按照 4:1 的比例对空气进行压缩,而不是象传统高频扬声技术那样仅仅按照 1:1 的比例如同活塞般推动空气流动。这样做的结果就像前面所描述的那样,使高频响应异常开放精细,扩大了音响形象的最佳听音点范围,最近正好在评测一对飞飞拿来的ADAM,不得不说使用 A.R.T 技术的高频头确实有不一样的声音,高频延伸好,而反应速度很快却没有金属高频头的颗粒感,是一种独特的细腻感。(反应快的中高频率更刺激,听上去更亮,如果是个粉红噪声你是听不出来的,但是音乐是听的出来的,这是为什么测试数据不会差别太大,大了均衡器就能解决,而听感确实千差万别的) ,其他的静电振膜等等没研究不详细的说。

    • 扩展阅读:

      不得不大段引用曾经我写过的东西,当看完我讲 5.1 前方声道和单声道的不同你就会发现其实都是不可能彻底还原真实的制式,这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单声道优越性。

      单声道优先性是立体声构成虚拟声像的一个心理声学缺陷。虚拟声像从音质上和声像感知上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是梳妆滤波问题,在中间声像,单声道的声音到达两耳是不会有时间差的,即到达两耳的声音是同时的,而在立体声的虚拟声像呈像中,是不可能有完全的声道隔离度(左声道到左耳,右声道到右耳),所以总有一个延迟的声音会串扰入另一只耳朵,从而造成一定的梳妆滤波效应。而作用于剧场时,单声道的声音是真实声像,不论身处任何位置你都可以判断声音方向,而如果采用立体声虚拟声像呈像,会产生心理声学上的优先效应,及感觉声音来自与你更近的一只扬声器,从而造成声像混乱。

      在应用上我们会发现处于中间声道的单声道信号会有最优秀的音质与声像稳定性,中置扬声器与左或右组成的声道是第二层声场,这部分由于扬声器间距更短可以相对有效的回避优先效应,同时声场感知上比左右声道呈像显得更近,最远的是左右扬声器组成的立体声声场,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让中置与左右扬声器组成的虚拟声像同时出现,会有一定的梳妆滤波效应,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监听和HIFI的区别?

    借用原帖表达观点。蓝字为原文红字为点评

    “而所谓专业监听音箱(其实就是录音室系统)的表达方式,则只有直白和直白以及直白,听者还共鸣个p啊。”
    Onlycan 观点:直白,是不是在 HIFI 词语里边清澈也算一种直白,对于声音来说,语言着实是苍白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量的声染色不意味着你所谓的容易引起共鸣,而更高的解析度,更平直的频率响应反而意味着工艺的优秀,如果两头翘就能共鸣的话,那么一个均衡器就能让你满足了,何必动用那么多的科技手段?
    “当然,林子大了,也有人就喜欢直白。而且本身专业器材和民用器材的分界本身就并不是很清晰,比如说B&W也有录音室会用。不过当然个人使用的话,搭配会和听音室不同。偶然在系统里用一件专业器材,这种我也不反对。但是前级和喇叭,我觉得是最不能用专业器材的部分。或者说万一,很不幸的用了,也另一个关键环节就不能再用。(其实还是拿菅野老爷子说事最简单,他一个录音师出身的,自己家里都没有专业喇叭。)

    综上所述,说白了,不用专业喇叭最直观的原因就是:”



    • “同价位的监听音箱缺乏个性,缺乏吸引人的魅力。”
      Onlycan 观点:没有一对箱子是没有性格的,他们选择的每一种技术都代表一种声音趋向,并非足够浓烈才能满足。
      飞飞插嘴:相对于HIFI,监听的声染少,修饰少,因为监听的理念是忠实反应原声,我想问:原声有没有个性?你去听一场音乐会、听朋友弹琴、听日常生活的声音、这些全都是“原声”,如果你觉得原声“缺乏个性”,建议你平时啥都不听——闭耳。然后录下来用“有个性”的HIFI音箱来听。
    • “同价位的监听音箱音质也不会更好。”
      Onlycan 观点:提到同价位我得多说两句,监听音箱同价位一般都比非专业监听要好,主要在几个方面,首先从成本核算上来说,两者并没有技术壁垒,但是 HIFI 为了卖相一般都需要更漂亮的外观与相对更大的体积,这些在成本上会上升,而真正绝对价格因素在于市场,因为我朋友里边有做HIFI音响的经销的也有做专业音箱的,在国内市场HIFI音响的利润远大于专业音响,这个跟用户群有关系,专业市场的价格很透明,品牌也少,大家互相一问价格都出来了。
      飞飞插嘴:由于搞HIFI比搞专业设备更赚钱,我很多以前做专业设备的JS朋友都搞HIFI去了,HIFI利润高而且受众广——你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有钱就能上,忽悠成功率也高,人傻钱多速来。
    • “绝大部分专业功能一般玩家根本用不到,但是还要为之付出一定价格,CP值低。”
      Onlycan 观点:绝大部分专业功能就是没有功能…专业喇叭的功能我解释一下,平衡信号,平衡信号本身只是一个通过耦合器隔离传输噪声的方式,不过必须输入输出都是平衡电路,民用设备用不上,换句话说用民用设备的花好几千净化的电源,串扰量远不如非平衡线在传输途中收到的干扰。房间均衡器,用来针对不同的房间有一定的调整余地,这个只能说不用的是不会用,不能说是没必要,开关……这东西有一个没人有意见吧)

      真正决定大家不愿意玩专业音响的重要一点是专业音响为了产品的统一性一般都是主动类,有源内置功放,所以在可玩性上可能不能跟其他箱子比,不过据我所知,大部分烧友都无法用相同的价格,搭配的比原厂的好,抛开技术问题什么功率匹配,什么分频的问题,光采购成本就是个桎梏。

      飞飞插嘴:神马叫CP值?...


    20楼的问题:HIFI是根据居家特点优化过的?

    “好的 hifi 箱子听起来可以均衡而有意思~~那是设计的时候针对家居的特点、搭配的其他播放设备的大致特点、片源的特点优化过的 就像一辆可以在不平的路面上舒适行驶的有轮胎和避震的车。

    监听箱子放家里听,得到的效果经常不是平直均衡的,因为它是针对studio设计的,来匹配有均衡到苟刻的声学处理的环境,母带音源。就像火车的轮子,只有在铁轨上开才平衡,开去买菜~~有点抖~~”


    Onlycan 观点:又是一篇生动的美文,但是不得不说所谓的对于居家特点优化本身是纯扯淡的理论,简单点说商家不可能知道你的箱子放在桌子上还是放在架子上,是不是傻到音响的高音单元与人耳水平,从而能够得到地面带来的准确的梳妆滤波,宏观上我可以针对小房间进行一定猜测性的优化,但是最致命的微观上在技术层面是完全无法优化的。这个说法就像是这个MIC因为摆MIC的人是个不会录音的而做出了特殊的优化一样可笑。

    40楼说:“老外有把一间房子当成音箱箱体墙上潜入单元的,比专业音箱更极致。”
    真的这样吗?

    我说说音箱的基本设计原理,首先入墙单元在声学上叫做无限大障板设计,其实很好理解,喇叭的震动是由功放驱动的,这部分向前辐射的声音是我们必须得到的,但是喇叭向后位移造成的声音(后导向孔设计),以及低频球行波辐射后由后墙带来的延迟的低频(与正向低频有相位差形成梳妆滤波)以及后墙反射衍射过音箱带来的声像漂移的问题都是要杜绝的,如果喇叭是直接在刚性墙面上,让向后的声音消化在墙面里,这就是无限大障板的原理,这是个优秀的设计。

    为什么说房子当成箱体是不对的,就是因为音箱的腔体是绝对不许共鸣的,就像很多发烧友都有实木音箱的情节,觉得会让声音更好,但是这也是常识问题,学声学最基础的理论老师会告诉你乐器的腔体是共鸣用的,音箱的腔体是绝对不许共鸣的,因为在一个共振的物体上你的喇叭是无法发出精准的频率的,更别提达到共鸣频率以下的响应。这也是为什么音箱参数上要标注共鸣频率,也是为什么通常都用密度更大的胶合板,也是为什么现在开始使用浇铸的金属让箱体不仅仅密度高且均匀还可以散热,也是为什么说高密度实木做箱子只是家具而与音色无关,也是为什么最近出了混凝土的箱子…也是为什么HIFI音箱可以比监听贵很多,苹果的MP3都声音烂成那样的怎么还有人说好一个道理。

    不多做辟谣了,最后说说审美,这个东西很抽象,说这个也最容易被抽。

    • 尊重音乐,追根溯源。

      审美基调应该来自于认真的聆听根源,就像玩R&B的怎么也得听听早起的SOUL一样,玩HIFI和音乐工作者也应该多听听音乐厅的声音,就像现在分期录音的很多审美体系都来自于同期录音,就像美国音乐史上永远不避讳他们的母亲是欧洲艺术音乐一样,发展是必须的,但是永远要记得根源性的东西,这保证我们尽量不走弯路。也保证我们足够耐心的来欣赏音乐。
    • 适度的夸张,过犹不及。

      下边这话也是摘自之前那帖子的主人:“专业箱子没有深度,没阴影,没色彩。前面再怎么努力,相同驱动条件下的永远是乐感更好的箱子更有表现力,更合适听音乐,可以更舒服得听音乐。”我特别想知道他是否知道什么是乐感好,如果作为一个玩设备的人跟屁话无疑,人耳如何分辨声音的远近是心理声学范畴, 我可以给你生动的讲一课,但是我需要澄清的就是在音箱系统上都与使用的技术类型有关,而监听和HIFI并没有技术壁垒,所以完全是心理因素。或者说你更愿意把浓重的声染色作为一种审美倾向,箱子是不会听音乐的,箱子只会对电信号作出反应而已。
    • 先说常识,再说技术。先分好赖,再谈风格。

      是否有对音乐理解的基本概念,不能听了一辈子用BEATLES的音乐REMIX的舞曲,就说你对原曲的理解多精当,其实你连原曲都没听过,同理,当你对音乐与音色的基本概念没有建立的时候那么是没有资格说风格的,就像乐队指挥洋溢个人风格的前提是对音乐作者、历史时期的尊重。混音师的创作是对音乐理解,与制作人乃至所有参与音乐的艺术家的沟通中完成的。HIFI玩家也一样,你们的个人理念起码建立在都不说尊重,哪怕了解音乐创作者初衷的基础上吧。无源之水,无根之苗,倒行逆施了你还谈什么你们的风格?这根高考考题问了半天作者中心思想的事,结果作者自己辟谣说做完题才拿了一半得分,跟丫正确答案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看似只是普通的声音,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环链工程,所谓环链工程就是一环都不能断,从房间声学,节目源,电源,ADDA等等,一直到喇叭。这本就是个庞杂的体系,对音乐的理解是有必要的,对这一切的了解都是有必要的,职业录音师和HIFI发烧友本是奔着同一个方向努力的人,本应是最好的朋友,尤其是在尽心竭力做了音乐都没人买没人听的今天,他们本是最可敬的一群人,只是可能更容易被商家忽悠或者走入某些不必要的知识性误区而已。
    本文绝不是抵制HIFI,只是希望大家更理性的去聆听音乐。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3. #962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onlycan雖然說的都是聲學上很基本的東西,很多事我以前都講過,不過對於沒有聲學基礎的人或發燒友常是感到很刺耳,不知onlycan會不會被認為是臭嘴.不過這樣也好,至少有一些聲學基礎認知者還肯發一點聲,讓有些人去發覺某些事的實情與省思.呵......
    此篇文章於 2013-10-16 11:42 AM 被 THXman 編輯。

  4. #963
    註冊日期
    2008-04-12
    文章
    3,562
    Thanks
    3,096
    Thanked 6,198 Times in 1,580 Posts

    預設

    又臭又長.............
    重點是什麼?

    StevenCheng將軍

  5.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將軍 For This Useful Post:


  6. #964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將軍 查看文章
    又臭又長.............
    重點是什麼?
    哈哈~~重點都在將軍的家訪裡,

    例如說, 第一反設點的吸音, 面積是否足夠, 材料是否有用對? 薄薄的一塊布效果有限,

    身後的擴散, 是否與聆聽位置距離足夠, 面積夠不夠大,

    還有想要用CD牆來當做擴散, 嗯, 也不是不行啦, 只是真正有做好的有哪些人, 光是要維持就困難了.......

    當然還有ㄧ些迷思啦, 器材的, 空間處理的.......就不多說了

    總之以科學出發, 輔以人文, 要不好聲也難, 怪力亂神, 呼巄可以, 見真章時就被看破手腳了~~~~

  7.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8. #965
    註冊日期
    2008-04-12
    文章
    3,562
    Thanks
    3,096
    Thanked 6,198 Times in 1,58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哈哈~~重點都在將軍的家訪裡,

    例如說, 第一反設點的吸音, 面積是否足夠, 材料是否有用對? 薄薄的一塊布效果有限,

    身後的擴散, 是否與聆聽位置距離足夠, 面積夠不夠大,

    還有想要用CD牆來當做擴散, 嗯, 也不是不行啦, 只是真正有做好的有哪些人, 光是要維持就困難了.......

    當然還有ㄧ些迷思啦, 器材的, 空間處理的.......就不多說了

    總之以科學出發, 輔以人文, 要不好聲也難, 怪力亂神, 呼巄可以, 見真章時就被看破手腳了~~~~
    用CD牆做為反射或擴散,看似有理且經濟,但卻是最笨又呆的做法。

    StevenCheng將軍

  9.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將軍 For This Useful Post:


  10. #966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將軍 查看文章
    用CD牆做為反射或擴散,看似有理且經濟,但卻是最笨又呆的做法。
    是啊!擴散的不可能很均勻(除非CD排的剛剛好);買了新CD,加上去了,效果又可能不同了。結果是在音響房裡又增加了一個變數。

  11.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12. #967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抱歉,小弟多嘴一下.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哈哈~~重點都在將軍的家訪裡,
    許多重點並沒有在將軍的家訪裡.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還有想要用CD牆來當做擴散, 嗯, 也不是不行啦, 只是真正有做好的有哪些人, 光是要維持就困難了.......
    引用 作者: 將軍 查看文章
    用CD牆做為反射或擴散,看似有理且經濟,但卻是最笨又呆的做法。
    用CD牆要當擴散可以,不過這樣的CD牆要經過設計,而且它的置入率與排放法都會影響到它的聲學性能,一個經過設計的CD架,可以讓250Hz~1.6KHz的散射性能勝於相當的QRD.
    不過這個前題就是都要經過聲學設計、分析、測試.

  13.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14. #968
    註冊日期
    2007-05-24
    文章
    144
    Thanks
    49
    Thanked 34 Times in 20 Posts

    預設

    轉成繁體字,看起來比較習慣

    1. 我們先說說什麼叫做科學,我舉兩個例子。

    首先,我們是否需要超過 20KHz 的重播設備? 故事是這樣的(上次在MIDIFAN月刊寫完講故事說環繞聲的文章後就喜歡講故事…),1977年,Groff Emmerick 和 George Martin 在 ABBEY ROAD 以及後來的 AIR STUIDO 一起錄製甲殼蟲樂隊,Groff 聲稱他能夠分辨出一台新調音台兩條相同通道的不同。在和他一起聽了幾個小時後,Rupert Neve(音頻界泰斗級人物,最初的調音台模型設計者)才能夠聽出一些細微差別。當他們進行測量後發現,在所有的48個通道中,有3個由於焊接失誤,在 54KHz 處有 3dB 提升,由於大多數人的聽力上限低於 20kHz,這個由於工廠的疏忽導致的小小的增益一般不會受到重視。

    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事表明 20kHz 以上的頻率範圍也屬於人類感知的一部分。但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可以傳遞 100kHz 以上信號(同時低失真低雜訊)的新型設備聽起來更溫暖更甜美也更飽滿。

    1987年,在倫敦廣播聲音研究所 Rupert Neve 進行了一個實驗,使用一個可以切換方波和正弦波的信號發生器,將輸入信號從一個普通的功放送入一個普通的監聽音箱。頻率設在3kHz,當切換成方波的時候他們可以聽到三次諧波即 9kHz 的聲音(方波含有明顯的奇次諧波)逐漸提高信號發生頻率,年紀大的聽眾承認自己沒法聽到更高的三次諧波,但大家還能感受到正弦波和方波切換時的區別。當基頻達到 15kHz 的時候,一些人依然能察覺到差別。

    這個實驗後來在很多地方都進行過。結果驚人的一致,35%~45%的人可以察覺到基頻達到15kHz時品質的區別。

    以上這些我們稱之為科學,心理聲學的設想經過了大多數人的盲聽測試,而成為一個經驗結論,那麼這個方向必然是個康莊大道,這個理論讓不論 HIFI 界還是錄音界都提高了使用的採樣頻率與設備所能達到了頻率回應,而唯一的瓶頸是作為最通用流通介質的CD,無獨有偶,在追求聲音的人們感覺打開了一片天空的時候,廣大蘋果 Fans,MP3,AAC,給了這群人響亮的耳光……

    另一個故事。
    是一個反面教材,來自香港的《音響技術》雜誌社的試音室充滿自豪的介紹。原文太長我摘抄一部分。我把點評(紅字)直接寫在原文(藍色)上下以便對照。原文地址(http://bbs.pcpop.com/071202/1203625.html
    “現在到環境了,大草就說換房厲害過換器材。香港寸土尺金,《音響技術》能夠在鬧市區有28平方左右的試音室已經非常不簡單了,這個新試音室落成有一年左右,裏面灌注了大草發燒三十多年來的發燒經驗,試音室大約是4m寬、7m長。”
    Onlycan 觀點:這個因為寸土寸金,不強求,如果再加上看上去只有不到3M的層高這個房間比例的諧振會很平衡,還是集中在中高頻率低頻聲染色明顯,具體的理論依據參照我的文章《認識你的房間》
    “左右牆在磚上面先鋪一層進口(好像是巴西)的隔熱板,這是大草的發現,它有吸音的作用,價錢不貴,再鋪一層表面有粗糙顆粒的牆紙,把反射聲音略打散。”
    Onlycan 觀點:這是典型的沒常識,這個房間到此為止沒有針對房間尺寸造成的低頻聲染色做任何的處理,一般隔熱板使用閉合孔洞的材料,密度都不高,至少會比常用的石膏板密度低,石膏板的密度造成共振頻率在500~1000HZ,那麼這個的犧牲頻率會更高,加上他並沒有做背空處理,那麼共振板的特性無法形成,所以幾乎無作用,同樣,一個圓形擴散體能夠擴散的頻率是與半徑有關的,而所擴散頻率是與波長有關的,粗糙顆粒的牆紙……難道針對10K以上的頻率擴散,忽略不計了吧,具體技術參數參看我的 >>>這篇文章<<<
    “前牆沒有裝隔熱板,只有一層牆紙,聽 hifi 時拉上布簾。”

    Onlycan 觀點:窗簾這裏我終於看到一點能切實的吸收部分頻率的東西了…那麼好我給你上參數(下圖),目測這個褶皺度在完全拉上的時候應該不會達到200%,即一米牆用兩延米的窗簾,這是整個房間唯一能延伸到比較深的頻率回應部分的,這還是在我假設他有足夠的距離牆面的距離。(材料吸音係數表,圖片點擊放大)

    後牆也一樣,但就裝多了一塊二次餘數擴散板(順便關注一下他環繞的建立,我不說不論杜比還是DTS都要求是與前方揚聲器完全一致的音箱,至少這麼看來這音箱的聲輻射角度可是驚豔了)

    “隔熱板,再鋪一層表面有粗糙顆粒的牆紙。左邊牆是一堵唱片牆,大草說擺放CD要一定技巧,使其反射、吸音與右牆達到一個平衡。”

    Onlycan 觀點:這個理論是正確的…但是這個操作是不現實的…


    “左邊牆是一堵唱片牆,揚聲器發出聲音到我們的耳朵,靠的就是揚聲器和耳朵之間的空氣,所以說這個空氣也是一個發燒“器材”,CSE公司研究證明空氣中的負離子增加後,就會增加空氣的流動能量,對聲音的傳播有幫助。”

    Onlycan 觀點:樓上的這個不做評價,沒嘗試過…我只知道在經典聲學上,空氣分子的變化比如濕度會造成聲阻尼的不同,簡單的說濕度越大的空氣聲阻尼越大,對超高頻乃至高頻的傳播越不利。
    我想對於一個不懂基本的室內聲學的人可能覺得這個聽音室簡直NB大了,但是我想說的是對於一個目測就至少房間頻率回應 +/-16 dB 的房間裏,他們到底折騰什麼呢…在錄音師裝修的標準裏一般使用 125Hz~4KHz 作為測量範圍(早期的資料甚至只到 250Hz,但是近年基本都會延伸到 125Hz,特殊要求可能會到 63Hz),一般能夠達到 +/-6 dB 就是很不錯的水準,可想而知房間影響有多大,相比音箱的一般是 XX Hz(低頻下潛不同的箱子差別很大)~20 KHz是+/-3 dB或 +/- 2.5dB,影響就不知道大了多少。
    而這僅僅是宏觀上的聲學,微觀上兩個平行無絕對面積吸聲的牆面會發生顫動回聲或者嚴重的駐波,這些聲缺陷在這個房間裏也是一定不在少數的。試問一下,你們花那好幾百萬弄得設備,是不是稍微注意點常識性的聲學問題。對聲音的影響來說,室內聲學的設計和花錢去各種弄電源或者那個坑爹的負離子音場再生器的影響至少大出兩個數量級,常識不明白,數數總會吧。

    ==================== 下半場分割線 ====================

    下邊說說飛飛推薦我看的這個帖子的內容吧,我大概看了一下回復(太多了)總結幾個設問,等待被噴。
    1、大家都來玩喇叭?
    原帖裏邊玩喇叭我是贊同的,首先要看到重播系統的弊端,其實回歸真實在我們的重播制式上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從雙聲道身歷聲的根源上就是一個並不完美的體系。(參看下文的擴展閱讀)而在制式的限制下,確實更多的喇叭設計給予了很多蒼白參數以外的東西,去品味這些技術帶來的特徵是確實有可玩性的。
    所有的重播方式沒有一種是沒有自身技術特性的,也就無所謂標準,就像理論上來說典型的金屬高頻頭,由於剛性強可以第一時間對信號做出反應而讓整個高頻頭震動,從而造成更強硬,反應更快,更靈敏更有衝擊力的音色,而絲質高頻頭更輕,剛度差,但是正是因為剛度差可以在部分振膜做中高頻震動的時候,振膜的某些部分做超高頻震動,能夠得到更好的頻率延伸,對聲音的表現上就是柔和,反應相對遲緩,聽上去不那麼明亮。
    而以ADAM為代表的使用A.R.T(加速帶狀技術),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它能按照 4:1 的比例對空氣進行壓縮,而不是象傳統高頻揚聲技術那樣僅僅按照 1:1 的比例如同活塞般推動空氣流動。這樣做的結果就像前面所描述的那樣,使高頻回應異常開放精細,擴大了音響形象的最佳聽音點範圍,最近正好在評測一對飛飛拿來的ADAM,不得不說使用 A.R.T 技術的高頻頭確實有不一樣的聲音,高頻延伸好,而反應速度很快卻沒有金屬高頻頭的顆粒感,是一種獨特的細膩感。(反應快的中高頻率更刺激,聽上去更亮,如果是個粉紅雜訊你是聽不出來的,但是音樂是聽的出來的,這是為什麼測試資料不會差別太大,大了等化器就能解決,而聽感確實千差萬別的) ,其他的靜電振膜等等沒研究不詳細的說。
    o 擴展閱讀:

    不得不大段引用曾經我寫過的東西,當看完我講 5.1 前方聲道和單聲道的不同你就會發現其實都是不可能徹底還原真實的制式,這其中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單聲道優越性。

    單聲道優先性是身歷聲構成虛擬聲像的一個心理聲學缺陷。虛擬聲像從音質上和聲像感知上是有本質區別的,首先是梳妝濾波問題,在中間聲像,單聲道的聲音到達兩耳是不會有時間差的,即到達兩耳的聲音是同時的,而在身歷聲的虛擬聲像呈像中,是不可能有完全的聲道隔離度(左聲道到左耳,右聲道到右耳),所以總有一個延遲的聲音會串擾入另一隻耳朵,從而造成一定的梳妝濾波效應。而作用于劇場時,單聲道的聲音是真實聲像,不論身處任何位置你都可以判斷聲音方向,而如果採用身歷聲虛擬聲像呈像,會產生心理聲學上的優先效應,及感覺聲音來自與你更近的一隻揚聲器,從而造成聲像混亂。

    在應用上我們會發現處於中間聲道的單聲道信號會有最優秀的音質與聲像穩定性,中置揚聲器與左或右組成的聲道是第二層聲場,這部分由於揚聲器間距更短可以相對有效的回避優先效應,同時聲場感知上比左右聲道呈像顯得更近,最遠的是左右揚聲器組成的身歷聲聲場,需要注意的是儘量不要讓中置與左右揚聲器組成的虛擬聲像同時出現,會有一定的梳妝濾波效應,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2、監聽和HIFI的區別?

    借用原帖表達觀點。藍字為原文,紅字為點評。

    “而所謂專業監聽音箱(其實就是錄音室系統)的表達方式,則只有直白和直白以及直白,聽者還共鳴個p啊。”
    Onlycan 觀點:直白,是不是在 HIFI 詞語裏邊清澈也算一種直白,對於聲音來說,語言著實是蒼白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量的聲染色不意味著你所謂的容易引起共鳴,而更高的解析度,更平直的頻率回應反而意味著工藝的優秀,如果兩頭翹就能共鳴的話,那麼一個等化器就能讓你滿足了,何必動用那麼多的科技手段?
    “當然,林子大了,也有人就喜歡直白。而且本身專業器材和民用器材的分界本身就並不是很清晰,比如說B&W也有錄音室會用。不過當然個人使用的話,搭配會和聽音室不同。偶然在系統裏用一件專業器材,這種我也不反對。但是前級和喇叭,我覺得是最不能用專業器材的部分。或者說萬一,很不幸的用了,也另一個關鍵環節就不能再用。(其實還是拿菅野老爺子說事最簡單,他一個錄音師出身的,自己家裏都沒有專業喇叭。)

    綜上所述,說白了,不用專業喇叭最直觀的原因就是:”

    o “同價位的監聽音箱缺乏個性,缺乏吸引人的魅力。”
    Onlycan 觀點:沒有一對箱子是沒有性格的,他們選擇的每一種技術都代表一種聲音趨向,並非足夠濃烈才能滿足。
    飛飛插嘴:相對於HIFI,監聽的聲染少,修飾少,因為監聽的理念是忠實反應原聲,我想問:原聲有沒有個性?你去聽一場音樂會、聽朋友彈琴、聽日常生活的聲音、這些全都是“原聲”,如果你覺得原聲“缺乏個性”,建議你平時啥都不聽——閉耳。然後錄下來用“有個性”的HIFI音箱來聽。
    o “同價位的監聽音箱音質也不會更好。”
    Onlycan 觀點:提到同價位我得多說兩句,監聽音箱同價位一般都比非專業監聽要好,主要在幾個方面,首先從成本核算上來說,兩者並沒有技術壁壘,但是 HIFI 為了賣相一般都需要更漂亮的外觀與相對更大的體積,這些在成本上會上升,而真正絕對價格因素在於市場,因為我朋友裏邊有做HIFI音響的經銷的也有做專業音箱的,在國內市場HIFI音響的利潤遠大於專業音響,這個跟用戶群有關係,專業市場的價格很透明,品牌也少,大家互相一問價格都出來了。
    飛飛插嘴:由於搞HIFI比搞專業設備更賺錢,我很多以前做專業設備的JS朋友都搞HIFI去了,HIFI利潤高而且受眾廣——你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有錢就能上,忽悠成功率也高,人傻錢多速來。
    o “絕大部分專業功能一般玩家根本用不到,但是還要為之付出一定價格,CP值低。”
    Onlycan 觀點:絕大部分專業功能就是沒有功能…專業喇叭的功能我解釋一下,平衡信號,平衡信號本身只是一個通過耦合器隔離傳輸雜訊的方式,不過必須輸入輸出都是平衡電路,民用設備用不上,換句話說用民用設備的花好幾千淨化的電源,串擾量遠不如非平衡線在傳輸途中收到的干擾。房間等化器,用來針對不同的房間有一定的調整餘地,這個只能說不用的是不會用,不能說是沒必要,開關……這東西有一個沒人有意見吧)

    真正決定大家不願意玩專業音響的重要一點是專業音響為了產品的統一性一般都是主動類,有源內置功放,所以在可玩性上可能不能跟其他箱子比,不過據我所知,大部分燒友都無法用相同的價格,搭配的比原廠的好,拋開技術問題什麼功率匹配,什麼分頻的問題,光採購成本就是個桎梏。

    飛飛插嘴:神馬叫CP值?...


    20樓的問題:HIFI是根據居家特點優化過的?

    “好的 hifi 箱子聽起來可以均衡而有意思~~那是設計的時候針對家居的特點、搭配的其他播放設備的大致特點、片源的特點優化過的 就像一輛可以在不平的路面上舒適行駛的有輪胎和避震的車。

    監聽箱子放家裏聽,得到的效果經常不是平直均衡的,因為它是針對studio設計的,來匹配有均衡到苟刻的聲學處理的環境,母帶音源。就像火車的輪子,只有在鐵軌上開才平衡,開去買菜~~有點抖~~”

    Onlycan 觀點:又是一篇生動的美文,但是不得不說所謂的對於居家特點優化本身是純扯淡的理論,簡單點說商家不可能知道你的箱子放在桌子上還是放在架子上,是不是傻到音響的高音單元與人耳水準,從而能夠得到地面帶來的準確的梳妝濾波,宏觀上我可以針對小房間進行一定猜測性的優化,但是最致命的微觀上在技術層面是完全無法優化的。這個說法就像是這個MIC因為擺MIC的人是個不會錄音的而做出了特殊的優化一樣可笑。

    40樓說:“老外有把一間房子當成音箱箱體牆上潛入單元的,比專業音箱更極致。”
    真的這樣嗎?

    我說說音箱的基本設計原理,首先入牆單元在聲學上叫做無限大障板設計,其實很好理解,喇叭的震動是由功放驅動的,這部分向前輻射的聲音是我們必須得到的,但是喇叭向後位移造成的聲音(後導向孔設計),以及低頻球行波輻射後由後牆帶來的延遲的低頻(與正向低頻有相位差形成梳妝濾波)以及後牆反射衍射過音箱帶來的聲像漂移的問題都是要杜絕的,如果喇叭是直接在剛性牆面上,讓向後的聲音消化在牆面裏,這就是無限大障板的原理,這是個優秀的設計。

    為什麼說房子當成箱體是不對的,就是因為音箱的腔體是絕對不許共鳴的,就像很多發燒友都有實木音箱的情節,覺得會讓聲音更好,但是這也是常識問題,學聲學最基礎的理論老師會告訴你樂器的腔體是共鳴用的,音箱的腔體是絕對不許共鳴的,因為在一個共振的物體上你的喇叭是無法發出精准的頻率的,更別提達到共鳴頻率以下的回應。這也是為什麼音箱參數上要標注共鳴頻率,也是為什麼通常都用密度更大的膠合板,也是為什麼現在開始使用澆鑄的金屬讓箱體不僅僅密度高且均勻還可以散熱,也是為什麼說高密度實木做箱子只是傢俱而與音色無關,也是為什麼最近出了混凝土的箱子…也是為什麼HIFI音箱可以比監聽貴很多,蘋果的MP3都聲音爛成那樣的怎麼還有人說好一個道理。

    不多做闢謠了,最後說說審美,這個東西很抽象,說這個也最容易被抽。
    o 尊重音樂,追根溯源。

    審美基調應該來自於認真的聆聽根源,就像玩R&B的怎麼也得聽聽早起的SOUL一樣,玩HIFI和音樂工作者也應該多聽聽音樂廳的聲音,就像現在分期錄音的很多審美體系都來自於同期錄音,就像美國音樂史上永遠不避諱他們的母親是歐洲藝術音樂一樣,發展是必須的,但是永遠要記得根源性的東西,這保證我們儘量不走彎路。也保證我們足夠耐心的來欣賞音樂。
    o 適度的誇張,過猶不及。

    下邊這話也是摘自之前那帖子的主人:“專業箱子沒有深度,沒陰影,沒色彩。前面再怎麼努力,相同驅動條件下的永遠是樂感更好的箱子更有表現力,更合適聽音樂,可以更舒服得聽音樂。”我特別想知道他是否知道什麼是樂感好,如果作為一個玩設備的人跟屁話無疑,人耳如何分辨聲音的遠近是心理聲學範疇, 我可以給你生動的講一課,但是我需要澄清的就是在音箱系統上都與使用的技術類型有關,而監聽和HIFI並沒有技術壁壘,所以完全是心理因素。或者說你更願意把濃重的聲染色作為一種審美傾向,箱子是不會聽音樂的,箱子只會對電信號作出反應而已。
    o 先說常識,再說技術。先分好賴,再談風格。

    是否有對音樂理解的基本概念,不能聽了一輩子用BEATLES的音樂REMIX的舞曲,就說你對原曲的理解多精當,其實你連原曲都沒聽過,同理,當你對音樂與音色的基本概念沒有建立的時候那麼是沒有資格說風格的,就像樂隊指揮洋溢個人風格的前提是對音樂作者、歷史時期的尊重。混音師的創作是對音樂理解,與製作人乃至所有參與音樂的藝術家的溝通中完成的。HIFI玩家也一樣,你們的個人理念起碼建立在都不說尊重,哪怕瞭解音樂創作者初衷的基礎上吧。無源之水,無根之苗,倒行逆施了你還談什麼你們的風格?這根高考考題問了半天作者中心思想的事,結果作者自己闢謠說做完題才拿了一半得分,跟丫正確答案一毛錢關係都沒有,這不是一個道理嗎?


    看似只是普通的聲音,其實是一個完整的環鏈工程,所謂環鏈工程就是一環都不能斷,從房間聲學,節目源,電源,ADDA等等,一直到喇叭。這本就是個龐雜的體系,對音樂的理解是有必要的,對這一切的瞭解都是有必要的,職業錄音師和HIFI發燒友本是奔著同一個方向努力的人,本應是最好的朋友,尤其是在盡心竭力做了音樂都沒人買沒人聽的今天,他們本是最可敬的一群人,只是可能更容易被商家忽悠或者走入某些不必要的知識性誤區而已。
    本文絕不是抵制HIFI,只是希望大家更理性的去聆聽音樂。

  15.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jackiejin For This Useful Post:


  16. #969
    註冊日期
    2007-10-30
    文章
    80
    Thanks
    133
    Thanked 91 Times in 2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Xman 查看文章
    抱歉,小弟多嘴一下.
    許多重點並沒有在將軍的家訪裡.
    請問是哪些重點沒有?可以舉例嗎?單純指兩聲道需要注意的

    畢竟Chsiang兄都有將他認為的重點列出來
    "第一反設點的吸音, 面積是否足夠, 材料是否有用對? 薄薄的一塊布效果有限,

    身後的擴散, 是否與聆聽位置距離足夠, 面積夠不夠大,
    不要用CD牆來當做擴散"

  17.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hansonz For This Useful Post:


  18. #970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ansonz 查看文章
    請問是哪些重點沒有?可以舉例嗎?單純指兩聲道需要注意的

    畢竟Chsiang兄都有將他認為的重點列出來
    "第一反設點的吸音, 面積是否足夠, 材料是否有用對? 薄薄的一塊布效果有限,

    身後的擴散, 是否與聆聽位置距離足夠, 面積夠不夠大,
    不要用CD牆來當做擴散"
    如果就以上這些算重點,那麼其實你在很多很多基本的較商業不誇大渲染類的雜誌、電子媒體、論壇...等都可以看到這些.這些只能算是一個初淺的概念罷了.當然對一般沒有基本聲學觀念燒友、玩家而言,這樣的概念也算不錯了,至少比沒有好.
    但若要去細探,這是一門專業學科,是一龐大繁雜的知識、技術所推砌的,它需要經過許多的分析去探究。

    既然你提到第一反射點的吸音是重點,你看看那家訪的照片,是否第一反射點都有吸音?若有發現第一反射點沒吸音,你想那是什麼問題?是否有做過聲學分析?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