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642 條

查看主題

  1. #11
    註冊日期
    2010-04-19
    文章
    2,352
    Thanks
    668
    Thanked 1,132 Times in 558 Posts

    預設

    的確如文.
    但若是演奏非古典的近代樂.如兩廳院辦過爵士音樂節.就得在廳內設置輔助吸音物.否則殘響太長了.會將表演打不少折扣呦..
    柏林與大會堂都有著環繞表演舞台的設計.相對於我們國家音樂廳觀眾席距離會比較近.

    再來說家用音響室.
    相對於音樂廳必然是小非常多.但聲音的速度可沒少.理論上各面牆的反射音會快上許多.殘響量也一定比較集中在前面一兩波上.而且都多為低頻殘響(也可以講是駐波/空間共振)過長居多.實際聽與測量就會發現.相對於此.高頻就相對不足或是測得陡降的情況.

    音響室殘響最好能將10ms之內消散掉或是將10ms之前控制在一個量內(全頻段).不過這很難做到..退一步說..至少要能將200hz以下頻率控制在0.25秒內衰竭到-30dB值.這只是RTA60的60分貝一半值而已.看起來並不如何佳但已經算是家用的高標準了..
    不然多數會聽到肥甚至哄的低頻.會誤以為包圍感很好.或訊息?量很大.低頻段是如此..而高頻段就是造成音場擁擠扭曲的主因.專用音響室鮮少有見到殘響太短的.這是事實..如果還有人想要"拉長殘響"藉以改善重播效果.?蠻難想像的..難不成本身是吸音過量了..
    試想.
    本來唱片已經錄(做)了演奏時的殘響量了.放在音響系統唱.還要加上空間的"料".那會比較對嗎.?
    此篇文章於 2012-01-24 10:32 PM 被 Yeh捨 編輯。 原因: 改字

  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