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6頁 第一第一 1234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 到 20 共計 53 條
  1. #11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753
    Thanks
    0
    Thanked 139 Times in 49 Posts

    預設

    喇叭的二三事(中篇),這篇主要是簡單說說古典喇叭與現代喇叭的不同點

    古典喇叭 : 早期喇叭箱如櫥櫃或冰箱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喇叭單體尺寸都不小,
    而且振幅都小(衝程),受限於物理限制音箱都會相當大,這時期的喇叭效率高,
    聲音大多相當寬鬆,聽起來很舒服,但聚焦不清(當然是和現在喇叭做比較),
    而且響應頻率較窄(低頻不若現代喇叭來的沉),雖然這時期的喇叭效率很高,
    但是有一些喇叭卻一點都不好推,需要使用大功率擴大機伺候,
    造成這個狀況主要的原因是單體尺寸大,又要維持其剛性,
    結果造成單體較重需要較大功率去推動,才能跟上中高音的速度,
    現在見得到的如Tannoy的古典系列,JBL的經典系列等等都是. . .

    古典喇叭的特色 : 大箱子+大單體 效率較高(db/m)
    聲音特色 : 寬鬆但聚焦差


    Tannoy


    JBL

    現代喇叭 : 現代喇叭則剛好與古典喇叭相反,使用小單體,而且長衝程(振幅大),
    最大的好處是速度快,聲音也比古典喇叭來得沉許多,音箱相對的也較小,
    而外觀多是瘦高型,深度也較深,主要也是受到現行音響美學的影響,
    如精準的對焦,速度快,層次清晰等等,也因此現代喇叭對擴大機需求,
    比古典喇叭來的更高,後來出現一堆冰箱小船等級的擴大機,
    便是用來伺候這些挑戰物理限制的喇叭,而這類型的喇叭滿山滿谷,
    基本上只要是瘦瘦高高或深度深的喇叭幾乎都是. . .

    現代喇叭的特色 : 瘦高箱子+大量小單體 效率較低(db/m)
    聲音特色 : 速度快且聚焦好


    Triangle


    KEF

    這邊補充一點,除了對聲音的要求不同,審美不同之外,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在家庭空間不像以前那麼大,沒辦法擺上衣櫃或櫥櫃,
    也因此除了部分的旗艦與少數堅持古典設計的喇叭之外,大多喇叭都採取現代喇叭式的設計. . .
    以法國名廠 Focal JMlab為例,在中低階皆採用現代設計,旗艦則使用長衝程大尺寸低音!!


    Focal JMlab 的三個系列
    此篇文章於 2021-12-01 06:40 PM 被 臭酸石頭 編輯。

  2. #12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46
    Thanks
    8
    Thanked 1 Time in 1 Post

    預設

    這篇我現在看正適合!! 謝謝!! 石頭你最好了~~

  3. #13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753
    Thanks
    0
    Thanked 139 Times in 49 Posts

    預設

    喇叭的二三事(末篇-1),喇叭的最後一篇就是講常見的音箱設計與特性,
    當然還有何謂好推的喇叭,何謂有潛力的喇叭. . .

    先來看一下坊間常見的喇叭設計,除了常見的四種之外其實還有下面幾種
    衡壓式(推挽式) : 一個箱子裝兩個單體,而單體位於箱子一外一內,或是一個面朝外一個屁股朝外
    特性 : 好處是低音沉且穩,缺點是不好推

    障板式 : 喇叭單體所在一片木板上,這種設計台灣少見,但一些High-End喇叭的中高音採這種方式,也有少部分採用全障板式
    特性 : 好處是聲音輕鬆,缺點是中低頻可能有點少

    複合式 : 就是把幾種音箱設計混在一起,例如衡壓式+低音反射式
    特性 : 結合各方優點,不過也有各方缺點

    接下來看看常見的四種箱體設計,基本上常見的都是做邊兩種,右邊兩種較少

    坊間常見的四種音箱設計

    密閉式 : 又稱為氣墊式,就如圖所示整個箱子為密封狀態,因此空氣在箱體裏面變成組尼,
    這種箱體的特性是單體反應速度快,聲音可以快狠準,缺點就是不好推(要防止單體太早回來),
    低頻延伸較受到限制而且量感也較少,而該設計通常音箱較低音反射式來的大才有較佳的金頻表現,
    例如早期的AR3a就是採密閉式設計,為求良好的低頻都需出動大瓦數的擴大機,
    現代喇叭如magico mini也是採用這種設計方式,當初在音響展聽的時候一對書架喇叭用了兩部PASS X-350.5去推,知道有多難搞吧. . .

    密閉式特性 : 聲音快狠準,如要較佳的低頻量感與延伸則需要出動怪獸及擴大機


    AR 3a


    magico mini

    反射式 : 這是最常見的音箱設計,透過低音反射管來達到較佳的低頻量感與延伸,
    因此反射管的面積,長度,音箱容積都會影響低頻的延伸與量感,
    這種設計的音響通常都會看到一個圓形或長條型的孔,而這個孔可能在前面,後面,下面,上面,側面,
    不用懷疑,喇叭六個面都有,另外也有長的水管一般可以旋轉的低音反射管,
    低音反射設計為音箱設計的大宗,為大部分音響所採用,

    反射式特性 : 剛剛好跟密閉式相反,有較佳的低頻量感與延伸,當然因為氣流在流動可能會造成轟隆隆的聲音是該設計的缺點

    怠盆 : 低音反射式的另一種延伸性設計,怠盆是一種沒有磁性迴路的假單體,
    怠盆可以向反射管一般提供較佳低頻量感與延伸,怠盆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遮斷部分的中頻,
    一般而言低音反射孔出來的聲音除了低頻外其實還帶有一些中頻,而怠盆則沒有此問題


    USHER Be-718 採用條狀的低音反射孔


    Thiel CS2.4 該廠中高階機種皆使用怠盆

  4. #14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753
    Thanks
    0
    Thanked 139 Times in 49 Posts

    預設

    繼續主題喇叭的二三事 (末篇-2),該把後續兩種設計講完,所以請繼續看圖. . .


    四種常見的音箱設計

    傳輸式 :
    這種方式其實可以當作低音反射式的延伸設計,只是把整個箱體變成低音反射管,
    延續低音反射管的設計,只要反射管越長低音就越沉,因此傳輸式的特色就是聲音沉,
    而它的問題也是超長低音反射管造成的,當低音從長長的管子中跑出來的時候,
    基本上低音單體也運動結束,所以常有人說傳輸式低音會拖就是這個問題,
    不過就我聽過的傳輸式喇叭其實還好,並沒有大家說的那麼遭,如果以密閉式設計而言,
    它真的比較拖,極低頻也比較濁一些,不過這種設計在小房間使用我是大力推薦,
    它有足夠的延伸卻不會有過多的低頻量感

    傳輸式特性 : 低頻沉且量感不會太多,對於擴大機的要求比反射式來的高,低頻有脫的疑慮


    監聽喇叭大廠PMC堅持所有喇叭都用傳輸式設計


    法國喇叭JMR也採用傳輸式設計

    背號角式 :
    其實被號角就是把一般常見的號角裝在單體背面,藉由把號角摺疊起來盡量縮小音箱的體積,
    一般而言號角有把聲音集中與放大的效果,因此背號角最大的特色就是把低頻放大,
    這種設計最常用在低頻鮮少的低音單體上,或是把小單體得低頻量感變得像大單體一樣,
    受限於號角的長度與開口,背號角式的喇叭如果要有足夠的延伸,
    號角口要夠大而且管道也要夠長,所以被號角喇叭鮮少有小體積的,
    背號角的聲音最大的特色就是極為輕鬆舒服,而它的缺點就剛好與它的優點相反,
    低頻比傳輸式更拖,更濁,而且拳拳到肉的速度感與能量感與他無緣

    傳輸式特性 : 低頻量大(但不見得沉)且效率高,聲音輕鬆但不結實


    Tannoy 的 Westminster 是被號角式的經典


    長谷弘工業 AMA 131SSK 是採NC採容易大量生產模式的現代背號角

    以下做各箱体設計的簡易比較

    聲音速度 : 密閉>反射>傳輸>背號角
    低頻延伸 : 傳輸>反射>密閉 (背號角不列入考慮)
    低頻能量 : 背號角>反射or傳輸>密閉
    擴大機需求 : 密閉>傳輸>低音反射 (背號角不列入考慮)

  5. #15
    註冊日期
    2008-06-14
    文章
    1,001
    Thanks
    135
    Thanked 316 Times in 121 Posts

    預設

    整理得好棒,多謝石頭兄....

  6. #16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753
    Thanks
    0
    Thanked 139 Times in 49 Posts

    預設

    喇叭的基本知識講完,可以開始挑喇叭了,
    這次要講的就是"如何挑一對"合適"的喇叭". . .

    講在挑喇叭之前先講講喇叭"好不好推",
    這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很頭大的問題,
    不過可以簡單定義清楚的話就不會有這種困擾. . .

    先舉一個例子,許多人都說USHER S-520難推,
    關於這一點其實並不是S-520難推,我們對於好不好推的定義通常有二,

    一是"低頻量感不足" :
    低頻量感足不足,低頻量感不足會覺的低音推不出來所以難推,
    其實並不是這對喇巴難推,而是原先設計便是在聽感上低頻量感不足,
    其實單體的反應速度是夠的,碰到這種狀況只能從線材調音或出動怪獸後級,
    不過再成本效益上一點都沒意義,還不如加個超低音才是真的!!


    常被說難推的USHER S-520,其實是因為他先天低頻不是很多造成的

    二是"真的難推" :
    第一點是"假"難推,第二點才是真的難推,例如該喇叭的設計在低頻量感是很足的,
    其實看外觀就知道低頻一定澎湃,可是實際上聽起來聲音卻很虛很單薄,
    整體的聲音一整個很怪異,那就真的是難推,例如我正在使用的Tannoy Glenair就是此類,
    同軸15"單體,中低音有15"大,本身單體過於厚重,要小音量聆聽且聲音要平衡,
    這時候就需要內力(體質)夠好的擴大機,另一個方向是低音單體反應過慢完全跟不上中高音,
    也需要內力(體質)夠好的擴大機,上述這兩種才是"真難推". . .
    順帶補充一下,Tannoy除了大型同軸單體之外其他並不會難推. . .


    一點都不好推的Tannoy 15"單元

    接下來談談好推,
    好推的定義則剛好跟上述的難推相反,好推的喇叭對用家來說相當具有親和力,
    他可以在小音量很容易達到平衡,並且對擴大機要求不會很高,
    例如KEF與後期的Dynaudio都是這種類型. . .


    好推代表之一 KEF(具親和力)


    好推代表之二 Dynaudio(具潛力)

    註 : 好推的定義,並不是發揮100%的實力,而在於聲音的平衡性!!

    好推的另一個定義在於一般聆聽的音量適用於大部分音樂,
    而不是以超乎一般聆聽音量(約6X~8Xdb)又以大動態的音樂去衡量!!

  7. #17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753
    Thanks
    0
    Thanked 139 Times in 49 Posts

    預設

    回歸主題"挑一對"合適"的喇叭",這邊延續之前提到的音箱設計與中低頻多寡作簡易介紹,
    對於大多數空間只有小坪數的用家而言,低頻過量與駐波造成的困擾是很頭大的,
    下面以小坪數為觀點,依照喇叭低頻多寡作為簡單的分類,並提供簡單的參考建議,
    依序分為,低頻有限類,低頻尚可累,低頻ok類. . .

    低頻有限類 :
    這類型喇叭最大的特徵就是音箱小,分為密閉式與低音反射式,
    延伸多為70Hz以上,例如頂頂有名的LS-3/5a就是這類型產品(密閉式),
    這類型產品的特色是能再生的低頻量感與延伸有限,適合小品音樂如小提琴與人聲,
    但對於大多數音樂則不是很合適,新品像是Harbeth M20 , Spendor S3/5
    延續LS-3/5a類型的商品都歸為此類,另外小口徑的書架喇叭也歸為此類(低音反射式). . .

    特色 : 低頻量感與延伸受限僅適合小品音樂,也因為低頻少所以會更專注中高頻的表現
    建議 : 只聽部分音樂或追加輔助低音(如LS-3/5a有輔助的低音柱)


    聲音不錯的 HARBETH M20(曾為用家)


    把超低音列為一套系統的 ELAC MicroMAGIC 2.1 BT

    低頻尚可類 :
    這類型喇叭幾乎青一色為低音反射式書架型喇叭(大型書架不算),
    比起低頻有限類喇叭,這類型喇叭因為有低音反射管的加持,
    提供更多的低頻與更好的低頻延伸(通常可到50Hz~60Hz),
    因此更適合再生多數音樂,同時也比密閉式的小喇叭好推的多,對擴大機的需求也較少. . .

    特色 : 雖然有較多的低頻量感與延伸,但依然偏向中高頻的表現
    建議 : 直接使用或追加超低音(個人偏向加一只超低音)


    這類型的代表之一 B&W CM1


    低頻ok類 :
    這部分不用講應該都猜的出來是落地式喇叭,也是小坪數用家最頭大的地方,
    落地式喇叭有更多的低頻量感,與更好的低頻延伸,以及更輕鬆的聽感,
    可以再生大多數的音樂,不過因為低頻造成的頻量感過多駐波則是另多數人避而遠之,
    不過現在有許多廠商都推出小單體的落地式喇叭(多為低頻有限類的喇叭變成落地式),
    因此在中低頻的量感上不會造成太多的困擾並提供較佳的低頻延伸,
    另一點是多數低音反射式的喇叭都會提供泡棉(塞住低音反射孔用),
    因此不用擔心中低頻過量的問題,另一種選擇是選用小尺寸中低音單體的傳輸式喇叭,
    最大的特點是中低頻量感稱不上多,但可以得到較佳的低頻延伸,
    缺點是對擴大機的需求較高. . .

    特色 : 有較多的低頻量感與延伸,"可能"會有駐波的疑慮
    建議 : 直接使用或追加超低音(嗜低頻者)


    使用5"中低音單體的 monitor audio BR5


    使用5-1/2"中低音單體傳輸式設計的 PMC GB1i


    下面補充兩點
    1.同廠牌同等級喇叭,落地聲音較書架輕鬆,多單體聲音較少單體輕鬆(同尺寸)
    2.加超低音好處多於壞處(一般而宜),但需多花時間調整,以後另開一篇專文

  8. #18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753
    Thanks
    0
    Thanked 139 Times in 49 Posts

    預設

    這篇延續上面的文章,令人又愛又恨的超低音,超低音在據院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
    沒有他絕對不行,在純音響中呢?有弄好聲音更全面,沒弄好卻很容易變成老鼠屎. . .
    變成老鼠屎只有一個原因,"沒銜接好",而銜接不良的原因卻有很多狀況,
    例如擺位,音量,頻率銜接不佳,駐波,音質(聲音特性),等等. . .

    下面簡單介紹超低音發聲的"方式",超低音延續一般音箱設計,
    其實他就是一般音箱,只差在負責較低的頻率,而且通常都是主動式設計. . .
    因此所謂超低音發聲的"方式"是指他的單體往哪個方向發聲,
    這也是造成一款超低音好不好搭的一個原因. . .

    一般常見的超低音分為向前,向下,向左右,等方向發聲,
    下面的例子僅解釋超低音發聲的方向,不代表超低音的聲音,
    如同一般喇叭一樣,超低音的聲音除了轟隆隆之外,
    其實也跟一般喇叭一樣有音質(聲音特性)的問題. . .

    向前發聲 :
    這是最常見的設計,單體朝前,也是發聲源最清楚的的一款設計,
    常常有人說超低音沒有方向性,但聲音發出的地方耳朵還是辨認的出來,
    也是超低音在音響中擺位最困難的,以我實驗的狀況,使用兩只超低音靠在喇叭附近,
    左右各一支,才不至於有哪邊能量過強的狀況. . .


    向前發聲設計的Focal CHORUS SW700V

    向下發聲:
    這也是常見的設計之一,也是比較推薦的超低音,由於聲音向下撞擊地面或擴散錐,
    透過輻射的方式向四面八方散去,因此發聲源的位置較向前發聲較不明顯,
    也因為如此這種設計的超低音在擺位上面沒那麼挑,比較容易就找到可以安置的位置. . .


    採用向下發聲設計的YAMAHA YST SW515

    向左右發聲:
    該設計朝兩側發聲,因此發聲源也較向前發聲來的不容易辨認出,
    而此種設計也分為兩種,一是左右兩側皆為有源發聲,
    另一種則是一邊有源一邊輻射的設計(怠盆). . .


    向左右發聲設計的B&W PV 1

    向上 :
    這種設計只見過一款,完全沒聽觸過,也是非常少見,猜測效果應該與向下發聲類似. . .


    向上發聲的srandyna Bass station

  9. #19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753
    Thanks
    0
    Thanked 139 Times in 49 Posts

    預設

    延續上篇令人又愛又恨的超低音,這次以wharfedale PowerCube 12+當作範本,
    在劇院中,超低音的設定將分頻點拉到最高,交由環繞擴大機做設定,
    因此只要調整電源即可(相位設定鮮少使用). . .
    而在純音響中,超低音的設定除了音量外,分頻點也必須考慮在裡面,
    分頻點過高中低頻過多而濁,分頻點過低聲音斷成兩節慢而拖,
    因此在純音響中超低音的設定遠比劇院中來的麻煩,
    在調教的過程中則需要靠耳朵反反覆覆調整. . .

    首先來看看wharfedale PowerCube 12+的照片

    wharfedale PowerCube 12+

    從照面可知這是一款低音朝下的低音反射式超低音,反射孔在低音箱的背面(見右圖),
    因此款超低音作為純音響用時,超低音在擺位的部份比較容易找到合適的地方,
    再來看看該超低音的規格表. . .


    wharfedale PowerCube 12+ 規格表

    其中超低音較需要注意的地方為下面四個數據

    Drive Unit : 300mm / 12inch
    該超低音只用12"單體,尺吋大小對低頻再生出來的量與延伸有一定的關係

    Amplifiert Power : 150W
    該超低音使用150W的擴大機,原則上瓦數越大越好(持續輸出功率,非瞬間功率)

    Crossover Range : 35 - 85Hz
    該超低音可調整的分頻從35Hz~85Hz,這跟喇叭的延伸有關,
    如果喇叭太小(低頻延伸可能只到90Hz或120Hz),那這款超低音就不適合

    Ferquency Response : 30 - 95Hz (6db Boundary Posiition)
    這代表該超低音的想樣頻率在30Hz~95Hz之間,且衰減6分貝(聽感的音壓減少一倍)
    所以過小的喇叭不適合與這只超低音做搭配

    接下來續見下圖,超低音操作的地方(一般設定只有音量,分頻,相位三個,高階的會有更多的設定)


    wharfedale PowerCube 12+ 的操作圖
    圖面上僅標是較常用的1.2.3.4.8.9.10(其實其他地方被裁掉了,但那些都不重要)
    1.VOLUME : 調整音量大小聲的開關
    2.Crossover FREQUENCY : 調整分頻點的開關
    3.PHASE : 相位調整
    (一般鮮少用到,也有0~180度連續調整的超低音)
    4.AUTO POWER : 當有訊號輸入時,超低音自動啟動的開關
    8.SPEAKER LEVER INPUTS : 喇叭訊號輸入
    (擴大機輸出到超低音連結的地方,一般這個部份鮮少用到)
    9.LINE LEVER INPUT : 這是一般訊號輸入端
    (連接環繞擴大機的SUB OUT 或擴大機的PRE OUT)
    10.LINE LEVER OUTPUT : 聲音輸出端
    (基本上與9為並聯,這部份也鮮少用到,一般是接主動喇叭時前級沒有兩組PRE OUT才用的到)

    最後一些補充建議(僅提供參考)
    1.書價喇叭的中低音"小"於5.5吋時,超低音的單體,尺寸不要大於10吋(量感有銜接不上的問題)
    2.書價喇叭的中低音"大"於5.5吋時,超低音的單體,尺寸可大於10吋
    3.分頻點一般建議等於或高於書架喇搭響應頻率的10Hz~20Hz(視狀況調整)
    4.超低音也同一般音響器材一樣,電源線和訊號線都會影響其聲音
    5.超低音也有音質的問題,基本上同廠同系列的超低音與喇叭會比較搭(音質不搭會變成兩個獨立的聲音)

  10. #20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753
    Thanks
    0
    Thanked 139 Times in 49 Posts

    預設

    拖稿許久~~~其實也沒人來催稿啦,呵呵~~
    每種產品都有二三事,所以這邊也該補一篇擴大機的二三事,
    這次要拿來當範例的是產品是marantz PM5003,剛好也上這期的音響論壇最佳推薦,
    會舉拿這台當例子是因為,該有的它都有,該沒有的,它也沒有. . .


    首先來看看規格書,其實要看的沒幾個...

    定格出力:
    這就是常態性的功率輸出,40W/8ohm 55W/4ohm,
    如果4ohm狀態功率為8ohm狀態的兩倍,則可稱為大電流擴大機

    周波數特性:
    這是擴大機可再生的響應頻率,其實擴大機可以再生的頻率遠比喇叭高很多,
    所以這點不用特別在意,ㄧ般而言晶體機也比管機高上許多,
    管機則大多受限於OPT的限制,所以可再生的頻率沒經體機來的高

    S/N比:
    S/N比為訊噪比,訊噪比越大(數字越高)越不會有背景雜音,這個地方有兩種...
    第一行有標示(MM)為唱頭輸入,是低電壓輸入,ㄧ般中低階機種都會配有這個功能,
    高級機種則需另外採購
    第二行則是ㄧ般器材常接觸到維為高電壓輸入(CD/DVD/SACD等等都是),
    在S/N比這部份也是越高價的機種S/N越好(管機例外),ㄧ般管機還是比晶體機來的差

    EQ: (BASS / TREBLE)
    這各部份許多高價機種都拿掉了,說是造成音質變差的殺手,
    HI-END音響大概只剩下麥金塔還保留這個功能,
    其實這個功能相當好用,在聲音不平衡的時候可能是低頻太多或太少,
    或是高頻不夠清晰或太犀利的時候給他稍微轉一下,聲音都會順耳很多
    就上面的數據顯示該EQ具有兩段調整,
    BASS(100Hz):低頻部份可調整的頻率在100Hz(低頻碰碰叫的地方)
    TREBLE(10KHz):高頻部份可調整的頻率在10KHz(絲絲沙沙聲最多的地方)

    消費電力:
    這是說明該擴大機最大消耗功率有多少瓦數,該模特兒最高常態輸出有110W,
    其實平時在使用可能消耗功率都在50W內,這部份管機則不同,
    真空管需點燈炮,因此平時的基本消耗功率就遠比經體機高上許多,
    如單端300B功率輸出8~9W,但消耗的電壓則需180W~200W左右,
    再者管機對於電源的需求屬於常態(對消耗電力的需求變化不大),
    而晶體機則相反,吃多少用多少,當瞬間輸出大功率時,對電源的需求就會變大
    (對消耗電力的需求變化很大),因此,如果前端要加裝電源濾波器,
    則須把這個部分考慮進去才不會扼殺電源傳輸

    再來講講操作介面,其實各家廠商都不會差別太多,
    惟獨在中低價機種會提供EQ之類的功能


    看一下前面板,大旋鈕,左邊訊號選擇,右邊音量選擇,
    下面為EQ與左右聲道平衡(怕因空間造成左邊大聲或右邊大聲)
    再來5003也提供一個新功能(ㄧ般在劇院中都會有),LOUDNESS,
    這是許多人都會碰到的問題,只有在一定的音量中低頻才出來,
    小音量則只聽到高音,這時候就可以按下LOUDNESS按鍵,
    其實LOUDNESS本身就是EQ的一種,它直接針對中低頻增加音量


    再來看看背面,其實這沒什麼好講的,最大的特點在右邊,它是可換電線設計,
    可以透過更換電線調整聲音,ㄧ般這個價位大多沒辦法更換電源線

    這邊補充一點大家最關心的,日本聲與歐美聲,其實這個問題. . .
    真的存在,但只有在入門系列才明顯,在HIGH-END領域中則是各家自己的聲音,
    就是品牌的聲音,沒有國別之分. . .
    首先講講日本聲,這是因文化不同造就而成的,日系機種多偏重中高頻的表現,
    聲音較為柔軟,相較之下歐美聲則是注重聲音整體的氛圍,因此在中低頻較豐沛飽滿. . .

    最後來個泛日系與泛歐系的比較(純外觀)

    日系機種較為精緻


    歐美系機種較為粗曠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