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共12頁 第一第一 ... 34567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41 到 50 共計 115 條
  1. #41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愛迪生1897年的預言:「留聲機的將來有極大的可能,它會與時精進,完美的成果終將成為家家戶戶重要角色」已經應驗,並且,直到今天依然中肯

    愛迪生的「留聲機」隨即受到來自貝爾(Bell)電話公司與泰因特(Tainter)團隊的挑戰,他們以腊筒取代錫箔,以彈性縮刻針取代固定刻針,她們的機器命名為Graphophone(劃音機),二者錄音方式最大不同在於刻片方式,Phonograph採浮雕方式,而Graphophone採「深刻式」。二者孰優在當時多有爭議,雖然艾迪生也推出「改進版的留聲機」(improved phonograph),但是不久之後也改採腊筒。腊筒的另一優點是可將錄好不用的部份刮掉,因此6mm厚的腊質容許使用多次,但是腊筒畢竟極為脆弱,容易長霉腐敗。因此,即使在1990年芝加哥蘭伯特公司(Lambert)公司以粉紅賽璐珞(pink celluloid)、愛迪生以金模(golden moulded)改進腊筒,當1902年Graphophone的首張平面碟型唱片問世,哥倫比亞(Columbia)唱片公司(1888年原本為愛迪生的Phonograph與貝爾的Graphophone哥倫比亞地區代理商)同時發行圓筒與碟片,1903年更只以碟片出版「大歌劇」(grand opera)系列,已然預告圓筒留聲機即將步入歷史。


  2. #42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1906年出現另一次技術突破

    關於錄音技術,直到1903年所有的錄音都是採純機械式,沒有人工擴音參與。就在這年,帕森斯爵士(Sir Charles Parsons 1854~1931)發明了世界第一部擴大器 (intensifier),命名為Auxetophone(auxet意味成長、誇張)。這部擴大器加上1883年愛迪生發明的「真空管」(valve,tube),對往後的錄音技術做出驚人的躍進﹝另一項劃時代的貢獻則是1947年巴汀(John Bardeen)與布拉田(Walter Brattain)發明的電晶體﹞。帕森斯將Auxetophone及相關專利權賣給Gramophone&Typewriter(留聲機與打字機)公司,也就是後來在早期古典音樂錄音居重要地位的 G&T公司。在英國的G&T與在美國的Victor(勝利)公司共同研發Auxetophone的錄音放大技術,於1906年公諸大眾。

    Auxetophone空氣壓縮式放大器


    Victor留聲機


    愛迪生的腊筒留聲機



  3. #43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在1920年全面展開電子錄音與再生的時代之前,可謂「留聲創世紀」,雖然渾沌初開,仍然留下無數音樂巨匠的聲貌

    在二十世紀第一個十年,愛迪生仍不斷為他的留聲機精進,例如長效腊筒Amberols系列(可錄四分鐘)、塑膠圓筒的Blue Amberols(耐磨靜音),但是終在1912年做了歷史性決定,停產圓筒,改製碟片。他的碟片極厚且不易破碎,雖然是十吋盤,由於溝紋細密可以唱到12吋盤的長度。隨後發表了一部「愛迪生鑽石碟片留聲機」( Edison Diamond Disc Phonophone ),他的唱臂具有舉降裝置,也搭配鑽石唱針。1926年愛迪生嘗試製作12吋LP(long playing)唱片,終因鑽石針尖太粗宣告放棄,1927年愛迪生也做了他的首度電子錄音,1929年他宣稱停止所有留聲機的開發運作。無論如何,愛迪生1897年的預言:「留生機的將來有極大的可能,它會與時精進,完美的成果終將成為家家戶戶重要角色」已經應驗,並且,直到今天依然中肯。


  4. #44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貝林納發展新技術

    愛迪生的「留聲機」創意在音響史上固然永垂不朽,但是,就「唱碟」(Disc)的發明、演進,影響至今不論是「膠碟」或「光碟」,居功最尾的當屬與愛迪生同時起步的貝林納(Emile Berliner)。貝林納1851年出生德國漢諾瓦,1870年移民美國時是個身無分文的流浪漢。他首先在華盛頓ㄧ家服飾經銷商當個小職員,隨後在合成代糖(saccarin)出名的法爾伯格(Fahlberg)實驗室從洗滌瓶缽工作開始學習科學實驗步驟與方法,之後又回到服飾商工作,待累積一筆資金即成立自己的實驗室,研究電子學與聲響學。

    1877年他研發的「碳鈕傳送器」可以改進貝爾電話品質,不但獲得專利,也為貝爾收購而獲得一筆資金從事進一步研究工作。1881年他回到漢諾瓦成立「貝林納電話工廠」,製造電話機供應德國市場。兩年之後回到美國,在華盛頓特區致力「錄音」事業,採用與愛迪生同一靈感來源的史科特的「記音器」概念,利用聲音震動做側面循軌刻片。

    同樣在1887年,他發明燻黑的玻璃碟片,將它置放在轉盤上,再以安裝刻針的螺旋推進器進行側向式刻片,他將之命名為「Gramophone」。之後,一度採用「金屬照相蝕刻法」刻片,後來改採「脂膜鋅碟」刻片。這一刻片法是刻針依側向循軌在鋪上一層脂肪的鋅碟上刻片,隨後將該碟侵入酸液二十分鐘,酸液可以將刻針去除脂肪之溝紋固定並蝕刻入鋅而完成主盤(master),這種製作方式與高傳真時代的「直刻唱片」(direct to disc)道理相同。

    貝林納這一發明著眼於家用,並且每次錄音可以由主盤複製多碟片,這些都優於愛迪生的圓筒留聲機。1888年貝林納首度示範這部「會說話的機器」的碟片錄製與再生,1892年已經有碟片目錄問世,包括人聲及各種器樂,雖然多為不知名人士演錄,仍具著作權登記。1893年貝林納與其親友在華盛頓特區成立美國留聲機公司(United States Gramophone Company),1894年再成立貝林納留聲機公司(Berliner Gramophone Company),負責推廣唱機與發行唱片。1897年,威廉斯(Trevor Lloyd Williams)與歐文(William Barry Owen)奉命在倫敦成立留聲機公司(The Gramophone Co)。


  5. #45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著名的小狗商標緣由

    1897年,唱片工業界第一位專業經理人兼星探與錄音師的蓋斯伯格(Fred Gaisberg)在費城成立第一家錄音室,1898年,他與歐文受貝林納之命也到倫敦開辦錄音室,同年貝林納之弟約瑟夫(Joseph Berliner)也奉命到德國漢諾瓦開設唱片壓印廠,即Deutsche Grammophon AG(德國唱片廠)。上面提到的這幾位先生與EMI唱片公司的前身HMV(His Master’s Voice)有密切的關係,也是唱片史上值得一提的響叮噹人物。

    His Master's Voice的「留聲機與狗」


    1989年「錄音天使」(Recording Angel)在倫敦註冊商標,開始出現在唱片(2004年出版齊全的EMI 150張偉大的世紀錄音唱片系列再度沿用)1899年歐文購得尼波(Nipper)肖像權,這條牛頭犬與小獵狗的混種原本是英國風景畫家巴勞(Mark Henry Barraud)所飼,巴勞過世後,由其弟法蘭西斯(Francis Barraud)接養,法蘭西斯也是位畫家,他擁有一部圓筒留聲機,常用來錄製自己的聲音,由於尼波常對著留聲機的號筒傾聽,激起法蘭西斯以水彩畫下這幅唱片史上最著名的商標─尼波與他的主人之聲(Nipper and His Master’s Voice),也是HMV的起源。

    EMI的Lieder on Record,1898-1952 - Schubert Volume I,1898~1939的錄音


    原本法蘭西斯希望愛迪生倫敦代理商垂青,結果歐文捷足先登為其唱片公司買下此畫,但是附帶條件是將原本黑色號角改為較醒目的金銅色,而圓筒留聲機則改為碟式唱機,當時畫作加上版權共花費100英鎊,貝林納立即將它在美國註冊,並且自1900年起在發行的唱片中啟用,同年至此,「留聲機公司」改為「留聲機與打字機公司」(The Gramophone and Typewriter Co,即G&T這一早期重要的唱片公司),貝林納的唱機與唱片發行已然形成一個完整的模式,亦即唱機油在美國紐澤西州康登的強生(Eldrige R Johnson)製造,再寄達英國組裝,在倫敦錄製完成的「鋅蝕法主盤」(zinc-etching master)就送到德國漢諾瓦的壓印廠製成碟片,然後再輸回英國與歐洲各地。

  6. #46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發條取代手搖動力

    話說強生這位年輕的工程師,他首先在貝林納式唱機上設計使用機械發條馬達以取代完全手搖動力。1900年,他的唱機廠(Consolidated Talking Machine公司)也採用HMV圖文。1901年將公司改名為「勝利有聲機器公司」(Victor Taiking Machine),簡稱Victor,產品仍與貝霖那共享。

    1903年強生在卡內基廳設立火漆(Red Seal)錄音室,翌年勝利火漆(Victor Red Seal)系列唱片在美國發行,啟用許多大都會歌劇院明星,也從英國的G&T進口10吋唱片。1906年強生推出Victrola內置號角式唱機,次年與G&T協議分享世界二大貿易區五十年。1908年Victor出版雙面碟片,1925年與西電(Western Electric)達成協議而將「正聲錄音」(Orthophonic recording)步驟納入其嶄新電子錄音,同年也將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收音機併入其Victrola唱機。

    The 1903 Grand Opera Series


    1929年勝利有聲機器公司為RCA所併購(RCA本身成立於1919年,至今發行的唱片依然有火漆系列)。1945年強生過世。強生在主盤錄製還有一項創舉值得一提,原本「鋅蝕法」是一高明方式,但是強生仍認為聲音過於尖銳,他研創將聲音刻錄於腊塊,然後以金箔覆蓋再造出主盤,然後複製出許多「印盤」(stamper)以壓製出更優越順暢音質的唱片,並且稱之為改良式「Gram-o-phone」唱片。

    EMI的100 Golden Years of Gramophone


    Pearl的Great Virtuosi of the Golden Age Volume I


    1901年之後,G&T在印度、俄國、丹麥、瑞典、義大利廣設分支機構與工廠,同年推出10吋唱片,1903年更上市12吋唱碟。1903年義大利分公司也首度完成全本歌劇的錄音,錄下威爾第的爾南尼(Ernani)─40張單曲10吋唱片。1907年G&T回復「留聲機公司」名稱,同年錄製絕世女高音梅爾芭(Dame Nellie Melba)的唱片更是公司信譽的奠基石。1909年「狗」標終於在英國使用,1910年「His Master’s Voice」文句也加入,原本的「錄音天使」遭替換,直到1953(美國)、1963(英國)才重出江湖。1914~1918年德國分廠被迫獨立成為DGG(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唱片公司,仍然沿用HMV商標,只是His Master’s Voice改用德文Die Stimme Seines Herrn。1925年在德國另外新設立分公司,採用ElecTrola註冊。1931年「留聲機公司」與「哥倫比亞劃音機公司」合併為至今仍執唱片界牛耳的EMI(Electrical and Musical Industries),即「電子與音樂工業」公司,百年出頭的有聲錄音唱片發展史,也正是EMI發枝開花的輝煌圖譜。

    Pearl的Great Virtuosi of the Golden Age Volume II



  7. #47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數位技術重現「留聲創世紀」

    在1920年全面展開電子錄音與再生的時代之前,可謂「留聲創世紀」雖然渾沌初開,仍然留下無數音樂巨匠的聲貌。以現代標準而言,聲音當然不夠傳真,但是仍然可以感受音樂家情摯的傳神。拜科技之賜,特別是數位音響,當然還得感謝有心的「重刻師」(re-mastering engineering),他們從百年臘筒或虫膠中矯正轉速、粹取樂段,才能讓我們有機會進入時光隧道,一究早期留聲的蠻荒珍瑰。以下,筆者將就手邊所有的唱片資料,已經轉化成LP或CD的「留聲創世紀」(至1920年)逸事,擇要介紹。

    Naxos的Caruso Volume 1


    Naxos的Caruso Volume 2


    Naxos的Caruso Volume 3


    文前提過1898年蓋斯伯格從美國帶著貝林納最先進的錄音器材到倫敦登巷(Maiden Lance,柯芬園區,筆者於2004年初曾造訪此巷內之倫敦最古老、有兩百年歷史的Rules餐廳)設置錄音室,8月2日(星期二)開始錄片,第一個試錄的是位酒吧侍女賽利亞(Syria Lamonte),之後幾片也都是個大嗓門且急需賺幾先令錢的人錄製。真正成為歷史意義的要到10月11日由年輕女聲樂家艾迪斯(Edith Clegg)唱錄的舒伯特「聖母頌」,之後德國男低音保羅(Paul Knopfer)、德國古斯塔夫(Gustav Walter)、美國女高音蘇珊(Susan Strong)等在1920年之前也灌錄舒伯特的各類藝術歌曲,雖然翻製的CD依然不時有沙裂音可聞,那麼久遠年代的風華依稀可辨,這些EMI「唱片上的歌曲」(Leider on Record)第一集(1898-1939)CD中可以聽得,並且是從當時活躍的Berliner、G&T、HMV、Columbia、Oden唱片公司蒐集而成。


  8. #48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黃金時代復刻

    美國Pearl唱片公司對早期錄音的復刻不惜餘力,這裡介紹的兩集「黃金時代的偉大炫技名家」(Great Virtuousi of the Golden Age)小提琴曲集正是1920年代之前純音響(Acoustic)錄音的78轉唱片,由收藏家喬治‧辛格(George Singer)復刻成CD。一般而言,十九世紀是小提琴演奏技巧與藝術表達發展最成熟的時代,由於無廣播電視甚至唱片交流,因此歐洲各學派演化出各自獨特的風格。

    這套歷史遺音都錄製於二十世紀初年,當時多位演奏家都已相當年老,因此特別珍貴,因為活在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演奏家自有別於代的不同人文素養與表達,在音樂的詮釋也具文獻價值。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1868年至1917年擔任聖彼得堡音樂完小提琴部主管的奧維爾(Leopold Auer),這位匈牙利小提琴家兼教師因材施教,各揮所長,名下巨匠輩出,包括海菲茲(Heifez)、克萊斯勒(Kreisler)、艾爾曼(Elman)與琴巴利斯特(Zimbalist),雖然他自己並無唱片錄音,在這兩張專輯可以聆賞到三十歲左右的克萊斯勒,演奏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與巴赫的「G弦旋律」,比慣常聽到沙龍小品較嚴肅作品,以及二十二歲的艾爾曼拉奏舒伯特的「聖母頌」,雖年輕已展現他著名的豐滿撩人的所謂「艾爾曼」之音(The Elman Tone)。
    這套唱片也收錄法國–比利時學院派中的易沙意(Ysaye)與狄博(Thibaud)的演奏。易沙演出他的兩位老師維歐當(Vieuxtemps)的「小輪旋曲」與維尼亞斯基(Winiawski)的「馬袓卡舞曲」,以及孟德爾松(Mendelssohn)的「E小調協奏曲終樂章」,同樣呈現他擅長的豐富音色與火辣活潑特色,狄博是著名的Cartot-Thibaud-Casals三重奏成員,也是法國古典學院傑出小提琴家,在這專輯中演出維歐當的「小夜曲」與巴赫的「嘉禾舞曲」。

    另外,與易沙意同樣以作曲與演奏齊名的薩拉沙特(Pablo de Sarasate)在這張專輯中錄製他的名作「流浪者之歌」時已高齡六十(1904年)為死前四年之絕唱(筆者另有日本Cinema Place於1980年復刻的同版本單曲LP唱片),技藝超凡,音色超甜。

    其他演奏家包括難得一聆的布姆斯友姚阿信(Jachim),他演出自己改編的布拉姆斯「第一號匈牙利舞曲」與巴赫的「G小調前奏曲」,年過七十的他演出純正的德國學院風,他的兩個學生波威爾(Powell)拉奏貝多芬的「G大調小步舞曲」,而法藍茲(Franzvon Vecsey)演奏巴基尼的「迴旋曲」。另外有拉格音樂院教師奧多卡(Ottokar Sercik)及其學生健‧庫貝利克(名指揮拉斐爾‧庫貝利克之父)以及英國才女瑪琍(Marie Hall)等人的演奏錄音。

    這些珍瑰的錄音以現今評估肯定不夠傳真,可是在1914年歌倫比亞唱片公司對影易沙意演奏唱片的廣告卻是這寫的:「這是我聽過最佳的錄音。你永遠的小提琴特殊音色無疑超越他人…。」您懂嗎?這就是音響評論常提的「State-of –the –art」概念,因此,這些您現在或許不屑一顧的錄音,在當時可是「現階段最高技藝」!

  9. #49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卡羅素開啟第一次高峰

    「留聲創世紀」記錄了歌王卡羅素(Enrico Caruso)歌唱生涯輝煌歲月。卡羅素這個中譯名不知是誰始作俑者?為何翻做卡路索?1873年2月25日出生於義大利拿坡里一個貧困家庭,他父親不鼓勵他唱歌,十歲時參加地方合唱團成為主唱者,由於母親與繼母的支持加上自己的毅力成就日後的功名。十八歲加入維吉納(Vergine)門下,雖然免學費,但約定卡羅素開始賺錢的五年需付給者師百分之二十五的收入。1894年拿坡里新劇院初次演出摩雷利(Morelli)歌劇「好友弗蘭切斯卡」(L’amico Francesco),1897年5月在巴勒摩(Palermo)擔當大樑演出龐開利(Ponchielle)的喬宮達(La Gioconda,快樂的女孩)一舉成名,隨後在布伊諾斯艾利斯(1899)、羅馬(1899)米蘭(1900)、柯芬園(1902)、大都會歌劇院(1903)粉墨登台,聲譽大噪。

    1891年至1901年法國百代唱片公司(Pathe,後來併入EMI)在法國與比利時以愛迪生圓筒留聲機為卡羅素首度錄下三筒,1902年英意貿易公司(AICC)在蓋諾亞再刻錄七個圓筒,同年四月在米蘭大飯店為G&T公司錄製第一批唱碟,也成為唱片史上的「米蘭卡羅素」(Milan Carusos)第一個藝術家的里程碑。

    Pearl的Enrico Caruso


    這裡有個有趣的典故,原本G&T的錄音專家蓋斯伯格建議公司請著名的卡羅素錄製十首詠歎調,卡氏要價100英鎊,公司小氣拒付,蓋斯伯格只得自掏腰包。那十首歌曲不但建立了唱片的地位,也帶給藝術家國際的聲望,之後一曲雷昂卡代洛的歌劇「丑角」(Pagliacci)中的詠歎調「粉墨登場(穿上彩衣)」(Vesti la Giubba)更成為第一張「百萬金曲」唱片。(1902年11月首錄這首在EMI的「唱片百年黃金歲月」及Naxos版大全集一級CD中可聆得,1904與1907年的重錄曲則分別收入第二、第三集)。也就是這十曲錄音,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在次邀請卡氏入唱,並且定期演出直到逝世前一年。

    從1902年到1921年卡羅素是被為最懂得欣唱片價值的嚴肅音樂家,部分理由是唱片公司的品質與音質都錄製良好。這段時間,他從英國的的G&T公司美國的Victor公司,就獲得二百萬元的版稅。1920年他作了最後錄音,錄下羅西尼(Rossini)「小莊嚴彌撒」的「被釘在十字架上」。1921年在拿坡里壽終,享年四十八。1970年中葉,猶他大學的史托科罕(Stockham)教授曾為卡羅素的早期錄音利用電腦處理清除雜音,由RCA發行過一批LP。

  10. #50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Naxos對復刻亦不遺餘力

    筆者在此要介紹是由馬斯東(Ward Marston)重新修復的Naxos卡羅素錄音大全集。1952年出生即眼盲的馬斯東收藏有成千上萬的歌劇唱片,當他還是威廉斯學院學生時,就因修復貝爾電話實驗室在1932年,由史托科斯基指揮費城管弦樂團所作的立體聲實驗唱片而出名。1996年馬斯東獲「留聲機雜誌」(Gramophone)年度歷史聲樂錄音獎,Opera News 稱他的工作即具「啟示性」,Fanfare雜誌宣稱他「神乎其技」,芝加哥論壇報認為他的名字等同歷史唱片收藏者的守護神,此外,也是葛萊美得獎雙項得主(Franklin Mint的托斯卡尼尼重刻片與BMG的拉赫曼尼諾夫的重製版),顯見再版師(Re-mastering Engineer)是多麼為人重視。主要原因是早期錄音,原版碟片或圓筒取得不易,加上轉速音高即使在同一張唱片都變化不一,並且要選用各種不同的唱針,才能獲致最清晰最彽失真的「原音」。老實說,我們現在能欣賞到最接近原始錄音的卡羅素,絕對要感謝數位技術的發明與運用,筆者相信經由CD聆賞這些修復重刻片,肯定比以留聲機聽到原壓片有更好的音效。

    Naxos版的卡羅素大全集,第一集蒐錄了歷史性的1902年4月11日錄製的「米蘭十曲」,另外還有同年11月、12月及翌年4月均在米蘭錄音的歌劇詠歎調,其中作曲家喬大諾(「費朵拉」:愛情使你為難)與奇列亞(「阿德麗亞納,蕾庫薇兒」:不,高貴的你)還親自擔任鋼琴伴奏。此外,在馬士康尼「鄉間騎士」劇中西西里民謠的「啊‧蘿拉」一曲,卡羅素以降半音演唱,原因為何,至今成謎。這張專輯是卡氏三十歲剛成名之作,聲音較諸後期要顯得輕盈甜美,較具男高音少缺男中音音域,但仍然音色飽滿、氣勢恢弘,在高潮樂段,輕鬆揮灑出令人難忘的黃金之聲,即使嘶聲甚至鋼琴笨拙,仍不減其魅力。

    第二集收錄1903-1906卡羅素最後的歐洲錄音,以及為美國Victor公司錄音的第一部分。前三首即是為AICC公司所灌的圓筒錄音,後來百代公司購得版權,改以碟片發行,由於最早之原錄圓筒遺失,因此修復版也只能以碟片複製版進行,雖然音質較AICC複製圓筒清晰,但欠理想。其他曲目均由原壓碟片修復轉製,音效極佳。在這集中,收錄了五首1906年管弦伴奏版,讓卡羅素更重要此一錄音事業,也展現出更高的自信,其中四曲更是一生僅錄,彌足珍貴。

    第三集收錄卡羅素1906-1908間為Victor公司錄製的歌劇詠歎調與重唱曲,此期卡氏的重唱錄音也極引人注目,搭檔的包括名男中音史考第(Antonio Scotti)、女高音梅爾芭(Nellie Melba)、法雅爾(Geraldine Farrar)等同代著名聲樂家。基本上,卡羅素的歌唱延續美聲唱法(bel canto)傳統,在持續的圓滑樂句中,讓清澈又飽滿的音質音色從喉頭自然悠揚流洩,即使在如許古老錄音,其氛圍依然濃郁可感。

    以HMV留聲機做為封面主題的一張日本老唱片


    此外,Pearl唱片公司亦由霍爾(Denis Hall)轉製HMV與Victor在1906至1919年間的卡羅素歌劇詠歎調與拿坡里民歌錄音。依作曲家歸類,包括威爾第、梅爾貝爾、普契尼、雷昂卡伐洛、托斯地與第‧卡布爾共二十二首歌曲。其中拿坡里民歌向為卡羅素的安可曲目,卻鮮出現在早期唱片,在這張專輯很難得的收錄卡羅素晚年演唱的「別離」(托斯地)與「我的太陽」(卡布爾),此時的卡羅素聲音渾厚高亢,頗具英雄蓋世之姿。二十世紀以降,聲樂界沒有人敢稱「歌王」,只因為有卡羅素。

    單聲道也饒富聆聽樂趣

    在這一篇文章,音響迷或許聽不到立體高傳真,其實不要小看Mono(單聲道)錄音,它用來作為調整左右聲道平衡,甚至高中低頻平衡是絕佳的素材!

該主題的標籤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