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共12頁 12311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115 條
  1. #1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2. #2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我的唱片與音響歷程 開場白

    祖父輩的大力支持

    筆者與唱片結緣始自童稚,應是一九五○年代,當時家中有部手搖式留聲機,硬質易碎唱片、鐵質置換唱針,聽的是「山伯英台」、「陳三五娘」歌仔戲、「黑貓黑狗」笑鬧劇、「望春風」、「雨夜花」台語歌。每當機械發條鬆了,歌聲慢腔走板,就引來一陣嘻笑,再度搖緊彈簧,繼續聽那些一大疊的78轉蟲膠唱片(Shellack,假漆唱片)。一九六○年代,立體聲落地式電唱機開始風行,翻版唱片令筆者一方面對乒乓效果立體聲感到好奇(其實,當時新藝綜合體立體身歷聲電影已經令人感受音效的震撼),一方面也開始窺探古典音樂的堂奧。在此,筆者非常感念先祖父金柳先生當時毫不吝惜支持供應大量的翻版古典音樂唱片,奠定筆者一輩子的興趣。

    台灣社會在經歷二二八事件,普遍避談政治,祖父、父親輩也不免俗地鼓勵灌輸學醫觀念(記得小學時,父親曾問我以後要當什麼,我回答當畫家,他說當畫家會沒有飯吃,雖然現在我的幾位畫家朋友不但有飯吃,而且吃得很好),筆者也毫不後悔學醫,事實上,行醫雖不能大富大貴(行商從政較有可能),卻足以支援筆者推廣「美藝人生」,從精神層面獲得極大的滿足。音響與唱片在此中也就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聆聽室與參考器材
    喇叭:Genesis II
    前級擴大機: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Two MK II
    後級擴大機:Audio Research VT 130SE
    LP唱盤:VPI Aries Scout
    唱臂:VPI JWC-9
    唱頭:vdH Grasshopper II Updated
    CD唱盤:Ayre CX-7
    喇叭線:康氏Real Sound Audio
    信號線:康氏Real Sound Audio、Siltech
    電源線:康氏Real Sound Audio

  3. #3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當年由上揚唱片進口的Decca‧DGG‧Phillips‧EMI、Supraphon‧Hungaroton‧Harmonla Mundi各廠牌LP唱片,幾乎照單全收。)

    譯書稿費換美樂

    1971年,當一隻又瘦又矮的旱鴨子服完海軍陸戰隊醫官役(這也算是時代『悲劇』!我的入黨同學都服較輕鬆的空軍醫官役)歸來,筆者隨即進入台北馬偕醫院,隔一年,以翻譯一本「加護病房護理學」稿費壹萬伍千圓台幣 買第一套所謂「高級音響」,其實也只有一部Harman-Kardon A330收音擴大機,與一對KEF Cantour書架式喇叭(跟雅士音響買的,這家店資格也夠老,目前老當益壯,代理當紅Tivoli與Zingali),隔一陣子,再買一部二手的Dual自 換片唱盤,也開始 買第一張原版LP唱片(跟上揚唱片公司買的,這家三十多年來『執迷不悟』的老店,依然生氣蓬勃、努力不懈,唱片協會實在應當在大展時頒給女老闆『終生成就獎』)。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這跟後來對開始買畫的朋友常說的一句話:「自此走上不歸路」如出一轍。

    當時一張LP要價約300元,現在一張復刻片也要上千元,權衡所得與物價,現在還算便宜,如果買對唱片,在二手市場還會增值數倍。筆者沒有投資概念,只顧廣納天下名士,當然有許多曲高和寡或冷僻乏津品項入庫,在電腦時代,新一代的聆樂人更不可能垂青,也只有自我安慰做為「學術研究」。因此,筆者的LP收藏從西洋古典到前衛音樂,從南管民謠到流行歌曲可謂包羅萬象、琳瑯滿目,當然,西方古典音樂仍佔了 分之九十以上,並且各種派別、各個主義兼容並蓄,不致偏愛。


  4. #4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收藏LP的美事

    LP的收藏在1982年10月CD唱片問世後逐漸減少,有的也多是所謂「發燒片」,CD的收藏相對於LP就沒那麼瘋狂,到SACD時代的當前,筆者尚未 置SACD唱機。在LP時代,有幾件事值得一提:

    (一)在古典音樂唱片收藏,以 Decca、DGG、Philips及EMI佔最大宗,但是捷克的Supraphon、匈牙利的Hungaroton、德國的Harmonia Mundi,只要上揚有進,筆者幾乎照單全收。



    (二)除了大廠正規製作的許多唱片以傑出錄音入列TAS(The Absolute Sound)的「超級唱片榜」外,許多為追求絕佳音效製作的「發燒片」更為音響迷增添無數的樂趣,也為錄音藝術寫下輝煌史頁。例如以數位錄音標榜的Telarc與Delos,以超級類比引領的Reference Recordings與Wilson Audio,以直刻唱片空前的Crystal Clear與Sheffield Lab,還有欲以重刻超越原刻的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與日本King Records的Stereo Laboratory(立體實驗室)系列,另外Denon以 PCM數位錄音45轉刻片的Sound Laboratory系列,CBS/SONY以類比錄音45轉刻片的Dynasound 45,都為重現原始錄音盡最大努力。之後,King Records Super Analogue、Chesky、Athena、Analogue Productions以及近年最用心的Speakers Corner與Classic Records,在復刻經典LP方面,造福響迷甚至樂迷更是有口皆碑。

    (三)在一九六○年代末與七○年代初曇花一現的「四聲道」LP,有CD-4、SQ、QS幾個系統,其發明原意與當今SACD多軌音效異曲同工,理論上為增加現場四周堂韻以增加臨場感,問題是後聲道該分配多少聲音,每張唱片無一標準,除非制式化,否則SACD多軌亦將面臨相同窘境,這也是有人力主2C3D(two channel three dimonsion 二音軌三度空間)的理由。

  5. #5
    註冊日期
    2008-12-15
    文章
    29
    Thanks
    14
    Thanked 17 Times in 4 Posts

    預設

    精彩文章,拭目而待。

  6. #6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完整的音域係音響玩家必修

    隨著唱片數量的增加,音響器材也多次升級,三十多年來從聽唱片與調音響的經驗,筆者悟出要聆賞完整的錄音,揚聲系統必須具備完整的音域,也就是尋常的高、中、低域外得有超高音與超低音。因此,最理想的揚聲器系統是2.22(二聲道加二超高二超低)或2.21(二聲道加二超高一超低),至少得是2.1(二聲道加一超低),當然許多主聲道揚聲器之高音單元已具備超高音域。不論理論或實際,聆聽SACD若無超高音域即無意義,但是CD或LP尚可瞞天過海。至於,超低音則是無法打折扣,音響玩家若無法在其系統展現適當的超低音域,這個頭銜就會戴得心虛。

    超低音真有那麼重要?只要您領會感受過超低音的魅力,您就會明白那是再生音樂不可或 的一段,尤其在現代音響講究原音原形再生的基本精神,求取和諧與平衡更是其中的不二法門。不論是寬頻域、大 態、闊音場都必須達到和諧與平衡才能完美再生音樂。因此,頻域若獨 極低頻,除了極少數室內樂,幾乎無法完整再現音樂的神貌。

    依據定義,所謂超低音或超低頻是自40Hz至20Hz甚至更低,實證上,筆者認為至少要再生足夠的30Hz以下較為理想,其先決條件有賴「人和」與地利。所謂人和是指揚聲器的設計與擺位,所謂「地利」是指聆聽室的寬適足以容納超低頻域,即340 ÷(2 × 聆聽室最長邊)<30Hz。曾經有一位使用JBL 4350巨型揚聲器的發燒友告訴筆者,他的系統能夠再生Virgil Fox在Crystal Clear Records那張直刻唱片低達16Hz的管風琴聲響,筆者問他房間最長邊多少,他說5公尺,筆者鐵口直斷不可能,這是不可推翻的物理。另外有一位同樣是使用JBL 4350的玩家,在他20坪的大音響室,外加一對Hartley 24吋超低音,有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是「知音」,因為4350雖具雙15吋低音單元,但其做為錄音室鑑聽用途並未作極低頻設計,移作家用,加上超低音自然合理,同樣,筆者也見識過使用Altec A-5、A-7劇院之聲喇叭也加上超低音,都不足為奇。因此,以下,筆者藉著宣導超低音,順便敘說音響歷程。



    從超低音開始的音響歷程

    起初,筆者使用KEF Cantour,後來升級104AB 仍然對超低音毫無概念,實際上,當時體積相仿的AR-3a已能再現極佳的低頻甚至一窺超低領域。五年之後,當筆者換 Hartley Reference巨無霸喇叭後才初見超低頻堂奧。這對喇叭具有超高音單體,也具有24吋超低音喇叭,其再現管風琴、低音鼓、低音提琴、大編制管弦之聲響在當時的確足夠驚天 地,挺能嚇唬音響迷。

    這又令筆者想起當時的一套夢幻喇叭,也就是Mark Levinson組裝的所謂HQD,以Hartley 24吋低音單體,搭配Quad靜電ESL喇叭充當中高音,再加上Decca的絲帶高音(Ribbon tweeter)當超高音。理論上,這個組合很完美,終究未能成功蔚為風潮,主要在於大家慢慢瞭解時間(time)與相位(phase)一致(coherance)的重要 這一概念,也就是說,24吋低音雖夠沈夠量,畢竟速度無法與中音取得一致,導致後起巨型揚聲器的設計,寧可採多個低音單體,但口徑以不超出12吋為原則。

    當時筆者的Hartley Reference為了求取高低音平衡(Hartley雖已具超高音單體,但是超低音實在太強勁),還加裝一組著名的Pyramid絲帶超高音(比Decca更優異),隨著對音響的認知與耳力的磨練,筆者發現這對Hartley雖然號稱Reference,但是兩支喇叭的響應頻率曲線差異極大,其再造精確的音場音像無法令人滿意,後來雖以Technics專業等化器調整兩聲道至最接近的頻率曲線,終因音染過重遭受汰換。有趣的是,當時的音響迷極少只配置一對喇叭,筆者也不例外,另備一套Spendor LS 3/5A搭配Boston Acoustic被 式超低音,偶爾與Hartley Refer-ence做切換比較,在4公尺外,二者竟然往往令人迷惑!這是第一次,筆者學習到再現低頻域不一定需要超大口徑單體,也成為日後大力推薦衛星喇叭加上超低音組合(2.1)的濫觴。

  7. #7
    註冊日期
    2007-06-12
    文章
    4,126
    Thanks
    9,257
    Thanked 688 Times in 398 Posts

    預設

    整理的真好~~~~~~:O:P

  8. #8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三十年的經驗呢!趕快作筆記。

  9. #9
    Vincent 訪客

    預設

    拉板凳啦
    精彩精彩!!~~~~~~~~~~~~~~~~~~~

  10. #10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大家如果想要互相討論的也不要客氣

    蔡醫師會儘量抽空回答的

該主題的標籤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