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2頁 第一第一 12
顯示結果從 11 到 12 共計 12 條
  1. #11
    註冊日期
    2007-11-17
    文章
    46
    Thanks
    2
    Thanked 61 Times in 2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yrilliu 查看文章
    問題出在,再厲害的音響調音大師,再貴的音響系統,怎麼也比不上普通水準的現場演奏...

    所以,把太多錢砸在音響系統中,不如多花點小錢去聽現場演奏,而且不用去追求所謂的大師,或是很好的位子,隨便都能聽到超越千萬音響系統的聲音
    這位鄉民應該不常去現場聽演出,也應該不是有在玩音響。

    就以台北的國家音樂廳來說,我至少坐過百個以上不同的位置,2、3、4樓也都聽過,2074個坐位中我相信有7成以上的座位,像AndyChu大說的:現場比不上音響。我可以保證 " 位置很重要 "

    國家音樂廳裡,同樣一架鋼琴,不同的調音師和不同的音樂家,有人音色渾沌、爆裂,也有人富有層次、透明清晰,發出令人為之傾倒的音色。可以肯定的是,唯有真正的大師,才能發揮鋼琴最大的極限。

    最近買了索柯洛夫生平第2張錄音,2013華沙和薩爾茲堡兩場音樂會的精華。索柯洛夫不坐飛機只坐火車,也不進錄音室錄音,不透過音響怎有機會聽到他這麼精彩的演出。更何況卡拉揚、伯恩斯坦、阿巴多........等等,想聽現場只能到天堂再去了。

    想聽音樂時,用甚麼音響都能聽,和音響價值沒有關係,我用i6手機來放也開心。好的音響是要讓想聽的音樂更好聽,和 " 現場 " 有關係嗎?

    愛樂音響 胡偉明
    台北、新竹、台中三門市 Focal、YBA、Raidho、Scansonic

  2. The Following 9 Users Say Thank You to 愛樂音響 For This Useful Post:


  3. #12
    註冊日期
    2013-11-28
    文章
    67
    Thanks
    45
    Thanked 53 Times in 37 Posts

    預設 錄音跟音樂會的差異 - 為什麼要製作錄音?

    看到覺得還不錯~ 分享一下^^


    市面上買到的古典CD可以分為製作錄音跟現場錄音兩種,製作錄音就是在(一般來說)沒有觀眾的情況下,在錄音室或者音樂廳錄音,錄不好再重來,直到有好的Take才結束;而現場錄音就是直接在音樂會的現場做實況錄音,演奏的如何就是如何,頂多就是開兩天同樣曲目的音樂會對剪,真的要有大失誤的曲目就從唱片刪除了。


    如果您認為唱片的最終目的就是還原現場的演出,那無疑的您會認為現場錄音是最真實的呈現,其他的製作錄音都是「假的!」但是如果我們不侷限唱片只是還原現場,而試圖給予他更大的可能性,那也許會有其他討論的可能性。


    就聽眾來說,聆聽音樂會跟聽唱片的差異性在於:
    1. 聆聽的環境不同:音樂會是在音樂廳裡面,有良好的隔音,所有人都是來聽音樂會的,基本上觀眾會保持安靜,所以音樂的呈現可以從很小聲到吵翻天的大聲,沒有隔壁鄰居會抱怨,


    2. 聆聽的心態不同:當您七點多踏入音樂廳的那一剎那,您整晚就是留給這場音樂會的,所有的聽眾都是為了聽音樂會而來,從七點半音樂會開始到九點多結束,您只能任由演出者安排您所聆聽的東西,不能重複再聽,也無從跳曲子聽,不能聽到一半不想聽,當然也不會聽到一半你的老公老婆叫你去掃地做家事,你可以專心的聽音樂,反正你都坐在音樂廳了,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


    3. 聆聽的次數不同:音樂會就發生那麼一次(所謂的「一次性」),聲音過了就永遠不回頭,相反的唱片可以聽很多次,只要你有時間,但是也就是因為能聽很多次,我們永遠都不珍惜聆聽的當下,總覺得還有機會聽,就從來沒有意願好好的把唱片從頭到尾專心聽完。


    4. 純聽覺跟視覺:音樂會多了視覺的因素,你也曾因為演出者的服裝或者動作而分心,或者從頭到尾只是來看正妹/帥哥的,不可避免的人很難集中注意力兩個小時,總是會有累得時候,演奏者也是,從剛開始的緊張興奮到後來漸漸疲勞,而有了視覺,人的聽覺敏銳度會只剩下1/3。聽唱片的時候只有聽覺,你總是能聽到很多細微的東西。


    從本質來看,音樂會具有表演藝術的成份(視覺的部份),還具有一次性,一場音樂會從出場到結束,可以視為是舞台演出,不單單只有音樂演奏,舉凡出場、敬禮、調音、樂曲間的間息、甚至觀眾的鼓掌都是音樂會「儀式」的一部份(觀眾也是這場「儀式」的參與者),連正式曲目結束後都要學人家洋人喊洋文「安可!」(這也是觀眾除了掌聲之外唯一能發出的聲音!)音樂的重要性在多重的藝術面向中被稀釋,而且由於音樂會具有一次性,也就是說所有的觀眾只有聽一次的機會,所以理論上,音樂家在詮釋上加入觀眾聽一次不能理解的東西都是無意義的,音樂家必須盡量選擇觀眾聽一次就能理解的表達方式,並且必須巧妙安排音樂高潮的分佈,讓音樂會從頭到尾沒有冷場,在最差的狀況之下,至少要顧到曲子的開頭跟結束,只要有個精彩的結束,觀眾會忘了樂曲中間迷惘的片段而報以熱烈的掌聲。有趣的是在音樂會或者現場錄音中,您也可以感受到樂曲即將終了時音樂家的音樂會變得比較激情,會期待熱烈的掌聲,這也是製作錄音之中比較不可能感受到的。


    製作錄音少了群眾的激情,但是音樂家有充裕的時間探索內心的世界,可以放入很多層次的表達方式,因為唱片可以聽很多次,音樂家可以待之如陳年的紅酒一樣,每一次的品嚐都有不同的驚喜、不同的發現,也可以更深入內心的世界探索細微的情感。現場錄音在大部分情況下不能完全表達出音樂家想要表達的東西,因為現場總是有太多的狀況發生,但是製作錄音可以錄到音樂家認為滿意了才呈現在聽者面前。


    我記得數年前幫其他唱片公司錄一個鋼琴家的專輯的時候,蕭邦的第一號敘事曲:最美好的一瞬間是發生在錄音的最後幾天深夜,老師錄了一天的音累了,於是乎我們一起去吃宵夜,宵夜完約莫午夜了,老師說他突然想彈琴了,全部人就奉陪,結果他彈出了那幾天十幾次錄音中最精彩的Ballade,當下我跟製作人一動也不敢動,像捧著一個精緻的水晶杯一樣小心,深怕稍有移動讓老師分心就毀了這個偉大的演奏,我們很榮幸錄下了這個感人的演奏,而且能夠呈現在聽眾面前,我想這是當錄音師最感高興的事情,也是製作錄音的樂趣。


    開音樂會的時候不見得是音樂家最想演奏的時候,也許你能遇到演奏者最巔峰的演奏,但是機會非常的小。製作錄音就是所有的人員準備好,然後一次再一次的錄音,祈求老天爺賞給我們音樂家十次、百次中最美好的那一次,然後我們有幸錄下來呈現到聽眾的面前。


    您的問題也許是:一天演奏同一首曲子那麼多次難道不會疲乏嗎?會的!所以當音樂開始疲乏就要停止,隔天再錄,這就是為什麼製作錄音這麼花錢的原因之一。


    節錄自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8%B...3/380363906783

  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ureland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