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搜尋花去 0.01 秒。
-
-
我有在自己家中體驗過DRC
我只有感覺, 定位變差, 頻寬變差, 解析變差, 活生感變差, 音樂的感動變差
或許只有平衡略好一些
可能是那一套DRC的軟體, 或是偵測不夠好, 或是修正參數設不夠精細
我在另一位長期使用DRC的網友家, 也同樣觀察到這現象, 我還是覺得關掉DRC比較好
我深深覺得聆聽室的聲學環境如果夠好, 真的不需要用DRC
-
-
https://www.ebay.com/itm/LP-l-MFSL-1-089-l-Rickie-Lee-Jones-l-MFSL-Factory-Sealed/254273966188?hash=item3b33e8d06c:g:nSwAAOxy8HlScVZA
...
-
例如Rickie Lee Jones首張專輯
MF的重刻都破萬
原版一堆便宜賣
-
Mobile Fidelity的許多流行重刻片
身價比原版高
應該是產量問題
也各有所長
是我知道的特例
-
我多年前還在使用LINN的時候
曾經試過網路的線性電源
效果不錯
但是
網路的光纖化
卻很慘
聲音極差
-
-
-
-
https://youtu.be/zPUe7O3ODHQ
這是Lion King的一首歌Be Prepared
用手機就可以聽到Contrabassoon
-
關於分辨音色及樂器
反而跟低音解析比較無關
跟中高音比較有關
當然低音也很重要
音色的組成是泛音結構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泛音結構
-
-
恕刪
哈哈
你PO這連結
我剛剛用手機聽了JANSONS的第12樂章
停不下來
我很欣賞JANSONS
用啥媒體
-
JANSONS的指揮
以線條突出為重點
他慣常要挖掘曲子中的細節
我在台北有聽過他的兩次音樂會
有一次馬勒五
我聽到許多沒聽過的旋律線條
非常精彩
原本這曲子就很複雜了
被他一弄
簡直是萬花筒
-
我們可以用不同方式來聽Ravel bolero
對總譜或對影片
一開始從獨奏
到兩兩樂器齊奏
我們可以聽聽看
不同樂器組合起來的音色變化
順便
-
通常作曲家會寫成齊奏(unison)
只是為了改變音色, 或是強調他
這些FAGOTT與BASS CELLO的齊奏
音高完全相同
沒有和聲
只是為了改變音色
並且強調這幾個音
這幾個音都是FORTISSIMO
這幾個音之前的16分音符有漸快, 也有漸強
-
-
-
原本所有的樂器都有泛音
音色的組成就是泛音結構
低音大提琴在狹小空間拉奏
你可能聽不到20HZ的部分
但是你聽得到大於該空間的響應頻率
你一定聽得到擦弦聲
純440HZ的聲音是很難聽的
例如一個OBOE在吹奏440HZ的A note
在這個樂器內會發出440-880-1320-1760.............
-
應該要這樣說
要重播20HZ需要有8.5米的空間
在這空間內, 無論在哪裡都可以聽到
-
看起來很模糊
不過也沒辦法了
可能還是會存在一點誤差
基本上statement V2建議值是30-33度(原廠說的)
以你量的角度要用28度
實際上還是要用耳朵驗收
但應該就在這些角度左右
-
其實我的意思是
VTA很重要
最好就是有可以邊聽邊調的裝置
加上必須聽的出來
否則不同唱片都要去調
真的太累
沒有這種裝置
要精確調VTA只能照相
但是照相測量又有一定的誤差
-
從前我們調VTA都是看唱臂的方向
非常不科學
現在使用這個方法
至少比較科學
且容易控制誤差
雖然還是會有測量上的誤差
總結
從前我的VTA比現在高非常多
-
下圖是量一般薄的唱片
https://www.dropbox.com/s/30kmq0lw6b2z7jf/%E7%9B%B8%E7%89%87%202016-12-25%20%E4%B8%8A%E5%8D%889%2036%2052.png?dl=0
32.283度
下圖是量180G的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