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搜尋花去 0.00 秒。搜尋結果 48 分鐘前生成。
-
自從把音響室搬到地下室,
不僅空間更大(9.6m x 6.7m),也不擔心吵到家人,
就很常邀請燒友來家訪,
無論中外燒友都被LX521自然又真實的音像所震驚
(對新認識的燒友,我很喜歡偷偷觀察他們的第一反應,通常很有意思XD)
後來有次跟一位老燒聊,他提到追求兩端延伸的關鍵是建立在良好中頻的基礎上。
這句話讓我思考很久,因為我一直以來隱隱覺得,...
-
前兩個禮拜想要來好好整治一下電源,
在另一串爬文看到bchsieh大大推薦電箱掛磁環,
回想起來幾年前看到那幾篇大家討論時,
也買了十顆TDK ZCAT2035-0930A,
不過當時沒辦法開電箱所以就隨便夾在一些電器上,
但效果並不顯著,就沒管他了。
現在自己房子可以開電箱,
趕快把磁環翻出來但只找到6顆,就先掛上用電量大的迴路。...
-
趁昨天有空時,把音響室的空間好好處理一下,
主要就依照SL對LX521給出的適用空間建議來做:
1. Diffusive front wall,因此前牆就裝上GIK GridFusor來做擴散
2. Avoid absorption on side walls,但我還是想稍微處理第一反射點,因此再各擺上一片GridFusor。
3. Open back/ absorptive...
-
快速分享兩點心得
1. 在其他設備和電訊分離都不變的情況下,
數位播放改用Jplay雙機,
的確能「更輕鬆」通過教授分享的殺音響測試。
每當系統提升到一個階段,就會把很多教授的舊文翻出來,
來測試系統能不能通過這些考驗。
這次想重新使用jplay的契機,
就是在測試cypres那張聖桑管風琴交響第一樂章,
-
這兩個月小弟音響系統穩定地好聲,
不過為了操作方便,
播放軟體一直是Sam Archq + Roon,
Player則是HQPLAYER naa。
今天心血來潮試一下,
發現player用squeezelite能夠再更貼近教授
「唱片之『錄音』本身承載著最重要的藝術旨趣」這串的走向,
於是想再把塵封多年的jplay6.2拿出來試試。
-
一個禮拜以來對空間繼續改善,
現在在聲音質感的部分也已經回到之前的水準了,
加上大空間以及能夠毫無顧忌的開大音量,
真是太過癮太享受啦!
主要大功臣是買了三片之前提過的acoustic blanket,
把地下室後2/3的空間隔開,大幅降低了reverb time,
在13-18ms左右兩三根很強的反射音也壓下去了,
非常有效價格又實惠!...
-
哈哈,kevin兄倒是提醒了小弟,
得把除濕機搬進來音響室!
不過小弟比較幸運,二三樓臥室區的冷暖氣管線,
和地下室是分開的,
目前測試,音響音量全開到耳朵聽不下去的程度,
樓上小孩房間就算晚上夜深人靜仍然聽不到聲音嘿嘿。
目前調整到聲音不錯的擺位如下圖
...
-
音響的左右兩支喇叭位置,樓下分別是大寶跟二寶的房間,
LX521每支有兩顆十吋低音,有時多少還是會影響到他們睡覺,
加上地下室一直很少用,最近發現開始被老鼠入侵了,
因此決定把地下室作為音響室用途增加使用率和人氣。
地下室格局比較大有9.8 x 6.8 x 2.3米,
但壞處就是沒那麼方正,
1/3 與2/3處有樑柱,且2/3處天花板有個寬2m的30cm下凸。...
-
在小弟這裡,我覺得沒有
這裡的 section 3.2和Figure 11描述的那麼理想,
音像或多或少還是會受到左右喇叭距離所影響,
只是跟我其他喇叭比起來,影響程度相對小,
而且音像前後深度也能維持的不錯。
在想會不會是我側牆反射點以及前牆用了吸音(SL不建議)
這還得多花時間慢慢測試。
下面是一些圖示。
坐在sweet spot離左右喇叭2.7m/2.7m的音像範圍如紅圈
-
d兄的考量跟小弟決定實作LX521之前的疑慮有些類似,
(不過您經驗比小弟豐富許多,考量更全面且具體哈)
當時我的疑慮包括:
1. Signal processing
從construction plan的block diagram可以看到,
訊號得進行一連串的處理,
包括分音以及對各個單體的eq等等。
小弟沒有使用過analog signal...
-
Hi d兄,
小弟人聲聽得不多,不過聽感上仍然如同上篇描述的,
就是如現場般立體且傳神,沒什麼好挑剔。
有機會的話,真的非常推薦d兄聽看看在合適空間(>75m^3)
和合適擺位(離側牆前牆至少1m)下的LX521。
ASP是個好選擇,可以不用動到原系統的DAC和前端,
小弟選擇DSP版本純粹是因為比較便宜哈哈
-
在2024這一年,小弟終於找到心目中的喇叭,
這是上一篇的延續,特此紀念這感動的時刻!
組裝:
我決定先安裝低音單體。
儘管一顆單體10kg,但裝上去的過程很順利。
但是!裝上兩邊共四顆後,
發現上面那顆屁股朝前的單體沒地方走線啊囧
諮詢網友後,要走線還是只能在上板打洞,
因此又把四顆單體拆下來,板子打洞,
-
由於上次爆拆BMR改主動分音的結果沒有很滿意,
因此動念想找個人家已經設計好的diy喇叭,
來製作成主動分音喇叭。
但問題來了,我不會做喇叭箱體啊XD
靈光一閃,那我來diy開放帳版喇叭好了,
也因此搜尋到本文的主角LX521
LX521喇叭是六單體、3 or 4音路,
設計者Siegfried Linkwitz(後稱SL),
也就是發明L-R crossover 其中的L。
-
聖誕快樂!
我記得Kevin兄就住在MD或附近,
去CAF音響展聽Dennis的喇叭就蠻方便!
去年今年的CAF原本小弟都有計畫開車過去,
但後來還是因為路程遠又懶,就沒去了,
不然也很想親自聽聽看他用Purifi單體做的新落地喇叭
-
訂了一對鼎鼎大名的BMR monitor,
趕在聖誕連假前到了,
那當然馬上動手改裝成三音路主動分音嘍!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31224/49122bdc6fe6dc2f691f14eaf54805cc.jpg...
-
感謝分享!
這就有意思了,如果這張圖真的是當下錄音場所的話,
那假設錄音後製以
1.演奏者視角
相對位置就會是如我這邊聽到的,
低音偏中右偏遠、高音偏左偏近
2. 聽眾視角
相對位置就會是低音偏左偏近、接著的高音撥弦偏中右偏遠。
-
上述音場左右拉寬(教授那),對比凝聚在中間和左喇叭之間(我這)
根據我系統的經驗,造成這種對比的原因有兩個。
1. Phase
我只要動過接線,都會播放一系列測試訊號,
來避免左右正負接錯的慘劇XD
我的系統播放in-phase訊號,訊號聽起來會是正中凝聚,
播放out-of-phase訊號,訊號聽起來會被拉寬到兩隻喇叭之間。
2.反射音
-
教授你似乎剪錯地方了?
你剪的wav檔,在我自己的檔案是大約在0:02-0:03。
0:02-0:03是有五個音沒錯,但那是我上上篇文寫的:
「接下來的五個音也是類似的pattern」(五個音我指的是五個撥弦)。
我貼照片那張討論的,在我檔案是0:00-0:01,聽起來是3個撥弦XD
-
文字太難形容了哈哈,所以附上張照片希望清楚一點
「這裡是指大約只有一秒的主旋律嗎?那明明是『四個』音符『等登登登』才對吧!?」
對,是0:00 - 0:01這一秒的主旋律,
我只聽到三次撥弦誒!?
三次撥弦的位置大致如下圖的123,
然後1的深度最深(離我最遠),3的深度最淺(離我最近),第一次撥弦完確實有泛音一直留在大約1.5的位置,音高跟撥弦23的音高接近。
...
-
這張錄音3D音場真的很神奇,在我這聽出來的感覺,
第一軌前三個的等登登,
第一個等相對在中間偏高,
第二個登比第一個來得偏左一點近一點低一點,
第三個又比第二個偏左一點近一點低一點,
但跟第二個的差距比第二跟第一的差距少一點。
接下來的五個音也是類似的pattern,
但其中的後三個音位置就比較差不多
(可惜我不會畫3d圖不然就一目了然XD)
-
過去陸陸續續玩過雙超低音、DRC、time alignment,
這些對系統聲音都有助益,但由於純兩聲道架構上的限制,
無法發揮這些工具的最大效用,同時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因此我一直對全dsp多聲道分音的兩聲道聆聽系統非常感興趣,
也慢慢地朝這個方向建構得差不多了,只缺一台多聲道DAC。
我對多聲道DAC的需求包括:
1. 解碼有一定水準
2. 至少有六個獨立聲道...
-
其實前兩天Sam兄貼了ArchQ的chrony安裝方式後,
我馬上就在我的ArchQ試了。
設定是每五秒對時一次(選的server網頁有說不能more frequent than 4 seconds)
聽感上是聲音變糊了點,
有點朝我上週在隔壁串分享聽感改善的反方向走。
不過在試聽之前,就已經和樂友討論過,並心理有了
「頻繁對時會造成系統和網路負擔」的想法,...
-
簡短分享一下,完整三串粽子給usb設備後的有趣小心得。
前陣子整個系統調整到一定程度後,
開始能夠聆聽比較近代一點的曲目。
在「樂」的部分,當然還是不太懂曲目在幹嘛,
但「音」的部分就開始能夠享受了。
比如鋼琴,琴槌觸擊到琴弦的聲響、
接著帶動高階諧波琴弦以及附近琴弦的共振、
再到鋼琴琴身的震動(而且是嗡嗚嗡嗚這種有起伏的震動),
-
延續上面話題,
雖然想等過兩天第三台hub到了後,再完整地分享,
但實驗過後聽了兩天,
聲音躍進程度之大,實在忍不住先上來報告一下。
原先設定
粽子A: pc-hub-ddc,1500w電供1給兩段電訊分離
粽子B: pc-hub-usb3.5外接硬碟,1500w電供2兩段電訊分離,加上一個600w給硬碟馬達。
做的改動:
-
恭喜Sam兄!
其實教授派的粽子流的核心,
從最早開始就是pc-hub-ddc,
加上兩段電訊分離(pc-hub以及hub-ddc)。
後來衍伸到只要有usb外接裝置,就是
Pc-hub-usb外接裝置,加上兩段電訊分離。
所以小弟雖然是ArchQ單機,不過也一直都是使用兩條粽子,
粽子A: pc-hub-ddc,1500w電供1給兩段電訊分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