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25847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可列印查看
附件 25847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修改一下
附件 25852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不太懂你的意思!!
教導一下!!
好的 晚上開ㄎ課指導………………
1. LP 是眼見的未來,不會被任何已經商業化的數位訊源勝出的。
2. DSD 64 1-bit 2.8224Mhz(SACD 母帶數位檔)約當是 PCM multi-bit 規格 24 bit/96KHz 的聲音品質,先不管1-bit 和 multi-bit 兩種格式數位轉類比的演算法是不同的,就只從情報量的計算是 1-bit 2.8224Mhz = 24 bit 117.6KHz
阿…………………沒梗了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要確定來源!!!(原始錄音格式)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所以,用算術來比較情報量是不能真正表述聽感的,DSD 的編碼、解碼成類比後是相對平滑連續的波型,比較接近類比,PCM 的特性是會有斷點信號的可能性,正確的解碼時好處是,動態大,如有錯誤時,那斷點就是可查覺不對勁的聲音了。
Sent from my iPhone using Tapatalk
其實DSD跟PCM本質不同
要知道一件事就好
在只比規格不考慮其他因素下
SACD一定是比CD好的
若要考慮各個因素
SACD比mp3難聽都有可能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我覺得重點不是PCM還是DSD好聽,應該先看自己的收藏是PCM還是DSD多,如果是PCM多那就買R2R的DAC來播放,如果是DSD多,那就買1 bit的DAC來播放。別人可能能聽出DSD優於PCM,但是如果您的器材是適合播放PCM的,那他的結論就不成立了。
請問圖中y值是平均資料流量的大小嗎?
原來的圖是網路看到的
並沒有標明
猜想只是一種代表解析量的相對概念
並不精準
每個格式的絕對性差異量不是這樣的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其實 dsd 的情報量只相當於 "16" bit / 176.4khz
大家常常弄錯成 24 bit.
為何選16bit比較?
若跟24bit/88.2比呢?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DSD 64 (1-bit 2.8224MHz) 的典故, 64 倍超取樣是與 PCM 16-bit 44.1KHz 去比的,所以 16bit x 44.1Khz x 4 = (16 x 4 ) x 44.1K = 64 x 44.1K = 16 x 176.4 K = 2.8224Mbit/秒,這是一個聲道的每秒位元流量。
24bit是pcm高解析主流
給pcm一點機會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不用擔心,90% 以上的內容、DAC 都是 PCM 規格,可解 DSD
很多也是轉換成 PCM 格式再做 D to A 轉換。同一録音 DSD, PCM 格式或是 LP 還是有各自的味道,任君選擇!
sony也就靠這些噱頭騙下小朋友了,去聽聽它家耳機,全是垃圾
CD900 (no ST)比7506好,在80年代也就一般,比不上同期拜亞AKG,森海,STAX
現在更差,只能說你沒聽過好東西
CD900 (no ST)比7506好,在80年代也就一般,比不上同期拜亞AKG,森海,STAX
現在更差,只能說你沒聽過好東西
樓上:560 540G不是我現在第一二推崇的,540G我不太喜歡(雖然它秒殺SONY是沒問題)
560不錯,喜歡流行,喜歡女聲,聽聽HD560吧,明顯比CD900好,
V6 7506更別提了,也比701好,
老森海是最好聽的(包括流行,女聲,古典),沒有之一
SONY垃圾化是從90年代中期就開始的,E484,E888, EX75(好像叫這個)越來越差,
垃圾做太多,把信任,名聲丟了,
就算現在手機Z系列比較好,外國都賣的不好,就是因為不信任SONY了,前幾代產品屏幕還很差,態度不行做什麼都不行
我用SONY產品有十幾年了,卡帶,CD,MD,電腦,耳機耳塞都買過,現在是不會去用的
哈哈……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有關DSD和PCM的對比 大部分的說法是 64DSD和24/96相當
原因是從檔案的訊息量 這2者最接近 這是正確的嗎?
或許應該先看一下 下面這篇文章
在英文版wiki的DSD頁面 最下面的External links第5個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11.../page_07.shtml
這篇文章 是以10kHz的方波測試 器材是dCS的A/D及D/A
然後分別用44.1,96,192及DSD測試 比對
結果44.1還原成正弦波(圖2) 96(圖3) 192(圖4)
大家可以把圖2~圖5點開 注意一下各取樣頻率的上升時間
比對結果是DSD和192較為相近(圖6)
以下是文章內沒提到 屬於我個人的推論
文章內沒提到是用16bit or 24bit
我個人是覺得無論是哪個 應該都不會影響測試結果
因為以方波的特性 無論是用16bit or 24bit
取樣出來的資訊種類不多 應該多集中在最高位階 和 最低位階 2種
16bit 和 24bit差異 就是多8個 0或1 吧
在單一頻率的測試下 DSD無法用 超取樣及noise shaping的方式
將雜訊移往高頻 所以-6db的雜訊 完整的落在 10kHz上
所以圖5看起來有點髒
无所谓,哪个好听听哪个。
附件 28063 bit rate: 1530 kbps ?
http://www.hqcd.jp/eng.html
HQCD (HiQualityCD) format achieves high quality audio through the use of a polycarbonate plastic with improved transparency derived from LCD display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enabling more accurate reading of the CD data. In addition, a special alloy is used as the material of the reflective layer instead of the standard aluminum. HQCD format CDs are fully compatible with standard CD players.
These are the CD formats (media/mastering) in the audio industry:
1. Normal Audio CD (http://en.wikipedia.org/wiki/CD#Audio_CD)
2. SACD (http://en.wikipedia.org/wiki/CD#Super_Audio_CD)
3. Enhanced CD (http://en.wikipedia.org/wiki/CD#Enhanced_CD)
4. DVD-Audio (http://en.wikipedia.org/wiki/DVD-Audio)
5. XRCD, XRCD2, XRCD24 (http://en.wikipedia.org/wiki/XRCD)
6. K2HD (http://en.wikipedia.org/wiki/K2_High_Definition)
7. HDCD (http://en.wikipedia.org/wiki/HDCD)
8. A2HD1, A2HD2, A2HD3 (Mandarin site: http://rfs.21hifi.com/htm/CD18c.htm)
9. DSD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rect_Stream_Digital)
10. LPCD1630, LPCD45 (Mandarin site: http://www.hugodisc.com/lpcd/)
11. Blu-spec CD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u-spec_CD)
12. BD-Audio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u_ray#Player_profiles)
13. SHM-CD (http://shm-cd.co-site.jp/about/about_e.html)
14. CrystalDisc (http://www.crystaldisc.jp/e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