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客廳兼做這家庭影院,聲學裝修這一部分需要做些什麼才能達到一個即經濟、又美觀實用的聲場效果。謝謝!
客廳是全新的毛坯房,現准備裝修,客廳長5m,寬5m,准備上投影,如果能上圖就好了
:):)
請問客廳兼做這家庭影院,聲學裝修這一部分需要做些什麼才能達到一個即經濟、又美觀實用的聲場效果。謝謝!
客廳是全新的毛坯房,現准備裝修,客廳長5m,寬5m,准備上投影,如果能上圖就好了
:):)
這是個取捨的問題呀.....
一般會以居家為主
不過資訊再多一點會更好
如空間格局 (全新or現有)
投影or電視
等等
看看照片的感覺就好
====================
碎石子我猜是可當做吸收震動
木地板材質有差很多
地毯種類跟吸音程度有關
每種材質都有不同特性
真要講究,就是找專門的公司了
Vicoustic
http://www.vicoustic.com
R-T-F-S
http://www.raumakustiktools.de/
Transparent Acoustic
http://www.transparent-acoustic.de/
Acustica Applicata
www.acusticaapplicata.com
SMT
http://www.diffusor.com
http://img707.imageshack.us/img707/4265/picture049q.jpg
:O:O:O
因你的客廳是長 5m 及寬 5m 的正方型,在音頻上會有一點問題
你可嘗試計算,找尋合適的處理減少低頻駐波的問題
http://www.mcsquared.com/metricmodes.htm
http://www.marktaw.com/recording/Aco...WaveCalcu.html
大約 34Hz, 69Hz, 103Hz, 138Hz, 172Hz, 206Hz, 241Hz, ...... 有較大問題
(sweat)(sweat)(sweat)
:D:D:D
一個完整的家庭影院是由視聽器材和視聽室組成的,房間的音頻響應特性與器材的頻響指標同等重要。美國Audio雜誌上曾經說過,組建一套高品質的家庭影院絕不是把諸如經DOLBY、THX註冊的視聽器材買來連上即可獲得的。在介紹THX家庭影院時,它經常利用大量篇幅描述在營建家庭影院時該如何改造房間三維尺寸和處理視聽室的牆壁、地板、天花板、門窗等以及如何正確放置音箱、屏幕等,而視聽器材的清單、指標等只是廖廖幾筆帶過。實際上,許多朋友也是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視聽器材的頻響、失真度等指標上下功夫,卻忽略了房間的三維尺寸、內部裝修形式及材料、家居擺設等對聽音效果產生的很大影響,令花費巨資營建的家庭影院效果不如人意。 Hi-Fi發燒友通常講的"高手玩房間,低手玩器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作為視聽室,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聲學特性,如混響時間、諧振模態、聲染狀態、聲場均勻度等。這些指標與房間的三維尺寸和牆壁、地板、天花板等界面的材料質地以及音箱的擺位都是緊密相關的。
一、視聽室的聲學要求
這也可稱為硬件要求。一個房間有長、寬、高3個尺寸,在每個方向都有一個最低諧振頻率。房間內實際的最低諧振頻率是由房間的長度決定的,其波長等於房間長度的兩倍。如一間長為6m的房間,當聲速為344m/s時(室溫20℃),房間內最低諧振頻率約為29Hz,這也是能在該房間內產生有效聲響的最低頻率。即便音響器材能發出低於最低諧振頻率的聲音,但由於在房間內不能形成半個波長,不滿足共振的條件,因此不能產生諧振,也沒有足夠有效的聲壓,所以也得不到最佳效果。
房間的三維尺寸決定有3個基本的固有諧振頻率和與3個基本固有諧振頻率成整數倍頻率的諧波存在,這些聲波在房間內傳播時互相干涉,產生繁雜的組合諧振頻率。從聲學上講,房間可視為一個共鳴器,當聲源頻率與由房間三維尺寸決定的固有諧振頻率(簡正頻率)一致時將會形成駐波,產生共振,這就是聲共振現象。視聽室內的聲場均勻度、聲染色和頻率不規則性都與聲共振有關。這種共振將給原始信號加上房間聲共振的色彩,造成聲染。一般表現為在中低頻某段或某幾段頻率響度過度加強,"嗡嗡作響",造成該頻段信號重放響度失衡,嚴重時將大大影響聽音效果。至於高頻段的諧振分佈則較均勻,聲染較小,不足以影響整體聽音效果,因此重點應考慮中低頻段諧振的影響。
為了避免或減弱這種有害的聲染色,使共振頻率均勻分佈,避免出現突出的孤立的某段或某幾段頻率諧振模態,一種方法是合理改變房間的三維尺寸。可以考慮通過適當的內部裝修、製作隔斷牆以及吊頂甚至拆除某部分非承重牆等方法來改變三維尺寸(這種合理改造也要同時考慮建築物的結構安全因素,如打算拆除某段牆體,最好徵求一下建築專業人士的意見)。簡單地講,這跟設計音箱時選擇內部三維尺寸的原則是一致的,即長、寬、高不能成整數倍或太接近。具體的聲場諧振模態、計算公式及有關數據不再一一列舉,必要時請參閱有關聲學書籍。在此提供一個由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參照歐洲的家庭聽音室提出的IEC29-B家庭聽音室標準供參考,如表1及圖1所示。
另外一種方法則較勉強,即可以在保持房間原有三維尺寸不變的情況下合理地佈置,使用適當的吸聲材料,以增加牆面、地板等的界面阻尼,使突出的某頻段共振的強度降低,將共振波峰拉平、拉寬,從而降低有害共振對整體音效的影響。但此方法效力有限,只適用於有害共振強度不大的情況。因為如要為降低較強的有害共振而一味加強吸聲材料的話,同時也會使混響時間大大縮短,同樣會令聽感惡化,使重放音效變得死氣沉沉,缺乏色彩和生氣。
二、視聽室的混響時間
這是視聽室的另一個重要參數。混響是由房間內的聲音多重反射特性產生的,它使室內的聲壓在聲源停止發聲後仍繼續維持一段時間。混響時間是指聲源停止發聲起室內聲壓衰減60dB所需的時間,即降低至原有聲壓穩定值的百萬分之一的時間。視聽室的混響時間如果過長,聲源前面發出的聲音還未消失後面的聲音就出現,容易使低音轟鳴,造成語言對白等集中在中高頻段信號的清晰度下降,甚至方位感消失(因為聲像定位是*左右主音箱的中高頻直達聲獲得的,而反射產生的過於滯後的混響聲則來自多個方位,直接干擾直達聲,影響聲像的正確定位)。如果混響時間過短,則會使聲音變得瘦弱、乾澀、呆板,缺乏色彩和生氣。只有混響時間適中,整體音效才會顯得豐滿、生動、富於感染力和表現力。
最佳混響時間嚴格說來並非是一個定值,即使是具體到某個聽音室也是如此。它是根據個人的主觀體驗和經驗得出的,而且欣賞不同的節目類型所要求的混響時間也不同。如欣賞影視節目時混響時間要求稍短些,音響效果會比較生動,人物對白清晰,聲像定位也好。而欣賞純音樂節目則需要稍長一些的混響時間,這樣聽起來才能感到"較舒服",其中古典音樂節目要求的混響時間要比流行音樂稍長些。這是因為不同類型的節目其後期混音製作各方面的要求各有差異,在重放時也需要相應適中的混響時間才能使音效最大程度地得到高保真還原。
作為家庭視聽室,一般採取折衷的辦法來處理混響時間,然後通過拉開或收攏掛在牆壁上的活動幕布或掛毯作部分調整。大量的實驗和資料表明,通常家庭視聽室的混響時間一般取在0.4~0.6s左右(500Hz處)較為適宜。混響時間的計算通常使用如下公式:t=0.16V/α,其中t是混響時間,單位為秒;V 是視聽室內容積,單位為立方米;α是室內總吸聲係數。表2是常用吸聲材料的吸聲係數。
例如一個視聽室長6.2m,寬4.4m,高2.8m。天花板及地面均為平整的抹灰面,地面中間舖有一塊4m×3m的化纖地毯,兩側牆上各掛一幅6m×3m的絲絨幕布(離牆1cm),在屏幕對面牆上貼有4.4m×2.8m的化纖地毯。試估算一下該試聽室的混響時間(500Hz處)。從表2查知,裸露的牆面、地面的吸聲係數α1為0.02,帷幕離牆1cm懸掛時α2為0.44,地毯的吸聲係數α3為0.28,總的吸聲係數為:
α總=1×4.4×2.8×α1+(2×6.2×4.4-4×3)×α1+2×6.2×2.8×α2+4×3
×α3+4.4×2.8×α3=23.184
視聽室的淨容積為:V=6.2×4.4×2.8=76.384m3則
混響時間為:t=0.16V/α總=0.16×76.384/23.184=0.53s
可以講,這個視聽室的混響時間比較合適,如再考慮觀眾及家具等的吸聲因素則混響時間還會略短一些。
三、音箱的擺位
當您花費了不少心思及不少錢把視聽室按上面提到的幾點要求裝修到位之後,如果音箱的擺位不合適,那麼結果只有4個字:"前功盡棄"。組建視聽室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更好地欣賞真實的音效,這和Hi-Fi欣賞有著許多相同之處。關於音箱的擺位在此只略提一些比較原則性的注意事項。
首先要求視聽室左右兩側的空間聲學特性應盡可能對稱(並不一定是視覺上的對稱),即左右兩側空間的聲反射量或吸收量要盡量相等。兩個主音箱之間的距離通常要求在2.5m以上或左右主音箱與視聽者之間的夾角至少大於30°(純音樂欣賞的最佳角度為60°,而家庭影院因為要考慮聲象的協調,一般要求在45°左右),才能獲得較好的立體感聲場,但距離或角度也不能過大,否則可能會使圖像與聲像定位不一致。如屏幕左部或右部的聲像定位遠在屏幕之外,超出了近似合理的範圍,會造成聽覺效果與視覺的不協調。
視聽室的聲學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與音箱在室內的位置有著直接的關係。主音箱在房間中的位置主要根據試聽感受來決定。將主音箱放在牆角、離開牆一段距離或遠離側牆等多個位置試聽,選擇一個能得到較均勻的聲場共振的位置放置主音箱。另外,再適當地將主音箱後仰幾個角度以及將主音箱墊高一些試聽一下,看效果是否會更好一些(有時這種改變會很明顯,可能會得到相當好的效果)。
針對環繞聲音箱指向性要求較低的特點,其具體擺放位置也不很嚴格,一般放在視聽者後方左右兩側,但不能過分近視聽者,揚聲器高度應適當高於人耳。兩個環繞音箱之間的間距一般要稍小於主音箱的間距。當環繞聲音箱擺放到位後,一般還需要對AV功放環繞延時進行調節,使前後音箱的音效渾然一體、完美融合,獲得滿意的整體效果。
中置音箱的擺位相對固定一些,應與屏幕中心在同一垂直線上,最好使主音箱、中置音箱的高音揚聲器及視聽者的耳朵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如果條件不滿足,中置高音與主音箱高音揚聲器的高低差距最好不超過30cm。如果相差過大,主音箱和中置音箱的聲像高度將會明顯不一致,造成屏幕上運動物體的聲像變得雜亂,很不自然,視聽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選擇中置音箱時其中、高音揚聲器應盡量使用與主音箱相同的單元。這樣才能使中置音箱與主音箱在頻響曲線、指向性、相位上得到較好的匹配,這也符合Dolby AC-3及THX的基本技術要求。
超低音音箱俗稱"低音炮",由於它負責重放的頻率一般集中在120~150Hz以下,所以它在視聽室的擺放位置選擇就要格外注意,一定要在室內多個位置擺放進行試聽,選擇一個能最大程度降低室內聲染和失真的適當位置來放置它。一般地講,低音炮不宜放在牆角、緊貼牆邊或視聽室中心,因為這些位置都容易引起較強的共振。
實際上,本文指出的以上幾個方面是比較"大眾化"的原則。而各人有各人的欣賞口味,各家有各家實際的家具、房間結構佈局情況,甚至不同結構的音箱也有不同的放置要求,所以說家庭影院的組建、佈置實在是一件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事情。
[QUOTE=raywan;97076]:D:D:D
一個完整的家庭影院是由視聽器材和視聽室組成的,房間的音頻響應特性與器材的頻響指標同等重要。.........
很專業,學習了,謝謝。
這是我在網上找到的一些資料,是關於視聽室裝修的,這篇文章說的有道理嗎?
“視聽室的裝修設置
(1)房間的大小與軟硬調之分
做視聽室的房間面積不應太小,淨空面積應在10m2以上,太小影音效果會有不自然有壓抑感,器材擺放和觀看距離也不合理,房間中要擺大音箱時,房間高度應不低於 2.8m,但也不要超過4m,因為天花板會反射聲音,太高的空間由於反射音到達時間長,容易產生定位不准確的問題。較理想的視聽室應是長方形,而且房間的長、寬、高比例也有一定的要求,合適的比例能減少中低頻駐波的強度,最理想的高、寬、長比例是1:1.618:2.618。當然,現實中很難有這麼理想的比例,一般來講,只要不讓這高、寬、長相互以整數除盡就好。
除了比例合適外,還要懂得區分房間是硬調或軟調性質,什麼是硬調?國內的房間多是用磚牆或水泥倒制的六面牆,這些堅硬的牆面以反射聲音能量為主,它們稱為硬調空間,硬調空間由於欠缺吸音物質,因此反射音波太強而吵雜刺耳,低頻也會增強。相反,以木板、石膏板隔成的牆,板與板之間還有夾層的房間稱為軟調空間,這種空間對高頻、中頻和低頻的聲音能量都能進行一定的吸收,聲音負荷量很大。這種空間由於吸收過量偶而會造成低頻量感不足,但高頻卻很順耳,由於聆聽空間的音量承受負荷就是空間內六面牆的聲音反射負荷,因此,硬調空間承受不了太大的音量,它不論是動態、聲場和聲像的再現都無法與軟調空間相比,理想的視聽室應是軟調空間。
(2)減少駐波和混響
視聽室的處理主要是減少低頻駐波和過多的混響反射聲,解決方法是放置適當的吸音材料。什麼是吸音材料呢?任何以振動方式把聲能變為機械能的材料或以摩擦方式將聲能改變成熱能材料都是吸音材料。磚牆、木板、玻璃等都是以振動為主的吸音材料,各種礦棉泡棉、布料是細孔狀吸音材料。
振動型的吸音材料多是吸收比較低如500Hz以下的頻段,多孔材料多是吸收較高如4000Hz以上的頻率。空間內使用多少吸音材料沒有一個公式表示,它與室內的家具數量、空間的大小有一定的關系。大空間裏需要的吸音材料要比小空間多,但如果室內已經有皮沙發或布藝擺設以及木制家具,那吸音材料用量可以適當減少。了解室內吸音材料是否合適,你可以在室內以正常音量講話,如果感覺自己的聲音有豐潤感,那吸音材料使用基本正常。反之,如果覺得聲音很短促,甚至幹巴巴的,或要更大聲才能維持原來的聽感,那就是吸音材料過量;如果在平常講話時可聽到尾音很長,甚至覺得環境有點吵,那就是吸音材料不夠。
聆聽空間內不宜只用一種吸音材料,要有幾種不同的吸音材料,這樣可防止某段頻率被吸得過量使可聽頻段不平衡。平常所說的吵耳,多是4000-8000Hz的頻率反射過多,可在適當地方用厚絨布、地毯吸收,玻璃纖維棉與礦纖板對於4000Hz左右的頻率吸收也有效,但玻璃纖維棉外露時對健康有害,不提倡使用。 8000Hz以上的頻率不必過於注重,因為這些頻率波長很短,很容易被室內的物品吸收或在空氣中自然衰減。
其實,減少中低頻駐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破壞牆面的平行,方法是在左右側牆面上做斜向CD架或書架,也可以在左右側以薄木板釘成如圖1所示的適度的斜面,這樣不但能有效降低中低頻駐波,也能使中、高頻聲波擴散,使聲音更自然。
(3)視聽室各牆面的裝修
聽音室的牆壁一般多是前牆硬左右側牆吸音後牆擴散的原則去裝修,在5.1聲道影院房間中的裝修也基本一樣。聆聽空間中要特別注意不要用薄板來釘空腔牆或分隔空間,因為薄木板厚度多在0.5cm~3cm,3cm以上的厚度很少見,3cm板吸125Hz頻率相當高,有0.28吸收率,頻率越往上吸音率就越下降。板子越薄時,125Hz的吸音率就越低,但250Hz的吸音率就越高。家庭裝修中,多是用2cm板來分隔房間,而且板子後面還有空腔,空腔會令吸音率增加,這使得中低頻的量感更少,聲音更單薄。
A、左右側牆的作法 左右側牆是音箱發出直射聲的第一次反射地方,第一次反射音一定要做成吸音處理,經這樣處理後才有助於聲像定位的清晰和聲音的幹淨,不致於讓聲音吵耳。做法是在音箱與聆聽位置之間的側牆上設置一些吸音材料,如圖2所示,吸音的面積要有1-1.5m寬,2m左右的高度。吸音材料可用厚絨布打皺像窗簾一般自然吊在側牆,也可用棉布包裹音棉,做成一塊塊的吸音體固定在牆壁上,或吊掛羊毛毯畫。
假如左右側牆做了吸音之後,聲像定位變得精准,聲音又不會吵,那音箱後牆(即聆聽者面對的前牆)就可以不做處理。反之,那就要在音箱後牆做一些吸音處理。
B、後牆的處理 在多數情況下,為了不過於吸掉低頻或讓放大器功率負擔過重,音箱的後牆應做得結實堅硬,這樣才能將低頻向前“逼”,延伸更佳。
後牆吸音的面積一般是設在左右兩個音箱之間,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整面後牆以方木條縱橫交*釘成幾個框,然後以布包裹吸音棉,塞入每個框內。制作工藝佳時,後牆可做得很美觀。也可以懸掛織物來吸音,但織物應選用壁毯般的厚重才有作用。盡量不要在音箱後牆以3cm板或6cm板釘空腔,這樣會吸走過多的低頻,聲音聽起來軟弱無力,不夠結實幹淨,量感也不足。當然,這並非絕對,如空間中有125Hz中低頻駐波時能善用石膏板和3cm板(兩者125Hz吸音率約為 0.28)來做部份牆面的釘空腔裝修,可把中低頻駐波吸收,使聲音更平衡。
牆角特別是音箱後牆與側牆的牆角是駐波最強的地方,如能夠稍加處理,對於聲音有很大幫助。既能利用空間又花錢不大的方法就是將牆角設計成書架、CD架或擺設架。用木板把那個直角如圖3封起來,雖然是有擴散聲波用,但這個牆角空腔也會吸收低頻,有得有失。
C、聆聽位置後牆的處理,聆聽位置後牆可以處理成吸音,也可以處理成擴散。很多視聽室中限於空間過小只能貼著後牆坐,這時聽到的聲音會比較渾濁,因此除非您的系統低頻不足要*後牆反射來增強低頻,否則坐椅最好離後牆0.6m以上,這樣聽到的聲音才比較幹淨。但當坐位離後牆太近、反射音太強時要采取吸音處理。反之可用擴散處理使聲音更自然,最好的方法是將吸音材料貼粘在擴散造型的表面上,這樣吸收與擴散的兼得。什麼東西可以擴散聲波?任何的斜面或弧面物體都可以擴散聲波,但它們的擴散頻率範圍受自身的弧面斜面寬度的影響,擴散板除了購買現成的,也可以自做,如圖4就是設計成一格一格的專業擴散板,它能擴散更寬的頻率,農貿市場上裝雞蛋的凹凸紙漿托板,也有自然的擴散效果,但它的擴散頻率範圍很窄。
(4)視聽室的地板與天花板的裝修
居室的地板多是鋪大理石、瓷磚或木地板。從材料來看,木地板最有利於聲音,視聽室用木地板裝修時,只要木板直接牢固地鋪在水泥地板上,其特性與水泥磁磚的地板差不多,對於聲波只有反射作用,吸收低頻的能力很低。但如木地板被架空釘成空腔後,不但會容易引起振動,而且對於100Hz以下的頻率也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因此在架高地板的房間中應使用較大型的音箱。在經驗中,二三十平方米鋪架空木地板的房間用10寸低音單元的音箱得到的低頻並不少。其實,低頻量感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聆聽空間把高頻反射得太多,使你無法開大音量聽,小功率放大根本就無法把原有的低頻“逼”出來,造成全頻量感失衡。
鋪磁磚的地板易清潔,但這樣易造成高頻太吵耳,解決這問題方法是在磁磚地板上鋪上一塊約2~3m2的厚地毯,決定地毯位置的方法是讓地毯在音箱與聆聽位置之間移動,一直找到高頻最不吵耳的地方即可,另外還可采用天花板吸音處理。天花板最好是吸音與擴散兼具,不然只有硬調的擴散或全部軟調的吸音會令聲音高頻反射音會太強或太弱。這裏推薦的天花板的做法有三種:
A、輕鋼架加礦纖板設計,它對於抑制過多的室內混響和高頻很有效,但無任何擴散功能。B、小片弧面板擴散兼吸收設計,具體做法是取每片長為50~60cm、寬為30~40cm兩端彎起的弧形薄板,如圖5所示,在弧片向下的一邊貼上PVC紙,內凹那一面粘上泡棉或吸音棉(不能用玻璃纖維棉,以免影響健康),這種設計可以兼具吸收與擴散,而且不會形成空腔吸中、低頻。在天花板上釘木條,把薄板一片片固定上去。不必粘滿整個天花板,可選天花板的中間與聆聽位置上方先做,效果不明顯時再繼續擴大。想擴散的頻率不受限於弧片的面積的影響,可用多種不同規格的弧面板。C、裏面采用吸收與擴散設置,外表繃布的設計,這種設計很美觀但費時,先在天花板上安放吸收與擴散兼具的材料,然後再打格子,用美觀的布繃緊遮住,這樣一來,既漂亮又實用。
(5)視聽窗的門和窗的處理
良好的視聽室要有一定的隔音功能,以防止室外的噪音傳進室內,或防止室內的聲音傳到室外影響他人。視聽室使用的門和窗要求有一定的隔音和吸音功能。由於質量越重的物體隔音性越好,因此應盡可能選厚重的門。門的結構好壞是影響的隔音性能的主要因素,同時門與門梁"接縫"的處理也不容忽視。現在市售的正規防火門有一定的隔音功能,它們內部都填充有吸音作用的防火或保溫棉等材質,門邊的密封膠條也起到隔音的作用。
窗分為固定式與可動式兩種,可動式又可分為橫拉式及推開式兩種。窗框與窗扇本身的緊密程度會左右窗的隔音性能,在這幾種窗中,固定窗緊密度最佳,其效果也最好。其次是外推開窗,最後是橫拉窗。普般窗戶多是用5mm厚度的透明玻璃,視聽室的窗子可采用8mm左右的透明玻璃,有更高要求時可考慮(5mm+3mm)或(5mm+5mm)的膠合玻璃。另外也可考慮采用售價較貴的雙層中空玻璃隔音窗來提高隔音性能。為了改善門窗密封性,在對門窗處理後,應在門窗處掛上厚重織物,以減少聲波的傳播強度。
6、其他
在影院5.1聲道重放環境中,為了降低吵雜的感覺,同時得到良好的定位感與環繞包圍感,適當增加吸音材料是有必要的。另外,聲音的擴散很重要,它能讓整個聆聽空間都有均衡的聲壓,其實,家具在房間中是最自然的吸收、擴散體,為了使各處聲壓較均衡,視聽室中應放些皮沙發、木桌、木書架、音響架和盆景等等,但不要放對聲波反射太強的大玻璃櫃和易引起振動的金屬畫以及輕質的擺設物陳列品,而且擺放書本或CD碟時也不要整整齊齊或裝得滿滿的,讓它們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才會增加反射面而有擴散作用。
家庭影院除了要考慮聽音效果之外,還要考慮視覺效果。任何雜散光都會影響視覺欣賞效果,因此家庭影院環境應裝有深色的厚重窗簾或遮光型百葉窗,以提高畫面的對比度。為了便於操作,可在適當的位置安裝吸頂燈,最好不使用日光燈,因為它的鎮流器交流聲會對聽音環境產生噪音幹擾。燈光的控制也很重要,在古典音樂欣賞中可將燈打開給人以輝煌感;聆聽輕音樂時,燈光宜暗些,以表達出那種輕松寧靜的氣氛;聽人聲時可關燈讓人細聽冥想演繹者的心靈。
在對家視聽室進行總體設置的同時,也可以考慮對視聽室環境進行美化,如左右側牆掛貼一些厚絨或毯畫,屋頂天花板處懸掛枝形吊燈改善反射特性,音箱的後面懸掛一塊厚重的簾幕,在吸音之餘也給人一種面對舞臺的感覺,也可擺設一些與音樂內容有關的藝術品或樂器,如一把小提琴、一個手風琴或一個仿唐三彩等會給人很多遐思,增加藝術氣氛,同時適當擺設一些常綠的觀葉植物,能使人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