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輸出端的格式來看也沒啥真假平衡之分,都是真平衡
唯獨硬要區分的話該分為平衡與全平衡
全平衡是指包括整體工作線路到最後的輸出端都採完全平衡式設計
而使用差動平衡雖是平衡輸出但其整體工作線路架構並沒有真正平衡線路所該有的優點(CMRR)
可列印查看
以輸出端的格式來看也沒啥真假平衡之分,都是真平衡
唯獨硬要區分的話該分為平衡與全平衡
全平衡是指包括整體工作線路到最後的輸出端都採完全平衡式設計
而使用差動平衡雖是平衡輸出但其整體工作線路架構並沒有真正平衡線路所該有的優點(CMRR)
ASR印象中張老師說是平衡->非平衡->平衡的線路設計
不用全平衡並非不能,我想應該是design philosophy:P
各位大大
先給定義 以便討論
1, 假平衡... 外部是XLR接頭 內部只把兩個pin短路
2, 平衡輸入....外部是XLR接頭 內部用變壓器或線路轉換成非平衡電路
3, 平衡輸出... 非平衡電路用變壓器或線路轉換成平衡輸出
4, 全平衡....自平衡輸入到平衡輸出 完全平衡電路
正如MUSK兄所言 "全平衡線路在實際生產有其困難度,若做不好不如使用非平衡線路會獲得較好的效果"
ASR平衡輸入 是外部是XLR接頭 內部用線路板轉換成非平衡電路 此線路板很巧妙插在XLR接頭
與主電路版之間
全平衡線路在實際使用時 如何克服零件老化(自出廠那一秒開始計時)上下如何對稱 又如何控制
機內熱空氣對流
希望高手指教
而採用無源式前級音量控制電路(意即被動式前級)主要就是盡量純化訊號(另一優點是可降低成本),同樣的理念個人會較傾向Densen從頭到尾完全使用非平衡線路設計
然而主動式前級除了音量控制的功能外,最主要還在於訊號源與後級擴大之間的緩衝角色扮演,被動式前級並不俱備此buffer功能因此也相當考驗訊號源本身體質的好壞
若再繼續更深入探究的話會發現更多好玩之處,不過這一切的討論僅在於電子電路設計架構的特性上,無關最終的聲音表現(因為可改變聲音表現的變數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