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停貨許久的8插座法規排插到貨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4416638#qa&p=1
可列印查看
看到停貨許久的8插座法規排插到貨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4416638#qa&p=1
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證實教授的U3TT方案確實是不錯的USB解決方案。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線比較多,會顯得比較凌亂。另外USB線的素質也會影響聲音。我有個想法,不知道實踐起來是不是可行?長芯盛體積不是很小嗎?我想能不能直接插在電腦的USB接口和HUB的接口上面?這樣就可省去兩條USB線。有兩個方法可以實現:1.直接拿兩個USB的A公直接對接,連成一體。這樣長芯盛就可以直接插到PC和HUB上。2.拆開長芯盛(目前我不知道如何拆開),然後把裡面USB 3.0的A母換成A公的插頭。這樣長芯盛就可以像一個U盤那樣使用了。看論壇裡面有沒有高手先做實踐,然後把過程分享給大家?其中第二個方案是相對完美的,就是要能拆開長芯盛然後找到合適的USB 3.0公頭,插頭貌似淘寶上有賣。但是先要拆開長芯盛看看是哪一種的插頭合適。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焊接的時候可以選擇性的只接3.0的部分,而再不用把2.0的貼掉了。
要diy的話,不如直接把元件電路板都拆出來,集合在一個大一點的機殼內。
Psycho的方案就我來看其實就是用現成的產品重複做FIFO reclock來處理
前端usb訊號,集合成一個裝置能大幅壓縮體積並且直接連上偏好的時鐘與電源。
我猜bc謝兄應該想過,甚至提過,只是他大概沒時間實作,某種程度上,psycho只是用
拼裝的方式證明usb訊號需要怎樣處理,而在他搞了這麼幾年後,我發現對岸以及
歐美搞ddc cat的工作室也都是這樣在設計,只是更整合 更敢用料。
這就是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的事!(giggle)
我從來不覺得我發現的這些u3tt或usb解決方案有什麼了不起!它的原理就是如 Higuma說的再加上一條:
FIFO reclock & 供電 slew rate極大化。
前者還可能涉及不懂電腦硬體原理與程式語言的專業領域不同,後者則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diy入門方法:加電容或加大電供大就好了嘛!
但是即使是這麼簡單的方法,前者硬是造成全世界至今為止沒有任何價位的歐美先進國家的 USB DDC比得上對岸中國的樂之邦,後者硬是任何音響商品通通『絕對地』比不上3C產品,真是太離譜了!.........(devil)
最後只可能有兩種答案:第一是本人乃全世界至今為止獨一無二的黃金雙耳......我是很想要這個答案啦!(devil) 但是我知道比我強悍的黃金雙耳還是有.....(blush) 第二個才是最可能的答案:電腦播放是目前為止音響科學還沒有真正理解、認真面對的全新領域,所以一個外行人(就是我)可以比業內高手更懂更厲害.....(giggle)
至於那麼多外行人為何只有我脫穎而出?這個我猜就是因為我是罕見的:從最便宜的音響系統逐步入門、而且一直堅持只有最正確的音樂與錄音,所以對聲音的判斷力沒有被當代的音響典範所干擾(污染),因而可以正確處理最新的科學革命現象.....(angel)
我個人見解是,Audiophile廠商在IT領域的技術儲備太薄弱,幾乎只能拿IT/IC廠商的solution來mod,
連FPGA都搞不太出來(極少數個案).也就是說USB或著廣義點的數位介面(s/pdif AES/EBU toslink以外),
對傳統音響廠商來說是"未知領域",幾乎無法自行開發,因為根本沒有相關技術資源.
所以目前不管是對岸還是歐美,都只有小型工作室推出這些東西,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新創"領域(笑),
畢竟要把IT領域的知識導入Audiophile產品開發,老傢伙們可能真的有困難(這部分我倒蠻佩服Schiit的,
雖然其實也是個工作室小廠,但Mike Moffat可完全是個老師匠,笑).
補充:我想起來幾年前我跟袁大倫先生聊過這問題,他也直白的說除了沒技術資源,開發所需的資本額也完全
超過音響廠商能力(即便只是找IC design house用FPGA ODM也一樣)再考慮到音響器材的銷售量,目前
的情況其實很正常.所以大概就只有相關背景的創業者或Diyer跳下來自己開小工作室才比較有可行性.
不過現在XMOS/Amanero方案越來越成熟,相關Know How也都摸索得差不多了(僅限USB 2.0),音響廠商
應該很快就會跟上,實際上現在的USB Audio相比十年前也已經是飛躍式的進步了.
雖然........................現在的未來趨勢應該是AOIP(Audio over IP),諸如Dante/Ravenna/AVB都是非常
優秀的協議,值得期待.其中尤其Dante,其實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只是目前還侷限在Pro Audio領域,但隨著AES67
的訂定,導入家用領域應該不會太遙遠.........希望啦,USB3.0讓我等了10年還是一場空(無言).
以買得到的現成產品來說,做USB優化是相對方便的,因為產品選擇多,只是要有耐心金錢時間和黃金耳。
但如果以先天限制來看,USB還是有其瓶頸和先天缺陷,所以小弟很早就不走USB優化這條路。
目前小弟正在進行的計畫是不使用現成DAC晶片,自己搞DAC。
作法如下:
數位訊號接收 (AK4118和XMOS USB) -> 所有訊號升頻轉換成DSD128 (AK4137)
-> DSD訊號隔離 + 地隔離 -> 不同步DSD FIFO + 高精確時脈 -> DSD buffer -> 類比低通濾波 (輸出變壓器)
說起來這流程跟目前新的DAC晶片內部做的事情差不多,但是多了全隔離和不同步FIFO,並加入高精確時脈。
等於是把降低jitter的步驟放到整個數位類比轉換電路的最後一關,完全避免在灌入精確時脈之後,卻又因為後續的數位處理又將jitter變大的問題。
零件幾個月前都已經備料完成,現在就等有空時把它裝起來,驗證小弟的想法是否可行。;)
請問各位前輩
有人使用過 Isolated USB 3.0 SuperSpeed Hub?
附件 31779
http://www.advantech.tw/products/1-2mlkno/usb-4630/mod_02f0f7be-bd27-4379-9ea5-331f33509bb1
另一個規格似乎更好的Isolated USB 3.0 SuperSpeed Hub
附件 31780
附件 31781
http://www.alldaq.com/fileadmin/user..._DB_EN_web.pdf
十分感謝Psycho教授的發現,使小弟用十五萬以內的經費達到至少80萬水準的系統,小弟的設備目前是照教授的單CAT模式,我的設備是 DELL M6800 (Candy Win7,CPU 3.0G,BIOS--CPU關HT,Turbo Boost,關WIFI,用不到的硬碟全關,關Audio)-->Advantech 3.0 Isolator (林帝3.0USB 線貼掉2.0的四個Pin,在外接電池供電14W)-->長鑫盛1號(外接1號MSP600供電)-->Benevo 7 port HUB(林帝3.0USB 線貼掉2.0的四個Pin,再外接外接2號MSP600供電)-->長鑫盛2號(外接3號MSP600供電)-->樂之聲Digital Time2(外接3號MSP600供電)-->PS Audio Ultralink DAC-->前級(管前級)-->輸出變壓器-->後級(6L6G PP)。
從昨天測試聽法朗克《被咀咒的獵人》應該沒有吃暫態(要聽幾天,再統計一下聽感),加了3.0 Isolator 候背景更乾淨更黑,中頻更清楚,尤其是人聲唱歌咬字的清晰度,空間感更能聽出是在哪裡唱歌,有興趣的同好可試試。
Advantech 3.0 Isolator 內部PCB照片如下附件 31787
應該跟DAQ USB 3.0 ISO W的架構一樣,也相請教一下bchsieh哥對於這個Advantech 3.0 Isolator有何看法?
1、這麼完整的U3TT方案,沒有用到雙CAT太可惜啦!......(devil)(devil)
2、CANDY 7?應該改用CANDY 10。
3、Advantech 3.0 Isolator 內部PCB照片如下附件 31787 這個附件不見了......:~~~~~~~~
4、不知道你的前後級與喇叭是那個?還有線材?多多分享我們可以看到更多資料喔!
5、其實看到架構後,我也會猜 Advantech 3.0 Isolator 這種東東一定有效;但是我現在都在等『USB 3.1』的規格,3.0規格的都先丟一邊......除非被樂之邦騙了;因為之前他們宣稱要跳過 3.0 直接攻到 3.1規格,所以現在慢慢正在等 3.1規格的所有 3C產品.....(blush)
http://www.tomshardware.co.uk/evga-s...w-34200-9.html
EVGA T2 1600w,今天突然看到Toms有這咖的實測,ripple實在低到很扯,2mv的switching,還不是
用平衡降噪的手法,實在誇張.
http://www.tomshardware.co.uk/evga-s...w-34200-4.html
電壓穩定度也相當優異.
http://www.tomshardware.co.uk/evga-s...w-34200-8.html
12V瞬態數據則異常強悍.
記得Psycho你好像是想要這系列的2000w型號? 期待分享喔.
附件 31791
教授抱歉,最近加班太忙,回覆晚。
喇叭:ESL ES110 西德喇叭 (改分音器)
前級:LOOK-T的DIY 成品機(有另外自己再DIY改)
後級:音響與音樂雜誌的5881 DIY套件,換RCA 6L6G,有換OPT,電容電阻全換了。
這幾天測試,聽感上Advantech 3.0 Isolator 會吃掉一點細節,要併上一些電容來還原細節和佔態。
另外再加一個MSP600(共四個)有很效果,還有Benevo一定要外接12V的電源(AX860),初步看法是穩壓或加強供電都很又效果。
也許這是一個有聲音質感又能強化佔態的折衷方案,還沒試過再加一個MSP600的效果,但是我猜測應該還是很有幫助。
MSP600-5V, AX860-12V, Benevo-USB , Advantech 3.0 Isolator -USB, 電腦-USB, 全都要併電容,而且電容的特性和容值有很重要,對聲音影響很大,對於容值的大小目前我自己猜測是高頻雜訊越大的裝置容值要越大。
總結來說Advantech 3.0 Isolator讓 U3TT進一步有了再改裝的潛力,原本3個600W的電源已經接近上限,但是加了Advantech 3.0 Isolator暫態和細節會變成原來的6~7成(3~4成換成音質),但是可以再加強用上第四個MSP去補回來,加了第四個音質不會減損。
chinpunto 玩這麼大,太佩服了!!.....(clapping)(clapping)
但是我更不懂了,為什麼沒有搞『雙CAT』?該不會發現雙CAT對聲音的提升不夠大、只有方便性大增.....然後工程師性格就發作了.....(giggle)(giggle) 因為我的確也在音響提升的某個階段,覺得雙CAT提升效果變小,從而只是以方便性繼續使用。不過以現在的音響系統,雙CAT非常重要了。
『併電容』是我非常認可的『超高階方法』!!它一定百分之百提升HI-FI性能,但是它也有兩個非常危險的危機:
1、如果不懂『聲音的正確性』,併電容反而可能破壞HI-FI性能。
2、到了百萬元級音響以上,併電容就不只要考慮HI-FI性能,也要考慮『整體性音質』了;這時候真正音響高手就會比我們這種半路出家的還要強很多了。
我一直很強力推薦的新竹店家rendzaw就是併電容的頂級高手,但是到了百萬元以上我就全部買Audiomat產品了。
3、Benevo一定要外接12V的電源(AX860) <= 這個AX860是海盜船的電供吧?這個不行,我試過各種電腦電源拉出的12V或5V,完全被MSP-600徹底電到爆。不過話說回來,HUB本身的 12V之影響是比較小的,也許你換了MSP600卻覺得相差不大?
4、看起來 Advantech 3.0 Isolator 本身就是一個HUB,再加上 Benevo 也是一個HUB,兩個類似功能的HUB應該會傷害『音質』但是有可能提升HI-FI性能,音響等級越高越容易發現傷害到音質。這跟U3TT不一樣,U3TT本身也是多加了兩個HUB,但是那是為了U3TT協議的穩定而設,不加反而聲音水準下降。因此極有可能使用了這個 Advantech 3.0 Isolator,就可以拔掉 Benevo了!看看誰來玩??
5、 Advantech 3.0 Isolator 看起來不錯,但是 USB 3.1 HUB 會不會從規格把它打爆了?誰試過了真正的 USB 3.1 HUB??
6、結論:從你的分享看起來是非常非常生火的,再忍一個月看看如果 USB 3.1 再沒有消息先玩先贏!(devil) 只是要去那裡買?直接連絡原廠《研華科技 》??
報告教授,先提一下,我所有交換式電源都把風扇拔了(效果有好有壞),另外沒裝Advantech 3.0 Isolator前AX860確實有好也有不好的影響,但是不好的偏多,但裝了Advantech 3.0 Isolator 後AX860拔掉音場會變小(這個12V一定要有,我會再買MSP600來試試,因為蠻明顯的,不用仔細聽)。
直接裝Advantech 3.0 Isolator不要Benevo,我還沒試,但是Benevo上的clock似乎比較好(猜的,還沒查清楚)。
Advantech 3.0 Isolator直接上官網線上刷卡買(要先註冊會員),不過為了怕我的聽感有誤,教授要不可以先約個時間試聽我這台。(教授買ALLDAQ啦,你測ALLDAQ--推坑)
最後關於並電容的部分,確實對於聲音的正確性,我沒有把握,只不過我把手邊的電容都測過選擇了最沒癖性,很幸運的是對我的聽感也是效果最好。
上禮拜merci兄來悄願意出借RC的磁環測量。
沒想到merci兄動作飛快,一兩天後小弟就收到麻煩Box轉交的磁環了。
既然要測,小弟就連同之前有討論的磁環一起測量。
附件 31794
圖片中磁環由左到右為:
1. TDK ZCAT2035-0930A
2. TDK ZCAT2436-1330A
3. KEMET ESD-R-47
4. RealCable 磁環
由於大部分磁環的阻抗vs.頻率圖的頻率範圍是1~500MHz,所以小弟也就設定相同的頻率範圍來測量。
而其實datasheet內的測量圖,是在嚴格控管的方式下測量 (例如磁環必須固定在金屬罩內,中心導體為直徑1mm鍍錫銅線等等),
在高頻範圍可能無法反應真實狀況。
所以小弟就隨手用了一條10cm長度的18AWG多芯銅線來測,比較能夠重現一般的使用情形。
下圖就是測量結果:
附件 31795
可以發現超過200MHz之後,阻抗開始大幅度變化,和datasheet上所標示的不同。
200MHz以上的阻抗,容易隨著使用情形的不同,而可能有不符datasheet的結果。
所以200MHz以上的阻抗曲線,看看就好。
而由於KEMET ESD-R-47為低頻磁環,所以可以發現跟其他三顆磁環不同,越往低頻阻抗有上升的趨勢。
至於其他的特性,大家如果有問題再提出來討論。(angel)
3/27 補充:
用了標準的磁環測量方式重新測量這四顆磁環,結果如下圖:
附件 31797
特別針對RealCable磁環,做1~1000MHz的測量,留個記錄:
附件 31798
RealCable磁環很不錯,在低頻段比TDK的阻抗小,而在高頻段卻跟TDK有相似的阻抗值。
看起來非常適合音響用途。(clapping)
同場加映:
應該會有網兄跟小弟一樣好奇,KEMET ESD-R-47低頻磁環,在低於1MHz以下的頻率,阻抗是如何變化。
因此一不做二不休,小弟就針對這顆磁環,做1~1000KHz(也就是1MHz)的阻抗測量。
結果如下圖:
附件 31796
在音頻範圍內,10KHz的阻抗為0.5ohm,20KHz的阻抗為1ohm左右,
而1MHz以下的最高阻抗為36.87ohm,在頻率712.6KHz的位置。
因此,這顆磁環並不適用於除了DC恆定電流,或是地線雜訊隔離以外的應用。;)
最近才拜讀了這篇討論串,實在相見恨晚。
小弟看了這串討論,在系統上做的改變有,買入振華金牌750w(預算下的折衷)、數字時代二DDC、使用usb解決方案,這三項改變的差異足以讓我嘆為觀止...系統細節、動態大增、音像浮凸、分離程度及活生感也都更好,著實往更真實的感覺前進了一大步,在一對聽了三、四年的喇叭上,第一次被鋼琴的聲音感動到...
目前系統如下:
專線---cat---(usb解決方案)hub<伽利略>---(usb解決方案)ddc<數字時代2>---(萬隆純銀同軸線)綜擴<IDA-8>---喇叭<Mezzo1>
東拼西湊下,USB解決方案目前接的電源是電腦POWER的5V...線材還有hub也是手上有的器材先頂著,尚缺的部分還有很多(長芯勝、MPS、NANO DAC)...下一個想購入的對象是NANO DAC(預算有限只能慢慢玩...慢慢入手)。
想請教各位前輩,在IDA-8前面加上NANO DAC比起數字2同軸直入大致上會有什麼樣的提升...?麻煩各位先進賜教了。
如果已經有DT2了的話,我會建議你先購買DT2的CCHD-957外部時鐘然後再購買MSP600-5把所有的5V裝置都接上MSP600-5。DT2加上外部時鐘後聲音清晰度會再大幅提升,不過後端DAC使用NANO DAC或等級太低的DAC話可能就聽不出甚麼效果。
我的DDC是樂之邦monitor 02 us mark2 耍笨打錯了...還是謝謝T大的建議*24
Ida8換nano還是會有提升,但重點是nano吃的電源,如果預算有限,我建議可以考慮mes30A或
Ifi ipower的方案,也簡便很多,聲音表現也是很好的。其中尤其是ipower,看著不起眼,但表現我很喜歡。
Msp性能是很強,但我實在不喜歡那個使用方式,某種程度上,在compatibility或convenience對performance
的CP值觀點下,我會選其他方案。
我個人出於空間上的問題
而且接觸iFi後越來越喜歡這家推的數位產品
HUB類從Coolgear、Benevo上都升級成iUSB
一年多前有發感想於此串
提升感個人體驗是非常明顯的
然後電訊分離的部分
將5V部分全都用iFi iUSB 3.0這個Hub來提供
包括長芯盛吃的5V
iUSB 3.0本身是用iFi iPower這個變壓器
相信這樣的方式應該和使用明緯還是有差距
但如同Higuma兄所言
從各方面考量
直接從"能穩定供給不錯品質5V的HUB來供電"
CP值就真的不錯
而且供給的是我比較偏愛的線性電源
mango兄可以從多方面考量看看
而且若是喜歡玩磁環
iPower的線就是非常適合搭配的種類
我個人也還在嘗試兩者該如何搭配會比較有效
感謝Higumabaimoo00
兩位網兄的建議,這個convenience 和 prformance的CP值定義正是我在找的,Ifi ipower、iFi iUSB 3.0看起來都是不錯的選擇。看這過這串我當初第一個嘗試升級的就是POWER的部分(這項優先購入最大的原因也是上面定義的CP值,想要把5v部分通通丟給電腦POWER,因為我以為好的POWER 5V應該就有良好的水準),USB解決方案的電源從Apple 白豆腐,改接升級後的振華750w的5V,聽感上覺得聲音乾淨很多,音場也比較大,不知道改用Ifi ipower或者iFi iUSB 3.0會有什麼樣的差異。
既然討論到了CP值高的電源,小弟就先簡單介紹一下小弟覺得CP值非常高的電源模組。
照片如下:
附件 31799
左邊是升壓模組,晶片是XL6009,號稱可以輸入3.5~32V,輸出5~35V,最大輸出電流為4A。
工作頻率固定為400KHz。
右邊是降壓模組,晶片是MP1584,號稱可以輸入4.5~28V,輸出0.8~20V,最大輸出電流為3A。
工作頻率最高為1.5MHz!一般買到的模組,工作頻率設定在900KHz。
一般來說,一個好的電源,除了雜訊(漣波)要低以外,暫態反應也要越快越好。
要怎麼挑暫態反應快的電源?如果沒有測試報告,可以拿來判斷的大概有兩個主要條件:
1. 電源瓦數越大,暫態反應越好。
2. 交換式電源交換頻率越高,暫態反應越好。
明緯的交換頻率,大約在70~140KHz之間。
而上述的兩個模組,一個是400KHz,另一個是900KHz(換一顆電阻就可以調整到1.5MHz)。
這兩個模組怎麼用?
I have a 升壓模組. I have a 降壓模組. Ah.. 升降壓模組...
沒錯,就是把升降壓模組接起來,先升壓,再降壓。
目前的建議設定是,先經過升壓模組把電壓升到16~18V,
然後再交由降壓模組,降到您所需要的電壓,例如12V、9V、5V、3.3V。
如此一來,就可以有很多應用了。
例如您有一台明緯MSP-600-12餵給藍光播放機,但HDMI小黑盒和nano DAC需要的是5V電源。
這時候如果您沒有預算或是空間再買一台MSP-600-5,
您就可以透過這個升降壓模組,讓12V變成5V給HDMI小黑盒和nano DAC。
而如果您對您的原廠電供不滿意,您也可以試試看把原廠電供經過這個升降壓模組供電。
雖然進出的電壓是相同的,也就是12V進12V出,或是5V進5V出,但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將供電品質進一步提昇。
這兩片價格便宜,在台灣拍賣網站上買,稍微找一下,可以用50~70新台幣(不含運費)買到。
對,您沒聽錯,升降壓加起來不用70台幣。
只要您有一台MSP-600電供,只要少少的預算,就可以弄出五套十套升降壓模組,
獨立供電給藍光、小黑盒、nano dac、USB HUB、DDC等等。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升壓模組和降壓模組,升壓前後和降壓前後的壓差,最好大於3V。
所以小弟才會建議把升壓模組的輸出電壓設定在16~18V,這樣輸入電壓只要低於12V,輸出電壓也低於12V,就不會有問題了。
這個模組還有另一個好處,只要電壓設定好了,前端的輸入電壓無論為何,後方輸出電壓都是固定的。
也就是說,如果模組設定輸出電壓為5V,那麼前面無論是接5V、9V、還是12V的電供,後面吐出來都是5V,非常方便好用。
依小弟和朋友的經驗,透過這個模組供電,聲音的綿密感增加了,連續性也變好。有人也稱之為類比感。
唯一的缺點是,需要一些基本的DIY功力,因為要動到烙鐵焊線。
不過,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
看在便宜好聲的份上,建議您可以試看看。(angel)
沒想到bcshieh兄也會這樣搞笑,笑死我了:D
說到電源,我想到我家的擴大機Octave v40se可以外接他們自家的"黑盒子"(裡面是一堆大電容),但那黑盒子不便宜,我在想這種黑盒子是否可以在市面上找到便宜的替代品或DIY?可以請bcshieh兄幫忙看一下嗎:
http://www2.hiendy.com/hififorum/for...read&tid=90925
http://www.audiopasion.com/octave-bl...-sus-secretos/
http://highfidelity.pl/foto_testy/1304/octave/11.jpg
大家好! 跟這串討論滿久了但第一次發文,有一些疑問與分享我自己的東西
一直認同線性電源瓦數遠比不上交換式電源
因此決定搞搞看大瓦數的線性電源
由於市售60A線性電源都十分昂貴
因緣際會找到了以前火腿族用的電供 220V輸入 12V/60A輸出
附件 31807
請一位燒友師傅改成了110V 輸出12V 5V 3.3V -12V 5VSB等等電腦用電壓
若用原本12V/60A來看瓦數理論值720W 不過改成110V應會衰減一些
所以決定使用兩台 一台負責12V 一台負責5V與3.3V
附件 31808
由於我不懂主機板啟動信號如何運作 24PIN中的PS_ON與PW_OK還是由原本的X400提供
其餘皆使用線性電供 同時X400拉出兩組5V作為線性電供RELAY同步啟動
附件 31809
這串討論看下來應該是比較傾向使用大瓦數交換式電源
有機會我買一顆來試試看 但更希望直接跟版友們交流XD (沒錢惹QQ)
且我對我自己耳朵也沒有絕對信心XD 怕會走向錯誤的方向
另看到這邊很推明緯的MSP-600 我在想是否能用同樣方式來做電腦POWER
MSP-600 12V 5V 3.3V各一顆應該就可 有人嘗試過了嗎XD?
跟這串很久了但一時猶豫數字時代2就停產了 我只能退而求其次購入03PLUS 不知道會不會相差很多
長芯盛我也只買到一顆二手的 湊不齊整套U3TT所以到現在還沒動工接過
如果有機會有沒有版友能借我整套U3TT聽聽看呢! (感激不盡
或是能拜訪各位完整的系統
以下幾個問題!
1、我的主機板是Z97 請問用4790K關HT還是G3258超頻較好呢?(教授說的沒錯 低時脈的I5比G3258超頻不好聽)
2、DDR3要使用高時脈還是低電壓呢? (目前用很普通的DDR3 1600金士頓 爬文教授常常罵這點XDD)
3、CANDY 10要怎麼取得呢? 我用了MYAV那套RAMOS覺得WIN10原版比較好聽...
4、因還沒用JPLAY 所謂雙CAT是怎麼控制呢? 用TEAMVIEWER之類的還是JPLAY有內建?
5、長芯盛一顆接鐵殼前後都能發出聲音,請問接兩段主要的功用是?
以上!
以前大學的時候經常光顧新天新地,買了很多CD
畢業之後當兵工作就沒去光顧了,畢竟舊CD很多也聽得很滿足
一直以來爬這串都是爬2016以後的文,本身也沒什麼在交流
今天往回爬赫然看到原來林老闆已經過世這麼多年了,心中之震驚與悲痛難以言喻
改天再過去睽違好幾年的店裡緬懷一番!!!
針對 ru040708 大這兩個問題,我覺得有以下拙見,有錯再請其他先進指教,
1.關HT聲音不一定比較差,關了HT最好指定核心給JPLAY(等你買JPLAY就知道)用,越多核越高頻越好,依照教授實驗是說 單核高頻>多核低頻,因為教授的優化方式是瘋狂簡化系統,如你懶的話,會是多核>單核高頻,因為多核可以分擔系統背景作業。
2.DDR3一定要用低電壓,因為高電壓會讓記憶體不穩定,聲音會不穩,可能有時候好聲有時候爛聲...
所以後來我DDR4從4133Mhz 1.65V改成現在DDR4 3600 1.35V,除了頻率時序也要考慮喔!
高時脈一定比較好,但通常難超+不穩,如果真的不是很懂,就買可以超到高時脈的DDR3(低於2400的不用看了),然後用默認設定跑就很好了(他們是這樣說,我是覺得那是因為記憶體模組上面有一堆厚重的散熱片制震導致好聲...)
比如DDR3 1600 CL7 一定比 DDR3 1600 CL9 好很多喔!
其實DDR4一些先進的主機板都有一堆時序+頻率做好的超頻設定檔了,直接套用低電壓就可以了,DDR3好像沒有,可惜了。
長芯盛中國亞馬遜有賣,淘寶似乎也有他牌一模一樣的產品。
DT2沒有了...GGGG,可以考慮谷津C13?但無法用U3TT...
最後一點,超頻一定要顧慮電壓跟穩定性,如果超頻會導致CPU或RAM不穩,那寧願降電壓降頻喔!
---
低端的我也來說說最近感想,無聊把磁環放在所有接長芯盛用電的DC線,聲音似乎有比較乾淨。
但不管如何調記憶體頻率跟時序是影響最大的,目前我使用的是低電壓(怕電腦熱影響聲音)、合理的時序、合理的頻率,覺得聲音不錯。
(記憶體使用GSKILL霸氣無敵的DDR4 4266 CL19的頂級記憶體模組...)
DDR4 3600 1.35V 還是電爆 DDR4 2133 1.35V~
目前DDR4 3600 1.35V 時序如下:
附件 31805
附件 31804
附件 31803
Deen兄,引用:
作者: Deen;235190
說到電源,我想到我家的擴大機Octave v40se可以外接他們自家的"黑盒子"(裡面是一堆大電容),但那黑盒子不便宜,我在想這種黑盒子是否可以在市面上找到便宜的替代品或DIY?可以請bcshieh兄幫忙看一下嗎:
[URL
就像您說的,基本上就是一堆大電容,加上小的金屬皮膜電容,所以要DIY不難。
但是在DIY之前,您必須要確認的是原廠電容的規格,尤其是耐壓。
您購買的電容耐壓值必須等於或是高於原廠電容。
另外還要確認原廠接頭的腳位定義,接錯了您的擴大機可能就燒了。
還有這個接頭可能不好找。
小弟基本上是覺得中間的接線太長了,如果要DIY的話,連接線越短越好,然後材質的阻抗越低越好。
經過不斷測試,發現記憶體有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影響聲音。
基本上是CL、RTL、IOL、IOL offset。
CL越低越好不用說了,而CL越低RTL就會跟著低。
IOL低比CL跟RTL低還重要,但IOL要降低需要調高IOL offset。
經過測試確實好聲,要說的話是聲音的綿密性會跑出來,而且應該是很明顯,綿密性一出來感覺各頻段的聲音都很飽滿。
附上設定 DDR4 2133 1.35V CL11
附件 31810
RTL、IOL 要調整之前先用AUTO,然後看系統給的值,以這個值為基準下去調整比較不會那麼累,也較有跡可循。
國外好像可以做到 DDR4 3000 CL11 offset 25~27 IOL 1/1,有空再來測試
此設定也會影響 玩遊戲、看影片。(devil)
看到各位分享記憶體的部分,我在win10底下無法使用men tweekit這個軟體,開起來以後沒有可調整的選項,請問各位有可用的版本載點嗎?
MemTweakIt_V20225_Win7_81_10下載:
http://dlcdnet.asus.com/pub/ASUS/misc/utils/Mem_TweakIt_Win7-81-10_V20225.zip?_ga=1.245600390.369333183.1485096034
記憶體調整:
https://rog.asus.com/articles/overcl...locking-guide/
附件 31811感謝andyhang的分享,不過我還是沒有調整選項,板子是M8I,有大大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嗎?
是喔,因為我都用自動的,有空再改100來除頻
Higuma 大是高手啊,希望你不吝賜教
其實改變聲音的效果也是意外,我改時序的目的是用於電競項目。
我要更正一點,就是我是設定在2133,但這個值是會浮動的,可能天生就是這樣。
也不明白為什麼100除頻較好,所有的主機板都會優先選擇133呢?
望賜教。
我參考了 滄者極限 的文章,好像算法跟你的不太一樣。
http://www.coolaler.com/threads/cpu-z.335502/
裡面好像是 100 * 16 * 1.33 = 2128,有軟體可以測出jitter的嗎
肉粽流實在太厲害了������,我只用了半套也就是電腦訊源USB電源解決方案+Benevo Hub以及SONY S-1500+HDMI小黑盒,真的是嚇死人的提升
因為兩樣東西停產了而沒有進入U3TT就已經如此驚人,真的如教授所說的黑膠會不想聽,電腦訊源比CD轉盤好聽也是第一次發生啊,這一切的一切實在太神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