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ndyChu
從以前到現在發覺台灣友人對音響性跟音樂性的區分,都是感性而模糊的,形容起來也都是大概的,我跟新加坡跟香港友人聊天時他們對音響性跟音樂性有很明確的定義。
讓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解釋:
音響性應該是在形容音響器材的性能,性能越強音響性就越高,但是一味的最求器材的性能,瓦數, 暫態反應, 音質,這樣的音響就會好聽, 順耳, 似真嗎?
這時人的因素就進來了,音樂性開始發酵,墊材, 配件, 空間調整等因素加入後,聲音開始變得適合人聽了,尤其是自己喜愛的聲音。
所以我認為音響性是單單形容器材的性能,音樂性是形容整套音響含空間給人一整體的表現,當然也有音響系統聽起來,音響性跟音樂性都低的系統,所以我自己覺得這兩個形容詞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是音響性強, 音樂性就一定弱,或是音樂性強就代表沒有音響性,不是一高另一個就低的,不過音樂性好,音響性就不會差到哪。
台灣提到如果說一件器材音響性很強,普遍覺得這個形容詞是貶意,但是一件器材音響性不強,不就代表他性能很低嗎?
聽起來音響性太強的系統,只能說這個空間吃不消這套系統所適發出來的能量,導致音樂性低而不耐聽,所以有些空間不一定要音響性太強的系統,或是加些配件,墊材,跟空間處理就能大大加強音樂性。
過去很多人形容這套音響的音響性太強時,當時個人是認為基本上這套系統的能量根本就沒有辦法滿足這個空間,這時我是認為音響及音樂性兩者皆差。
如果以上解釋是跟大家理解的不同,望能提出來討論,不然我老是跟別人沒共識。(sweat)(sweat)(sw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