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團演奏能力:基本功(獨奏音色)與合奏能力(合奏音色)之分別
樂團演奏能力:基本功(獨奏音色)與合奏能力(合奏音色)之分別
這個是講樂團的基本功與合奏能力的分別。
雖然都歸類在「演奏能力」裡頭,但他們是有差異的。
至少我這個古典樂圈外人聽的出來。
所以我先定義一下所謂的「基本功」跟「合奏能力」是什麼東西。
1.【基本功(獨奏音色)】:這個就是「每個人的樂器」演奏出來的音色(聲音),所以我括號稱之為獨奏音色。
這在聽管弦樂團時最明顯的應該是小提琴。
而以單人來說,小提琴就是Tosi跟Elsa Grether,鋼琴就是勒菲布,跟youtube隨便找一個來聽聲音就是不一樣。
我覺得是「所有樂器」都有這種東西(基本功),就算是敲鼓都會長得不一樣。
雖然箇中原理我們不清楚,但在正確音響上是聽的出來的。
然後這項能力就是個人慢慢磨練,不過我想待在強團或天團當中會進步比較快?
基本上我是聽當他們合奏的時候的音色決定這樂團實力在哪裡。
2.【合奏能力(合奏音色】:這個比較複雜。
2-1-1.比較常見的是「合奏整齊度」。
這個關係到指揮,我是不知道指揮在幹啥,但那些強的指揮的樂團的整齊度都很高,即使那些樂團個人實力不高,導致音色不一定「很好聽」。
但那種整齊度是可以感受的到,有些強的指揮會讓我感覺到「可惜實力不夠,不然就是天團」。
(懶得把影片找出來,只提一下。)
我有聽到指揮過巴黎管弦樂團的去指揮愛沙尼亞樂團(指揮好像就愛沙尼亞人),也是合奏非常強,讓我感覺「那就是這團最佳的模樣了。」
還有前文寫到鄭明勛指揮的Boléro,他讓那團的Boléro是個Boléro。(對我來說,有些團的Boléro不能被稱為Boléro。)
還有聽過一個瑞士團,也是一流的強團(可能還是我聽過的一流強團中最強的),合奏也是感覺不能再好的那種。
2-1-2.較粗略的音色混和(個人感受)
說較粗略是跟下面的Boléro相比。但這個,可能是「風格問題」?但因為我法國體系聽比較多(而且偏好法國體系樂團),只聽過一次比利時團。姑且分享一下聽這兩團與法國體系樂團的個人感受。
法國團在合奏的時候,他們會讓各聲部的聲音交織(或說混合)在一起。但非法國體系的,他們在合奏的時候,各聲部好像就只在自己的範圍內發出聲音,不會做這種事。
我是在猜,也許混的不好聲音反而會變糟糕,所以非法國體系樂團不想冒這個險?不過我可能沒聽過混失敗的?不確定是怎麼回事。
盧森堡愛樂似乎可以做對照組。至少我知道指揮過ORTF的Emmanuel Krivine有待過盧森堡愛樂。他指揮的盧森堡愛樂就法國體系的。盧森堡愛樂在他指揮的Boléro也是合奏超級強,強得嚇人。但非法國體系的我就不知道了。
2-2.「更精密的音色混合(音色營造)」。
這是我聽拉威爾的Boléro時會想聽到的,這比「古典樂合奏」要求更高的精密度,也就是更低的容錯率。
可能別的樂曲也有,但我沒注意到。
2-3.「力道」。但這好像現在很少遇到,我多數在歷史天團的錄音上才聽的到。而且其實沒這東西也可以很好聽。
如果現在還存在,我猜很可能是現存的帕度魯天團(如果帕度魯天團真的還在的話),因為他們的近代錄音裡頭我感覺到那種東西(前文有)。
恩…所以一開始知道2-1這項也就夠了。除非要聽Boléro才要知道2-2。至於2-3當作這東西存在過(wasntme)
===後來的補充
我後來想到,「力道」跟指揮家有關。所以說不定我可以在近代的強的指揮家指揮的強團那裡聽到「力道」?
因為之前總是聽天團,忘記這回事了。
但當時我認為「可惜實力不夠,不然就是天團。」的影片可能就有這東西?
只是那時候不知道我聽到了這個。
於是回頭去翻了之前的影片。先從天團聽起
*[指揮 Emmanuel Krivine]
Rimski-Korsakov : Shéhérazade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 Emmanuel Krivine)
https://youtu.be/EwbRnNTOoZ8
這個應該有。我想可能是這個才改寫我對這首的印象,多了一個維度。
*[指揮 Paavo Järvi]
Ravel - Les Tableaux d'une exposition de Moussorgski - Paavo Järvi (répétition)
https://youtu.be/2mngajZiYV4
*[指揮 Paavo Järvi]
Mussorgsky: Night On Bald Mountain (Original Version) Estonian Festival Orchestra, Paavo Järvi
https://youtu.be/AFbEUto4Ocg
這個就明顯有,就差個人音色不夠好,不然就是天團。
*[指揮 鄭明勛]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The Great Gate of Kiev)
https://youtu.be/FncXqa14ANE
這個也是一樣。
所以,力道在近代還是有的,只是不一定出現在天團上面。
所以,演奏就其實有三個項目:個人音色。合奏音色。力道。
對我來說,我現在想聽到三者都過關的樂團。(wasntme)
===
所以「樂團演奏」這個項目裡頭,還包括「個人(基本功)」與「整體(合奏能力)」兩種項目。
而天團就是這兩項都過關,而且強過一截的樂團。這是他們之所以為天團的原因。
到天團以下,就還要多分辨一項:聽到的「合奏聲音」到底是基本功好,還是合奏能力好。
有些樂團是基本功好,但合奏能力不好。也有反過來的,基本功不算好,但合奏能力很好。
前者,找非法國體系的樂團應該會比較有機會遇到。後者就是法國體系樂團(或者待過法國樂團的很強的指揮,所指揮的非法國樂團)。
分辨這個很麻煩,過程中可能誤判,所以我都只聽天團。(wasntme)(wasntme)
鋼琴音色的兩種不同方向:『按鍵音色』與『踏板音色』
鋼琴音色的兩種不同方向:『按鍵音色』與『踏板音色』
老實說,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由奢返儉難?還是我年過50己經老化了??總之現在談論的『聲音』現象,使用兩萬五仟元級的桌上型系統真是完全聽不出來!所以,又得列入『高難度』的進階級音樂音響體驗。
先前提出左腳踏板效果,被 Higuma提醒很早以前(2005?)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古典音樂的『新天新地』(長篇連載)之四:
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版本比較淺談鋼琴音樂的演奏藝術。 https://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207ok/
這大約是17年前的文章!?再加上當時的音響硬體與現在相比,連桌上系統都不如,所以只有以下這種程度:一個擁有藝術水準的鋼琴家,他要考慮的不只是延音踏瓣的廉價音色而己,他還要詢問:『這段樂句使用延音踏瓣會不會造成音樂結構的模糊甚至吵雜?』。
記得約同樣時間,開始發現蕾菲布的『鋼琴抖音』技巧,也同時開始發現法國鋼琴家的演奏實力;但是限於音響硬體的實力,還是有很多東西聽不出來、或者說不清楚。
這幾天拼命重聽所有鋼琴錄音,在數位播放是世界第一、而類比系統又有足夠實力的情況下,終於聽出一個重要的鋼琴聲音藝術方向,而且是性質相差很多的不同方向:『按鍵音色』與『踏板音色』。
『按鍵音色』的定義就是望文生義,鋼琴家使用某種方法彈出音色,這種音色可以追求(或者能力有限)非常均一,例如著名的德派演奏大師肯普夫;也可以追求千變萬化彈出多變的音色,例如世界唯一的絕對大師蕾菲布。要聽到『按鍵音色』非常容易!!只要唱片錄音與音響系統不要亂加料,漫步者S1000+最便宜的JPLAY單CAT,一萬多元就可以成功表現『按鍵音色』的水準了。
用科學的定義是:演奏較慢旋律時,琴音剛彈奏出來的當下感受,就是『按鍵音色』。蕾菲布是世界第一的高手無誤,杜卡斯鋼琴奏鳴曲的 Françoise Thinat 是次一級的高手,受限於錄音性能也可以聽出瑪格麗特隆是與蕾菲布同級的高手,而梅耶受限於鋼琴特性與錄音水準,可能還要排在 Thinat之後。
以現代錄音來說,新天新地的鋼琴唱片只要是我買過的,都是頂級的『按鍵音色』高手無誤。尤其是 CASSIOPEE這個廠牌的所有鋼琴家,雖然錄音非常殺音響,但是每個都是最頂級的『按鍵音色』高手!其中我特別提出比較知名的海德席克與Pietro Galli,後者應該讓很多新天新地常客買下很多CD。
『踏板音色』的定義就很難了,至今我找不到任何資料是被實際用唱片錄音『聽出來』,聽現場演奏或者按照學理來腦補是不算喔!所以我才懷疑我的JPLAY雙CAT系統有可能是絕對的世界第一了.....(giggle)
『踏板音色』的定義是:聽到了『按鍵音色』後,再來會怎麼『持續』這個音色?
『踏板音色』最簡單的標準,就是聽到『鋼琴抖音』:也就是彈出一個音之『按鍵音色』後,再踩下『延音踏板』來改變這個『按鍵音色』的『持續現象』。這個也是音響系統很容易聽出來的。
『踏板音色』的高難度標準,就是鋼琴家使用各種踏板動作加上手指動作,讓『按鍵音色』的『持續現象』產生各種千變萬化的結果。其中最入門的高難度挑戰,就是我先前提到的『左腳踏板效果』,這個應該刷掉很多音響系統了。因為有 Alain Jacquon在 Cras唱片中精彩的表現而成為定錨,重新檢視我所有的鋼琴錄音唱片,才發現了這麼有意思的不同取向!!
Jacquon的『按鍵音色』真的遠遠不如蕾菲布,當然也輸給 Thinat;但是他的『踏板音色』硬是天下無敵,讓整體演奏效果真是美到令人無法自拔。相對而言,不知道是否是錄音性能問題?真的不容易聽出蕾菲布有多少『踏板音色』?而很確定 Thinat的『踏板音色』用的很少,也可能是因為杜卡斯的音樂太偉大了所以用不到??
海德席克與Pietro Galli的比較變得非常有趣!!海德席克的『按鍵音色』大勝Galli,但是Galli的『踏板音色』可以把海德席克電到飛起來。
這兩者的區別何以重要呢?它在音樂領域中,能彰顯絕對客觀的科學實在。
舒伯特時代的『舊鋼琴』為什麼被淘汰?因為聲音不佳嘛!絕對不是因為時代偏好的改變!!當然了,利用『舊鋼琴』理解貝多芬或舒伯特當時聽到的聲音,這是非常有意思的音樂欣賞角度。然而科學上它就是落後而被淘汰的樂器,音響系統當然要絕對客觀地彰顯事實。
原先我的音響系統,播放一大堆新天新地的『舊鋼琴』唱片都非常好聽。因為舊鋼琴的『按鍵音色』不會有問題!連這個都不好聽,根本不可能生產出來。但是,正因為被淘汰了,它到底是什麼性能出問題?原來一切都是『踏板音色』。
舊鋼琴或古鋼琴的踏板如何使用我完全不知道!!但是,直接聽唱片,正因為己經可以通過『左腳踏板效果』的考驗了,結果才聽到悲慘的事實。
事實就是:舊鋼琴的『按鍵音色』雖然好聽,但是無論是什麼高手都救不了它的『踏板音色』完全是垃圾!絕對活該被淘汰!!
最簡單的缺陷是:一個音彈下去,支架還是金屬的擠壓雜音一大堆........
再來是:一個音彈下去,應該被共鳴的琴弦,有的共鳴地很大聲、有的共鳴地很小聲.......
最慘的是:一個音彈下去,過了約半秒後,走調了???也就是琴弦莫名奇妙的延長或縮短了?猜想是琴身變形??
以上的『踏板音色』問題,先前根本完全聽不出來!!音響系統破千萬也聽不出來。等到jplay cat成功,類比端又升級到兩百萬後,天啊!~~~~~~~
結合了『按鍵音色』與『踏板音色』,我來列出幾個可以通過這個判準的唱片,有些唱片出乎我意料之外:
1、最好的典範:Alain Jacquon 的 Cras所有唱片。
2、Pietro Galli 的大部份唱片:例如所有的薩替錄音。
3、Anne Queffelec在 ERATO的部份錄音,因為有很多錄音失敗,所以指定拉威爾的錄音才安全(含兩首協奏曲)。德布西的練習曲也合格。
4、Marylin Frascone 在 Integral的所有唱片!奇怪,明明是大美女,錄音又是變態級超猛可以贏過SOLSTICE,演奏更是絕對滿足兩大取向,為什麼不紅??
5、還有一張偏偏是用古鋼琴的變態唱片:K617 的 Mozart: Grandes Oeuvres a 4 Mains,Aline Zylberajch & Martin Gester (piano duet)。應該是莫札特的音樂太簡單,無法震壞古鋼琴,結果這張唱片不知如何錄音如何演奏?尤其是那來的踏板??總之,這是唯一最好聽的一張古鋼琴,完全滿足『按鍵音色』與『踏板音色』。
還有唱片再慢慢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