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27616
一個專用空間的劇院加上兩聲道
基本需求的管線分佈
當然
為了美觀與整潔.全部都走暗管
工程也蠻費事的
可列印查看
附件 27616
一個專用空間的劇院加上兩聲道
基本需求的管線分佈
當然
為了美觀與整潔.全部都走暗管
工程也蠻費事的
謝謝大家熱情指導!
初步的計劃是這樣的,樓高3米4,樓板樓層板、牆壁點焊鋼絲網水泥灌漿,前牆與側牆前1/3水泥刷牆(乳白色水泥手工扣入波浪紋路),前牆窗位坎入三塊擴散板(像將軍的音響室那三塊擴散板),側牆中段直接釘上長條型吸音板(5公分玻璃纖維包覆表面,像將軍音響室中段側牆),後側牆與後牆釘擴散板,天花板用石膏板或礦纖板,前段2.8米、中段3米、後段3米2,柚木地板,除地面外的直角做圓弧造型。
這兒不大需要嚴謹的隔音,與住家ㄧ段距離,又有牆與空地阻隔。
籌備階段,看愈多愈迷糊,DRC對聲音這種疏密波傳播響應真有這麼好用嗎?如果聆聽空間不整齊也真傷腦筋。
高階的DRC非常好用 還可以分左右聲道去細調處理左右空間不平衡的問題
DRC的關鍵是在看圖看數據,之後在播放軟體的插件中,在數位資料裡加入修改的參數,可修正反射音、相位差、同步每個頻率抵達聆聽點的速度、頻譜,強大的功能,但是如何判斷加入參數是很專業及耗費時間的過程。
一般如果在左右裝潢比較對稱的地方,中高音比較沒問題的空間,加入一些EQ類的產品,調整低頻,但如果要細修左右聲道因空間造成音壓的不平衡,就要加入Accuphase DG-58這類的機器,可單獨看到左右聲道的頻譜,進而修正至平衡。
DRC(digital room correction)從本站的2010.9.20開始有專門討論串以來.小弟算是比較早有參與討論到的.
他是國外來的開放軟體.當然也是不少人的心力所累積成的.要駕馭好之~需要不錯的電腦底子.
相較於其他類似的軟體或成品機或任何可以有等化(只是個通稱.)功能的機器而言.都需要先經過一定精度的系統+空間測量.有足夠的相關數據後.便可以下去設定參數與調整.當然.等化器是人在操作的.您愛怎樣調怎麼加減也都可以啦~
調整的技巧或手法則要看操作者的經驗.或是對重播之相關認知甚或體認的深度來下手了.
我一直有在使用他.起因也是自己亂玩音響與愛聽音樂了幾十年.換過幾個專用空間.也和不少同好交流過..但是始終跨不過某些瓶頸.比如..低頻段如60或120Hz有嚴重的凸起也可以稱為駐波.一般很難利用家居擺設去克服之.即使利用器材或線材的個(特)性去調往往也是杯水車薪..再如.既成的裝潢面材.家具.格局.比例.對稱與否..在在都是造成重播可能偏頗的原因.如果不從根本去變更改善或改裝.而且也可能大動土木之後改善也許很有限也可能白忙一場(更糟?)的案例也不會少見..
於是乎.我先是用了AQ 的dg48兩年多後.轉而試用了DRC..
附件 27690
以前設計的音響室正面透視圖
附件 27691
模擬空間之一百六十微秒(160ms)的消散還有瀑布圖
[ATTACH]27692
目前設計以及使用中的空間的背牆
採用可透光調整兼隔音的門扇
附件 27693
後牆壁全部閉起來的狀況
可以完全阻隔光線.至於他的聲學特性
大約125赫茲以下的阻隔量比較少
以上頻率段則非常可觀
一定會有所消長
只不過
我們在玩音響講求重播傳真度
必然會有取捨
至於那個取或是捨?是不是剛好你所需要的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之效果的
那就看你自己啦
先回歸一下主題
音響空間要如何處理
顧名思義
就是想如何要讓音響重播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
但是
什麼叫做理想?
請問你
用耳朵聽來評斷嗎~那請問你的耳朵夠精確嗎?
還是用比較精確的測量之後再來分析呢?
我也玩了幾十年聽了幾十年
為什麼我會選擇用測量嘞?原因無他
一支經過校正的麥克風
比我們每個人耳朵.不同年紀的耳朵..不同接受敏感度之耳朵
~要標準太多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給大家參考
我們很多人家裡都有家庭劇院系統
動輒5~6隻..甚至超過十隻喇叭
家庭劇院的擴大機在我們玩Hi Fi的人眼裡應該是很普通吧?
可是再簡單的劇院擴大機也有測量以及數位或者稱為音場校正的功能.它可以把眾多喇叭在不見得優良的空間
整合到一個相當的程度表現.您也可以說他是制式化
可是
該相關產業之軟體就是依照其規範下去做的
否則
眾多喇叭唱出來可能會亂得一塌糊塗?
那DRC大致的原理上就是等同於這種DSP訊號處理
以現代電腦運算的能力
來處理兩聲道與空間的音樂表現
應該是相對容易很多..
像是本站所報導的史坦威全數位擴大機系統
或是其他hi end大廠的類似機器.早已行在多年了
附件 27698
再回到如何處理空間討論
這也是一個測量圖
可是
兩條顏色的線造成會是截然不同的聽覺
我所指的
還是同個系統同一個空間所聽到的
一定有人會說
為什麼又是圖表?
因為
圖表就是一個測量之後的量化值
否則
大家各自以耳朵的聽感
或者是拿各自的習慣或喜好?來發表意見
各說各話~那將會
沒有辦法來討論的
這些年下來測量的觀念或者說精度進步了
或者說
能夠量化而成為聽感解釋聲音的程度
也已經慢慢形成
所以
這是一個比較有規(則)範的討論方式?
因為只有大略的看過drc的執行方式
有一些不解,請教一下
根據drc的運作方式我有幾個疑問
1.他是不是類似主動式降躁耳機的原理一樣,但其實更簡單,因為它不須realtime去適應,因為空間就定死了不會改變
除非家具做大改變或裝潢, 只是他不需要真的打一個反向波,而是預先衰減,有點像是predistortion的味道?
所以他必須去解一個多項式演算法去逼近原始的音樂波形,而演算完的多項式就當作之後音樂的transfer function?(訊源->transfer function->amp->speaker)
2.這個前提是說,如果沒有間接音(反射音),那麼就會接近原音重現,那無響室的聲音是最好的嗎?又或是聽耳機不就沒有這些困擾了嗎?
如果不是,那要如何決定是要吸收甚麼增加甚麼而去做這種shaping的動作呢?
抱歉我只能用我已知去理解這項技術,若是問得太可笑請見諒
其實我最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
有人說音場是根據視聽室的反射造成的
但實際上來說當初錄音之時(以現場錄音來說)
是已經將現場的直接音與反射音和相對應的相位都已經收錄進去了
也就是說理論上理想的音響是要不就是無響要不就是前後側牆都無限大
但看板上的老前輩沒人這樣搞
可見我有思考上的謬誤
請指正,感謝!!
您別客氣.大家互相討論.畢竟我只是有在玩他.真正的內情知道的也有限
1.原理有一點接近
首先都是主動式的
也就是
在發出聲音之前以mic測量之後.用手法先介入處理
也可以解釋成在數位訊號端.就先做了必要的反向處理
一般的接續方式.是從轉盤的數位訊號輸出.進入一個含drc程式的電腦
在裡面執行校正的參數.再輸出到dac去解碼.
2.如何調整也是一種藝術.端看整個空間與系統的問題在哪裡.某些特別優良的空間也無須下多少手.
首先
沒有人喜歡再無響室聽音樂吧?會有一種自閉的感覺?
那如果家裡的反射面過強(一般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或是各種駐波或是某些頻率反射狀況過大(吸音不足)
那麼音樂重播~將會被嚴重的扭曲..
自己的經驗下來告訴我
很多扭曲的聲音聽了幾十年?也會把它當成正確的
因為
之前沒有更好的方法處理他
另外
音場不是根據視聽室的反射造成的.除非你的空間空盪到不像話?會有回音
相信那樣子也不能聽音樂
絕大部分都是録音樂的人録進去或者另外做出來的~
只説一個簡單的道理就好了
音樂廳這麼大.個人的空間這麼小.但是聲音的速度幾乎是一樣的
至於為何唱片能夠聽到模擬現場的聲音
這就是錄音製作的厲害
並不是我們把家裡搞成縮小的音樂廳那個形狀
就可以達成的
以上所說的是
參與過不少的專用或兼用空間測量校正之後的部分心得
有了足夠的經驗後就會發現
玩音響如果純粹靠耳朵.不是不行.而是真的會有盲點存在?
附件 27699
先聲明我是做裝潢業的人喔.音樂音響只是興趣
這一瀑布圖可以解釋成許多人空間中~低頻率段的狀態
也就是兩百五十赫茲到最低端
圈起來的地方就可以稱之為低頻駐波
然後.它向右邊也就是時間軸消散的方向.拖得很長
?就是我們俗稱的哄或者渾濁的主因
我可以理解駐波的問題
我也絕對認為駐波必須要消除
但我的疑問是關於需不需要反射音的問題(我有翻到前幾頁將軍大提到的,他不認為在一個四面都沒反射音的環境會好聽)
也就是說
如果DRC的終極目的是消除反射音
這其中是不是有點矛盾
我就是真的想不透~~~~~
當然不是只有消除反射音那麼簡單
反射音如果來好好定義一下
他會依照不同的空間面材
也就是面積還有吸收反射的狀況
會增加或減少..你所發出來的某些頻率段
而這些反射或被吸收掉的聲音再依據不同的時間差
會到達我們的耳朵
於是乎
超過某個程度的量~就變成扭曲了
我想問的其實很簡單
因為我沒有在無響室聽過喇叭發出來的聲音
所以我想請教有此經驗的朋友
在無響室內聽到的聲音到底是如何?
如果真的是接近理想中的原音重現
那當然就是把音響室建造成無響室或者是使用DRC這樣的軟體
但我有聽過(可能是錯誤的)這樣的說法
就是在無響室聽音樂會乾,不好聽
那就很奇怪,不是這樣是完美的狀態嗎?
在DRC的理論裡我也依直有一點想不通
如果說其原理是在聆聽處架設一個麥克風
然後由源頭撥出一個平直的頻率響應
理論上在麥克風收音的位置
不論是相位或是駐波 延遲....等等的誤差結果都會被記錄成一條反應曲線
然後經由軟體的修正將反應取線修正回接近原本平直的頻率響應
那....經由特定的EQ去調整讓其最後麥克風收到的頻率響應平直不就好了?
但我看過之前前輩有說這樣是不一樣的
但我真的想不透到底是哪裡不一樣?
一般來說無響室是在測試喇叭基本性能最標準的一個地方吧?
大概可以分為全無響或半無響
當然也是可以測任何會發出聲音的物品之噪音值的地方.不光是只有喇叭
我們一般家裡要測量喇叭的時候
也可以在SP正前方一公尺.對準中與高音之間的位置
也可以測出一個算是標準的喇叭數據
因為這種方式測
相對於在實際聆聽位置的空間效應並不算大
以現在的DSP技術,要完全消減掉所有的反射音,又要商品價格廉宜,應該是作不到。即使作的出來,聲音也未必會好聽。
除了葉Sir用的DRC外,市面上還有其它許多類似的產品--miniDSP,Despeaker Anti Mode,DEQX,Lyngdorf,等等。很多都只有處理250HZ以下的反射/駐波等等。在這個以上,用吸音板還比較容易,又不會過度影響系統本來的聲音。要處理250Hz以下的反射音,要用的被動吸音器材會太大,太厚。在家裡用不實際,也不好看。
大部分的EQ是增強/衰減某些頻段。對於反射音,相位差,等等,EQ是無能為力的。
不過,最重要的是---頻響平直和好聽是兩碼子事。
頻響平直只是判定某個器材的能力的一個規格;就像說:一部車有兩百匹馬力,這車一定會比一百匹馬力的車快嗎?不一定,是吧!
同樣的,頻響只是音響規格的一部份。它只告訴我們:在某個頻段的時候,在某個特定的測量環境和條件下,用這樣的輸入會得到這樣的輸出。當您掃過所有的頻段之後,統統兜在一起,就是頻響圖。
這並沒告訴我們:在這個情況下,這個器材的失真有多少?如果是多單體喇叭的話,每個單體間如何分工合作?。。。。。
這些其它的規格也會對最後重播聲音好聽或是正確與否有很大(甚至更大)的關係。
只看頻響,會見樹不見林。
不過,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好聽”都不一定一樣。好聽是主觀的,沒什麼好比的。。。。。
了解~~~~
感謝!!!!!!
附件 27706
有時候過多的解釋.會不比一張圖表來得清楚
這一張圖是一對中高音表現公認很漂亮的喇叭
但是
實際測量之後.他只有在5.5KHz處相位有一個反轉
那把他校正之後會不會變更棒呢?當然會
1KHz以上的高頻相位如果很準的喇叭
那樂器高頻與泛音的形體將會很準.相關頻率段的各種表現也會變好
一套音響不單只有頻率響應要考慮,頻率響應好不代表好聽,但是好聽且傳真度高的系統必然頻率響應是接近平坦的,音響與空間頻率響應平坦是系統能否忠實反映錄音最重要參考數據,某頻段在你系統及空間的凹陷及凸起,就簡單的代表錄音的內容消失或突出,你不在乎主要頻段的消失,你音響還聽細節是在聽什麼的,連重點都沒聽到還比較細節幹嘛。
所以不管系統好壞、空間好壞、消費能力高低,應把系統跟空間頻率響應排在第一優先調整的部分,因為實在有太多工具輔助你達到這一點,但是空間太糟要調整幅度太大,系統是會失真的,調整平坦會不好聽大多是因為系統性能不堪調整導致音質大幅度失真,或是空間實在太糟,修正的幅度不是正常系統能夠承受的。
从我的 iPhone 发送,使用 Tapatalk
喇叭要求頻率涵蓋越來越廣、後級要求驅動力越強越好,空間要求越大越好,大家的目的是什麼?
要求一對頻率涵蓋寬廣而且被好好驅動的喇叭在一個大小適合這對喇叭的空間,為得是什麼?
我想目的應該是想要更完整的重播錄音的內容,這才是音響道路無止境的最大追求。(總不能要求重播錄音沒有的東西吧)
在大家當下的條件發揮系統最大重播能力,利用一些手段如eq或DRC或引入超低音,排斥這些東西的人我想問一句........你是不是傻?
从我的 iPhone 发送,使用 Tapatalk
合理的且符合聽覺邏輯來說應該是:
無論是何種空間運用何種方式,最終的結果是:
該凸的要凸,該平的要平,該凹地要凹~
最大重播原則以重播錄音的角度是越平越好,但每一套系統跟空間的反應是不可能。
要以喜愛音場的表現來看,細微的影響凹凸的確會造成更優於錄音音場的表現。
从我的 iPhone 发送,使用 Tapatalk
看到各位朋友的高見
都有相當的體認與道理
有時候我會建議
音響重播追求到了一個程度之後
是可以把它切開來看或者分別對待的
打比方
最低頻段可以分別開來
如果你的系統不夠大
利用輔助低音喇叭~也是一招.因為分工合作
也可能得到一個接近理想值的整體表現~
再打比方
你的空間如果有明顯的危害性的中高反射頻段過多
那利用被動的裝置去平衡或者吸收他?當然可以呀
我只是舉例如何切割對待的方向
如果我們老是要把它攪和成為一個大水桶?
那只有把自己搞得更亂
比如像日本的音響專業雜誌
經常會看到資深的評論員
會對於何為好聲音的頻譜曲線做一些建議
最有名的就是
柳澤功力的三座山理論
因為台灣的音響界歷史
演化之下其實受日本的影響很重
而且
同為亞洲系的國家
或者說
在使用音響系統的習性之相似性方面也算是高
所以我說具有相當參考性
說個八卦的
台灣很多音響雜誌在評論器材時候
很多模擬兩可與面面討好的方式也跟他們很像
至於空間與系統的表現出來
頻率響應平不平直
到底有沒有必要?
我來說看看
首先
大部分的人家裡都有低頻駐波
可能是四十到六十
也可能是一百到一百多
這狀況幾乎是偏長形空間的固定模式
當然他就是凸起
甚至可能超過十分貝(就是大一百倍的量)
那請問
不處理行嗎?
而且聲音表現是相對的
你的低端多10dB
那就表示你的?中高音嚴重不足了
於是乎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朋友會加超高音
可能是為了去平衡?那種不正常的低頻段
這就是我常常講的
不懂得切割對待的結果
前面有朋友說到
把不同領域的處理或等化拿來當成格調的高低?
我想
這幾年下來這種討論風氣已經普遍形成
所以不去特別提他~應該不是問題了
先把一切EQ或是等化與廠牌或是價位?放在一邊
來討論一個原始基本的?實况~
不同媒體訊號>進入機器裡面>經過放大或是其他手法>到最後轉換成為?放大之電流去驅動喇叭轉換為聲能
流動的不外乎電流或電位差?基本上他不會去管你有沒有等化或是怎麼處理
因為本身訊號裡面的差異或者強弱
比如某低頻?可能是大鼓重擊或是輕輕敲一下
頻率音高可能有些差距.但能量差距何止百倍
這種正常的訊號量.都遠比這些處理前後的差距來的大很多
那為什麼要去擔心所謂等化過程他的差距會影響機器的負荷能力?
真正源頭錄音製作的人可能已經幫我們壓縮動態或者把各聲部的平衡
找到一個折衷可以表現了
又如果空間效應的加料(比如駐波或者反射的..)都可超過一個十到數十倍程度
那.為什麼要在中間的數位或其他等化處理去擔心他呢?
其他的修正我不清楚,但是頻譜的修正是會超負的,因為後級喇叭有發出頻段,但是被空間或波長吃掉了,你是拉上去,你也知道某個低頻段在原本的音量下要增加幾db是需要多少功率,例如該有90db的60hz,被吃掉10個db,你要拉回來,變成後級跟喇叭要在這個頻段發出100db的音量才能跟其他頻段一樣,喇叭拍邊或後級超負的情況會發生的,但是系統的性能夠支持這個修正,你就能上天堂,不能就可能要修機器了,我看過跳電跟燒保險絲的。
模擬信號的eq你可以質疑修改後信號失真造成破音,但數位上來修正,以現今的數位採樣率來說,幾乎信號不會失真,只有性能堪不堪修正而已,但是空間真的吃掉太多頻段能量,需要大幅度修正,正常規格的音響器材或喇叭不堪負荷也是很正常的。
从我的 iPhone 发送,使用 Tapatalk
所以要買公司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