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張是去您的個人網站上的文章看到的:),也有看到別人推薦。
450還好,買來後悔的話再便宜也沒用。:)
可列印查看
john925 太客氣了!(blush) (blush)
你所提的四張唱片,我通通沒聽過(你看,隨便就破功了)...:P (blush)
至於低頻解晰度的問題,那是超高難度的恐怖問題,不但是低頻有限的書架式喇叭之天限,甚至還是音響室不夠大時的致命要害。一般所謂小空間大喇叭、或小喇叭能把低頻搞定,那只是讓低頻不會難聽的最低水準而己,距離真正的『低頻解度』還早得很,離『超低頻解晰度』更是差得老遠。
如果音響系統的超低頻夠正確,別說是發燒錄音可以清楚區分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連 193x 的 mono 爛錄音,都可以清楚區分『大提琴靠前、低音大提琴靠後』的超低頻解度....:)
加油!邁向cd唱片一萬張的大關....:D :D
四季的名盤,重點不在大師,而是合奏樂團的默契。理由是,當時的獨奏者與合奏者都是很平等的 ── 通通是地位普通的僕人,不像現在則是獨奏的薪水動輒高過合奏者幾萬倍。
考慮到這種情況,當然這種音樂的獨奏小提琴就不必太光輝燦爛,才是作曲家的原貌。john925 兄你注意到合奏效果(雷鳴)而不是只看獨奏小提琴之炫技,其實是掌握到這種『大協奏曲』的味道了,不必自謙喔!音樂有一部份是頓悟的...:) :)
而大家會公認 I MUSIC 不錯,正是符合上述宗旨。可惜錄音嘛....(sweat)
至於超低頻解晰度,如果可以接受 PEL 的聲音,就是我的 PEL KANTOR 啦!十七萬而己,敗啦!.....(害死人)...(blush) (blush) (blush)
而談到可以重新理解古典音樂的唱片,請參考我再來會開的新討論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