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位大哥好! 小弟初燒,由類比HIFI轉玩電腦HIFI 求方便在細小空間使用。 在網上見樓主見解及理論非獨到,想求覺各位給小弟點意見。 現場小弟設定如下: 電腦WIN10(訊源)--USB-->Audiolab M-dac Plus(DAC)---XLR---> Adam Artist 5(喇叭)。 現在問題在於背境不夠安靜, 高頻單元有時會聽到訊燥聲。 想提升一下USB訊電部份,望各位幫助。 另外想問一下會不會有市場已有的產品可改善 如 IFI產品? 謝謝
可列印查看
名位大哥好! 小弟初燒,由類比HIFI轉玩電腦HIFI 求方便在細小空間使用。 在網上見樓主見解及理論非獨到,想求覺各位給小弟點意見。 現場小弟設定如下: 電腦WIN10(訊源)--USB-->Audiolab M-dac Plus(DAC)---XLR---> Adam Artist 5(喇叭)。 現在問題在於背境不夠安靜, 高頻單元有時會聽到訊燥聲。 想提升一下USB訊電部份,望各位幫助。 另外想問一下會不會有市場已有的產品可改善 如 IFI產品? 謝謝
我個人的確也不相信日本「主流」音響玩家的觀點,不過我猜很多同好已經跟我一樣,有能耐把不同音響取向的經驗中,抓出我們自已想要的音響科學素材,用來改善自已的音響走向。因此強烈感謝 tetsuka 提供的不同觀點喔!.....(clapping)(clapping)
話又說回來,日本是東方社會現代化最先進的一個特殊場所,固然有很多錯誤的觀點,但是「非主流」的觀點有可能遇見真正高手!我一直懷疑一定有林主惟級的頂尖高手藏在日本,只是跟主惟一樣不見諸主流觀點。理由是,了解真正高水準的法國演奏與法國錄音後,我發現全世界任何語言都沒有相關介紹,唯一有相關介紹的就是日本!固然有很多只是官樣文章,但是也有不少是真正的欣賞心得分享。可惜我的日文程度只有GOOGLE的水準,沒有辦法好好找出這些高手出來。因此,像tetsuka這些懂日文的燒友,拜託你們找了.....(angel)
不過當解碼前級輸出RCA給後級時,若後級有接地線就會串入電流聲,拔掉後級接地以後就一起把其他的地線一起移除。
同樣若DAC的USB 地線(No.4)沒貼起來,在放影片的時候前後級用RCA連接的訊號一樣都會有電流聲串入。
可否額外請教各位一個問題:
電腦 USB3.0孔 -> 長芯盛 -> DAC USB入,
一開始以為有把電腦 -> 長芯盛這一段USB3.0的線材將2.0(No.1-4)全部用膠帶貼住可以偵測到DAC,所以訂製一條單純USB 3.0線(僅接No.5-9)。
結果一接上去抓不到DAC。然後將這一條純3.0線,慢慢將No.4(地)銲上測試,結果也是不行。再銲No.1(+5V)也是不行。再銲No.2(D-)也是不行,只有最後把No.1-4全部銲上電腦才能抓到長芯盛。
所以想請教一下,其實電腦->長芯盛這一段,必須要用No.1-9全部相通的USB線對吧?
重新看了一下教授寫的,原來真正單純USB3.0的線材(No.5-9)優先運用在第一顆長芯盛跟HUB之間,也就是表示純3.0線(No.5-9)只能接在二顆長芯盛中間,確保在第一顆長芯盛之後走的是3.0訊號?
因為無論電腦->第一顆長芯盛是走2.0 or 3.0訊號,通通在第一顆長芯盛之後走3.0訊號,然後在接Device的地方用第二顆長芯盛轉回2.0?
已經去訂第二顆長芯盛,屆時測看看那條純3.0線(接No.5-9)接在二顆長芯盛之間是不是可以接通整段。
如果不行...只好...Orz
我之前也是貼來貼去,都有問題;最後還乖乖的copy教授的solution.全部接上去後,就搞定了。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SM-G935F 發送
自問自答:
如果電腦內建USB 3.0是晶片組內建(如Intel),那麼接上純3.0 HUB(剪掉D+D-)無法讀取。不過如果USB 3.0(NEC) or 3.1(Asmedia)是外接晶片,那麼純3.0 HUB就可以抓到,而且純3.0 HUB後面只能讀取3.0裝置,2.0無法讀取。
因此大概有的結論就是:如果要能夠在中間一段純3.0,那麼「至少」一定要頭尾都是非Intel內建於晶片的3.0模組,例如Asmedia 3.1+純3.0HUB。沒有辦法Intel 3.0(內建主機板)直接純3.0線材接到長芯盛或純3.0HUB。
剛比較:
1.Asmedia 3.1(內建於主機板)+純3.0 HUB+長芯盛->DAC (確定是走USB 3.0路徑)
2.單獨Intel 3.0(內建於主機板)+長芯盛->DAC(不確定是否走USB 3.0,但我在控制台把長芯盛Generic USB HUB停用,僅留Generic SuperSpeed USB HUB)
3.直接Intel 3.0(內建於主機板) or Asmedia 3.1(內建於主機板)-> DAC(應該確定是走USB 2.0路徑)
2 > 1 >>3
無論在音樂播放連續性的綿密感,音像結構、音場呈現都是2比較好。
不知道2 > 1的原因?有可能是Asmedia轉換太差,也有可能是那一台純3.0HUB太差。(整台電腦都是吃線電)
3的聲音完全前衝,音像集中在一個平面,拉不開。
剛長芯盛後面街上純3.0 HUB,插上2.0 3.0 記憶卡,只能讀取到3.0記憶卡,2.0出現裝置但不能用。對於二顆長芯盛中間走純3.0比較有信心了。
雖然二顆長芯盛中間接純3.0可以確定是走3.0路徑,但從今天經驗2 > 1的結果,怕不樂觀。
=====================================
自己打臉自己,一開始的純3.0 HUB後來接到內建intel usb 3.0也是一樣可以讀取的到。
在我這裡,除了最後一段線是2.0外,其他全部都是只接3.0的,且都斷掉了2.0的4條線(HUB到IFI IUSB3.0這段保留2.0的地),一切正常。我的接法是PC——只接3.0的5條線的A公+A公——第一個長芯盛——只接3.0部分+2.0的地的A公對B公——HUB——只接3.0部分+2.0的地的A公對B公——IFI IUSB3.0——只接3.0部分的A公對A公——第二個長芯盛——2.0分離線——數字朝代2
今天在我屋留作透光的位置用3根25mmX2米長的銅包鋼棒打入地下用銅線引到機室作地線,背景更黑。
感謝回應。
還真不知道可以用「裝置管理員」-『檢視』的『依連線』直接看連接的裝置,不過剛確認了,是接在X99的Intel USB 3.0底下沒錯。然後剛把純3.0HUB接上Intel usb 3.0,可以讀到了。應該是剛沒接好。
小弟PC--只接3.0(No.5-9)A公-A公--第一個長芯盛,不管接內建Asmedia 3.1 or Inte. 3.0,就是抓不到長芯盛。該不會是那條線有問題吧?但我用電表測都是通路。不知道各位3.0的線是那邊購買?
長芯盛是Ruten光通小舖買的,剛看一下光通小舖說明有寫:純電3.0會有問題,各位的長芯盛不知道是那邊買的?
電腦內建3.0--第一個長芯盛,除了純3.0線以外,該不會在靠近長芯盛的地方要有外部的+5v輸入吧?
今天換另一種用VL810晶片的3.0 HUB,
一樣貼掉2.0的No.2(D-)及No.3(D+),接上3.0及2.0隨身碟確定從PC開始就先走3.0路徑到HUB。
然後在後端接上長芯盛後接DAC(Auralic vega)可以正確識別DAC。但如果不接長芯盛直接上3.0 HUB則無法辨識DAC。
不知道這樣算不算從PC開始就走3.0路徑的U3TT?還是PC跟3.0 HUB之間一定要串長芯盛才算?
今天有看了一下長芯盛原廠說明書Page.10
連結:http://www.yofc.com/wcs/Upload/201610/58116887939bb.pdf
有寫如果是工作在SuperTT底下會亮紅燈。
小弟就算前面3.0 HUB確定只能辨識3.0隨身碟之後再接長芯盛,長芯盛一樣只亮綠燈。
各位的會亮紅燈嗎?
附件 30755
附件 30756
我現在才看懂你要問的,說不定還是看不懂,沒關係先回答如下:
PC==> USB 3.0 ONLY ==> 第一個長芯盛 =A=> USB 3.0 HUB ==> 第二個長芯盛 ==> USB DDC
我的重點是 =A=> 一定要是USB 3.0 ONLY,前面才可以使用 USB 3.0 ONLY,但是不保證別人的CAT會不會一樣?
1、PC==> USB 3.0 ONLY ==> 第一個長芯盛 ==> USB DDC <<= 這個會通嗎?會的話,它是U3TT無誤,但是嚴重缺乏USB HUB的提升效果。
2、PC==> USB 3.0 ONLY ==> USB 3.0 HUB ==> 第二個長芯盛 ==> USB DDC <<= 依你說是會通??因為這種情況在我的CAT上是『不穩定』,聲音還差一截,所以我再也沒試了。它也是U3TT無誤,但是聲音就是差而且又不穩,所以我再也沒有使用如此方式了。
3、以下是我猜的啦!!!
A, PC 把 HUB 辨識成 3.0 ONLY,有可能會不穩,為什麼鬼才知道。
B, 但是 USB HUB 一但被加上了 2.0 功能,聲音就是會差很大的一截,所以還是要使用 USB 3.0 ONLY 的 USB HUB。
C, 所以,把USB 3.0 ONLY 的HUB與PC之間加上一個長芯盛,OOK,完美無缺,再也不會不穩,聲音還加一大截。
D, 有可能,因為 USB HUB 的晶片一直嘗試連結 2.0的功能,才會造成不穩與聲音變差。而長芯盛晶片剛好不會如此,所以瞎貓碰到死耗子矇上了.......(devil)(devil)(angel)(angel)
再次自問自答:
剛關掉燈,然後測試把長芯盛Device端(downstream)所接2.0 Device拔除再接上,看到長芯盛的紅色燈了,相當相當的不明顯。不過如果裝置拔掉再接上就會比較明顯看到紅色燈亮的感受。
再次感謝教授百忙之中的回應。
您寫的No.1路徑,會通,但前提是「PC==> USB 3.0 ONLY ==> 第一個長芯盛 」,不能使用USB 3.0 ONLY(斷開D+ D-),僅能使用3.0及2.0接點全上的線材。只要將2.0接點去掉,就一定認不出第一個長芯盛,這是小弟遲遲沒有下定第二顆長芯盛的原因,也是最大的疑惑,為啥在小弟這裡的PC至第一顆長芯盛單純用3.0的線無法認出第一顆長芯盛?
您寫的No.2路徑,會通,且在我的PC上非常穩定,Jplay@ultrastream,700hz,buffer0.01hz,single pc,都很ok。
剛剛把視聽空間燈關掉,插拔長芯盛後面的2.0 Device,就看到長芯盛說明書上寫的「紅色」U3TT作用燈示了,確定只要長芯盛前面3.0 HUB走純3.0,應該就是U3TT了。
這二天把No.2路徑上面的USB 3.0 HUB從Asmedia 1074換到VL810。第一個asmedia 1074比PC直通長芯盛還要差,但第二個VL810 HUB就很明顯的聲音比PC直通長芯盛要更好,所有的聲音特質通通加強,但感覺上聲音有點髒?所以去跟何兄訂製3.0 A公 to B公 DC分離線,打算灌上線電電源。
看起來,該買的是3.0 HUB。
:D
再次感謝分享。
===========經過一晚找尋USB HUB相關產品===========
意外找到一篇友站一篇有關音響用USB相關產品文章,順道給各位參考,若教授覺得不妥,小弟再把文章編輯刪除。
USB小玩具大測試(AQ Jitterbug,Regen,iFi iUSB3.0,iPurifier2, w4s ...
我這邊不管是1還是2
只要有一段不給5V和D+D-都會讓後面裝置抓不到
所以無法解決問題
很遺憾沒辦法幫上babymlin兄
看完這篇文章引用:
這二天把No.2路徑上面的USB 3.0 HUB從Asmedia 1074換到VL810。第一個asmedia 1074比PC直通長芯盛還要差,但第二個VL810 HUB就很明顯的聲音比PC直通長芯盛要更好,所有的聲音特質通通加強,但感覺上聲音有點髒?所以去跟何兄訂製3.0 A公 to B公 DC分離線,打算灌上線電電源。
看起來,該買的是3.0 HUB。
:D
再次感謝分享。
===========經過一晚找尋USB HUB相關產品===========
意外找到一篇友站一篇有關音響用USB相關產品文章,順道給各位參考,若教授覺得不妥,小弟再把文章編輯刪除。
USB小玩具大測試(AQ Jitterbug,Regen,iFi iUSB3.0,iPurifier2, w4s ...
這是看到第一篇用實驗數據對目前主流USB產品做實驗的文章
尤其是看到Regen、Intona、iFi iusb3.0這一段
實在是很有意思
多虧frorefire兄的推薦
不然不知何時才會接觸到iFi這個改進頗多的USB HUB
但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
iFi iusb3.0畢竟是音響廠製品
沒有一般的數位聲這情況也表示有著原廠自己的調音
基本是寬鬆溫暖緩和的走向
在選購上要注意到這點
內文有提到Intona在Ground Isolator上比iFi iusb3.0還要好
但實際上還有個產品在這功能上比Intona更加精巧短小
Sbooster出場的Vbus系列
目前在販售的是Vbus2 Isolator只具有隔離5V作純訊號輸出的功能
在2月即將上市Vbus3 Isolator增加切斷Ground Loop
在上上星期的CES 2017有做展出
現在我的系統上是用一個Vbus2接在最後端輸出給USB DAC/DDC
就不用擔心Vbus是2.0訊號輸出的問題
另外還有iFi iDefender同樣也是此類型的產品
雖然Intona不單單只有Ground Isolator的功能
但在使用長芯盛+3.0 HUB的情況下
只要同樣使用Ground Isolator的產品(Vbus系列、iFi iDefender)
相信Intona是可以被取代的
這篇文章如果再搭配長芯盛一串去測試
出來的結果肯定更有意思
baimoo00 提到重點了!USB本身非常糟糕無誤,所以真的很需要各種器材來導正;而我自己的經驗一向不敢使用高級音響廠商的製品,只偏好3C廠商的製品,或者像樂之邦這種滿腦子只有HI-FI完全不懂外觀的極少數音響廠商之成品;因為往往後端越強,越容易呈現出很多音響成品有加料的問題,反而較高價的3C成品就不會有問題。
所以我還想提出另類角度:如果你的CAT音響系統,使用音響成品結果聲音>>>3C成品,會不會反證音響系統有某個環節是有缺陷的?(devil)
數位轉盤應該完全不管音響性能,只管電腦性能;從DAC開始才需要考慮音響性能,也就是音質、好聽、耐聽.....等相關變項;依我經驗,這樣子比較容易得到超值而極緻的音響系統,任何價位都一樣;其實連黑膠播放系統也一樣....;)
今天來發表自己打臉自己的打臉文(angry)
小弟前一陣子決定幫現有兩聲道後端系統升級先將喇叭換成ELAC FS267,然後請朋友幫忙從日本帶回來的綜合擴大機DENON PMA-2500NE(內建USB DAC)也在上星期天收到了。原本我是使用AV擴大機當DAC和後級使用,在升級為DENON PMA-2500NE後聲音表現雖然有提升但是提升幅度沒我想像中那麼的大。剛好前兩天在沒播放音樂時靠近喇叭的高音單體聽見微小的高頻底噪,後來確定底噪是透過PC的USB端子傳過來的。我把暫時沒使用的長芯盛加AOC橘線拿出來想透過光電轉換把底噪消除,接上長芯盛後果然PC的底噪被消除了但是聲音變得乾冷中低頻消失一截。剛好手邊沒有標準USB3.0 A公-A公線可替換AOC橘線所以昨天去3C賣場買了一條便宜的USB3.0線回來試。使用標準USB3.0 A公-A公替換AOC橘線後果然無法消除底噪,但是一開聲後整個聲音動態大增中低頻量感也大幅提升!!!升級後的喇叭跟擴大機性能可能被USB2.0給限制住了,使用U3TT不使用AOC橘線讓整個系統聲音表現及大幅度的提升。還在使用AOC橘線的網友建議先去買一條便宜的USB3.0線回來替換看看,或許你也可以跟我一樣聲音表現整個大幅提升。
之前小弟有發表使用谷津C-13用MSP600-5電訊分離後聲音表現比DT2使用長芯盛加AOC橘線MSP600-5電訊分離後表現好一些,現在我要自己打臉自己了(angry)當初應該是AOC橘線的關係才會使得DT2+U3TT表現輸給C13,雖然現在為了使用PMA-2500NE的DSD解碼沒使用DDC直接USB連接PC了。教授說的是對的USB實在是糟糕的連線方式,不下功夫去處理USB連線還不如直接買台超值BD PLAYER當轉盤改電供聲音表現說不定還比較好...
另外在此請問一下要測試PC能不能USB3.0 ONLY連線長芯盛是否只要把標準USB3.0線其中一頭底部4個接點用膠帶絕緣就可以了?上星期買了一台MSP600-12給NAS當電供使用,現在12V電供也有了可以考慮把教授整套的U3TT完全複製了。CAT的變數實在太多實在不是一般人搞得下去的...上星期為了CAT和NAS的網路徹底隔絕其他網路設備的網路線電子噪訊上淘寶購買的RJ45轉光纖套件也收到了,找個有空的時間順便來測試一下JPLAY雙機連線使用光電轉換後的聲音表現如何:}
請問裝置如果顯示在Superspeed之下是否就是代表走U3TT?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SM-G935F 發送
jimmypan兄:
新版長芯盛(較不燙的版本),紅燈部分要在周圍燈光相對較暗的狀況底下插拔Device端的裝置才會有比較明顯的燈光感受(亮暗),不然單看會覺得只有綠燈。
小弟長芯盛前端Hub只連結3.0線材部分,的確在Windows底下只會找到Superspeed driver,如果前端Hub有連結2.0線材部分,除了Superspeed外還會找到一個Generic USB Hub <-這個應該是指2.0部分。
另外,小弟收到跟YU訂製的USB 3.0 Only A母 to A公轉接頭,接在3.0 HUB與長芯盛中間,可以讓電腦搜尋到長芯盛(過往單純用3.0線材無法找到長芯盛)。但接上YU USB 3.0 only轉接頭以後(下面路徑「註1」處),長芯盛在Windows裡面會一直消失再找到(有點類似以前USB線過長造成的狀況),所以小弟還是閒置沒接上。如果要用轉接頭的話,也許再加一個長芯盛作訊號連接就會正常。
最終Final就是:PC -> 連接線:YU USB 3.0 only A公至B公(+5V) -> 3.0 HUB -> 「註1」連接線:Lindy Cromo USB 3.0 -> 長芯盛 -> 連接線:單結晶USB 2.0 -> DAC
了解,我的情況剛好跟你相反,少了註1那個,就會抓不到。所以最後乖乖地全接上,跟你的差異點還有,第一條也是lindy 3.0,usb2.0那條是使用廠線,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SM-G935F 發送
小弟拿淘寶買的RJ45轉光纖設備來測試JPLAY雙機網路連線轉成光纖的聲音表現。猛一聽感覺聲音好像變乾淨了,但其實是中低頻量感被減弱不少。之前測試長芯盛連接到PC使用AOC橘線也是一樣有中低頻量感被衰減的情形,看來就算是純數位訊號的傳遞也是會受到線材材質的影響。現在我的JPLAY雙機使用日本購買的RJ45跳線頭搭配大同CAT6A網路線直連,感覺上聲音細節有再好一些。
小弟終於把教授的完整U3TT方案設置好了,不知為何自己貼掉USB2.0的USB3.0 ONLY雙A公USB3.0線可以正常使用但是跟Yu-Studio何兄訂購的USB3.0 ONLY線不管放在第一或第二長芯盛前都無法接通。目前我的U3TT接線方式是這樣子:
AudioPC->USB3.0 ONLY線(貼掉2.0)->長芯盛1(MSP600-5供電)->USB3.0 ONLY A公-B公線外接+5V(Yu-Studio製作MSP600-5供電)->BENEVO BUH387 USB3.0 HUB(MSP600-12供電)->USB3.0 ONLY線(貼掉2.0)->長芯盛2(MSP600-5供電)->USB2.0 A公-B公->USB2.0 B母-B公電訊分離接頭(Yu-Studio製作MSP600-5供電)->USB DAC
在完整U3TT方案架設完成後馬上試聽看看,聽完結果小弟很後悔沒一開始玩CAT時就把教授的U3TT方案完整設置起來...小弟目前現有系統在使用完整U3TT方案後,播放音樂時感覺樂器人聲都從喇叭單體跑出來外面在視聽空間形成一個超出喇叭範圍的立體音場。聲音密度極高樂器定位清楚真的有種喇叭消失了的感覺,當我聽蔡琴的DSD檔時第一次聽到這麼有感情的蔡琴真的感動了小弟。真的建議使用USB DAC或是USB DDC且後端器材有一定水準的網友要玩CAT時直接就把教授的完整U3TT方案架設起來,雖然整套U3TT架設起來成本將近2萬台幣但是發出來的聲音會讓你覺得值得的。
在此小弟再一次感謝教授發現的U3TT方案,真的非常感謝!!
雖然這是2013年的文章,不過小弟還是想分享一下被殺音響的經驗XD
2週前家中裝了新的喇叭和擴大機,昨天看到這篇文,想說來試播看看
結果當然是音響被殺了,而且很慘烈
整個聲音糊成一片,就像是站在滂沱大雨中,隔著一塊滿是雨水的玻璃,看著一台形體模糊的大卡車撞過來,真的有種被詛咒的感覺啊
*07
不過這也是可想而知的,我們的系統是:
普通未改裝Sony BDP-S190插上外接隨身USB>QED Reference Audio 40訊號線>Octave V-40SE綜擴>ART monolith 3.1 喇叭線>PMC twenty5.24
訊源本身就很弱,後端則剛裝好兩個星期,根本還沒run開,而且ART monolith 3.1 喇叭線是有音染的線,會為音樂加上一點光澤感,好聽歸好聽,但放正確錄音時,這種音染可能是讓聲音一片糊的兇手之一。(QED 和 PMC 又剛好是Psycho教授不看好的英國品牌XD)
另外我家的空間很爛,是近乎正方型的空間,而且是台灣典型的,四周皆為水泥牆的硬調空間,連平常講話都聽得到回音,所以我們新喇叭裝起來後,在右側牆加裝了吸音簾、左側牆則掛了兩塊60X60cm的吸音綿,不過天花板和地板還是有明顯的反射音。今天抽空再去B&Q買了一塊150X90cm的吸音綿,把它放在客廳地板上,然後再聽一次被詛咒的獵人,有改善一點點,雖然還是很糊,但糊的程度小一點,就像是雨勢小了一點,卡車的形體清楚一點,但一樣是被卡車撞的慘況
*49
就這樣,希望以後能聽到這首曲子被正確播放的樣子(angel)
順便問一下,像《古典音樂欣賞的輕鬆與典雅》這類的活動以後還會有嗎?很想聽Psycho教授的現場講解呢!
小弟今天來比較了一下手上的USB調音小道具對於聲音的改變,對於USB調音小道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用來比較的東西 (1)Pioneer APS-DR000 (2)Pioneer APS-DR001 (3)iFI-Audio iSilencer3.0
首先試聽的是(1)Pioneer APS-DR000:這個是雜誌的附錄送的,雜誌定價2700日幣但現在已經斷貨不好找了。
裝上去後試聽的感覺是低頻變得比較結實但是量感跟延伸也被砍掉一些,中高頻變得比較清晰但是感覺殘響減少一些空間感有點縮小。
接下試聽(2)Pioneer APS-DR001:這是日本先鋒推出的正式商品定價6000日幣。
裝上去試聽的感覺比(1)好上不少,而且是高中低頻更加延伸外清晰度跟空間感也提升了。
最後試聽的是(3)iFI-Audio iSilencer3.0:有對應USB3.0且可以串接線材在上面,定價6800日幣。
先試著直接接USB聽的感覺是低音部分跟(1)比較接近,中高頻跟(2)比較接近空間感也差不多但是殘響差了一點。
最後把USB3.0線接上(3)串接到PC聽的感覺基本音質跟沒串接時差不多,不過空間感變大了但是聽起來有點空洞且聲音高度感覺怪怪的聽不習慣。
最後還是決定只接(2)Pioneer APS-DR001在CONTROL PC就好,有試過JPLAY雙機同時都裝上(2)反而感覺聲音被壓抑了。至於裝在CONTROL PC或AUDIO PC上我感覺聲音都差不多,因為我的CONTROL PC有裝多重開機也同時當成HTPC播放影片所以最後決定裝在CONTROL PC上。因為Pioneer推出的USB裝置除了聲音外對影像改善也不小,主要是讓畫面黑色更沉穩造成對比提高以致畫面立體感跟清晰度都獲得提升。目前我手頭上有(1)x3 (2)x2 (3)x1,除了CONTROL PC使用一顆(2)以外的都裝到TV、AV AMP、NAS、PS4 PRO上了。以上影像討論跟討論板主題無關先跟教授說一聲抱歉了:}
以上心得是在小弟使用的器材上跟視聽空間獲得的結論,因為每個人的空間器材都不一樣所以只能讓您做個參考就好。像日本也有網友使用後認為(3)的效果比(2)還要來的好,所以最終判斷還是要您自己的環境實際聽過才正確。
過個年天下大亂,再加上小鬼放寒假了天天要陪,都沒時間討論交流了。。。。(blush)
看到這裡真爽!看樣子要等到音響室建好後把 pawaslider 抓過來測測看看C13到底如何?現在為了搬家已經把整套U3TT暫時打包了,無法測試......(blush)
此外,"為了使用PMA-2500NE的DSD解碼沒使用DDC"?我沒用過PMA-2500NE,但是就算是五十萬元級的DAC直接USB進行DSD NATIVE解碼,照樣被透過DIGITIMES 2的進行同一台DAC的PCM解碼電掉喔!我的經驗是USB音效功能太專業了,任何音響廠商都比不上學有專長的USB音效廠商,而樂之邦剛好就是這種天下無雙的USB廠商。
沒錯,很多電腦的轉換裝置都有這種問題,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餵個MSP級電供與頂級的線材。光纖也不是不好,而是沒有足夠頂級的線材給我們使用,就算有,電訊轉光纖的供電也需要改裝MSP級電供才有意義。我敢宣稱正確的U3TT方案一定得使用3.0線而不能使用光纖,就是發現宣稱光纖可用的發燒友應該完全(?)沒有人發現電訊轉光纖的供電也需要改裝MSP級電供。以AOC光纖來說,就是PC端的USB 3.0孔要轉接出一個USB 3.0 A母座與外接電源5.5/2.1,如此AOC光纖才有起碼的聲音正確性可言,才勉強可以躲掉光纖本身材質不佳的問題 —— 可惜發現的燒友幾乎沒有.....(blush)
能推更多燒友入坑才是爽!!!現在最擔心的就是長芯盛這種不符合電腦市場的產品會不會停產?...(angel)
歡迎進入殺音響的可怕世界!!!.....(clapping)(clapping)
如果打算被毒化的話,趕快花一筆小錢:三仟元的sony s1500藍光轉盤 + 兩仟四百元的 real cable nano dac,然後開始淘汰其他通不過的音響器材,殺到底之後就可以通過殺音響的考驗了....(devil)
要你花這筆錢是因為這是目前唯一可以通過殺音響測試之訊源的最低標準,使用電腦播放要有很高水準才能通過,花費也比前述兇太多太多,所以才會勸你先花這個。
至於活動,主要是我近三年都在忙家事,有可能還要再等半年或一年,家事之累緩解之後,再看看要不要厚著臉皮重出江湖了....(blush)
真是太客氣,分享聽感、視感都一樣贊啊!難道你們以為我不會偷偷使用CAT看4K級A片嗎?...(giggle)(giggle)
你這篇分享加上PTT這篇實在吸引人敗家: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454.A.A98.html
不過我看還是等到音響室搞定後,直接測試Pioneer APS-DR003合不合適,免得麻煩....;)
(END)
Psycho教授讚!
這些器材我們是在2016年的最後一天訂購的,然後2017年的1月初我才知道My Hi-End這個網站並看到Psycho教授的文章,(恕在下孤陋寡聞XD)不然我們應該會試聽過PEL再決定要買什麼喇叭。
為什麼是PEL?因為我是從「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討論串最前面開始看的,該串前面Psycho教授獨尊PEL,然後一直到最近幾天我才看到教授換成JMR bliss silver,lag非常多,畢竟是好幾年分內容的長篇討論串,不跳著看實在看不完,但在下資質駑鈍,很多內容看不懂,所以又會前後跳來跳去反覆看,看了好久。
總之我們已經先買PMC了,既買之、則安之,才剛買就馬上出清感覺像是把錢丟到水裡一樣啊XD
而且由於我們之前的MK M7家庭劇院系統實在不行,PMC twenty5.24全面勝出,所以我們現在聽音樂聽地很開心,就算被「被詛咒的獵人」殺音響,也不會急著想換喇叭;另外我也好奇PMC twenty5.24是否能通過殺音響的測試,畢竟是最新一代的產品,說不定科技的進步可以讓它趕上教授的標準,就像bliss silver可以取代PEL和歐鳳一樣?若最後確定通不過,再換也不遲,總之先依教授建議,從「S1500+NANO DAC」開始換起。
但就算短期內不換,我也會去試聽JMR,並且多聽一些教授推薦的正確錄音,老實講,這類錄音我目前也只聽過「西達利絲與小牧神」,量少到實在談不上喜好與否,所以要再多聽(不過小牧神真的很好聽,我連用爛爛的千元電腦喇叭聽都覺得好聽)
另外當初是因為我老婆非常喜歡電影「星際效應」的配樂,但用MK M7來播實在不行,所以才換喇叭,之後應該也會拿著這配樂去試聽bliss silver,滿好奇這配樂在教授推廣的正確系統上聽起來是什麼樣子(angel)
可以請教各位DT2套Jplay DAC LINK可以拉到700嗎?
以前用03usd可以開到700,不過DT2不論有沒有過U3TT都只能開到170。
那裡讚??是這個讚嗎???(devil)(devil)
哇!!!真是辛苦......(clapping)(clapping)引用:
真是太客氣,分享聽感、視感都一樣贊啊!難道你們以為我不會偷偷使用CAT看4K級A片嗎?...(giggle)(giggle)
我會覺得『學習的過程』很重要,如果你的年齡不大(我估計是50歲以下),那麼就可以依我上一篇的建議,從訊源開始慢慢來學習。如果年齡跟我一樣老了,那就下手重一點會比較有趣......(angel)(angel)
如你內文所言,現在還是先多聽幾張『你會愛死了』的新天新地頂級的殺音響唱片優先。。。。。(clapping)
我連03 USD都很少可以拉到700、常常造成不穩定甚至聲音變差,一直以來都是只用到170;現在的DT2也一都是170
小弟昨天晚上把DT2拿出來接上U3TT使用同軸輸出到PMA-2500NE跟直接使用PMA-2500NE的USB DAC試試聲音差異。我拿蔡琴的最後一夜DSD檔和轉檔成24bit176kHz的WAV檔稍微比較了一下,WAV檔播放DT2同軸輸出跟2500NE直接USB DAC播放差異並不明顯。但是2500NE使用USB DAC播放DSD檔時聲音的形體比較立體人聲也更有感情,彷彿蔡琴站在你面前唱歌連胸腔共鳴都能感受的到。或許是小弟的數位同軸線水準不夠或是2500NE的DSD解碼性能就是比PCM好,只要撥放夠水準的DSD檔時整個聲音密度就特別的高‧。所以目前還是不使用DT2直接使用2500NE的USB DAC來播放音樂,但是在還沒有使用完整U3TT之前聲音是沒有這個水準的。
另外教授提到的PTT耳機版上的Pioneer APS-DR001使用心得小弟也有看過寫得相當不錯,尤其是裡面寫到在一些和聲或轉音還會有點勾心弦跟我使用後的感覺一樣。目前APS-DR001是我使用過後經無法拔下來的裝置了。
最近小弟考慮在日本購買或許是目前最好的RJ45接頭附件 30829再購買CAT7A附件 30830的線材回來自行製作CAT7A的網路線來JPLAY雙機連線使用。有興趣自行製作CAT專用網路線的網友可以做一個參考。另外日本有網友借到超高級的HUB[M12 Gold Switch]來JPLAY雙機連線試聽,據說效果好到讓人目瞪口呆但是售價也是讓人目瞪口呆...一組HUB+2M專用網路線兩條定價32萬日幣附件 30831附件 30832附件 30833
來討論一個高難度的問題,當然又要請 bchsieh 出馬,你最近有空吧?....(devil)(devil)
一切都是半年前討論升頻、BIT-PERFECT與 HQPLAYER的開始。
首先再次強調,一切都是從聽感開始,才會有後面的理論猜想。一切開始就是,至少有我與bchsieh兩個變態級的耳朵,對於升頻甚至PCM轉DSD(後面使用應該比較專業的術語SDM)再透過DAC進行播放,都明顯有負面聽感。目前我個人唯一聽到DSD播放優於PCM的(不管播放來源是否為DSD),只有 KORG DS-DAC-10 這台專門為了推廣DSD而設計的特殊機種,而它本身的音響性能太差,其他就完全沒有聽感實證了。
為此我提出了重要的知覺心理學理論,只是沒有講清楚:簡而言之,直接播放44.1讓人耳自行去腦補成接近大自然的聲音(假設是19200K HZ好了),那麼人耳可怕的運算能力會自動算出1/44.1之間『幾乎絕對正確的1/19200K之資料』。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左一右兩個黑點先後出現,我們是不是會看成『似動運動』誤以為有一個黑點在兩個位置之間左右跳動?對的,然後你就知道為什麼高畫質是追求1080P/60fps而不是追求480P/600fps,因為一秒鐘60張與一秒鐘600張的動畫知覺效果相差有限,讓人腦去腦補就夠了。而480P提昇到1080P,靜態畫質變精細了,腦補出來的動態畫質就會同樣精細。
透過上述比喻我們就知道了:在純粹自然科學的心理學角度上,絕對正確的44.1K之播放效果,是絕對科學地比『不夠正確的192K』還要聲音更正確太多太多。所以我一開始才會強調錄音比音響重要太多,因為就算是44.1的老錄音,只要它走向絕對正確,任何加料過的DSD或384K錄音都絕對沒有它正確,敢推翻這一點就要跟全世界近百年、數千萬篇知覺心理學論文打架了.....
這就是我與bchsieh反升頻之聽感背後,最重要的科學依據。我不知道bchsieh是怎麼學會的,這傢伙很少分享他的音響與音樂...:P 而我非常好狗運是學自總譜與新天新地唱片的正確錄音,所以如此。
於是 bchsieh告訴我們,從他的業界經驗,幾乎沒有夠正確的升頻演算法,即使有也無法即時升頻。從知覺心理學上也完全吻合,因為我們至今也找不到『腦補』的大腦運算方式,最逼近的就是我上次說過的:根據一段時間的聽感經驗,去猜測1/192k應該是什麼資料。其實這就是前陣子圍棋程式大殺四方的類神經網路計算,所以就知道即時演算『正確的升頻』是多麼不可能了。
當然有可能出現『更正確一些的升頻』,它可以正確到何時終於可以騙過大腦而形同更好的腦補功能?這就沒有人知道何時能實踐。
===== 然而上述只是理論 =====
『反升頻』聽感背後的科學依據是非常嚴謹的,但是實作到音響系統又是一個問題。我最近想這個理論而百思不解:
對岸中國非常令我滿意的數碼多網站,提出升頻或SDM播放會變好聽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就是DAC晶片原本會進行超取樣(簡化的升頻啦!)與SDM,使用電腦進行升頻或SDM後,可以大幅降低DAC的工作,從而得到很好的音質。
聽起來真的蠻合理的!但是與我自己的聽感又完全不同。邏輯上有幾個可能:
1、事先升頻或SDM,DAC內部真的就可減少工作量?這個要請bchsieh老大確認了。
2、設計DAC成品機的音響師,透過對於DAC晶片的供電或振震,瞎貓碰到死耗子讓它的升頻或SDM資料居然比PC計算地更正確?
3、就像I2S一樣,預先升頻或SDM固然讓DAC工作減小,但是從PC傳輸到DAC會大量引進方波內RANDOM JITTER,結果理論上比較正確的播放方式反而聲音變差?
=== 以上就請 bchsieh老大出手了 ===
不過我真正要嚇唬大家的是以下內容:
前述最重要的就是『腦補理論』,而且以電影或動畫的製作原埋簡單交待了。這說明了為何視覺的科學研究發展至今一定走向高傳真,因為『腦補』的前提是我們的『經驗』!我們經驗的視覺世界都一樣正確,所以每個人都是最hi-fi的視覺高手,所以絕對不會有人騙你說1941美國巨作《大國民》的畫質可以狂電二十一世紀的電影。這是人人都絕對hi-fi的視覺世界。
聽覺世界就慘了!我們的生活經驗中,聽覺沒有視覺那麼嚴謹,經驗上就是不夠正確,所以44.1的小提琴音所腦補的192K就是不夠正確。更可怕的是:習慣錯誤的聲音,腦補理論會讓我們『更喜歡』『更習慣』錯誤的聲音,結果聽到的正確的聲音反而覺得不好聽不真實。
所以,有沒有追隨我的jplay雙cat或完整U3TT方案,並不是最重要的喔!應該是先把我推薦並詳細說明的新天新地唱片好好買十多張,拼命逼自己相信那正確的聲音,據此逐步淘汰一些器材讓整體音響聲音可以更逼進這些唱片的正確播放效果。這當然很辛苦,就像那個圍棋程式也要拼命跟自己下棋來學到更高明的下棋技巧呢!沒有正確聲音體驗,會永遠無法走在正確的音響道路上。只可惜我只熟古典音樂,要我介紹聲音正確的爵士、ACG、流行歌曲或搖滾,那實在完全超過我的能力了....:)
(END)
以人類目前的技術而言......
在影像的世界中, 1080P/60fps 是用一個2D平面視窗去觀看立體的影像, 並對視窗窗框進行 1920X1080 的二維矩陣分割, 再以一定 bits 的數值來記錄(描述)各分割小格中看到的影像. 60fps 是對時間的切割.
在聲音的世界中, 16bits/44.1K, 則明顯少了2D視窗這個概念, Stereo 是從兩個點去聆聽立體的聲音, 再以一定 bits 的數值來記錄(描述)這兩點聽到的聲音. 44.1K 是對時間的切割.
數位記錄的規格再高....
重播的影像好不好看, 真不真實, 各人有各人的解讀;
重播的聲音好不好聽, 真不真實, 各人自然也有各人的解讀.
每個人對數位規格的追逐, 也自然有每個人不同的取捨......
我一直覺得~~~
教授所言 "絕對正確的44.1K" 和 "不夠正確的192K" 在前述數位技術規格上是不是應當無從辨別呢???
所以教授所言甚是, 一切都回歸心理層面!!!
不過「絕對正確的192K」應該還是可以打趴「絕對正確的44.1K」吧?
就像120fps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動態畫質上可以打趴更低fps的電影一樣
而且現代錄音都已經用48K以上在錄了,最後發行時卻還得降成44.1K
希望CD可以快點被淘汰,以後唱片行賣的都是內含原生取樣率音檔的儲存裝置,讓聲音別再綁在44.1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