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邮件,已激活了。
可列印查看
今天收到邮件,已激活了。
關於先前psycho文章提到:「做了一個單邊1450u 700v的BPCGT,電源還是12V升壓成48V這種聲音較差的方式,結果跟 760u 2100V高級大電容與直接48V做的BPCGT相比:1450u BPCGT放在電源接地,760u BPCGT放在器材接地,接上『前級』的耳機孔。」[^1]這個BPCGT(下稱CGT)重要現象。不過,很可惜的是他和我犯了一樣的錯誤。
之前,就曾經以兩顆550uf / 1100Vdc的MKP做成給排差用的電源接地CGT,可惜的是發生了削減細節的音質改善,尤其是會導致超低頻細節被吃掉的過份乾淨[^2]。
當日前往他家聆聽時,就發現這個系統的表現,離我自己的可是差個10萬8千里,甚至比上次來他家聽的狀況還遭。不過,他的判斷是變好了??
具體而言,播放之前提過的測試普遍超低頻細節的幾個音檔,會發現普遍超低頻的差異變得很小,小到不確定是腦補還是真的聽到[^3]。所以,馬上意識到可能是他加了CGT在排插上導致的細節衰減,但是他卻沒發現。
在跟他說明了現象之後,確認了測試曲目,電源排插上的CGT給拔掉在測試一遍。果然,就如同我先前遇到的狀況。對於普遍超低頻的分辨馬上就回來了。psycho一聽也確實發現。
對於他也會落入這個陷阱,歸納了幾點原因:
1. 首先,他在上述文章測試時,使用的檔案的訊源是透過SSD播放。透過SSD播放的聲音,在當天的系統上可以明顯聽出細節被縮減、前後音場相對變窄。CGT上去之後,就把前後音場拉開,導致判斷1450uf容值MKP做成的CGT在電源接地上有效。
可惜的是一旦換成HDD後,這個前後拉開就被發現,其實是刪減了豐富的音樂細節造成的假象。
這意味著在做測試以及描述聽感現象時,必須要從頭開始嚴謹的描寫,前端總總的條件設備,諸如:DAC、擴大機、耳機、訊源、單CAT或是雙CAT等等都可能影響到最後的判斷,進而影響到延續著這個聲音現象接下去的討論。
2. 其次,在測試時,僅僅使用KLA的K118這張唱片第一軌的某個樂段,沒有更細緻的分辨不同音樂、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對比(沒錯,這裡講的就是殺音響以及各種測試法)。這意味著就算反覆聆聽古典樂習慣的黃金雙耳,如果沒有很嚴謹的測試,仍然可能會對於CGT在電源接地的現象,產生誤判。
3. 誤判的現象並非是要說出是非對錯,更重要的是要怎麼避免誤判的發生。
一種是面向科學的社群,當一個錯誤的現象出現並且被公開發表後,只要有講清楚、說明白,就極有可能被指出謬誤。例如:這次去聽之後,就發現psycho在電源接地上的謬誤。當然前提是一個科學且願意促成對方更理性,甚至不惜理念碰撞的科學社群的存在。
另一種可能性是透過系統性的檢核表。這個觀念類似於過去種種psycho提出的測試法,例如:管弦樂測試法或是管風琴測試法等等。如果更進一步來整合這些在不同現象中,發展出來的測試法,確認其中矛盾與一致,成為測試總總器材時的框架。未來只要依循著框架來分析,就可以更多元、廣泛性地確認音響系統增添的細節是否更指向還原現場,而非改變。退一步而言,也更有彼此對話之間的框架,確認聽感的傾向。
[^1]: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199#post269199
[^2]: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750#post266750
[^3]: 關於普遍超低頻請參考: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post267560。 p.s. 都沒人測試一下聽感嗎 55555
對於nano dac後續的改造,根據之前BC大提過的一些建議,來去改造了。
用之前換上LT3045的穩壓以及NDK時鐘後,覺得效果很好的nano當DAC晶片。
後面加上KG的單端平衡轉接電路,拉出一組平衡輸出的XLR以及一組RCA單端。
在晶片的穩壓、時鐘的穩壓,以及平衡轉換電路的供電位置上都併上CDE944這顆MKP。
其中晶片、時鐘穩壓個併上一顆,平衡轉換電路一邊兩顆。
此外,還把DAC 5v的供電跟後面離散電路的供電分離了,各自輸入5V跟36V進去。
附件 35107
目前剛到手第二天,聽起來整體音響性能比起之前的版本好上很多,調音也大致沒有跑掉。不過,還在run in,聲音表現不太穩定。
昨天剛到手時,聽起來在大編制,例如:KLA 052的現代錄音表現上,當然是遠遠超越之前的版本。不過,在普遍超低頻的分辨上,卻不如mydac,這意味著當然也會不如之前版的nano。整體的性能上來說,數位性能略好於類比性能,因為聆聽K118與KLA136時,KLA136音質優是沒有特別明顯。
run in了幾個小時後,今天聆聽時發現,普遍超低頻的分辨力變得很好,但是聆聽KLA 179的時候,卻覺得主奏的中提琴有點太過凸出??這是否意味著中頻凸出??
於是又去比較了K118 與KLA 136這組對比,卻發現數位性能與類比性能更平衡了,同時變好聽,但是KLA136幅度更大。
似乎還在run in期間,需要一陣子穩定後,在上來跟大家報告。
自從昨天又run了約24小時候,今天nano dac(改)的聽感越來越穩定。可以大致來說一下聽感。
比較的標準,翻出了過去psycho談類比性能的重要指標,分別是[^1]:
1、『音質與音色』:同一極短時間,聽到的聲音內容,包含超高頻與超低頻的各種內容。
2、『細節』:音樂行進時,從這個音色轉變成另一個音色的變化過程。
3、『開放或封閉』:很多細節開始出現時,像正常音樂的流瀉出來?還是很固著地黏在一起?
4、『從容度』:進行細節變化時,會覺得很生硬地轉折或是很流暢地轉折。<= 這個推估可能要百萬音響系統才能要求!?
5、『現場感』:音響播放的聲音有點『髒』,跟真實現場完全一樣,而不會像罐頭一樣太乾淨;太乾淨就會失去『現場感』。
其中,音色與音質是類比性能問題,而開放與封閉、從容度,過去認為是Jplay的性能遠超pi player所以遠勝,可以歸類是數位性能上的勝利[^6]。
在還沒產生翻轉上述結論的情況下,以上述為標準來做搭配nano dac的整套系統下的評價。
目前整套類比系統為:
nano dac(改)-香堡拆線製成XLR(+-個二)-myzic(duble版)-香堡拆芯製成平衡耳機線-KP2000。
關於類比系統性能的評價,之前(今年七月)與psycho討論過,認為關鍵應該並非數位性能。因為數位性能可以透過改善數位端(Jplay CAT的零件、供電、乃至蜈蚣串種種的供電)以低成本的方式提升(數千元上萬就夠了)。關鍵在於音質與音色這個指標能不能夠大幅度的提升,這也是諸多高價DAC共通標準:音質優秀。對於音響系統訴求是走向現場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音色的正確性。具體而言,指的是各種樂器的音色就要像真實音色一樣,不能夠只是有音色,還必須是音色跟現場一致。
對於nano dac的改裝而言,這兩個重要指標同時構成重要挑戰。一者是改造的過程不能夠讓原本nano與現場方向一致音色跑掉;另一者是要讓音色音質不夠,導致2010年以後錄音會產生缺陷的情況被改善[^3]。
為此,用兩個方法來做測試。首先,是早期提過的「詳細說明『音質』與『細節』的聽感經驗」[^4]以克哈斯鋼琴曲集第一軌當作測試對象,看看能不能與psycho的描述以及我在他家聽的時候,得到類似的聽感。第二,用K118與KLA136這兩張錄音第一軌的前30秒做對比。因為這兩張都是最新的錄音,而K118是暫態、頻寬、細節等數位性能特優;KLA136則是音色與音質特優,尤其是鋼琴。 如果系統仍然偏向數位性能過剩,那麼會導致K118非常好聽,KLA136則很無聊;相反則會聽不出K118暫態、動態、頻寬、細節特優的優點。如果要說nano 改造成功就應該是兩者處於平衡狀態。因為之前對於便宜的類比系統來說,一直都是K118更吸引人。
先來談第一項測試,當時提到的測試標準是:
「一、快速音符有沒有粒粒分明、一個個獨立分開?還是通通糊在一起?
二、每個快速音符的彈奏指法都不一樣喔!導致每個『音質』都不一樣,聽感上會誤以為是真人演奏,只有現場才有這麼可怕的聽覺體驗。」
「box則是漂亮地通過第一項,而且是絕對正確史坦威鋼琴之『音質』,可惜,...」
「而我的中壢音響室剛好見證著『音質』與『細節』的絕對二分。因為我的喇叭太遜了(新品四十多萬元耶....),所以『音質』被殺音響,跟samshu與box的魔戒比起來,我的鋼琴高音鍵之『音質』根本不是史坦威!而是yamaha....其實根本是敲玻璃。
雖然在中壢音響室是一台玻璃做的yamaha,但是我的jplay cat之『細節』太可怕了,完美無缺地通過第二項,獲得『音響超越現場』的極緻聽感!」
「你會發現快速音群的主要音型,從0:00開始先慢速呈現,然後0:09開始加速,等一下!!從0:00到0:09,你的音響能不能聽出每個音符的『音色』『音質』都不一樣?聽不出來就放棄。
0:09開始加速,你的音響能不能聽出每個音符的『音色』『音質』都不一樣?聽不出來就放棄。在這裡,我的三萬元桌上系統宣布完蛋。
0:28開始全力強奏,快速音群也加速到極至了。這時samshu就整個糊了,而box粒粒分明,可惜!他的『音質』雖然妙絕,0:28之前的音質變化,因為音符很慢還可以聽清楚『細節』,到了0:28之後,快速音群的『細節』就聽不到了。
而我的玻璃yamaha,當然從0:28開始照樣一清二楚,而且每個音符是用什麼手法敲碎玻璃也是完美呈現,反正就是一台現場演奏的玻璃yamaha嘛.............」
本身的數位播放系統就已經有蜈蚣串+Jplay 雙CAT,所以通過第二項是理所當然,每個聲音細節、手法、敲擊的力道、鋼琴抖音的技巧都不一樣。關鍵在於第一項,到底是yamaha琴還是史坦威?
結論上而言,聽起來可以是史坦威了。為了得到這個結論,用了兩個方法。第一,是過去去psycho家聽他的兩聲道跟耳機系統的相同曲目,跟記憶中比較之下,大概可以確認是史坦威了,尤其是跟他的主力DAC比較的記憶。
當然記憶有高度不可靠性,所以又透過與亞瑪哈琴的錄音做對比,確認是否可以區分鋼琴音色、音質的不同與差異[^5]。兩者在目前系統上來說,音色與音質表現完全不同。縱使在錄音有複調性的情況下,亞馬哈琴的音色更清脆而直接,音色的變化細緻與豐富呈現上,相較於史坦威更少。所以,psycho才會形容亞瑪哈琴像是在敲玻璃一般,清脆直接、相對欠缺音色變化的情況。
這個基本特質在目前的nano(改)系統上,差異相當明顯,兩者鋼琴音色不同。在史坦威聽得出演奏家每個琴鍵敲擊音色、延音音色變化萬千;亞瑪哈琴則是聽道清脆的敲擊聲,音色變化由複調性的技巧帶來。
從上述的兩點來看,nano通過音質標準的測試毫無疑問。不過,這是2000年左右的錄音,還要接著2010年後錄音的挑戰。
第二項測試是K118第一軌與KLA136第一軌的對比。之前的狀況會認為K118更吸引我,這不是音樂或是錄音的優勢,而是系統的暫態優勢大於音質的體現。因為在psycho的系統下,兩者呈現平衡狀態,就算是我去他那邊聽也是覺得兩個是一樣好聽的,只是K118是暫態、頻寬帶來爽感,而KLA136則是音色的優美程度。
之前,最後一次測試時,是用mydac配上香堡拆現做的DC線。聽起來兩者差不多,但是KLA136還是略輸K118,而且有micromega家調音味道,會讓鋼琴琴聲略顯輕飄飄的(與audiomat或是nano比),大致上就是直接音削減與增加泛音的方式。
換上nano之後,必須說的是兩者一樣好聽,處於平衡的狀態了!特別要強調的是:DC線並非香堡而是3C級的小黑線(2平方)。這意味著是nano(改)大幅度的改善了類比端的音質與音色的表現力,能夠好好的欣賞KLA136的美感(以及演奏水準略顯尷尬的小提琴手抖音技巧。根據不可靠的記憶,跟之前在psycho家用AM+myzic+KP2000(全套香堡拆線、芯系列的線材)聽起來相差有限。
最後,聆聽大編制的KLA052 第六軌,柯隆內管弦樂團的管弦樂現代錄音,不論是音質、細節、頻寬、分離度,都沒有發生被殺音響的現象。音質與psycho家比略差一點,猜想應該是香堡用得不夠多的差異。
[^1]: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861#post242861
[^2]: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67560%E3%80%82
[^3]: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744#post265744 關於2010年後錄音的問題請參考這篇。
[^4]: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360#post242360
[^5]: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281#post243281 亞瑪哈琴音色,雖然有複調性演奏技巧,但是還是可以區辨與史坦威琴的差異。
[^6]: 關於這點做了測試,將Jplay的Throttle開與關來做對比。關掉後就覺得細節的流動性變卡卡的,可以用來佐證從容度仍然高度受到數位性能影響。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975#post227975 相關分享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