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小弟說到有關電容量測的一些問題,這一篇就稍微再多討論一點,為什麼用手持電容表在量某些電容的時後會量不準呢?
我們先看下面這張圖,出自
https://article.murata.com/en-us/art...ic-capacitance
附件 34747
從這張圖裡面可以看到,MLCC電容除了C0G材質以外,其他的材質,容值都會隨著測試電壓大幅度變化。因此,要測試MLCC電容的容值,測試電壓是非常重要的參數。測試大於10uF MLCC的標準,是用0.5V 120Hz的交流訊號。
但是設定測試訊號強度是0.5V,儀器就真的能輸出0.5V嗎?由於儀器有內阻,當待測電容的ESR跟儀器內阻相當、甚至更小的時候,儀器內阻的分壓就會導致輸出訊號壓降。假設儀器內阻跟待測電容的ESR一樣,那麼輸出訊號的電壓就只會剩下設定電壓的一半而已。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比較高階的LCR儀器,會有一個叫做ALC(auto level control)的功能。將ALC功能開啟之後,儀器會偵測輸出訊號電壓是否跟設定電壓相當。如果該輸出電壓小於設定電壓,儀器就會提升內部實際電壓,盡量讓輸出電壓等於設定電壓。但內部電壓提升會有上限,如果電容ESR實在太低,而測試訊號電壓又設定太高,儀器就力有未殆了。
下面是一顆材質X5R的100uF (+/- 20%) MLCC電容,放在測試台上。
附件 34751
用0.5V 120Hz的測試訊號,未開啟ALC功能的實測結果:
附件 34748
結果實測容值只有約74uF,小於標稱的100uF +/- 20%。
接著將ALC功能打開,用120Hz的測試訊號,並分別使用0.1V、0.5V、1.0V、1.5V四種訊號強度,來實測MLCC和MKP電容。
附件 34749
從實測結果可以看到,MKP的容值不會隨著測試電壓而大幅變化,但MLCC的容值會隨著測試電壓的上升而升高。上圖右排第二張,就是用標準500mV 120Hz的測試訊號,開啟ALC之後量測的結果,電容值為85.944uF,與規格相符(100uF +/- 20%)。所以如果使用沒有ALC功能的電容表,在測試低ESR的MLCC電容時,因為實際輸出電壓會低於設定電壓,而得到比標稱容值低很多的測值。但就如前面所說,就算電容表有ALC功能,但如果該表內部升壓的能力不足(也就是電流輸出不夠大),在測量MLCC時還是會出現問題。例如Keysight 4268A電容表,雖然當初是專門設計來測量MLCC用的,但實測最高還是只能正確測量47uF MLCC,容值再更高就測不準了。
而左下角那張,是用設定1.5V電壓測試MKP電容,螢幕上方會顯示實際輸出電壓,可以看到實際電壓只有1.25V,已經低於設定電壓了。表示在這個測試中,已經超過了這台電容表的能力。但所幸MKP的容值不會因為測試電壓而改變,所以就算是實際電壓低於設定電壓,測值仍然還是可信的。
最後,小弟也用了一台手持式電容表,分別用120Hz和1KHz訊號,來測量MKP和MLCC電容:
附件 34750
以上可以說明,一般手持式電容表,無法正確測量大容值MLCC電容,但可以正確測量MKP電容。
因此,小弟在上篇文章所說,3個可能造成pawaslider兄發現MKP電容測值問題的原因,其中第三點,應該是不成立的。如果pawaslider兄在清理過MKP電容的端子頭之後重測,仍然還是得到過大的ESR值,那麼就很可能真的買到瑕疵物件了。
很抱歉,上面扯太多跟音響無關的東西...
題外話1: 所以要怎麼挑MKP電容?是高電壓好?還是大容值優先?其實要看的是ESR,因此盡量選擇能找得到資料的型號。品牌也盡量挑選歐美日大廠,datasheet上面的數據會比較保守可靠。如果單顆容值不敷需求,就多併幾顆。
題外話2: 因為MKP電容的優勢在於超低ESR,那麼如何在實際運作時仍然保持這個優勢就非常重要。下面是純銅絞線的粗細 vs. 每公尺電阻的表:
18AWG - 20 mOhm
16AWG - 13 mOhm
14AWG - 8 mOhm
12AWG - 5 mOhm
所以如果用了12AWG的線20公分來連接大電容和音響設備,線阻約為1 mOhm,等於這顆EPCOS 760uF 2100V的電容ESR。因此就算是不考慮端子額外增加的接觸電阻,這個接線也已經將這顆電容的ESR翻倍了。所以,請記得,大電容和機器之間的導線,越粗越好,越短越好。(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