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說接地的問題嗎?
教授應該都是用特製大地盒接地
可列印查看
在整個電源系統中,直流電源會有0V與+V,而0V會被稱為準位,在那麼多部的MSP中,每一個0V一定會有小差異。然而USB的D+,D-的準位是PC端的0V,USB的+5V,0V是外接的,雖然都有個別的0V當準位,但是沒有共0V,這樣不會產生怪現象嗎?小疑問,感恩~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PRO 5 發送
原來如此,長知識了。感恩~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PRO 5 發送
最近又回頭檢查使用10個多月的USB方案是否有精進:}
發覺psycho教授的方案與去年有小部分改動
用手頭上現有的線材測試一下發覺了幾個問題
去年已有做了和ssaamm相同的測試
同樣在HUB --> 二號長芯盛這段
只使用usb 3.0 only會使得長芯盛抓不到訊號
使用的是Yu-Audio的usb 3.0 only A公轉A公
目前不知教授是怎麼處理這段?
另外由於上面遇到的這個問題
所以對於CAT --> 一號長芯盛這段又有個疑問
這邊 USB 3.0 線(斷掉2.0線與電源) 的情況
不知是指usb 3.0 only (沒電) 或者是 usb 3.0 only 電訊分離?
歸納一下想問的重點即是
長芯盛Host端插入的usb 3.0
是否要供電(電訊分離)? 是否必須傳入2.0訊號(usb 3.0 only/not only)?
另外報告一下10個月來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
起初認為run久了就能改善
不過看來確實是有問題了!
目前的系統是Win 10
當初購入長芯盛時是Win 7
由於只有一個長芯盛所以是分開測試1號位置和2號位置
不過都會有狀況發生
在Win 7 時是USB裝置會不斷的斷開又重連
將系統升級上Win 10後
斷開重連的狀況沒再碰到
但是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USB裝置消失
檢查裝置管理員後發現
整個到DAC這段的USB驅動程式變成
無法辨識的USB裝置、未知的USB裝置 (要求裝置描述元失敗)
重開機後裝置一切正常
但時不時使用一段時間又重複發生同樣問題
曾經詢問過長芯盛的賣家
但也不明瞭為何有這種情況
困擾我許久
所以遲遲不敢下定第二個長芯盛(angry)
我在其他裝置上遇過類似問題,提供兩個值得確認的點,
1. usb是透過擴充卡連結CPU內之PCI-e控制器還是直接走PCH通道?
我遇過的案例一是擴充卡插在直通CPU的PCI-e插槽上,會和PCI-e x16
的VGA互衝,常常開機沒抓到就變成VGA獨走PCI-e x16頻寬,裝置自然
是跟失蹤一樣看不到.要透過不斷重開機/開關裝置,讓通道維持在x8+x8
模式下才正常,不過抓到後,不要關機/重開倒是可以一直穩定運作.
2. Driver有相容性問題,就更新driver後,明明過程中是正常安裝,Device Manager
也能正確辨識,但裝置插上去就是抓不到.換回之前版本就正常了.建議找MB原廠
做過相容性驗證的driver版本試試.But win10下,能用內建的USB Driver就推薦
用內建版本,因為MS提供了原生的UASP功能支援.反而橋接器原廠提供的Driver
是不會打開這個功能的.
如果以上均無用,我會先懷疑那個裝置有問題,找其他主機交叉測試吧.
唉!我今天上午才終於掛掉一個長芯盛;我有三個,兩個使用中,一個備用;掛掉的是使用中的,掛掉前與你說的一樣;但是如果你剛拿到就如此的話,可能要認『雖』......(blush)
前幾天用最久的monitor 03 usd也是掛掉,症狀也是與上述完全一模一樣,火大了退下來拿去大學辦公室當成第三系統.....(devil)
我是猜啦:使用usb解決方案同時又用到分離線與msp-600,無形中對這些3c級『夠用就好』的器材設計是很傷的,所以容易莫名奇妙掛掉........幸好一個才幾千元,摸摸鼻子認了,總比音響器材或改裝車零件便宜太多太多太多了.........(giggle)
[/QUOTE]
投降!我雖然這一段usb 3.0沒有使用 3.0 only線,但是我的 3.0 hub 是『2.0線路己經燒壞』的 3.0 hub,所以我認為這一段 3.0線還是可以進行 3.0 only。如果你們測試出來是會抓不到.......不要拘泥我說的,可能真的會抓不到.....(blush)(blush)
我自己是使用(斷掉2.0線路) 且 電源外接 的 yu-studio轉接頭,然後電源未接;因此是電源與 2.0 雙雙斷掉。同樣的,鬼才知道你那邊會不會又出什麼鬼問題?
後來我改用 usb 3.0 only 的壞 3.0 hub,這一段就懶得用轉接頭,直接上正常的 usb 3.0 a公/a公 線了!
然後剛剛一個長芯盛燒了,克難的情況下,使用一條正常3c usb 3.0 A公/B公直入壞掉的 3.0 HUB,後面照舊,聲音也是天籟啦!....(angel)
對了,忘了虧 pawaslider;這個傢伙不好好RIP CD,他RIP出來的檔案01010101與我 RIP的完全一模一樣,結果聽起來完全是黃金與垃圾般天差地遠!!大家還是乖乖記住這個原則吧:
用什麼方法聽 CAT,就一定要用什麼方法 RIP CD!!
懶得如此可以花錢消災,乖乖去找新竹黃大買他改裝過的藍光USB3.0 RIP機;以pawaslider家中系統的表現差距,黃大一台賣五萬元都不過份,而且實際上才絕對不會這麼貴。
我自己早就小心謹慎避免 RIP 差異問題了,只是忘了提醒像 pawaslider 這種新鮮的燒友,沒想到你們就死在這裡得慘不可言.....(devil)(devil)(giggle)(giggle)
可惡....我是用一台幾百塊的USB光碟機rip....而且我還可以邊rip邊上網邊看影片邊打電動....你好意思跟我比....
Sent from my iPhone using Tapatalk
1.小弟也說一下當初拿到yu-audio的電/訊分離線後與第一個長芯盛的連接狀況,目前我只有買一個長芯盛(目前這狀態很滿意了故沒打算再購入第二個),psycho大提到的"USB 3.0 線(斷掉2.0線與電源) "(接pc與adaptor)是買"USB電源/訊號分離轉接頭(USB3.0 only)- A母座轉 A公+DC座(5.5/2.5)"這條線,拿到時是接上去發現後端的DDC沒訊號改回接AOC線(橘色的光纖線)就OK了,後來看到教授提到的光電轉換的問題後想了一下會不會那條電訊分離的線要餵5V電,依照這個想法後重新嘗試那條yu-audio的線後,bingo沒錯接上電後DDC可以正常出聲了,所以我才有個結論,AOC線的兩頭內部是有光電轉換的線路都需要吃電,只是這個內部沒剖開不知道是兜哪種形式的
2.在用長芯盛方案的期間,遇過2-3次聲音斷續的狀況這個不知道是否跟上面大大所提的usb裝置異常有沒有關係,不過剛好我遇過的這2-3次聲音有問題的情形下有注意到adaptor的本體溫度特別高會燙手正常運作下溫度沒有這樣的差異,有問題的大大可以觀察有問題時本體的溫度是不是有異時會有這問題,目前是用兩個散熱器幫忙散熱,本體的溫度目前改善很多.再觀察有無改善聲音斷音的狀況
附件 30293
什麼理由都不能掩飾你的RIP檔是XX事實.....啊,糟糕,我的電源頭也是XX,XXX~~~~~~~~~~~~~~~~~~~~~(angry)(angry)
天啊!太可怕的發燒度,這一定要用力鼓掌....(clapping)(clapping)(clapping)(clapping)
不過這樣子降溫,形同是用重物壓ADAPTER,對聲音應該會有很大的影響?
我的經驗是,幾乎所有音響相關的器材都不能『壓』,可以『墊』,最好是上『角錐』。這下子又要推薦便宜到爆卻讓pawaslider中毒到起肖的 REAL-CABLE角錐墊片,三個才600元,四套(錐+墊是一組)才兩仟多,對聲音的改善完全是起肖的超值。
不過我與pawaslider都偏好聲音活潑、暫態無限大,所以也可能是聲音美學走向的偏好而己.....(angel)
報告教授,目前是觀察看看藉由散熱是否能改善問題的發生,如果這樣不再發生異常斷音問題,代表額外的散熱是可以改善長芯盛的不穩定狀況的手段之一,小弟觀察這個adaptor是個cnc整塊鋁材作出上下蓋,本身就有散熱的考量,可以改善後再來考慮如何做可以不影響音質,不然說真的usb的長芯盛方案敗在熱衰上蠻可惜的
我猜 pcherng 同好的狀況應該算是不正常。
因為我使用兩個長芯盛,放在那熱呼呼地完全沒有任何散熱處理,還跟一大堆可以點燃的危險物品堆成阻礙散熱的垃圾堆,而且我還很少開冷氣.......一天電腦開十多個小時,表示每天都通電十多個小時以上,再加上聽音樂(含影片)至少六、七個小時以上。如此惡操,也才約一年後操壞一個,從來沒有任何聲音斷續問題喔!
老實說我懷疑你們的USB裝置有沒有設定成『禁止省電』?又或者硬體的裝置管理員沒有設定正確?請看下面我上傳的硬體管理畫面:
右邊那個『Intel(R) USB 3.0 根集線器』就是錯誤示範!
附件 30294
如果硬體管理員設定正確,USB DRIVER也確定沒有問題,那就是長芯盛品管不佳,乖乖多買幾個買到品質正常的為止......(blush)(blush)
看完後只有一個想法,口袋有錢時再買一個當備品好了,不然思考玩玩iFi iPurifier2
pcherng的想法我也考慮過
但可惜這點我注意過
當聲音斷訊時摸長芯盛
溫度其實不會很燙
另外教授所說的禁止省電
這個是有照著做的
但可惜並不影響問題的發生機率
合理的懷疑是
我的PC可能有和長芯盛衝突的地方
因為其他端都不動
昨天把PC換成MAC Book Pro來測試
聽了很久都沒有聲音斷訊的問題
但是會偶有一幀一幀的聲音摩擦或斷音
由於我的PC是正常使用
並不是CAT精簡極致的方案
所以變因太多
實在不知道從何排除錯誤
去看了一下iFi iPurifier2這個小玩意兒
這個應該算是HUB的功能
USB 3.0 B母 轉 USB 2.0 B公
雖然不太清楚其他具備的功能
但單純以轉接頭來看
可惜並沒辦法玩USB 2.0 音響線
目前USB 3.0 音響線還是太少
另外iPurifier2應該還是必須配電訊分離的轉接頭
看到這一段突然很想打人....(開玩笑的別當真!)
玩電腦播放,第一原則就是要放棄成為多功能電腦!!
要多功能可以,使用多重開機,讓一台電腦可以重新啟動成 純音樂模式 或 多功能模式就解決了。現在SSD速度那麼可怕,重新開機根本不到二十秒,很方便的。
如果沒有極端優化的電腦,首先就是JPLAY會出現各種莫名奇妙的現象,H模式進不去,甚至還會發生H模式比非H模式『更難聽』的慘劇呢!所以我會那麼推崇雙CAT,就是因為CONTROL PC可以不必那麼龜毛、多功能比較沒差;但是AUDIO PC就絕對不能開玩笑了。
所以我玩長芯盛一年來『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一幀一幀的聲音摩擦或斷音』,當然是因為AUDIO PC極端優化的結果。
而且電腦多功能化還會出現可怕的『RIP差異』問題,就是可憐的pawaslider一邊上網一邊RIP CD,結果同一張CD RIP下來的檔案與我RIP的010101資料完全一樣,聲音卻是垃圾與黃金般天差地遠!如果你們不使用嚴格的AUDIO PC,可以想見你們的電腦檔案『通通有問題』而且無法補救一定得重新RIP,除非花大錢請rendzaw使用他改裝的機器去救還不見得一定能救呢!
.....凡此種種,多功能電腦當成CAT雖然第一時間很方便,但是造成音響系統長遠、永久的損失是非常可怕的!再怎麼樣,都要擠出個兩萬元讓CAT變成雙CAT,然後徹底優化AUDIO PC,否則玩CAT的瓶頸就在那裡而且永遠救不回來的。
剛剛才發表一篇心得,從45萬元的頂級DAC看到國外的音響評論員根本完全不懂CAT播放的眉角,這就是我說的瓶頸;所以,趕快走向雙CAT吧!或至少至少要使用多重開機,進行CAT播放時務必使用最單純的OS環境。
看完教授的論文,接下來我來解救眾生...
首先,我這兩天比較過我自己rip的檔案以及教授rip的同一個檔案。
1.在單機模式底下,開啟國防布模式可以降低rip差異(但還是會有點想打人)。
2.雙機模式底下,加上開啟國防部模式,可以降低rip差異到不會想打人的程度。
我的audio PC與control PC都沒有徹底優化,因為懶...加上我兩台電腦都貪圖多功能...
今天隨手拿一顆沒用的SSD來重灌,盡量做到更多優化,聲音就明顯提升了一個等級。
如果能優化,能夠隔離日常使用,建議還是照教授的方式使用撥放音樂的電腦,不然就只能開啟國防布模式稍微擋一下了...
另外,不曉得教授有沒有提過,我自己的測試是盡量不灌不需要的驅動程式,尤其是VGA的driver,灌上去之後真的有明顯變差的"趨勢"
所謂趨勢,就是會越來越難聽...不曉得是我這邊的靈異現象還是大家都有遇到?
前一子安裝了友站lolo258的windows ramos,本來先使用教授提供的windows 10服務精簡方案,後來發現lolo258在之前就有發表過,要讓windows 10開機,只需要打開10項服務,若要發出聲音,再加二項,共12項。比教授提供的還要精簡,我後來試過,的確可行。內容摘錄如下:
服務的優化大法
實際上Windows10只需要開啟10項服務就能開機運作了。
10個必要的服務項目:
background tasks infrastructure service
CoreMessaging
Crytographic Services
Group Policy Client
Local Session Manager
RPC Endpoint Mapper
State Repository Service
System Events Broker
Task Scheduler
Tile Data model server
只要開啟以上這10項服務,Windows10就能開機運作,可是HTPC還需要聲音啊,OK,再加2項:
Windows Audio
Windows Audio Endpoint Builder
內容摘錄自友站討論
首先,國防布模式在我使用五萬元以下價位的DAC時,的確可以躲掉RIP差異;但是用上20萬級或現在萬級的DAC,那就躱不掉了!(devil)(devil) 當然影響還不會太大到是......(giggle)
再者,DRIVER要不要灌有很多特殊的眉角,全寫完我會累死!只能說電腦程度強的人玩CAT比較輕鬆。
灌VGA驅動聲音當然會變差,因為你們多半是原廠提供SETUP程式直接灌,它會加上一大堆無關功能,聲音不變差才怪!我的方法很簡單:我的CAT有三組開機模式,先把多功能的OS開機再灌好VGA驅動程式,然後重新開機進入純音樂OS,進入硬體管理員選擇更新顥示卡的驅動程式。如此就可以純粹只灌驅動程式而掉其他無用功能。依此方法反而是灌VGA驅動後聲音大幅升級呢!因為預設驅動是『超爛程式』,會搶OS的硬體資源的。 以上看不懂的話就建議放棄..........(blush)
網卡驅動程式同上。
再者,USB驅動一定要灌最新的!理由也非常簡單,因為USB驅動一直在進步,沒有灌最新的,不是速度不夠、就是電力不足,兩者都是聲音大殺手!
目前確定絕對不能灌的是鍵盤與滑鼠的驅動程,必死無疑。
同時就回答 frorefire 提出的服務優化大法:服務並不是越少越好聽,尤其是涉及優化驅動程式安裝的服務。不過,這個東東很主觀, 而且每人的電腦環境不一樣難以一概而論,我會建議同好應該自己多多嘗試看看最適合自己的是一種?例如,先優化成我『建議』的,再逐步看看走向 frorefire 提出的更精簡版會不會更佳?會,就去做;不會,也很正常......(angel)(angel)
看到frorefire大這篇,一時好奇也去買了一組樹莓派3和 digi+來玩玩:D,前天總算有時間組起來聽。
樹莓派 + AN7510 + nano dac,用的是耳機系統HD800。
聽起來確實如f大所說,聲音很乾淨,
但聲音還是比不上原先小弟的 單cat audio pc+ usb方案 + jplay + 03usd
最明顯的就是Solstice 那張Poulenc雙鋼琴,還有Solstice的塞伐克
樹莓派播出來的琴聲,以及觸鍵時絲毫無「重量感」(小弟對聲音的形容實在不精...),
如次一來,聲音的表情就單調許多。
所以小弟還是喜歡cat+jplay啦(blush)
關於VGA影響音質部分目前已完全改寫歷史了,詳情可搜尋"cuda對於影音及音響的影響性"
花點時間花點小錢來體驗CUDA
完全符合教授強調的電腦系統"正確性"的原則
也是電腦訊號源的另類"發燒"玩法
從這張100USD的二手Tesla M2090簡直就是買散熱器送運算卡
到剛出爐的 天價Tesla P100
再搭配各款的Nvidia新舊顯卡~百無禁忌
只要正確的安裝Driver後簡單的開啟Nvidia 控制台勾選CUDA"雙精確度"選項
音質立刻升級~童叟無欺
前一陣子把之前使用的coolgear USB3.0 4ports HUB及MSP-100-5 (之前hub沒外接12V)升級成benevo usb3.0 7ports HUB及MSP-600-5, MSP-600-12 (hub就可以外接12V了),但是常發生一件奇怪的事,先再重說明一次我目前的設置:
CAT (PCIe USB3.0卡,AQ jitterbug另一孔旁插)==>電訊分離轉接頭-USB3.0 A公轉USB3.0 A母+DC座(+5V)==> 露天橘色光纖USB線==> 一號長芯盛(+5V)==> 電訊分離轉接頭-USB3.0 B公轉USB3.0 A公+DC座(+5V)==> Benevo USB 3.0 7-ports HUB (+12V,MSP-600-12)==> 露天橘色光纖USB線 => 二號長芯盛(+5V) ==> Black Cat USB 2.0 (A-B)線==> 電訊分離轉接頭-B公轉B母+DC座(+5V)==> DDC (數字時代2) ==>Blact Cat silverstar 75同軸線 ==>DAC(+12V,MSP-600-12)
除了電腦外,其他裝備的電力來源都是接在一台可開關電源的平衡式隔離變壓器(也是最近才買的,之前是接排插上),後端的設備除DAC(我的DAC內建電池的,但充電也是用MSP-600-12)之外,無電源開關設計了。因為平衡式隔離變壓器開著就會耗電,我要聽音樂時才打開。
遇到奇怪的事情是,當我打開總電源,線路是都可以接通,聽得到音樂,MSP-600-12有開機但是輸出的電壓只有4.6V,我會發現的原因是因為看到DAC接上MSP-600-12卻沒在充電,拿電表一量才發現原來設的12.3V只剩4.6V。我第一次發現時,早上趕著去上班,以為是MSP-600-12壞了,下班回家後,未接任何輸出後發現輸出電壓是12.3V很正常,以為只是碰巧透逗,但是一裝回原本的設置重新開機,輸出電壓又常不正常(不正常比例八成)。後來發現,只要MSP-600-12在一起開機時有接著benevo USB3.0 HUB(同時也有msp-600-5來的電),輸出的電壓就常不正常。 一旦我在開電源時,沒接hub,輸出電壓就會正常,再接上去hub之後,到關機前都不會有問題。
我自己沒有什麼電學的專業,但是在想,會不會是HUB前輸入的5V電流影響到了MSP-600-12的正常開機輸出?還是這一台HUB(benevo這一台好像不能切換self-powered模式)或MSP-600-12中間有一台有問題?(我原先的coolgear hub之前拿去辦公室,晚上再拿回家試試)
因為要這樣接拔插頭很煩,這裡大家對USB電訊分離的架構也比較熟,想請大家幫忙看看後續如何處理,謝謝。
目前Cuda的玩法,多要配合HQplayer播放器。
附件 30297
而HQPlayer的用家多半有昇頻,也有數位濾波,如上圖HQPlayer的設定選項<<Cuda offload選項在右下角>>。
我正想說......(angel)
很多燒友分享 CUDA演算法的升頻效果,我也相信應該有那麼一回事。不過我也是走『不升頻』,尤其是從一萬三仟元的樂之邦MD30就有FIFO,阿仁DAC也有(但是技術含量沒樂之邦高),AUDIOMAT DAC全都有 FIFO........FIFO的技術讓『方波間的JITTER』變得不重要,但是永遠救不回『方波內的JITTER』。在這種DAC端的搭配上,『USB解決方案』會比『OS優化』重要,外接MSP-600-5會比無限價位的線性電源重要,甚至音響級USB線會被超高速3C線打槍(例如數萬元的USB 2.0音響線會輸給500元的3C級 USB 3.0線).....所以,我也是不升頻的一派,理由卻不是因為什麼音響潔癖,聽起來就很變態......(devil)(giggle)
教授,小弟說音響潔癖是有理由的,純粹只是想要一言以蔽之...
一直以來小弟對昇頻的技術一直很有興趣,而昇頻的演算法也越來越厲害,電腦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但每隔一段時間花了時間研究實驗之後發現,說穿了,還是限制在以下兩點:
1. 這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總是有一好沒兩好。昇頻加上數位濾波的各種參數調整,只是在「暫態反應」和「諧波失真+底噪」之間取平衡點。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這個網頁: http://archimago.blogspot.tw/2013/06...lters-and.html
想要無敵暫態,只有無昇頻、無超取樣、無數位濾波才能達成,並且在THD+N上妥協。
2. 原來訊號內沒有的東西,是絕對不可能還原的。不同的昇頻演算法,比的只是誰「猜」得比較準。
但說老實話,演算法無論再怎麼厲害,以目前的技術而言,也準不到哪裡去。
聽起來雖然堂音豐富,聲音變得飽滿,但是空間感總是怪怪的,樂器的聲音是很美,但真實度降低。
所以,小弟寧願犧牲THD+N換更好的暫態,犧牲美感高級感換更真實的質感。
這純粹只是小弟對聲音的態度,無關好壞。
以上就是「音響潔癖」四個字的較長說明版本.. :D
我沒用HQP,也不昇頻!
不過看一下HQPlayer自己的說法也可以開開眼界。
在 HQPlay配合廠商Roon的網站上有人問到為什麼要用 HQPlayer?What do most people use HQ player for?
而HQPlayer的研發者Jussi在討論的後段也親自解說(可以從第41篇起專心看):
===================================================
jussi_laakoJussi Laako (Signalyst)Developer of HQ Player
Jan 30
Just to explain som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how typical DAC chips work vs how HQPlayer processes signal...
When RedBook content is played, typical DAC chip processing path looks like this:
[2x 63-tap FIR] -> [2x 31-tap FIR] -> [2x 15-tap FIR] -> [16x sample&hold] -> [3rd order sigma-delta modulator]
So after first stage rate is 88.2k, after second stage 176.4k and after third stage 352.8k. After that point, every sample is repeated 16 times (sample&hold aka zero-order-hold) reaching 5.6 MHz rate before entering the modulator. Samples are either 24-bit integer in older/inexpensive chips and 32-bit integer in modern more expensive chips. This processing means there are some notable rounding errors involved. There are also mirror images of the signal around every multiple of 352.8k rate. Each FIR stage has about half the taps, because it has half the number of master clock cycles to spend vs sample period. All processing is run synchronously to the sampling rate.
If you input at "2x" rate of 88.2/96, the first FIR stage is dropped out, if you input at "4x" rate of 176.4/192, the first and second FIR stages are dropped out. If you can input at "8x" rate of 352./384, all the FIR sections are dropped and only remaining S&H and SDM are in use.
What you can do with HQPlayer is alternatively:
[128x polyphase or closed-form] -> [7th order sigma-delta modulator]
for DSD output. Or alternatively:
[8x polyphase or closed-form]
for PCM output straight into S&H stage or a ladder DAC (like Metrum for example).
Samples are 64-bit floating point (with 80-bit used where necessary). There are significantly more clock cycles per sample available due to higher clock speed - 4 GHz CPU clock vs 25 or 50 MHz DAC clock. Processing is also asynchronous, so when necessary, the processing can decide to go back in time and recalculate things if it thinks that some adjustments need to be made, availability of large RAM enables this in practice.
===================================================
jussi_laakoJussi Laako (Signalyst)Developer of HQ Player
Jan 31
hifi_swlon question: What's the advantage of this rather than doing it in a single step?
My mistake of not actually answering the question.... Reason why DACs do this cascade of filters with reduced taps per cascade is required processing resources. It saves DSP resources, compared to single step.
Overall, when a DAC chip is designed it needs to fit some required price point and utilize one of the standard master clock frequencies. Other constraints are power consumption and related requirement of not having a heat sink or active cooling. Also amount of on-chip RAM is limited. Then the designers try to fit things into the chip within the given constraints.
Also proximity of analog / mixed signal stage imposes it's own constraints on what can be done without sacrificing SNR.
====================================================
看來似乎HQPlayer試圖做一些原本該由一般DAC晶片來進行的昇頻工作,
而且因為CPU運算能力更強大,所以會運算的比DAC更精確!
我之前就講過比你更嚴謹很多的理論,記得你看過?......(devil)
在 44.1 的 兩點 之間要內插多少值?一般升頻計算都是平均值,這是大錯特錯的觀念!唯一正確的理論是,根據之前至少5秒內的整體聲音,透過常態分配『推測』應該要內插『多少值』,而且絕對不可以查表!查表會造成每次『值』都一樣,無法形成常態分配而被知覺系統『真正地忽略』,從而造成被知覺系統當成特殊聲音細節,這就會造成音染了。簡而言之,不符合前述的數位理論,一切升頻『鐵定』都會造成音染。而要符合這種類神經網路的計算,大概需要一千台挖礦機才能做到......(devil)
而讓 44.1 的爛聲音再經過後端的自然類比濾波,反而可能獲得最接近原始聲音的結果。所以DAC機器才值得那麼貴!因為後端的類比『不是調音!』,而是依音樂素養找到最符合真實聲音的類比濾波系統。
所以你那個不是潔癖啦!而是自然而真實的人類聽覺知覺系統......(angel)
我不是看得很懂這些專業內容,bchsieh應該更懂,等他說明。
但是有一個很簡單的邏輯:現今的 delda sigma dac,簡單來講,都是把 PCM 轉成 DSD 再進行解碼後類比輸出。除非 DAC 晶片允許 DSD訊號直入,否則 HQPLAYER再怎麼運算,DAC晶片還是會重新運算,這.....?
再者,ESS9018 雖是最高性能 DAC晶片,但是它接收了 DSD訊號照樣會先轉換成 PCM,然後再經過上述相同程序而輸出類比,所以如果 HQPLAYER真的走DSD直入,這下子不就容易發現 ESS9018 DAC對 HQPLAYER來說是最爛的晶片?把它們好好計算過的數位訊號又亂搞一通了?
我的意思說:按 HQPLAYER的邏輯,DAC晶片的內部運算方式將會嚴重干擾它的播放效果才是,也就是 PCM1794與 DSD1794將會相差十萬八千里。但是從 HQPLAYER CUDA的聽感分享看來,『沒有看過』任何人指出這一點?所以我雖然不懂理論,但是從現象學看來,HQPLAYER應該仍然是『類似』升頻的數位計算處理,只是公式比其他人好太多!所以聲音會比其他升頻好非常多。因為 HQPLAYER非常吃CUDA,所以不必聽都知道它一定大勝任何升頻;依我對正確的升頻之理論,升頻本來就應該是極為可怕的平行運算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吃CUDA這種平行運算的HQPLAYER完全正確地符合這個原則,所以聲音比其他升頻更正確、更真實,這是不必討論一定正確的.....(clapping)
但是從我與 bchsieh的音響美學立場,還是能免則免就是......(bl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