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繼續在原討論串離題,我們移回這裡討論.....(blush)
個人認為股票的目的就是『錢』,因此市場當然永遠是對的。但是音樂與音響的目的不是錢而是『感動』甚至是『藝術素養』,所以市場決定就不是那麼可靠了。
其實在 1950 年代上下,古典音樂的演奏高手多到爆,隨便找一個名不見傳的,都比現在的歌者、鋼琴家、小提琴手要強上好百倍。因為該年代是藝術上的黃金年代,造成演奏『詮釋』最需要的感人力量都是當年的常態。所以會有那麼多舊年代演奏家現在被高價炒熱化,其實並不是他們有多麼了不起,而是那個時代太了不起。
只有『技巧』,演奏各種樂器的技巧,這比較偏向科學,所以有可能現在的演奏家遠比舊時代的演奏家更強,導致更高傳真的現代錄音可以得到美的純粹音樂感動。但是如果偏好『詮釋』或『情感』,往往還是會回到老大師。
因此,老大師這麼偉大的情況下,現代的唱片如果錄音不佳、演奏技巧也普通,這就只好靠行銷來包裝了。可以說 1980 年代之後的知名演奏家或樂團,幾乎沒有真材實料的,A B TEST 一聽,無論技巧還是詮釋,通通徹底輸給老大師。除非像我一樣,暫且不聽『詮釋』,先注重『聲音本身』,所以能找到 SOLSTICE、TIMPANI...這幾家唱片的現代錄音藝術之路。
於是可以這麼說,1980 至今的大多數古典音樂大廠之新錄音,就己經是『不正確的』(相對於60年代的老大師)了,錄音又完全錯誤甚至比不上MONO,為什麼還是賣得嚇嚇叫賺得飽飽飽?當然就是市場決定了!影響所及,連LP市場這種本來是對抗CD流俗市場的音響藝術家們,也辨別不出很多高價位的LP唱片,不但錄音錯誤,演奏技巧更是爛到爆。也就是說,LP市場其實也是被商業化了,不見得『正確』,一樣是『好賣的』遠比『正確的』多很多。
很多人都認為 B&O 的音響只有外形好聽、聲音則XXYY,但是 B&O 大賣熱賣則是事實。但是古典音樂唱片與音響還有多少 B&O?那很值得我們小心翼翼....:o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