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確己經不需要拋光了,不過你要幫我買下(ㄔㄨˇㄌㄧˇ)舊線材我會很高興喔......(devil) (devil)
這種話當然要讓你來講才不會挨子彈,等著你發表心得感想哩!....:D :D
可列印查看
電源線與排插的學習歷程
原本我是非常不重視電源線的,總覺得先把訊號線、數位線與喇叭線全搞定後,才需要處理電源線。結果我錯了,不過也真是幸好錯了,才可以得到最高cp值的成果、沒有多走冤枉路。
正因為沒有走過冤枉路,所以我沒有任何知識可以分享,完全是照抄rendzaw的知識;只是他不善長說清楚講明白,我可以講得比較清楚明白.......(giggle)
總而言之,電源線也很重要,但是要『用得正確』。先說結論:rendzaw主張,器材的電源線所插進去的電源孔,是最重要的排插孔。例如說從壁插 => 排插一 => 排插二 => 音響器材,那麼排插二與音響器材之間的連結是最重要的。這個知識經由我的驗證結果是完全相符,至於理解猜想,我是猜測電源線的效果很像電容效應,那麼當然離器材越近的越重要;不過這個猜想是否正確我可是一點都不保證喔!!....:D
而且請注意,雖然說最近的排插孔最重要,但是正確的聲音是會殺音響的,也就是說,同一迴路的電源設備都不可以有錯誤或加料,否則越正確反而會越難聽,這是殺音響現象。
故事是這個樣子的。。。。。。。。。。。。。。
迷上 RELA-CABLE 後,陸續買了全套線材,也第一次入手電源線,買下最高級的電源線 CHAMBORD,
http://www.stsd99.com/audio/chambord.jpg
偏偏龜毛法國人無論音響或汽車都很變態,就是只有歐規頭,害我買了一顆60元的轉接頭轉成台規。在新竹音響室七十萬元系統下,嗯!聲音改善明顯!於是測試直接接在DAC好聽?還是接在排插與壁插間、讓全部器材都享受該線比較好聽?測試結果接在排插與壁插間好聽一截,於是就這樣子用了 <== 這真是錯誤的第一步。
後來開始狂買 REAL-CABLE線材,3000元級最便宜的 PSKAP電源線就買了一堆,通通使用轉接頭接上器材,就這樣子聽.....其實,改善效果開始變小,心裡也有點懷疑是不是供電系統太爛、沒有資格使用這麼好的電源線?(我是沒有拉也不能拉專線的懶蟲、連壁插都懶得換)
附件 21725
最近因為林主惟進了 PSOCC頂級電源切售線,又進了法國當地販賣的歐規排插。本來就想買回來測試,再加上新天新地的 poki網友(就是本站這位啦!)分享其改裝成果看著甚好,於是把材料通通買齊,又去新竹電料行買了銅質的台規公插,硬坳 rendzaw幫我做成一個無敵台規轉歐規高級排插,事情就這子發生了!.....:D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tart=285#p8325
附件 21724
先拿3000元+轉接頭的電源線接上 rendzaw店裡的數位轉盤(改裝的PIONEER LX55),不錯!聲音大幅升級,rendzaw心動了想買下來;於是我再下毒換上 CHAMBORD......真糟糕,rendzaw直接虧是不是沒有run開?比3000元的難聽!我一聽之下也覺得沒有run開?開玩笑當成排插主電源線那麼久了,還沒run開?怎麼可能?
於是猜想是不是太粗的電源線不適合放在訊源,改放在擴大機。這下子 CHAMBORD的聲音特質有出來,但是仍然是壓抑沒run開的聲音,搞什麼鬼啊!為什麼3000元>>>>>>>>>一萬數仟??同一家怎麼可能?
這時玩不下去了,只好先坳 rendzaw開始做 PSOCC+歐規排插。順道一提,我是拿幫他處理電腦問題來換他幫我做排插.... (blush)(giggle)
做好後接上去一聽,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不得了!我錯了!!
也不知道倒底是這個排插太強、還是歐規頭先天強過台規、還是PSOCC線太好.....總之,原先難聽的 CHAMBORD電源線,加上本排插後完全極其誇張地翻盤了!從完全不能聽,變成充滿高貴質感的超級HI-END之聲,完全符合一萬好多仟的身價,全面把3000多元的入門線狂電一大截了。rendzaw說這一定是純銀線才有這麼好的聲音,可是我查過原廠只說是OCC沒說是銀還是銅?而林主惟網站是寫銅?到底是銀還是銅我就不知道了!....(giggle)
使用3000多元的入門線也是遠遠比先前使用轉接頭強之太多太多,這些都說明了rendzaw定律:器材的電源線所插進去的電源孔,是最重要的排插孔。因此使用轉接頭是最爛的電源線方式,讓REAL-CABLE的電源線功力根本被封閉了一大半。
『rendzaw定律』有多麼誇張呢?rendzaw買了一個usb錄音卡,TerraTec德國坦克 DMX 6Fire USB,它又小又鳥的一個交換式電源剛好是歐規頭。DMX 6Fire USB 的 usb ddc 性能雖然還是比不上樂之邦 03 usd,不過聲音本質極佳,雖然自帶電供,但是usb一定要使用分離線灌電進去,否則聲音的水準會非常差!總之,這種一顆大概不到50元的小黑盒子交換式電源,透過轉接頭插在台規插孔,聲音不錯;改插在本排插,不得了!連這麼爛的小黑盒子交換式電源,都會遵守『rendzaw定律』而得到明顯的改善效果。
所以我先前把昂貴的 CHAMBORD電源線當成排插電源線真的是嚴重浪費,但是在使用轉接頭這個嚴重錯誤手段下,轉接頭的確造成嚴重的性能封閉後果!!雖然不致於像rendzaw店裡那麼可怕地殺音響效果,但是真的聽不出一萬多元的真正價值,而且還因此被迫把它放在離器材遠一點的地方。現在使用psocc+歐規排插了,萬歲!CHAMBORD電源線直入DAC,我也在我的音響系統到那麼高質感的聲音了;從此,我敢宣稱我的聲音終於從『正確性』進步到『HI-END且正確』了!....:D
這下子我真正學到電源線應該如何正確使用了,好的電源線只是開始而己,在我聽感而言,是否遵守『rendzaw定律』遠比好電源線還要更重要太多太多了,無法遵守『rendzaw定律』的話,電源線真的是浪費錢。
重點來了!那個歐規排插要多少錢呢?你不要懷疑,只要新台幣兩仟多元;買不起一公尺三仟多元的 real-cable psocc線,可以先接上普通電源線日後再升級。兩仟多元的六孔排插?沒錯,我玩過一萬多元的,rendzaw更是見識過很多種數萬元級的,以改善幅度來說,只能說太離譜了。當然了,可能一切都是轉接頭的錯!
最離譜的是,這個排插在法國應該是三C級的延長線,廠牌也不是音響的,外殼還是塑膠做的,又輕得要命。至於聲音何以有如此巨大的改善效果?那真的是鬼才知道了!rendzaw後還發現,很多市面上的歐規公頭是英規還是不知什麼規,會造成接地頭無法插入本排插,請大家買零件時要注意。
real-cable線很重要沒錯,但我個人認為『rendzaw定律』才是決定性地發現;相信絕大多數的燒友都跟我一樣無法拉專線的,這下子『rendzaw定律』就是最超值的選擇了。同時 rendzaw還主張第二定律是:線材長度一定要是1.5的倍數才最好聲.....這個我不知如何測試哩!目前先迷信再說,看看有沒有人想去測試的..... (angel) :D
唉唷!好險喔!!!
本來問好價錢,準備要買了,結果缺貨,不然電源線我就要用到三條了!
而且我沒注意到,電源線是歐規頭耶!那怎麼辦???
如果直接換成台規頭呢?(不是插轉接頭)*48
如果是 wonpro 的轉接頭, 轉接頭內部只是一般的鐵片, 而且轉接後火線及水線兩極還可能會倒過來. 這應該都會影響聲音. (我發現把母頭轉為萬用插座的wonpro轉接頭水火會倒過來, 歐規公頭的wonpro轉接頭則要測一下才知道)
歐規的公母頭/排插, 在歐陸, 法國/德奧/捷克...不同國家, 還是會略有不同規格.
因此一般歐規公頭, 也都會考慮兼容不同國家插座的插孔.
瑞士的插座, 那兩個圓孔比較細, 一般歐規公頭圓棒太粗插不進去.
英規自成一格, 也不是圓頭, 就不用考慮了.
PS, 歐洲電壓是 220/240V, 相同瓦數下所需承載電流較 110V 小一半, 所以排插所附電線一般也都比較細. 使用時請一定要注意安全.
說對了一半!.....:D
我的方法正是:買切售的舊旗艦來加台規頭,進入法規排插。OK,再來就可以通通使用 REAL-CABLE的電源線了!
舊有的電源線怎麼辦?簡單,把公頭剪掉,等林主惟進了法規公頭,再自行接上去.....(真的有照做的呆子?本人一概不負任何責任!。。。。(devil)(devil)(devil))
至於把所有音響器材通通集中在一個法規排插,沒有分開不同迴路,會不會電源不衛生?答案當然是會,但是請參考『rendzaw定律』:排插本身的體質水準,遠比有沒有分開不同迴路重要。我就是最好的例子:
原先我為了電源衛生,家裡的電源是三迴路,故意把電腦、冰箱、電視、微波爐接成一迴路,再把音響器材通通接成另一迴路;聲音當然有改善,不過...........
這次把所有電腦+音響通通接在六孔法規排插上,結果.....唉,『rendzaw定律』是對的,使用正確的排插比較重要。所以,我決定再去買一隻排插來,才打算恢復成雙迴路.....;)
從音樂與音響走到咖啡世界的享受
常常思考一個有趣的形上學問題:人類先天有很多種感官,隨之有各種複雜的感覺體驗。在自然科學上它們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價值觀上如何取捨呢?從小以來習慣東方文化的價值系統,讓我們習慣『戒慾』的價值觀,傾向認為慾望與隨之來的感官是沒水準的,能昇華到高妙的精神境界才是有水準的。因此我們習慣否定慾望,主動抹黑慾望(如對抽煙或吃檳榔的盲目貶抑),深信人可以戒除慾望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影響之下,明明是客觀科學的音響世界,就會出現『音響只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的聖俗二分嚴重謬誤。
其實真實世界一直存在另一種價值觀,認為人類的基本慾望既然是本質存在的,當然應該加以尊重;只是,人性先天容易被誘惑而墮落,所以應該制訂各種規範來節制慾望,避免沈溺於感官體驗而迷失自我良善。這是與上述『戒慾』完全不同的『節慾』價值觀,最遠可以追溯到基督教舊約聖經裡的『創造神學』。按此價值觀,把慾望努力追尋到極緻的地步,本身就是得以接近真善美的人生體驗;尊重慾望、並且擴及相對應的感官經驗,都是非常基本的人生觀。
在本文當然不處理兩者的詳細比較,然而,從我自己對古典音樂多年的感受再擴及到音響,甚至從兩歲小孩對聲音的尊敬;都一直表明著追求感官經驗的極緻,自然會容易得到人生所追求的真善美。
為此我自己嘗試把感覺經驗擴大:不只在音樂的感覺,在食物的感覺也是可以比照辦理嗎?原本想從紅酒去得到完整的法國文化感受,但是耗費讓我有點受不了.....於是轉而玩咖啡;結果,真的是得到與音響或音樂類似的體驗。
原先開始想好好品玩咖啡,當然優先尊重自己的直接感覺;當下立刻決定要玩濃縮咖啡(Espresso),因為非常喜歡那感官炸彈在口中爆發且多層次餘韻綿延的感覺。再加上認識了 wecare這位網路上的 Espresso先鋒,介給我的咖啡豆更是好喝又便宜,就這樣子拿各種單品豆玩純粹無任何添加的 Double Espresso玩了一兩年。
始終不敢玩手沖,因為自己手沖的結果......糟踏一隻好豆子啦!總是看人家說買個手搖磨豆機、好一點的陶磁濾杯、高級的無漂白濾紙.....卻是怎麼試怎麼失敗,還是乖乖喝花了好幾萬元器材花費的 Double Espresso吧!
近日家事繁忙常常住在中原大學附近,因為上課時再三吹噓自己多麼愛喝咖啡,一位教過的學生推薦他親人開設的一家『綠園』咖啡店邀我鑑賞,結果......感謝上帝!我又得到了一個精彩的感官體驗。
首先我當然先試 Double Espresso,只能說還好而己。但是好客的咖啡吧台手推薦手沖單品豆,就試看看吧!她只問我怕不怕酸?我說完全不怕,她就沖一隻日曬淺焙耶加雪菲;一喝之下,完蛋了上癮!依我對感官體驗的嚴苛要求,專業高手手沖的與我自己手沖的,根本是『能喝』與『不能喝』的巨大差異啊!當然很多人為了照顧(毒化?)入門者,會宣稱靠自己手沖就不錯了。然而從尊重感官、尊重慾望的立場,就如同我在音樂與音響強調『正確性』:只有夠專業的咖啡,才能打開真正的感官大門;一般不夠天才的自學者,只怕有點難。
中了『日曬』+『淺焙』的毒,我雖然完全無法具體感受到什麼花香還是果香,但是整體感覺的形容詞還是勉強可以找出來。這隻日曬淺焙耶加雪菲別名『藍莓炸彈』,說得真好;我雖然不知道是不是藍莓(沒吃過......),但的確感受到明亮的刺激感在口中爆發出來,一點都不覺得『酸』!不過可以理解為何有人會把這種『明亮的刺激感』當成酸。
再來就要感受餘韻。喝一口咖啡,等待它自然的回甘;再試試先一口冷(冰)水洗味,再來一口咖啡重新品味。隨著時間流逝咖啡降溫,每口咖啡一再地變化萬千,這簡直是交響曲的等級了吧!
經過高手的洗禮,回家馬上拿自己的高級咖啡豆如法泡製......唉!簡直想一口吐掉,還是相信專業吧!
多次上門享受後,有一天吧台手神秘兮兮地說帶來一隻分享豆請我鑑賞看看,有口福自然當仁不讓了。一喝下去,這是什麼?有鹹味?不對,這是海的感覺,而且是非常非常自然無污染的廣闊天地;我說不出是什麼香,但是咖啡的直接感受就這樣子告訴我了。原來它是一隻『海龜豆』,貴得要命,訴求的就是完全無污染的生態保育。這還得了,這種咖啡豆喝下去,其他咖啡豆還能喝嗎?當下覺得自己喝咖啡喝醉了,只憑這麼一杯咖啡,跌跌撞撞地離開店裡回家睡覺去。
後來我吵著寧可花大錢再討一杯喝,吧台手說沒豆子了喝不到;只好繼續享受其他各種淺培豆,可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雖然吧台手再三要我學習欣賞各種不同豆子的優點,但是人生苦短,知道什麼是極緻,當然是努力追求極緻了,不然寧可不喝嘛!被我吵翻了的吧台手無奈地攤攤手,好吧下次來喝另一隻豆子。
喝到第二隻豆子了,嗯,這不是明亮的感覺,比較是濃厚的感覺;入門口居然是甜的?原來這叫做『蜜處理』;不過隨著第一口之後,開始又出現千變萬化的轉變,如同生態保育的自然世界又出現了;好咖啡!但是跟上次的海龜豆比起來呢?嗯,如果說上次是海,這次應該是山;聽解說是有草香,我是聞不出來啦!但是感覺上應該偏向山,應該還有湖泊的水氣。與海龜豆比起來,我向吧台手提出『格局』的感受差異。
用語詞來形容是這樣子的:喝海龜豆,會覺得感官世界噴射而出,感覺到一個龐大無比的世界,而我個人是身陷其中。一般的咖啡豆,就只有感覺,沒有形成一個世界或空間。日曬淺焙耶加雪菲開始有這種『格局』感,但是很小,跟海龜豆相比簡直是沒有。而現在喝的這隻豆子則是格局比日曬淺焙耶加雪菲大很多,但是明顯小了海龜豆一大截。好了,我只能喝出這種感受,這是什麼豆?答案是哥斯大黎加的某個我忘了名字的莊園豆,價格還真的是比海龜豆便宜、比日曬耶加雪菲貴;這還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呢!
多次觀摩吧台手的手藝,我才知道我錯在那裡。我常常說入門的知識其實最難,所以網路上的入門知識往往最常出錯,在這裡又來了。網路上常常指出手沖咖啡只要使用手搖磨豆機就可以了,這真的會害死人!我把 Espresso用的萬元級磨豆機拿來玩手沖,一喝之下真想罵人!低等級手搖磨豆機『完全不合格』好不好?用了喝起來像喝『茶』偏偏又沒有茶香,高級咖啡豆的多層次感覺與格局通通被破壞無遺了。我是不知道到底要用到多麼高級的磨豆機,只是確定想要喝極緻的手沖單品咖啡,磨豆機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沖煮手法再爛,磨豆機夠好就可以救救命了。
當然要達到『正確性』的極緻,還是乖乖找專家吧!我感受到的是,專家知道那隻咖啡豆是怎麼烘的、放了多久、又曾經試喝過,然後他基於對咖啡豆的深度理解,細微地改變各種手沖條件,最後形成一杯專業級的咖啡。其中有多少變項是需要控制的,根本己經是『默會知識』,專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搞清楚了什麼。所以我也懶得去學會更多手沖技術了,交給專家讓我好好享受最極緻的咖啡感官世界就好。找到專家只是起點而己!如何讓專家把真材實料發揮出來,做出超過你付出的錢,這考驗著每個人是否真心地尊重專業。
事後想想,『尊重專業』、『尊重直接感覺』、『入門知識不可靠』、『走向極緻』、『充分比較』......這些不都是我在音樂與音響世界裡竭力主張的原則嗎?看起來,享受感官世界裡的無限美好,多半正是如此;音樂是如此,咖啡也是一樣;問題只在於能不能破除『戒慾』的聖俗二分迷信而己。
(end)
看來下次回台得去找家真正好的咖啡店喝手沖咖啡。
很慚愧的,我雖然喝很多咖啡,不過我的目的只是吸收咖啡因(giggle) 我對咖啡並不太講究(當然,煮的太爛的咖啡還是會想吐掉啦!),只要Starbucks的等級就很滿意了。
REAL-CABLE 相關產品新到貨了,笨老板直接掀底價,算是我這個唱片買了新台幣近四百萬的老主顧,價格都鐵定是一樣的!無論如何,全力推薦這個超值到爆表的音響產品,唯一可以超低價通過殺音響唱片的線材。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61&t=1920
引用:
作者: 新天新地唱片行
買 REAL-CABLE 電源切售線再自行加裝台規電源頭就好了啊!我有兩條這樣子的電源線目前接在CAT上,聲音好的很!.... (devil) (下毒)
我到是得到一個大教訓:因為世界潮流上,金屬原料的價格幾乎肯定只會越來越高,因此『原料』佔成本比例最高的『線材』只會越來越貴,因此......早買不但早享受,還省錢哩!!
尤其像 REAL-CABLE 這種超值到爆表的線材,願意賣這麼便宜而沒有像其他線材一樣貴,當然表示其金屬原料佔成本比例一定『更高』,所以金屬原料一漲,保證價格一定得往上跑....... (devil)
我知道很多人都會以為這是音響產品的價格上漲策略,可是別忘了,REAL-CABLE本身一向類似三C廠商,所以一大堆三C線材都有賣;用三C的標準來賣音響線材,才會這麼便宜哩!可見,再不買?保證以後只會更貴!!.... :D :D
當然了,可以賭日後有沒有比 real-cable更高明的廠商,而且願意用3c級的定價策略;老實說我也不敢保證沒有,但是懶得賭了!
好啦我爆一個小料,rendzaw被 real-cable電瘋了後,發奮研究 real-cable線材何以如此好聲?結果還真的被他研究出來,成品還真的有一套!CP值如何?讓消費者自行決定就好了。
從我自己的科學立場:線材的知識一定是科學的,所以rendzaw能破解線材的好聲原理我一點都不驚訝,反而是破解不了的線材廠商才要打屁股!!....(devil) 話說回來,要不是 rendzaw天天被我狂電其音響改裝失敗、播放的唱片是垃圾,大概也不會這麼快就學到如此高強的科學實力了..... :D 也就是說,也許不是線材廠商沒這種實力,而是因為他們對聲音的要求跟我的要求實在相差太多太多了.............
金價看起來快崩盤了吔......
剛剛發現發錯版面了,想想應該在這裡比較適合因此。
pshcho大
以下兩篇是從友站討論的文章中取出來的
http://tw.myblog.yahoo.com/curious-j...v=225&next=186
http://tw.myblog.yahoo.com/curious-j...ev=-1&next=258
文中有說用 假人頭錄音的方式,可以在耳機聆聽時有種非常臨場的感受,
請問這是有加料的錄目嗎?
有假人頭錄音嗎,如下面的水管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fdypqCiUG8
我看了一下連結中的文章,基本上只能同意一半...... ;)
的確 STEREO 錄音有其先天限制,但是要說到兩隻麥克風的錄音無法判斷SOUNDSTAGE的『高度』,那我是絕對無法同意的。以此為例,這些文章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於囿限在純粹自然科學的定義,而忽略了人類知覺能力的無限潛能。先前才讓 bchsieh幫忙找出論文證明人耳可以聽到 192k,但是使用自然科學的直接測試人耳是否能聽到192k一定測不出來,只有使用『心理學方法』,測量一個聲音有沒有加上 192k人耳有無能力『分辨不同』,才能測量出人耳究竟能于能聽到192k。
這也回到了科學哲學。所謂的『正確』從來不是一種自然科學的定義,例如人耳能聽到192k在心理學上當然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但是物理測量就會說:直接聽192k無法偵測啊!所以不是那麼正確......這時爭辯究竟可不可以使用『正確』一詞,其實就是自我設限在自然科學的科學用詞。在我看來,聽覺心理學一定可以找到soundstage上下高低位置的客觀測量指標,只是我懶得去查了;就算沒有人寫,我隨便做一下實驗也一定可以證明,只要需要的研究經費.....懶得花在上面..... (blush)
同意的部份是該文章對於『少麥克風錄音』與『多麥克風錄音』的清晰論證,寫得不錯;但是我看到最後差一點昏倒:又是黑教堂!?天啊!為什麼連這樣子的專業錄音師,都聽不出黑教堂的空間殘響是人工加料的??從hi-fi錄音的角度,黑教堂完全不及格才對吧??至於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那就真的是鬼才知道了。
至於假人頭錄音是否如原文所謂 hi-fi的編碼,我沒有仔細分辨,但是從心理學上是覺得沒有什麼強力的說服力。理由很簡單,因為從聲音振動耳膜,再傳送到耳蝸,每一層的振動反應都與原始頻率不存在線性的一對一對應關係。使用最簡化的說法,假設耳膜之前的空氣傳來一個1k hz的正弦波,耳膜的反應可能是1k+10k,而耳蝸卻是 0.5k+1k+10k。但是在真實的人耳上,從前方而來的1k hz會造成頭骨內各種器官的共振,造成耳膜的反應是 1k+10k+x,耳蝸更是變成 0.5k+1k+10k+x+y+z,所以假人頭錄音之後再從耳道耳機傳出來的聲音,其實最不像是真實世界會透過各種頭內器官共振後的真正真實聲音.... ;)
所以從心理學的立場,最hi-fi的聲音,還是得模擬正常人"頭"前一定距離下的聲音來源,才可以得到最像真實世界的聲音。相對的,耳機固然可以得到物理測量上最像hi-fi的聲音,可惜的是,很可能是心理測量上最不夠 hi-fi的聲音,這是我們常常沒有想到的情況.....;)
P.S. 雖然是舊文,但是內容增加不少哩!
《音響評論》低價卻正確且HI-END的 REAL-CABLE 線材教導我的事 之一:AN7510數位線
我一向強烈反對『道德式』或『說教式』的嫌棄高價器材,那只是一種自命清高且註定保守反動的社會禍害(詳見MY-HIEND電子雜誌第四期)。只要聽得出改善,我們就必需承認高價器材有其道理、值那個錢。除非你真的有能耐,可以科學、客觀地找到把高價器材剁掉的低價器材,否則嫌棄高價器材莫不走向自命清高的反科學或反智行動。真的買不起?不要買就好了嘛!
正是抱持如此科學的態度,才可能從市場廣告或消費者媚俗言論中走出,找到真正超值甚至可以上打十倍以上價格的科學產品。與其他高價線材相比,簡直是超低價的『REAL-CABLE』線材,居然把我自己使用的高價線材剁地體無完膚......這是新天新地唱片行新代理與新販售的線材品牌,其產品的多樣性非常像是普通的三C產品,但是聲音偏偏嚇死人!按此請看新天新地唱片行自己的連結與介紹。
基本上我使用的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種種線材,都是千捶百鍊PK了半天才迎娶入門的真材實料廠牌,更是與身價數倍以上的線材對抗過的超值產品。沒想到一接上 REAL-CABLE 線,當場投降!只能說科學就是科學,找到了真正科學的產品,什麼先見都有被打破的可能。
※ ※ ※
先談只要一條不過三仟元出頭的數位同軸線,你絕對沒有看錯,只要三千元出頭,一公尺長的 AN7510 RCA同軸數位線。
http://www.my-hiend.com/psycho/AN7510.jpg
我原先的 ORTOFON 7N數位線是六仟元級,不見得能K掉五萬元級的高價線,但是也算是聲音正確的線材了。結果與REAL-CABLE一比之下......請注意我的聽感描述,基本上我發現即使是熱愛該品牌的用家甚至老闆自己,描述聲音的用詞都不夠精確。
REAL-CABLE 數位線的特色應該是:與『聲音己經夠正確』的線材相比,它不會多一截超高頻與超低頻,也不見得能量感或暫態變強。在我聆聽後大膽猜測:它是全頻段、全動態地『相位失真減到最低』。
例如說:當小提琴由小聲變大聲,你一定會發現小提琴的形體感會由小變大,左右定位也可能因此有漂移不定的錯亂。避免這種情況只有音響室聲學空間設計夠正確才能保證得到相位失真最低的正確聲音。結果加上這條才幾仟元的數位線,我的天啊!在我的爛音響空間(一般居家的亂七八糟客廳),居然可以極端減低這個問題?可以不必擁有專用音響室了!
這當然是說笑話,專屬音響室與聲學設計是絕對必要的不能亂開玩笑;但是,原來毀掉音響器材聲音特性的元兇,可以不必動到音響室;只要從正確的線材先下手,也能得到相同聽感方向的改善,這實在太過於嚇死人了!尤其是一條才三仟元出頭,我真的敢說:再也沒有更超值的商品了。
先前找到一些萬元級的聲音走向正確之線材,相比之下,不會發現它在頻寬、動態、背景安靜.....有更多改善,這些音響性能大家都一樣強。但是全頻段、全動態地『低相位失真』,意謂著無論大聲或小聲、音色幾乎不改變、定位幾乎不錯亂....至此只能說,音響重播更接近現場演奏了。
從CAT與藍光轉盤的發現,一直證實數位轉盤比DAC更重要太多;結果,現在居然發現數位線也比類比訊號線重要太多。我使用同樣 REAL-CABLE線材,數位線是三仟元級的 AN7510,類比訊號線是一萬兩仟多元的 CHENONCEAU(譯:香儂蒐)。測試的系統是六仟元級的ORTOFON數位線與一萬六仟元級的ORTOFON類比訊號線,結果,非常明確是更換數位線之後的改善幅度最大!相同的例子還發生在我另一套『兩萬元入門音響系統』,使用 REAL-CABLE另一個嚇死人的兩千五百元 NANO DAC附贈的百元級 REAL-CABLE 類比線,硬是把它當成數位線,結果也是讓兩萬元音響系統當場價值加倍......數位端對音響系統的影響力,實在太超過我們的想像了。
※ ※ ※
要小心的是本線材可怕的照妖鏡效果!新天新地那邊有網友分享這個線材造成『背景更寧靜』,我真的想打人,因為用詞嚴重誤導....。所有會造成『背景更寧靜』的線材,都是動態壓縮的後果,也就是加料,再貴也完全不是我的菜。
REAL-CABLE這種超低相位失真的特性下,原始錄音的所有訊號都會變地更清晰,所以:背景躁音會變地更明確,也就是會『吵』,聆聽我在討論區最常提到的『雙鋼琴』試聽檔就清楚了。相對的,加料錄音雖然會更安靜(因為故意壓縮高頻),但是進行加料造成的相位失真聽感,則是一清二楚被暴露出來完全無法修飾。我常常提到的小提琴聲音測試法:PHILIPS與INA之比較,在REAL-CABLE的加持下,PHILIPS的小提琴完全不能聽,INA則是HI-FI錄音。
很多人都覺得INA的鋼琴比PHILIPS小聲對不對?加上 REAL-CABLE後,INA的鋼琴比PHILIPS『大聲』哩!因為相位太準確了,鋼琴的強弱對比更分明,音色的製造更清楚,聽起來會有比較大聲的感覺;相對的,PHILIPS原先聽起來鋼琴比較大聲,在AN7510的照妖鏡下,明確聽出原來是中低頻加料的扭曲聲音,高頻全縮起來了,一點生氣都沒有,感覺反而變小聲。
測試音樂檔如下:
《雙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開始的一小段。首先,右手邊的那台鋼琴先出來,有沒有高音在後而低音在前?再來00:21開始左手邊的鋼琴加入了,聽聽看是不是反過來:高音在前而低音在後?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2p-2.wav
以INA與PHILIPS測試小提琴聲音的正確性:
INA 的錄音正確之葛魯米歐: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201InaGru.wav
PHILIPS 的錄音加料之葛魯米歐: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202PhilipsGru.wav
原先以為要花到七萬元以上才有的線材效果,居然在三仟元的線材上得到完全相同的效果,這也超值地太誇張了!後來在我到處PK頂級超高價數位線的過程,論頻寬或動態超高價線材還是有不少廠牌可以拼過 AN7510;但是如果要比『全頻段、全動態地降低相位失真』,那就至今還沒有找到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線材了!也就是說,這己經超越了科學領域了,首次真正要談人文領域的特殊現象。
※ ※ ※
頻寬與動態是百分之百的科學性能,錢砸下去誰都做得到;科學水準夠高的強者,說不定可以發明比REAL-CABLE更低價的科學性能超高之線材。然而,除非極端高價而且完全不媚俗地染色,否則要在有限成本下專注在『音色的正確性』,這真的需要對音樂的敏感度。因此我的確發現一些線材在特定唱片會比 AN7510正確且好聽,但是跨越各種不同的錄音方式且各種不同樂器組合之正確唱片,亦即要完全正確反映不同樂器音色與不同錄音風貌,那就真的徹底考驗著音響產品對聲音的敏感度。也就說,常用來測試音響的唱片如果只有十幾張,大概無法發現 AN7510真正的實力。
這絕不是音樂的廣度問題,其實無論你聽幾千種音樂,市場上的唱片幾乎只有『一、兩種』錄音方法,不是多軌錄音再混音加料、不然就是少麥克錄音再拼命添加人工殘響。這樣子的唱片再測試個幾千張,還是無法聽出 AN7510的真正實力的。只有使用錄音美學相差非常多的多種唱片,加上性格差異極大的樂器對比,才有辦法察覺『全頻段、全動態地降低相位失真』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試聽檔外,我推薦這張反映前述論證的精彩唱片:SKARBO SK4054的管風琴與鋼琴的二重奏,推薦直接聆聽比較熟悉的法朗克交響變奏曲之改編版。你會發現,需要表現管風琴至少比鋼琴大上五倍的『形體感』,然後聲音充滿著比管風琴大上十倍的『聲音空間』;同時間聽到小小的一台鋼琴,但是聲音一敲下去還是可以迷漫在比管風琴大上十倍的『聲音空間』;只是管風琴像是『面』包圍著鋼琴,而鋼琴如同『錐』一般穿透管風琴的簾幕而出。兩者的精彩對話關係,只有『全頻段、全動態地降低相位失真』才有可能完整享受。
請按此連到SKARBO法國原廠之唱片介紹。 http://www.integralmusic.fr/product.php?id_product=2816
http://www.my-hiend.com/psycho/Fpo.jpg
只是數位線就有全新發現了,再來還有更多呢!
(END)
亂入一下 來接咖啡的話題
新竹有一家 "用心的咖啡" 從烘豆到手沖 保證可以讓你的感覺神經磨得更利
這篇文章打算發表在第五期MY-HIEND電子雜誌,不過其中內容是目前音樂與音響最重要的發現,所以先把預告片(內容大綱)貼出來,詳細內容當然請等第五期電子雜誌....:D :D
從進階級的音響重播體會古典音樂與唱片錄音的『音質』
附件 22258引用:
要談論『像不像真實樂器的發聲特性?』,前述的唱片沒有一張比得上 FY/SOLSTICE 的 Tosi演奏錄音,也因此無從客觀談論質感。現在把『音質水準』獨立出來,才正確地發現有另一派錄音方式,稍微犧牲一點『HI-FI水準』,卻可以達到極緻的『音質水準』。這種音質水準絕對不能說成好聽或難聽,要說好聽,就會被 Cascavelle VEL 3115所揭示的『音質不平衡』現象所騙了,當然永遠無法達到Ricercar RIC272的極緻水準。所以我現在客觀評鑑音響系統是否擁有真正的『音質水準』的方法,就是使用這四套唱片:
一、先以 Cascavelle VEL 3115 與 Ricercar RIC272 比較,看看能不能極度顯明兩者的音質水準差距?
二、再以 AEON AECD1095 檢驗大提琴與鋼琴的音質水準是否足夠?能不能正確辨認鋼琴三重奏的錄音其音質水準下降一大截?
三、最後拿出 Fuga Libera FUG529,先看看 D.956 的音質水準是否成功?再看看琶音琴奏鳴曲有沒有『錯誤的美化效果』?
Cascavelle VEL 3115
Quatuor Sine Nomine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CAS.wav
附件 22259
Ricercar RIC272
Quatuor Terpsycordes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RIC.wav
附件 22260
AEON AECD1095
Marc Coppey cello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AEON1.wav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AEON2.wav
附件 22261
Fuga Libera FUG529
Nicolas Deletaille (arpeggione & cello) & Paul Badura-Skoda, (fortepiano)
Rosamonde Quartet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FL1.wav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FL2.wav
加上試聽檔,在還沒有看到原始文章的細描述前,大家要不要試試看有沒有聽到我說的現象?..... ;)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CAS.wav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RIC.wav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AEON1.wav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AEON2.wav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FL1.wav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FL2.wav
MY-HIEND 電子雜誌第六期之 psycho專文,部份劇透....(giggle)(giggle)
三歲小孩與《幻想曲》的音樂奇遇
其實這文章就是《音樂分立》兩歲小孩『對聲音尊敬』的啟示 之三,先前的文章分別為:
一歲半小孩欣賞音樂與音響的有趣影片分享(完整文章)
一歲半的小孩子就聽得懂 HI-FI 音響了!(my-hiend網站上的討論)
《音樂分立》兩歲小孩『對聲音尊敬』的啟示
《音樂分立》兩歲小孩『對聲音尊敬』的啟示 之二《春之祭》(完整文章)
兩歲小孩『對聲音尊敬』的啟示 之二(my-hiend網站上的討論)
........................
.........................
.......................
運氣非常好,《胡桃鉗》組曲與《田園》交響曲我都有演錄雙絕的極緻唱片,都是ZZT 唱片公司Jos van Immerseel 指揮Anima Eterna Brugge樂團的版本。他們的演錄水準我己經花了無數文字強烈推薦,自己更是無論曲目是否喜歡,反正見一張買一張,可見其演錄水準是何等令人瘋狂地痴戀。然而在此並不需要描述他們的好,讓三歲小孩直接告訴我們就知道了。
讓小鬼熱愛看《幻想曲》中的《胡桃鉗》組曲約一個月,正當他還是滿口:『要看精靈!~~~』的情況下,我使用新竹的百萬音響系統播放這張《胡桃鉗》唱片:
http://www.stsd99.com/music/zzt2030102.jpg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2030102 / 試聽一 / 試聽二
柴可夫斯基 / 第四號交響曲、胡桃鉗組曲
可惜我沒有把小孩子的行為反應完整錄製下來!!所有質疑『音樂喜好是相對的』的意見都真該好好面對三歲小孩的誠實心靈。這小鬼聽到《糖梅仙子之舞》之後,明明速度與節奏感都變了,但是第一次聽到演錄雙絕的音樂,不再是1940的演錄俱差的音樂;三歲小孩面露疑惑,安安靜靜站著把音樂聽完,一邊看著爸爸彷彿在問:為什麼音樂本身這麼好聽?
附件 22920
附件 22921
Jos van Immerseel 指揮Anima Eterna Brugge樂團的版本崇尚的是回歸作曲家的『原始聲音』,所以每個聲部都是一清二楚的;聽到《阿拉伯之舞》的『嘶~~~~』、『嘶~~~~』;三歲小鬼清清楚楚聽到不再是一聲長長持續的沙鈴聲,而是一長五短的鈴鼓聲。這不是肯達雞??但是,這麼好聽的『原始聲音』之下,三歲小鬼面露疑惑地『嘶~~~~』了幾次,最後改成『嘶~~~~嘶嘶嘶嘶嘶』來因應全新的聲音體驗;從此,他不再『嘶~~~~』了,改成『嘶~~~~嘶嘶嘶嘶嘶』;並且為了呈現這是全新的聲音,所以改用鼻子吸氣聲來表現這個特殊音色。
到了《蘆笛之舞》,後半段被截掉的音樂第一次聽到;三歲小孩先是怔了一下,隨及說『白花又重新掉下去了!~~』然後繼續隨著音樂搖頭晃腦。其實這首音樂以中段最為精彩,但是在幻想曲裡的編劇與演奏把它弱化到聽不出來。等到聽到演錄這麼超絕的音樂,不必任何解釋,三歲小孩就會面露笑容、開開心心地聽著這段好音樂了。
最精緻的《花之圓舞曲》上陣,原先小鬼在幻想曲中聽到後半段己經不耐煩了,必需用影像與說故事才能誘發興趣;然而在這張演錄俱佳的唱片中,即使被刪節的段落通通回復而變得更冗長,但是三歲小孩一點都不煩,因為本身就很好聽的聲音是不需要任何誘發興趣的手段的。聽到《幻想曲》裡的音樂會不耐煩,聽到本唱片加長好幾分鐘的音樂卻不會,原始聲音帶給人類的先天愉悅就是這麼地純粹。
種種的現象觀察,都發現這個三歲小孩絕對不是根據『最熟悉的音樂演奏』來決定一首音樂的喜好,甚至不需要任何誘發興趣的手段,只要給他最完整的原始聲音,他就會回應最認真專注的聆樂行為。從此,我再也不需要依賴《幻想曲》了;當小孩吵著要看『駝鳥跳舞』、要看『精靈』時,只要一播放這張唱片,馬上安靜下來聽完全曲;而且,不必百萬音響,就算是到了中壢只有兩萬元音響的情況下,因為同屬於『正確音響』的方向,播放效果當然得到三歲小鬼的認可!一樣可以完全不想玩IPAD、看電視的情況下,把欣賞音樂當成有趣的休閒活動。
........................
.........................
.......................
三歲小孩隨著《卡門》幻想曲而跳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Z2Zd2zWnl0
三歲小孩隨著《卡門》幻想曲第二曲中段而跳舞,演奏版本為 SOLSTICE SOCD208,Diego Tosi 的精彩小提琴獨奏。
透過台灣淘寶直接向中國商家購買了樂之邦 N99A 純數位擴大機,得到有趣的結果,又是一個映證我所謂『加料的錯誤聲音』之利器!....(angel)
我連運費只花了 960人民幣,這麼便宜的音響產品可以說是我僅見最高CP值的產品,與 REAL-CABLE 的 NANO DAC並列世界第一,可惜NANO DAC不能接受 MULINK,N99A不能接受同軸數位,無法玩更多比較....(giggle)
(以上字句修改是為了避免讀者誤解後文)
純數位擴大機,顧名思義,就是把 USB DDC 或 數位轉盤 送出來的數位資料,直接透過數位轉換與放大,而從喇叭發聲。也就是說,以數位播放而論,它比傳統音響先 DAC 再類比放大,省下一個轉換(這算是比喻,先不談真正的科學原理),因此邏輯上是最低失真的數位播放,我早就想試了。拖到現在才試,一試之下直接中獎!
才4000元的擴大機,對細節的挖掘,只怕數十萬元的擴大機都要小心,純數位擴大機一定是正確的方同與道路!現在問題就在於只有4000元,所以無法使用頂極材料,聲音的品質不見得贏得了五萬元級的傳統擴大機。但是以我一向最重視的『正確性』來說,尤其是完全不管音質只管正確性的音響立場,那麼這個4000元簡直是無敵的。
U80V筆電(這個不算錢)+JPLAY(三仟元)+03 USD(五仟元)+N99A(四仟元)+rendzaw八仟元喇叭,兩萬元的音響系統己經可以輕鬆享受我所謂的『正確錄音』與『音色的藝術』了。
有趣的是:那麼傳統的dac要何去何從?
其實,dac如果不好,不如不要;不要的後果就是只好尋求 n99a 這種純數位擴大機。什麼是好的dac、也就是未加料、聲音正確的dac呢?目前cp值最誇張的就是只要新台幣兩仟五百元的 real-cable nano dac。ok,你會問我:憑什麼說它最正確?ok,我有自然科學等級的操作型定義出現了。
樂之邦 N99A 可以接受類比輸入,以內建 ADC 轉成數位訊號再走進行數位放大。也就是說,假設一台DAC是『正確的DAC』,當然表示它在 AD/DA多次的轉換過程是損失最少的。也就是說,經過DAC的聲音,應該與直接走MULINK幾乎相同,那就可以確定這台1DAC真的是自然科學等級的『聲音正確』之DAC。
我只有在中壢的兩萬元級音響測試:4500元的 LEMING DAC,兩萬元的樂之邦MD30 <== 我早就說它有加料,你看,經過DAC的聲音<<<<< mulink,猜中了!
而經過 real-cable nano dac 與 mulink的聲音相比,大體走向完全一樣!只有質感略有差異,合理猜想是dac前後都用到 real-cable線、而 mulink只能使用原廠便宜線,結果質感反而是走 dac >> mulink。
很多人都說什麼數位擴大機有數位聲、冷硬......他們到底是不懂什麼叫『正確的聲音』?還是唱片的錄音水準被數位擴大機暴露缺陷而不自知啊?
所以我不敢說 N99A 是極緻的,因為四仟元新台幣等級的三C產品,不可能使用多高級的材料;想想 03 USD只是 USB DDC 就跟 N99A 一樣貴,就可以知道 N99A 有多麼 COST DOWN了。正因為如此,所以類比路徑使用極緻的DAC(就是兩仟五百元的 NANO DAC),那麼 MULINK 就失去優勢。因此可以猜想,如果推出更高等級的純數位擴大機,應該可以讓 mulink 明確贏過走 nano dac,這會是我下一步要測試純數位擴大機的重要判準。
對岸中國數碼多網站評論這台擴大機時,認為類比端完全比不上MULINK,那是因為他們使用了樂之邦的MD11;樂之邦的DAC沒有像USB DDC那麼極緻,我用的是比MD11貴兩倍的MD30,一聽就知道走向加料;就算從 03 USD 到 MD30 走最頂級的 MULINK,只要經過 DAC 聲音的正確性就被打了折,然後就會遠遠輸給 N99A 的 MULINK 純數位輸入。所以問題從來都不是發生在純數位還是多一層dac還是多了香爐、少了香爐,一切都是音響器材有沒有加料;有加料,就無法預測了;無加料,才能正確預測。
只可惜,猜想這種純數位擴大機應該在市場上很不討好,它會是『殺唱片』、『殺音響』的利器;你看,它可以明確證明兩萬元自家的 md30遠遠遠遠輸給兩仟五百元的 nano dac;而我使用小提琴測試,第一次在我的兩萬元音響聽到 philips 的小提琴聲音是麼扭曲、扁平的。這麼可怕的『殺唱片』、『殺音響』的利器,要嘛從此改變音響圈的聲音觀念,不然就是被忽略了。
不過我一點都不推薦大家買這台,它的 mulink 相容問題搞死我!而且看原廠網站就知道有問題的人一堆;等到驅動程式的問題解決了,再來瘋狂推薦它.....(blush)
p.s. 時間不多沒有詳細交待我怎麼成功由mulink發聲的血淚史,分明是要整電腦高手的!目前只能簡單說:
1、一定要使用樂之邦 2.4.1.1 新版驅動程式!!!!
2、win7 會有不可預期err,一定要用 win8。
3、jplay 無法使用 asio,只能用 ks,所以buffer也要設2或4以上。
4、foobar2000 到是完全正常?可見jplay在系統層面有多麼低階了。
(end)
現在新竹家中使用七十萬元級的音響系統,把十多萬的擴大機換成這台純數位擴大機,結果..........
..................
....................
N99A當然輸!....(giggle) 我專門找聲音正確的音響器材,才不大可能被這種科學新知打敗的;目前唯一失敗的一次只有從CD轉盤到數位播放而己.....(blush)
其實 N99A 雖然輸,但是『聲音的正確性』完全追得上我的原始系統,只質感悽慘、能量不足而己。這不能怪純數位擴大機的科學原理,只能說四仟元太便宜了能力有限。但是,老實說,就算是七十萬的系統,這台四仟元也不會太差,非常能聽!當然線材一定要夠正確,我電源線用了 REAL-CABLE的香波,比 N99A 貴四倍以上.... (blush)
最有趣的是 DAC 與純數位輸入之比較。前文說了,2500元的 REAL-CABLE NANO DAC會被我瘋狂推薦,是由它類比輸入 N99A 居然略贏 純數位 MULINK 輸入。那麼我這套七十萬元系統的 rendzaw製 ESS9018 DAC 會如何呢?
其實早就知道了,當然是 rendzaw製 ESS9018 DAC 狂勝 純數位輸入!
可能因為我無意間找到的『聲音正確性』是相當客觀的物理指標,所以如果說 NANO DAC 的聲音正確性是9,那麼 rendzaw製 ESS9018 DAC 也一樣是 9;只是其他音響要素:質感、聲音舞台、能量感....全都贏一大截。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 NANO DAC 前後都是頂級 REAL-CABLE線材,而 rendzaw製 ESS9018 DAC 前後都是普通線材,那麼 NANO DAC 將會憑著線材補強了音響性能而反敗為勝。
線材真的是『器材』而不是附件或調音,絕對不能有任何染色否則整套音響系統再貴,都會死在最弱的一環。
因此與 NANO DAC的聲音正確性同級,音響性能卻高一大截的 rendzaw製 ESS9018 DAC,當然狂勝 N99A 的純數位輸入了。
有趣的是,只要DAC與線材是正確的,那麼理論上最正確的純數位放大,居然明確狂敗給類比輸入這種多了 AD-DA 多了 N 個香爐的『笨』方法。可見數位訊號本身有多麼難控制了!它如果只是簡單的010101,怎麼可能出現如此離譜的情況?當初我就猜測,把 192K WAV數位轉換成 44.1,極可能會遠輸給 192K DA 再 AD 成 44.1,正因為我模模糊糊如道數位訊號跟類比訊號一樣極不可靠、變數一堆!
至於背後的理論猜想.....等我慢慢想...... (blush)(blush)(giggle)
真糟糕,我最近真的是忙到沒時間接電話,也沒有時間回文章,結果通通忘了個一乾二淨!.... (blush)(blush)
我所謂的挑片率高有兩個意思,第一是指 cd 會讀不到,請注意,很多dvd/cd/bd為了強化爛燒錄片的讀取能力,反而會造成『好的cd片』讀不到!!其原理好像是讀取光束過強之故....我也不知道。
第二是指如果 dvd 是 pal格式就不能讀了!
我那句互衝造成你嚴重看不懂後文了吧?......(giggle)(blush)我要把原文修改了!
我所謂互衝是說,N99A 最好的輸入方式是 MULINK,可惜 NANO DAC沒有此功能,所以叫做互衝。但是!因為 NANO DAC的 DAC性能太高了,結果造成從 N99A 的類比端輸入,居然明確贏過 N99A 理論上最強大的 MULINK。
簡而言之,如果你要買 NANO DAC + MULINK,只要再花個600元(?不確定)買下新天新地論壇推薦的 明緯MES30A-1P1J 醫療級交換式電源,而且務必要使用 NANO DAC附贈的 REAL-CABLE類比線。OK!你就可以從此把 N99A 的 MULINK界面忘了個一乾二淨!而且後端喇叭的等級越高,這個差距更是明顯。
不過請務必記住,我推薦的音響硬體一定都是專門針對殺音響現象與分辨錄音好壞而設的喔!....(angel)
Psycho大真是太感謝您了!我目前想從耳機跳喇叭系統,無奈預算全丢在PEL Quattro上了,只好四處找尋便宜的擴大機,我的訊源是藍光E5300+Nano DAC+電供,只差擴大機了,在新天新地買了五百張CD後終於想擺脫耳機和電腦喇叭,在山窮水盡的情況下能用五千元搞定這個問題真是太棒了!謝謝!
古典音樂越聽越多之後,很快的就養成挑剔的耳朵;沒有像樣的演奏實力、再怎麼被宣稱是大師的,都逃不掉耳朵的驗收。等到有了小孩子之後,更發現只要從小給予正確的聲音,小孩子的耳朵就會變得跟我一樣挑剔。說不定從人耳的本質來說,挑剔才是正常的。
當然了,能成為演奏家一定有起碼的實力,問題是:台灣一年也訓練出幾百個鋼琴演奏家,憑什麼他們就不是大師?聽得出差別嗎?一切都是有沒有『分辨力』的問題;有,就可以找到真正的大師;沒有,只好............
今天特地受邀到台北教育大學參加一場主要為基督徒的鋼琴演奏會,因為宗教色彩強烈、我又不認識演奏家,所以不敢上來推薦給大家去欣賞;結果今天聽完後,走寶了!貨真價實的史坦威鋼琴之世界頂尖演奏家,完全通過我挑剔到極點的耳朵;沒有推薦給大家,真是太對不起大家了!!
這位在台灣的唱片市場似無名氣的鋼琴家是 Sandra Wright Shen,台灣出生歸化美國的台美混血兒,2012年5月得到法國國際鋼琴大賽首獎,看到這個我就敢賭了.....(giggle)
演奏的曲目是:
有趣的是,這種頂級演奏家一樣有熱身的問題;一開始馬斯康尼的鄉村騎士第二間奏曲實在普普,第二首巴哈 BWV.147 也真的普普。引用:
馬斯康尼 鄉村騎士第二間奏曲- 鋼琴曲
Pietro Mascagni- Mugnone: Cac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 – Piano Transcription
巴哈 耶穌,人類心靈的滿足 BWV147
J.S.Bach -Hess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From Cantata No. 147, piano transcription
莫札特 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570
W.A. Mozart Piano Sonata No.17 in B-Flat Major, KV.570
第一樂章:快板 Allegro
第二樂章:慢板 Adagio
第三樂章:稍快板 Allegretto
貝多芬 E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109
Beethoven Sonata No. 30 in E major, Op.109
第三樂章:表情豐富的非常如歌的行板 Andante molto cantabile ed espressivo
蕭邦 F小調第四號敘事曲作品52
Chopin Ballade No. 4 in F minor, op52
李斯特 艾斯特莊園的噴泉
Franz Liszt Les jeux d’eaux à la Villa d’Este
(The Foundtains of the Villa d’Este)
到了第三首莫札特 K.570,其實這是我心目中藝術水準最高的莫札特作品之一,很好奇選了相同曲目的鋼琴家是否與我契合.....第一樂章也是還沒熱身完畢,但是到了第二樂章,這可說是莫札特藝術心靈境界最高的樂章之一,突然間,熱身完畢!鋼琴的音色開始綿延不絕,弱奏與轉折的流暢性天衣無縫;全曲演奏完畢後,我忍不住用力鼓掌!
再來貝多芬 No.30只演奏第三樂章,真是幸好熱身成功了!這首音樂的演奏技巧偏高,而且最難表現的可能是倒數第二段變奏的賦格曲式;若不能把每個旋律線標示清楚,會難以聽出其賦格曲式的層層推疊效果。在這裡我一直注意著 Sandra Wright Shen的腳踏板之運用,可惜我坐的位置被史坦威鋼琴擋到看不見『手指』的動作;只憑聽感而論,她的音色營造效果非常完善,讓貝多芬複雜的對位旋律一清二楚的呈現;以此為基礎,再自行把優美的旋律線『詮釋』成主觀的心靈感動。這是非常感人的成功演奏。
相對的,雖然再來的蕭邦與李斯特因為完美的超技炫麗呈現,得到更大的掌聲;不過,我私心還是比較偏好 K.570第二樂章與 NO.30的第三樂章。蕭邦與李斯特這兩曲的快速踩踏腳踏板產生的音響效果精彩無比,有空再來好好的分析其效果。
Sandra Wright Shen不是我偏心的法派鋼琴家,卻是頂級的鋼琴家,遠比唱片市場上的鋼琴家強之太多太多了。再次證明了頂級的演奏家真的很多,只是真的只能靠耳朵去挑出來;等到挑出正確的演奏家又聆聽到現場的演奏,喔!~~~擁有耳朵真是太幸福了!
日後可能會與這種頂級演奏家合作,進行古典音樂欣賞的推廣,到時再請大家來映證看看我說的對不對。。。。(angel)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