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展後,再一次看了psycho大大《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長篇連載)》討論串,其中psycho大大不少觀點我認為在這次展中也得到了驗證。
不少發燒友參觀完都抱怨不少天價的器材怎麼沒有他們所期望的天籟之聲?我個人認為,除了大部分的器材太新還沒run開,普遍都有“緊”與“幹”的感覺。但我感覺這次大部分的代理已是用心調整,尤其是大動態和解析力是一般器材望塵莫及的,基本上反映了器材本身的特性,以下幾點則如psycho大大所講:
1、在現代音響中、以不失音質的情況下追求最大的音場美。
“『傳統音響』的特色是音質之美,走向現代音響後,它開始轉化成音效、音場與頻寬的追求;如果走向末流,就會變成聽不下去的音效發燒片。假若音響系統應給人深度的聲音感動,那麼傳統音響給人深刻的音質美感動,恰好足以對比現代音響給人音場空間的深刻感動。換句話說,一種人文式的音響觀,恰好是在傳統音響中、以不失音場的情況下追求最大的音質美,而在現代音響中、以不失音質的情況下追求最大的音場美。”這個在整個音展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2、音場正確,音響調整就正確了
從大部分的演示可以感覺到音場調整是正確的,好的碟演示效果極佳,但也正因為它正確,很容易把部分演示碟錄音後制不好問題暴露無遺。尤其現在流行的“慧星式”的錄音,可以輕易聽出不自然的音場。經過這些天價器材被無限放大後,好聽變成難聽。同樣的CD在不同級別的器材上的表現則是完成不同的。
3、與其說它如何『美聲』,不說它是如何『準確』
現在的天價器材,越來越注重“準確”,這也是這些天價器材演示時不太討好其中一部分發燒友的原因之一。
“所謂的『好聽』,是指唱片的錄音本身可以正確捕捉聲音的各種特性,從而彰顯演奏技術的特色與發聲樂器的特性;然後,音響系統如果正確無誤地表現出這種特性,就叫做『好聽』。
所謂的『難聽』,是指音響系統可以正確呈現出多數唱片的錄音是有缺陷的,多數唱片的演奏水準是有缺陷的,從而發現無論演奏或者錄音都有極大的藝術水準差距。因此,彰顯出『難聽』,反而是音樂鑒賞或音響調整成功的特色。”
“音響系統也如此,放什麼唱片都好聽,只是把唱片的訊息量減低,再加以修飾美化而得到美聲的效果。當成背景音樂非常不錯,當成音樂欣賞就糟糕了。”
4、動態不壓縮
高頻動態比較容易實現,但低頻的動態不壓縮是極高難度的音響要求,尤其是要獲得『極低頻的擴散效果』,真的是無法省錢的進階要求。今次看到這些天價器材在這方面做了不少改進,效果也相當明顯,但總體平衡度還是不好,兩頭高中間低。正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正如psycho大大所言“對於音響玩家而言,這更是困難的問題。如果音響的目的是在於獲得如臨現場的快感,壓縮動態就註定了與真實聽感徹底脫節;如果音響的目的是在於得到豐富的音樂旨趣,壓縮動態更是直接導致無法清楚分辨音樂中的訊息。如果期待音響科學有助於音樂藝術的傳達,這種重視『動態不壓縮』的音質要求,將成為音響玩家的巨大挑戰。”
高價本身一點都沒有過錯,有錯的是高價又沒有任何效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