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剛好比中價位高一點點, <== 這句話才不道德!...:D :D
這『一點點』都可以讓我超速被抓到一百次以上了....:P :P
可列印查看
大花陳是一個常常故意假裝很愛錢(為了故意逗特定人士的)的超高水準音樂欣賞家,雖然我與他在LP與CD的觀點會很不同,但是我很喜歡找他聊音樂,有EMI FRANCE的 LP 更是看到一張買一張...:D
而你上面說的這一段話嘛.....看看要用什麼代價讓我不找他告密囉(開玩笑的)...:P
說到富蘭梭瓦我就有興趣了,他是我對於鋼琴演奏之法國學派的啟蒙者,而且是法國學派中比較喜歡主觀詮釋(情感較浪漫)的一份子。相同的演奏家,NAT、梅耶....LP都很可怕地『貴』!另一個大師是現存的海德席克,也是活著的鋼琴家中最偉大的一位了。
(多謝 EMI 出了個梅耶的CD大全集)
而蕾菲布雖然是富蘭梭瓦的老師,卻是非常理性主義的,跟瑪格麗特隆同一派;這一派,較難入門;但是一入門後,真的會把鋼琴當成最好的交響樂團與最合諧的室內樂團了....:D
其實 FY/SOLSTICE 的 LP 也有被遺忘的超便宜片子,看到沒?FY/SOLSTICE 的巴黎聖母院LP 唱片,一張才199!
http://he.cycu.edu.tw/psycho/chung/fylp01.jpg
http://he.cycu.edu.tw/psycho/chung/fylp02.jpg
雖然片況不算頂級,但是前文所述之巴黎聖母院的『神聖空間』感通通跑出來了,足以辨識到正確錄音在 LP 系統的藝術表現。
只可惜這些藝術級錄音師皆有臭脾氣,他們自認為要表現他們的錄音藝術,CD比LP更佳,所以他們都不肯發行LP,因此要買蕾菲布LP的愛樂者只好貴死人...(sweat) (sweat)
唉,丟人歐, 拉威爾竟打成德布西, 見孝見孝. 大概阿勞的Final Session 德布西CD聽多失神了!!
拉威爾這G大調鋼琴協奏曲在必聽名盤中, 富蘭梭瓦和米開郎傑里的版本算是基本盤了, 小弟倒是想找瑪格麗特隆的首演版本作比較.再來會聽的大概就是我们的阿格麗西阿姨了.
富蘭梭瓦大概沒學到蕾菲布之理性主義才酒精中毒而早逝吧. 他的EMI France Dowel Spine FSAX LP不比SAX B/S差, 但價格便宜多了, 富蘭梭瓦SAX B/S及EMI France LP全收完要花10幾萬吧. 目前LP只有2張解饞, 剩下的只好用老德版CD來安慰自已.
psycho兄您真是神耳阿, 可以聽出那麼多細節,原來大花陳那張蕾菲布LP被您收走了, 恭喜, 那天小弟向您取經朝聖一下. 不過, 您另外那張FY LP的出處可和小弟常逛尋寶的店s一樣歐, 看來尋寶的行家很多阿! 我找到過33CX之季雪金貝多芬奏鳴曲, Kogan&Milstein之柴小及孟小 (EMI CFP版啦但比Angel Quality好多了) , 我對HiFi的要求一定要順耳, 有時我愛Mono錄音更勝很多HiFi但不順耳現代Stereo錄音(為了增加細節而調高Gain, 為了制造殘響而加料Reverb & Delay), 很多MONO真空管錄音的聲音密度是很棒的, 在CD無再版或轉錄品質不佳情形下,LP便成了唯一選擇.
印象中法國人對聲音的品位很好, Proprius 及HM 的LP錄音都很自然很棒, 以自然順耳而言, 我是LP的擁護者(大花陳害的). 他不曉得今天耳朵會不會很癢, 一直損他, 下午時他還來電call單呢!
我的CD與LP訊源都是十萬元以下,所以論『訊號的正確性』當然LP一定輸給CD。因此以這張蕾菲布的唱片來說,整體來說,當然是CD的資訊比 LP 多了。
小弟的倒是感覺十萬元以下之CD絕對與調整良好的十萬元以下LP沒拼. 那天來A/B test 一下:)
很多東東都想跟 michaelwmwang 兄討論,但是太多了,慢慢再來....:D
先說瑪格麗特隆的首演版本,嘿嘿,請聽 CD...:D :D 因為,就算你有那張 SP,全世界可能只有一個高手 P.Morin 懂得如何正確播放它來製造出最大的訊息量;他轉錄後又不肯出 LP,只好聽CD....(blush) (blush)
在他的轉錄之下,CASCAVELLE 的 瑪格麗特隆全集:
http://he.cycu.edu.tw/rwind/vel3.jpg
介紹請參考: http://store.pchome.com.tw/classical.../M00648328.htm
在我的 PEL KANTOR 中,完整聽到交響樂團的每隻樂器之演奏水準與鋼琴的各種音色表現能力。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之錄音較差,如果是丹第的《法國山歌》交響曲(實則鋼琴協奏曲),完全是『音響效果』可比現代錄音的可怕唱片。如果是錄音更好的貝多芬第三、第五鋼琴協奏曲,配合天下一流的樂團與指揮,基本上是我個人認為客觀上『演奏地最正確』的貝多芬....:D :D
當然了,MONO 的先天缺陷是一定存在的。但只要音響系統的深度層次好、動態完整高,那麼正確轉錄 MONO 聽起來實在是很『爽』...:D :D
那何謂『錯誤轉錄』呢?最經典的錯誤MONO轉錄,就是 EMI REFERENCE 系列的歷史錄音,尤其是福特萬格勒的貝多芬.....等到第一版售價驚人時,我就要把我手上的這系列通通賣掉換錢...:o :o
那何謂『錯誤轉錄』呢?最經典的錯誤MONO轉錄,就是 EMI REFERENCE 系列的歷史錄音,尤其是福特萬格勒的貝多芬.....等到第一版售價驚人時,我就要把我手上的這系列通通賣掉換錢...:o :o[/quote]
哇, 嚇到了, 福特萬格勒的貝多芬交響曲EMI Reference第一版我都有耶, 但都沒聽, 收來好玩. 轉錄錯誤方向為何? MONO的話奏鳴曲及獨奏聽的較多,協奏曲也還OK, 交響曲就少聽了.
BTW, EMI 早版福特萬格勒貝多芬有些是Switzland壓的, 要小心保存, 很容易受潮peeling ( 我有3張Switzland壓的已快掛了). W.Germany壓的品質很好,UK壓的觀察中. Fyi.
這可能就是不當的(錯誤的)mono轉錄造成的....(blush) 我『愛聽』的 mono唱片,反而多數是管弦樂與交響樂;因為美好的管弦樂團,越往1920年代越可怕!更早前的就不知道了,因為聽不到足以證明其偉 大的優質錄音。
相對的,獨奏或鋼琴,老一輩的不見得一定比晚輩強;其實就演奏技術來說,越年輕的越強...:P 只是,要努力尋找真材實料的演奏家,而不是跨國唱片公司吹捧的無能明星演奏家,這真的需要很傷腦筋。
但是,一定找得出來。我曾經在公開場合接受幑底的盲目測試,二十幾張舒伯特d.934小提琴幻想曲之不同唱片,一一指認出該演奏者的演奏優點與缺失。老的不一定好,新的也不見得差。若談到詮釋與音樂心靈,新的也不見得差...:)
剛看了一下,5/7 與 9 是瑞士,1/3 2/4 是 uk,6/8 是德國,真是聯合國了...(blush) 至於那個壓版好我到是不知道,轉錄太差實在不合我的口味,我現在都是聽『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長篇連載) 』討論串裡提到的 Archipel、Archipel 之轉錄,請參考: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2365456.html
[quote=psycho;9946]很多東東都想跟 michaelwmwang 兄討論,但是太多了,慢慢再來....:D
先說瑪格麗特隆的首演版本,嘿嘿,請聽 CD...:D :D 因為,就算你有那張 SP,全世界可能只有一個高手 P.Morin 懂得如何正確播放它來製造出最大的訊息量;他轉錄後又不肯出 LP,只好聽CD....(blush) (blush)
在他的轉錄之下,CASCAVELLE 的 瑪格麗特隆全集:
http://he.cycu.edu.tw/rwind/vel3.jpg
介紹請參考: http://store.pchome.com.tw/classical.../M00648328.htm
在我的 PEL KANTOR 中,完整聽到交響樂團的每隻樂器之演奏水準與鋼琴的各種音色表現能力。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之錄音較差,如果是丹第的《法國山歌》交響曲(實則鋼琴協奏曲),完全是『音響效果』可比現代錄音的可怕唱片。如果是錄音更好的貝多芬第三、第五鋼琴協奏曲,配合天下一流的樂團與指揮,基本上是我個人認為客觀上『演奏地最正確』的貝多芬....:D :D
在psycho兄的建議下, 小弟一回國便到新天新地把它從架上買回來, 但感冒了,有空在好好聽, 但查一下資料以前Peral ( CD9927)好像有發過瑪格麗特隆的首演版本,跟此版同一版本嗎?
BTW, 新天新地賣的軟硬體真的都強,自認為系統花了50萬以上的都應去用同軟體比較一下確認自己有沒有花冤旺錢.
此次老版推薦Cassiopee (Eric Heidsieck,Pietro GALLI ) TIMPANI, & Fuga Libera (海琳克姊妹)的CD也順便買了,以前孤漏寡文沒聽過,老版一放Demo馬上愛上其錄音演譯, 聽起來都是在音樂廳取其自然殘響錄的, 無錄音室的人工加料, 高低頻均自然延伸, 看了介紹發現是雙Mic錄音, 沒有被咪過的人工加料, 現場也放了高雄音響大展測試片作A/B Test,馬上被KO, 聽起來只有中頻,上下段都被Cut了, 軟體的影響很大. 法比廠的錄音真棒!
問倒我了,我不知道耶!(blush) (blush)
看起來更多人會心癢了!....錄音真的決定一切....:D :D
Cassiopee 我不敢推薦,理由是原廠那個老大太過於聖俗二分,堅持極高的價位來面對偉大的藝術,所以這些唱片不只貴(500還是550?),而且播放時間常常很短....(sweat)(sweat)
當然,如果瘋狂熱愛其中的演奏家與錄音,只好狠狠一咬牙,20幾張通通包下來....:D :D
除了海德席克是日本人的瘋狂偶像、GALLI 是新天新地一幫人的偶像外,我還要再推一張『大鍵琴』:
郭德寶變奏曲本來就是為了大鍵琴而作,但是能清楚利用大鍵琴表現它的線條與音色之綜合藝術,只有這個版本:
http://musique.fnac.com/a376123/Jean...CD-album?PID=2
http://multimedia.fnac.com/multimedi...8729690786.gif
郭德寶變奏曲最有名的是顧爾德版,他當然有其價值。但是從客觀的『音』之立場,顧爾德與托斯卡尼尼非常類似,都是把『平行出現的多聲部線條結構』,轉化成『序列式的依次出現』。所以在聽感上雖然會感受到『每個聲部都很清晰』,但是因為是序列式的,所以無法感受到『平行出現時』聲部合起來的音色感動。
這個版本不只是線條結構完美地平行展現,而且,了解大 琴發聲原理的人,一定會被嚇死。因為大鍵琴靠撥弦發聲,無法控制音量大小 ,當然也難以控制音色,所以才會有兩層、三層鍵盤,並且利用不同音栓來決定現在彈奏的音量與音色;這樣子當然是很機械的,也造成我們普遍覺得大鍵琴版的郭德寶實在是『吵死人』!
這正是大鍵琴被鋼琴淘汱的主因。
而 Aimee Van De Wiele 這位偉大的大鍵琴高手,我完全不知道他是怎麼彈的,可以利用大鍵琴製造出十幾種不同的音色,還可以製造漸強漸弱的音量變化,完全不知道這些違反大鍵琴發聲原理的效果是怎麼彈出來的!:O :O
於是,一台遠比鋼琴還有更複雜的音色變化、更誇張的強對比、更豐富的情感表達,最後是最完整的多聲部平行的線條結構。再也沒有這麼正確的一個版本了!:D :D
所以 Wiele 的 cd,我是見一張買一張....:P
他在 EMI FRANCE 還有一張浦朗克的大鍵琴協奏曲,一樣是超級經典,錄音也是發燒,我正是從這張唱片知道他的偉大,以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