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音响系统是能出非常好的好聲,很多人都說音響出來的音不好,大概還有一段長路要經歷。
可列印查看
現場:年輕時愛玩Band十几歲小毛頭抱個吉他愛唱西洋歌,This magic moment 、Black is Black、驕傲的瑪莉、等---。那時那有殘響迴音器就找空房:殘響多也有迴音,哈哈有了 室內体育球場更捧迴音更強,現場:迴音、殘響。另教堂迴音更強[音從天降]。今大的演出場擴散反射定要作足,一聽都是一整面的音:主音加上擴散反射音[不知如何形容],這是我在下對現場的聽覺感受。太多反射音
原本我以為你是聽到錄音(音響)效果,現在我確定你是聽到演奏技巧與詮釋風格了....:o
因為如果你音響系統夠正確,應該會明顯覺得 Mutter's CD <<< Mutter這場演出;會覺得兩者相差不多,我大膽猜測你聽到的是演奏技巧與詮釋風格...:P
至於慕特的演奏技巧能不能『客觀批評』?其實只要去 youtou 找她拉的拉威爾《吉普賽人》,再對照很多人的相同曲目,答案就會非常明顯.....:o :o
Fong 到是說中了我比較擔心的一個音響現象『壓力很大』,所以我這次打算請假去聽 Tosi,也是想好好理解『壓力很大』的音響心理學是發生在那個層次....:)
至於場地,我是完全不知道該場地好壞:不過我不擔心,因為只有一隻小提琴.....雖然在良好的音響空間會更好,但是僅有一隻小提琴的相對簡單聲響,再怎麼爛的音樂廳,都不至於太差,至少不像管弦樂團簡直是天與地的差別....:D
這句話不夠完整.......:D :D
應該說以現代重視錄音藝術的高明錄音作品來說,因為他們(錄音師)遠比我們更知道音樂廳中那一個位置的聲音才是美好的聲音,所以這種頂級錄音將會造成唱片>>>>現場....:o
其實這次的 Tosi 演奏會,我正是預期我的音響系統整體而言將會超越現場,因為 SOLSTICS/FY 的錄音師太偉大了。不過,現場當然會有很多東東是我的音響系統比不上的,這些東東就是我要拿來跟我心迷的頂級音響系統相比較的部份.....:D
夜深了 人靜 音響 音樂 想每個人都:意念、慾望、要求、聽感聽覺、狂熱、財力花費、知識經歷、都是完完全全在不同領域,真的是現場好!錄音不好?音響不好?這無用那不行!!物是物 玩不好[搭配、設置] 是人的問題!!敬愛的大師求求你們別再 誤殺忠良了
真的..真的.日常之中~修車(非消耗品)最容易"誤殺忠良"了.
玩音響嘛..因為愛比.廣告文又很會誤導.加上人的口味一直會變..樂在此.煩惱也在這.
音響設備到今天.高檔品已經貴得不合理.但廠家都本事高強.樂此長久.常在想:到底有啥不得了科技.幾拾公斤重~喇叭/機器..比一部中上名車還要貴..!
自古文人相輕.是因為各成一家言.誰也不輸誰..聲音這種 ~某個程度"抽像"不可量化計算"可以各自解讀"稍縱即逝"的東西..有時真要放寬心境對她..越是神經質有時越求之不得也.
一直忘記要回應這一段......(blush) (blush)
我鑑聽了 nso live的蕭斯塔可維奇第4號交響曲與史特勞斯的英雄生涯,結果如下:
判準:『音響必需等於現場』
第一、弦、木、銅三種主要樂器聲部完全沒有深度層次的差異,這個『音場深度』問題早在我使用三萬元音響時就可以輕易聽出了。所以聽不出來,不是發燒友的耳朵木耳,而是你己經被教導成『音場深度不重要』,所以唱片不重視這個,音響也會隨之調整成無深度的錯誤調整。
第二、但是終究是現代錄音,所以動態對比當然比一般唱片好很多;但是因為有修飾後製,所以超高頻與超低頻都明顯不足。
第三、正因為這張唱片明顯聽起來完全不像現場,所以對我來說,這張唱片的呂紹嘉根本是二流貨色,因為錯誤錄音讓我聽不到呂紹嘉所重視的樂器合奏能力。相對來說,現場的呂紹嘉對我來說絕對是第一流的等級。因此再度驗證:當發生『音響不等於現場』,不但是唱片與音響的問題,而且會直接傷害音樂欣賞的能力。
越來越覺得這種『修飾錄音』的觀念簡直是發燒友與愛樂者最大的魔咒....... (sweat)
交付使用前經聲學測定結果:
1.被認為最適演奏古典音樂
2.在前11排,聲衰減很快,尤其是高頻(4000Hz)每排衰減0.5dB
3.樓座下聲衰減的下降率與前11排相同
4.二層聲壓級比首層高,三層聲壓級達10dB,這一結果遠大於聲場不均勻度指標
5.音樂廳側座比中間好,中排座位較前排為好,樓座下後座音質不良,側向大約在18~19排,27~29號可認為是最佳的聽聞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