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話題有點敏感...
anyway,以下純粹小弟個人看法,各位看看就好..
1. 中心蕊為單股結構。如果為多股,必須每股獨立絕緣,並且不可絞繞。
2. 中心蕊無其他導體材質電鍍或是包覆。
3. 中心蕊越粗越好,如果是管狀結構更好。
4. 介電材料為發泡PE,甚至是空氣絕緣(很貴)。
5. 屏蔽部分要求100%以上屏蔽,屏蔽厚度越厚越好。
所以最後最好的形式變成這樣:
附件 30013
然後很難彎很難用... (devil)
可列印查看
其實這話題有點敏感...
anyway,以下純粹小弟個人看法,各位看看就好..
1. 中心蕊為單股結構。如果為多股,必須每股獨立絕緣,並且不可絞繞。
2. 中心蕊無其他導體材質電鍍或是包覆。
3. 中心蕊越粗越好,如果是管狀結構更好。
4. 介電材料為發泡PE,甚至是空氣絕緣(很貴)。
5. 屏蔽部分要求100%以上屏蔽,屏蔽厚度越厚越好。
所以最後最好的形式變成這樣:
附件 30013
然後很難彎很難用... (devil)
請問我們這串的前輩,有人用過Mytek的DAC(Brooklyn)嗎?
雖然只用一片9018m,但是他有時鐘輸入接口,整體設計貌似可玩性很高啊~~~
如果這台OK,就可以讓歌詩德安靜地離開了...
一玩時鐘真是入大坑...
未必要歌詩德離開,可以再買一台這個http://blog.yam.com/hifihivi/article/61064731接在訊源和dac之間。
不過我沒用過沒聽過,純推坑(giggle)
不是小弟不願意推薦廠牌和型號,這真的是看個人取捨。
例如小弟家裡用的50歐姆線材是8DFB,中心蕊是2.8mm單芯純銅,數據規格比上不足(跟那個銅管比)比下有餘,但在家裡用這樣的線真的是瘋子。
有人能想像一下跟音響電源線差不多粗的同軸線,中間用的是直徑2.8mm (超過6mm^2)的"銅棒"嗎?
所以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東西,都是妥協的產物。以數位同軸線來說,要便於使用,規格就不可能做到最好。
小弟舉那個銅管同軸線的例子,當然是開玩笑的。當然如果真的有人腦袋燒掉了真的這樣幹,效果一定最好 (進出訊號幾乎沒差別)。
不開玩笑了,說正經的。
要怎麼挑?第一先挑大廠牌,像pawaslider兄這次做的線,線身用的就是非常有名的高頻線材廠的產品。
大廠牌的線一定找得到datasheet,而且比較不會在datasheet裡面偽造數據。
接下來就看datasheet挑線。有幾個基本規則,以下條列說明:
1. centre conductor (中心芯): solid bare copper (單芯銅) 如果看到strand加上數字,就是幾芯絞繞。哪個好? 請看小弟上一篇貼文。
2. Dielectric (介電質): Foam PE (發泡PE) 比較好,當然空氣是最好。
3. velocity of signal propagation: 越接近100%越好。介電質如果用實心PE,通常是67%左右。如果是發泡PE,就可以提高到84%左右。如果是空氣,這個值可以高達95%以上。
4. Return loss: 通常給的是最小值,例如 > 20dB。這個最小值越大越好。
5. 頻率衰減表: 兩線比較,相同頻率的衰減值越小越好。請注意單位,有些用的是dB/m,有些是dB/ft,有些是dB/100m,而有些是dB/100ft。比較之前先得做單位轉換。頻率越高,衰減越少越好。
這些規格中第一重要的,就是velocity of propagation。其次是頻率衰減。
有些線材標明是6GHz,但3GHz的衰減卻比標稱3GHz的線材還大,不可不慎。
還是那句老話,數據規格好的線材不一定適合你用,可能太粗,太硬,不好彎。頭也超大顆,可能會弄壞器材的母座。
這就是為什麼一堆發燒數位線的中心芯,雖然明明單芯線比較好,卻仍然使用多芯絞線。
反正照著這些基本原則,挑選自己可以負擔的線就可以了。;)
小林QBT就是run線機的一種沒錯。
今天花了點時間去聽Mytek Brooklyn以及Benchmark DAC2 HGC。
出乎意料地,這兩台的聲音走向很類似,都是偏厚聲底,為了確認區別,用我最熟悉的weiss Dac202與歌詩德x20交叉比對後更加確定,這兩台大概很難讓歌詩德離開我家了....
最可惜的是沒聽到近來相當紅的世界樹啊!
http://uploads.tapatalk-cdn.com/2016...b010c20248.jpg
Z68X-UD7-B3 v.s. Z68X-UD3H-B3
明天ㄧ試就知道賽口哥有沒有唬爛我了~
==========這是過了一晚的分隔線==========
差異簡述
Z68X-UD7-B3 v.s. Z68X-UD3H-B3
24相電源配置 v. s. 未知簡易電源配置
無內顯輸出埠 v. s. 有內顯輸出埠
NEC USB chip v. s. 非NEC USB chip
BIOS v. s. UEFI(Beta)
空板重量差異很大,應該是散熱片的關係。
測過了,比起中低階板子真的好很多,最高可接受的音量又多了5db,整體下盤更穩,而且不是用犧牲高頻的方式。玩過這張以後,在台灣組Audio PC大概更不容易買到符合水準的主機板。
技嘉已經發佈c236的頂規板不引進台灣[emoji24] ,但是從國內會發售的技嘉c232主機板上電源配置來看,大概只能拿來做control PC吧...
有其他人用華碩或微星主機板的嗎?
Sent from my iPhone using Tapatalk
看看,信 psycho CAT 得 新天新地唱片 之永生......(angel)(angel)
1、看起來 UD7是24相供電,UD3才8相?我只知道這個幾相供電對於CPU超頻時的供電力有直接關係,結果它與音響的HI-FI正確性一樣正相關。
2、C23"6" =:= Z系列,C23"2" =:= H系列,所以信"6"者才會得永生。的確想試試最高階的C236看看?
3、我相信 Z68 < Z77 < Z87 < Z97 < Z170 啦!只要確定是同樣UD7等級的即可。我後來在中壢新組的 G3258+Z97X-UD7,把我新竹的 Z68UD7 打得滿地找牙、完全不用比。
麻煩的是Z170好像沒有UD7只有 Z170-SOC FORCE ?而且還是E-ATX規格超大板。
看起來Z97X-UD7這張板子在電源的投入並沒有像Z68X-UD7一樣瘋狂,所以好聲的關鍵也許不完全在這個部份,
應該說主板上關於CPU旁的電源投入對聲音的影響是正相關,但可能不是影響最大的地方?
C236+XEON對比現在的Z170+i7已經沒有像以前一樣的CP值了
所以,現在有幾張GIGABYTE與ASUS的Z170的板子在比較,這兩天都在看主機板,看得真煩!
不像CPU直接攻頂沒懸念~
記憶體用Kingston 3000系列8G x4也沒懸念~
以海韻為例好了,X400->X460->X750->X850->X1050->X1250
昨天我才做了一輪測試(還發生主板掛點的悲劇..),X4系列升級到X750 or 850升級感明顯,但是X850到X1250就不是那麼容易聽出來了。
因為X750現在已經停售,所以CP值最高的點應該是落在X850這顆。
按照這個例子,衝G1頂級主機板的動力就少了許多,尤其賽口大用的Z97X-UD7在電源上也並不是瘋狂的堆料就能出好聲..
另外,Z68 < Z77 < Z87 < Z97 < Z170這點我個人持保留態度。
從Intel的策略來講,應該是一個完整的世代交替或是有重要更新才有升級的價值。
例如CPU腳位變更(CPU增加指令集),或是從外掛非原生USB3.0Chip改為原生USB3.0,甚至是現在的Intel USB 3.1 Chip等等..
這樣的討論才會更有意義,同一家公司的同一個產品線,有時候世代更替之後主板的用料反而是降級的(Z68X->Z97X的UD7就很明顯)!
Hi 羅兄
感謝您的回覆!
我目前的新電腦關鍵零件選項如下,請各位指教:
CPU : i7 6700K(不打算超頻,純粹是看數據選擇的)
M/B : Gigabyte Gaming GT or G7(其實主機板是最難選擇的!)
RAM :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8g*4 or 4g*4(有必要裝到32G?)
PSU : Seasonic P860W(等頂級Titan系列出來再換新的P1200 Titan)
CPU選擇參考數據:
http://www.cpubenchmark.net/singleThread.html
記憶體選擇參考數據:
http://www.memorybenchmark.net/latency_ddr4_intel.html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MI 5 發送
https://www.techpowerup.com/reviews/...1050XP3/9.html
https://www.techpowerup.com/reviews/...HCP-850/9.html
https://www.techpowerup.com/reviews/...CP-1000/8.html
https://www.techpowerup.com/reviews/...RM1000x/9.html
https://www.techpowerup.com/reviews/.../AX860i/9.html
挑了一些PSU ripple的實測數據,針對PSU,我個人覺得不太可能有人真的會
聽過一堆型號,所以比起沒有基準的聽感,我更願意先相信ripple的實測數據.
antec HCP算數據不錯得系列,而海韻除了X400/460在20%以內的數據特
別好之外,實測數據一直沒啥亮點.至於Corsair的RMx與AXi系列則是個人最
近一直在關注的型號,數據之優異可以從各家實測網站中看到.
我覺得你要換PSU的話乾脆直接衝頂
徘徊到中階的PSU沒啥意義
海韻P1200、Antec HCP 1300,其他的不必考慮
再來海盜AX1500I我最近也有測過,素質真的不錯
相較於P860有很大的提升感,主要表現在細膩度和質感
下潛部分跟P860差異不大
AX1500I這顆走珠圓玉潤的聲底
細膩度高、穩定性高、粒粒分明、圓潤亮麗,通透滑順
但聲音稍微死板、聲音的皺褶無法表現,
細節如蜻蜓點水般帶過,聲音流於表面
雖有營造出大氣感,但包覆力不足
且最大問題是,明明一切前置動作都有出來
但那股力道與低頻的下潛無法表現出來
研判是收放速度過快,以至於剛要表現出來,就馬上被收回
HCP 1300這顆則相反
細節量相同,只不過沒有跟AX1500I粒粒分明的表現
且較AX1500I暖,所以感覺細節稍低稍糊,但實際是差不多的
音場更加巨大,寬闊大氣,包覆感強烈
前後的Z軸更加深邃,低頻能夠更加往前鋪成
力道強勁,低頻下潛很明顯勝過AX1500I
收放自如,動態強大,聲音中每一個細節皺褶都能夠捕捉
聲音相較於AX1500I更加真實現場,更有代入感
若要用壁插來比喻的話
HCP 1300像是雅士AG-P
AX1500I則像是Oyaide R1(沒甜味
稍微看一下Gaming GT感覺好一些,Z170X UD5 TH這張也不錯
若沒有一定要技嘉的話
ASUS可以挑ROG HERO、劍齒虎這幾張都不錯
便宜的話Z170 A,這張精簡且設計不錯
另外我有在PTT上發表這篇文章[心得] PSU稍微比較,Antec1300、海韻X750、P860
附件 30023
綜合兩位前輩所示,PSU換成HCP1300
CPU : i7 6700K
M/B : Gigabyte Gaming GT(沒有偏愛技嘉,純粹是喜歡主機板的配色...)
RAM :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4g*4
PSU : Antec HCP1300
P1200新版還沒上市啊...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MI 5 發送
我沒有實際玩過 HCP1300,但是以我玩POWER的經驗,12V做成單路是加分,做成多路是『明顯扣分』;ANTEC HCP1300是四路12V每路50A,我基本上會懷疑通不過我的殺音響測試.........
不過我真的只是紙上談兵,看看那個開BMW M3的賣掉子去真槍實彈比一下HCP1300、海韻P1200、AXI1500......(devil)
還有,pawaslider你的系統恐怕真的有弱點,我從海韻860換成 1200,聲音差非常多耶!就算是隨便一個單路12V的COOLMASTER SILENT PRO 1200,也是狂電瓦數不足的860W;我看你的CAT真的要被我開刀整理一下......(devil)
我們的差異可能來自這個:
我認為數位源頭追求『完整的聲音』是最事半功倍的,預算有限下,只要暫態反應(反應速度)極端快就夠了。任何數位訊號(即使來自母帶),都會各種JITTER導致變成 SLEW RATE不足的『不完美方波』;因此數位播放的重點就是在DAC之前,用最強的供電性能與最快的計算速度,先讓SLEW RATE極大化,再要求JITTER變小,最後通通讓DAC之後去傷腦筋。
所以如果DAC之後的音響器材之性能不足,那麼我推薦的CAT或組件將會因為只顧SLEW RATE不管其他,必定會出現聲音硬、躁感明顯.....等等不好聽的缺陷。
這個意思也就是我主張數位轉盤是絕對不能有任何一點『調音』成份的。從WIN8.1到WIN10,都因為它的先天架構太正確,所以導致各種OS優化手段往往『無意識的』走向調音;DAC之後音響水準不足的情況下,這種調音派的OS的確好聽。但是使用我的殺音響測試,往往都是死得很難看。因而我唯一會使用的就是『沒有任何音響素養』的電腦高手(音樂可能是XX)精簡過的OS,它的大小不見得最小、聲音更不見得最好;但是它真正佔用整體電腦資源最低,所以可以透過簡單優化就讓OS的進步完全只表現在SLEW RATE的提升上。然後,再讓DAC、擴大機與喇叭去傷腦筋。
所以我測試 CANDY10的結果....又是唯一聲音正確的WIN10,終於可以換下CANDY8.1了。除此之外,安裝任何WIN10版本都沒有什麼絕對正確的聲音,因為通通走向調音了。
因此依我『直覺』(還沒有完整測試啦!現在很忙耶!):
1、AXI 1500應該最優,因為它單路12V最兇。
2、POWER到主機板或其他的供電線當然也會非常有效,但是我會放在最後再改善:整體音響都滿意了,再來換這些線享受聲音進步的快感,避免這段聲音如何有加料,後端就會整個走歪掉。此,羅年浩網友說在1300聲音表現最佳的情況,此時加上一個750當成雙電供反而拖累單一大瓦數單電供,這個我非常贊成而且大力支持哩!
3、傳統SSD 可能> M.2 或 PCI-E SSD,後者雖然快,但是供電品質遠遠輸給前者!同理,RAM OS也會有供電品質比不上傳統SSD的問題,再加上設計RAM OS本身難以避免走向調音的處境。前陣子在JPLAY論譠看到有人力推TOSHIBA Q300 PRO SSD聲音最佳,我買了一個回來試,還真的有那麼一回事喔!當然,如果用了太爛的TLC SSD、控制器不良的SSD都是混淆變項,原則上同GB數之下買最貴的SSD就對了,不過INTEL SSD的聲音極差要小心,原因鬼才知道別問我。
4、推測 Z170 > Z97 > Z87...... 是因為越新一代越省電、越高速、越能DISABLE一些干擾聲音的功能,所以無條件猜測它一定比較好;幾相供電只是其中的一個理由而己......(blush)
5、判斷CAT是否不小心走向加料,很簡單的!只要比較 JPLAY 的CALSSIC引擎與ULTRASTREAM引擎之聲音差異是變大還是變小,答案就出來了!
兩者的差距從小而大:VISTA < 原版WIN7 32 < 原版WIN7 64 < 原版 WIN 8.1 64 < CANDY 7 64 < 優化過 CANDY 7 64 < 原版 WIN10 < CANDY 8.1 64 < CANDY 10 64 < CANDY 8.1 優化 < CANDY 10 優化。所以我就有信心自己的走向不是走向調音了......(angel)
此段引我朋友所述
台達HCP是走全橋LLC DC-DC多路,在此設計方式因為每路輸出較低,
反而在穩壓、反應速度跟偏壓幅度上會比海韻慣用的單路有優勢
尤其在系統負載劇烈變動時調壓幅度與電壓修正時間為市面上最佳
所以我才說是PSU本身設計佔有重大因素
因為CPU除了要有電流寬裕以外,那個電流的快速反應也是極為重要的
AX1500I的話
因為目前要做到鈦金電源的測值嚴苛
也因此鈦金電源都是以數位化管控
也有可能造成其動態下潛不佳的因素之一
再來目前試過了intel 750 PCIE SSD
跟SATA SSD或是HDD來比較
其數位感降低許多
且綿密性與連續感都大幅提升
不會是薄聲,算是有彈性的厚度
很重要一個重點,請教一下羅兄,是用新天新地的CD作測試的嗎?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MI 5 發送
打岔問一下,為什麼不考慮x99的板子?
我是先選CPU才選主機板的,首先看Passmark裡的單核數據表現。
綜合評估後,i7 6700K應該是目前買新電腦的首選了。
麻煩大家那麼久,電腦裝好了,配備跟大家報告一下。
CPU i7 6700K
MB Gigabyte Gaming GT
RAM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4G*4(因為上不了3000,所以換成HyperX Fury 2400 8G*4)
SSD Toshiba Q300 pro 128G
PSU Corsair AX1500i(為了怕前輩們吵架,海韻P1200我也買了)
Case NZXT H440 Plus(PSU過長,只能裝直立式機殼)
就這樣,晚點灌好Candy10再來玩玩看。
附上CPU-Z的測試。
當初再買這台電腦的時候,為了PASSMARK上的單執行緒測試分數糾結許久,
一度想買Z97世代系統,還好自己測試的成績並沒有輸給舊世代,感覺就是爽!
另外一個前輩提到,為什麼不直接用X99系統,這張圖表應該可以很明白為什麼我會這麼選擇。
附件 30055
===========過夜分隔線============
2016/4/13
聲音糟透了!
AX1500i這顆拋開聲的狀態實在令人失望..
首先是完全沒有低頻可言,中頻、高頻也都相當薄聲。
用巴哈的郭德堡(鐵琴)第30軌來試聽,先前那種聲音的包圍感完全消失,低頻的下潛與量感連海韻的X400都比不上。
雖然可以確認中高頻解析度變高(不是因為沒有低頻的原因),但鐵琴的聲音如果不是人為"收音"則不應該收那麼快,
聽感上就是每一個音都只聽到前80%,後面20%跟消失了一樣。
總之聽音樂的失落感很強。
這顆拋還有一個特別(討厭)的地方,就是使用20A的母頭,所以這兩天要再搞一條PSOCC+ATL20A母頭來餵他試試看。
最後要說的是,因為變因太多,所以跟之前的Audio PC來比較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反正就是又進入run in地獄了...
Sent from my iPhone using Tapatalk
先不用急 今天用Magic CD跑了6輪,回家再聽聽看有沒有進步。
至少要給他一週的時間吧~
來報告!
今天晚上的聲音和昨晚截然不同!各方面都進步很多,雖然還是遠比不上舊系統,但也讓我想再投資一台Control PC。
這次還是要拜託大家幫忙!
目前規劃的配備如下:
CPU i3 6100
MB ASUS MAXIMUS GENE
RAM 美光 Ballistix Elite 2666 8G*4(記憶體應該不需要這麼好,只是希望能夠和Audio PC的記憶體交換測試)
SSD 舊有的intel ssd 120g raid0
PSU Seasonic P1200 W(剛拿到手!)
請大家幫忙看一下有沒有需要更動的地方,另外Control PC是否用G系列就足夠?
最後分享一下我對組裝Jplay用機的想法,對聲音的影響應該是PSU>>>MB>>SSD>>NIC>CPU>Ram(Audio PC)
PSU>>>MB>NIC>>>>>SSD=Ram(Control PC),如果有錯誤請不吝指正!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MI 5 發送
我手上還有一個X460,一個X400,而 COOLERMASTER SILENT PRO 1200 全新的一接上就直接狂電前者的『雙電源』使用;如果說 AXi1500需要RUN,那也RUN太久了......(blush) 我看可能你在乎的音響效果跟我不大一樣,這不是缺點喔!其實我在乎的音響特質也跟新天新地box很不一樣,例如說,我就是不喜歡真空管機的聲音.....(giggle)
1、i3 6100 是不正確的,看cp值就知道要選 i3-6300。
2、嘿嘿......請你幫我測試asus的主機板了,我的經驗真的是技嘉的莫名奇妙比較好,雖然我這個peugeot狂熱者最痛恨的就是寶嘉(技嘉投資的)!這個測試失敗我拒絕負責喔!.....(devil)
3、剛剛才看到你的ram改成furry 2400的,大錯特錯!!選用高檔ram不是為了它的速度,而是為了它的體質!能跑3000的高ram,把它降頻成1600,聲音『絕對』比低等級 2400 ram跑1866或2400 都要『好聽』,我測過了。這個我才不幫你回收,你活該.....(giggle)
4、看不懂你的ssd raid 0是什麼意思?你的ssd是使用raid 0加速存取嗎?但是我『記得』使用raid 0驅動反而浪費電腦資源、聲音變髒、動態變差喔!要不要再測試看看?還是我想太多了。
5、control pc的電源也非常重要,連power的電源線都很重要了。不過,當然是量力而為。我是這樣覺得:因為我的雙cat一定會維持到後端音響系統升級到百萬、甚至數百萬的情況,所以雙cat都直買到頂。
6、如果真的發現axi1500不佳,我一定負責沒問題喔!.........(angel)
另外我說的HCP1300的正面優點就是反面
相較於AX1500i就是沒這麼通透細緻、粒粒分明、滑順亮麗
聲音比較粗點,但是細節量不會輸AX1500i
聲音沒有這麼華麗、通透
分離度沒有AX1500I高
算是樸素的聲底
可以說AX1500i表面還是PS過的光滑亮麗的肌膚
但無法看見肌膚上的紋理
而HCP1300則是相反
看的見粗糙的肌膚
不加裝飾更加現實不唯美
說實話,我也不喜歡真空管的聲音,雖然audiomat已經沒有多數真空管機的嚴重缺點,但我還是選擇晶體機。
1.Control PC的CPU有很重要嗎? 我還想降成G系列耶~
2.我是想用用看ASUS頂級的ITX或是M-ATX主機板有沒有能力做好JPLAY的工作,所以單機撥放也會測試,放心!
技嘉在頂級小板的網路卡都是用killer,我只愛intel。
3.那我就把FURY2400放在Control PC,再把3000買回來~
4.因為intel的120G我有很多顆,不用白不用,而且Control PC增加容量和速度,有關乎聲音嗎?
5.不管是Audio PC或是Control PC的電源,我都希望能用到最好的,電源是重要的!
6.一週後見分曉!
我算是華碩高階MB的用家,現在就是Maximus V Gene,
聲音我覺得很好,但華碩主流系列(Pro Deluxe等)我覺得
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
基本上,我是以超頻的體質在挑選,不是因為我自己要OC,
而是極端OC就MB而言就是在反應他的訊號品質 供電能力,
是一個很綜合的壓力測試.一張眼圖測試晃動宣染嚴重,DC ripple
難看的MB,在極端OC下肯定是最早出局的.捨麼幾相電源只是像
擴大機堆多少大電容一樣,一種直觀但不確實的挑選參考.在高電壓
高時脈 高溫下還能維持電路訊號在標準規範內,並提供穩定充沛的電源
撐住工作在臨界點的元件穩定運作,這些OC體質,我認為是更有意義
的參考點.
當然另一個路線就是找真正工作站級的MB,還可以搭配ECC RG RAM,
只是Bios就完全沒有設定空間了,但如果本來就不想對硬體參數搞東搞西,
Xeon E3甚至E5的Intel原廠工作站MB或Tyan SuperMicro的相關產品
我覺得都很不錯.他們在眼圖 電源品質的控管上會比消費級嚴格很多.
我覺得這符合我個人的使用經驗以及各CAT玩家群族認為高階MB比低階理想的共識.
因為採用華碩的CAT族群很少,而以技嘉來說,主打超頻體質的也就是那些高階主版.
我覺得也可以反過來,把CAT族群常推的那些MB,去超頻社群(ex:滄者極限)看看對應的
超頻測試與說法.就我的經驗,大致上是match的.所以ROG EVGA這些OC界的一線產品,
我覺得都是值得嚐試的選項.
順帶一提的是Dram模組,被狂搶的Kingston T1 2000C8本身就是屬於超頻玩家取向的模組.
其實換個更簡單的想法,除了極限超頻與專業工作站,還有捨麼應用領域能讓廠商有認真投入
電路設計 訊號品質控制的動力與利基?
戰況回報
今天搞了一條PSOCC+ATL紅銅公母頭(20A母)電源線餵PSU,結果完全反映出我對此線材剛開聲的經驗;只有中頻還可以,高低頻完全瞎掉。要是我不曉得這條線的特性,真的會想打人!不過突然發現這樣的特性倒是蠻適合國內某些愛管機的族群~
聽普朗克的雙鋼琴很棒,TOSI的第二張第一軌也不錯,聽到小牧神就可憐了...
音場深度很差,短笛被籠子罩著,定音鼓尺寸小好多...
run in地獄待續...
Sent from my iPhone using Tapa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