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對音樂都沒啥素養,但是單就"正確"這個字眼,應該是科學的範圍。有適當的操作型定義,應該就是在所定義的範圍內成立。如果要討論作者所定義範圍外的範疇,大概就會這樣雞同鴨講了。
可列印查看
其實我對音樂都沒啥素養,但是單就"正確"這個字眼,應該是科學的範圍。有適當的操作型定義,應該就是在所定義的範圍內成立。如果要討論作者所定義範圍外的範疇,大概就會這樣雞同鴨講了。
psycho大過獎了!
雖然我會樂器,但我的樂理很差,對音樂我只用一種方式~回歸感受!去感覺每一個音符它在音樂中的原因跟感覺...
音樂雖然有極其深的學術理論,訴求的卻是人類最原始的官感,我不能去得到理論精進的學習,那就只有回歸人類感官本能去感受...:o
古典音樂它有其“制高點”的地位,不過我可能比較速食一點,流行音樂能聽得滿足就很高興,古典樂真要聽會讓我覺得很消耗的感覺...(sweat)
不過看一看,三不五時的踢館又來了...:P
我只覺得很有趣的,一些人沒聽到人家有聽到的東西,就認為那是無稽之談,卻不先懷疑別人有聽到,為什麼自己沒聽到?是器材?還是根本有聲音,自己怎樣就是聽不到?不用懷疑,真的有人聲音明明就在耳邊,他們就是會聽不到!
(補充一下,像psycho兄應該是”聽到了『應該聽到卻聽不到』的聲音”,是吧?!:P)
所以~
kevintran 大,只是拿您的話當引子,其實真的是很多人,一首音樂聽到多少,就已經是個非常大的問題了,因為接下來之所以各自表述,都起源於此!8)
但我想,psycho大所說的正確,是一種人文!
就好比拿我來說好了,我的說話我的文章我的寫字,都有一種我個人的風格樣式,以這個樣式為標準,如果有一個人能跟我一模一樣,那他就是一個正確的remo方式的表現...
再拿模仿歌手唱歌好了,一些人能學得很像,但他學的是被模仿者的一些重點特色,因此學起來是一種搞笑而沒有其原本的情感...
一位在樂壇有地位的歌手,他本身自然就已經是一個標準,模仿他的人都只能“像”到一個程度而已,因為有人的生理上的個人不同,是無法完全學到一模一樣的!
那psycho兄說的正確,不管在器材上的播放,及音樂上的詮釋,都是這種“像”的程度的大小多少,越接近原貌越正確!樂器等等的聲響,雖有空間影響(錄音當下),但終有其應有本色,後端器材播放就該越接近錄音的當下!音樂詮釋,就算叫原作曲者自己來表演,可能兩次、三次也都會不盡相同,但都會有他“本質性”的東西在,交由他人去表現,或許不免染上表演者的個人色彩,但越能表達出作曲者“本質性”的感受,就是一種正確的方式...
發燒友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調整他們的器材和空間,為的就是多從錄音裡榨出更多的細節。如果錄音裡有意或無意的把一些細節弄掉(不管是音樂家演出時或是後製時弄掉的),那發燒友的苦心不就白費了?如果您想買的器材擺明的說:我有時候會把第二小提琴的聲音弄的很小聲,有時候會把低音號變小聲。您會買這個器材嗎?如果不會,那您為什麼能認為那樣的銓釋是可以接受的?
去參加音樂比賽的人,最起碼的要求是要把樂譜裡的每個音符都演奏正確;那麼為什麼錄音裡把樂譜裡面該有的聲音弄到聽不清楚,我們卻認為這是為了更好的銓釋不得不犧牲的作法?
很明顯的,除了音樂家本人,沒有任何人知道作曲家真正要表達的意圖。那麼,理論上,作曲家寫出來的樂譜應該是最接近他們的想法的紀錄。所以,如果音樂家要再次呈現作曲家原來的想法,他們最起碼應該把所有的音符都演奏出來,對吧?當所有的音符都演奏出來,我們才能談論“正確”,”歌唱性“,等等這些比較主觀的感覺。如果連該有的聲音都沒有,那後面還有什麼好談的呢?如果樂譜已經是作曲家的想法不完美的copy,演奏時再作一次不完美的copy會讓這個演奏更接近作曲家的想法?
抱歉,我是念理工出身的,一個蘿蔔一個坑。我實在沒辦法理解音樂家任意更改樂譜上的演奏指示會讓聽眾聽到作曲家真正的意圖。從我個人的邏輯看,應該是越走越遠啊?
從youyube海飛茲教學紀錄片.......有改譜去音的事
為期更美好的詮釋
低音號大小聲.......不知是指揮或音響的問題.....挑甲意就好
多謝 HBK520 如此言簡意繁地把我要講得表達清楚....:D 還想知道 HBK520這段話的深刻意涵的網友往下看,不想的請跳過,否則別怪我害你覺得一輩子的古典音樂都是白聽了....:P
不過說也奇怪,像我這種少年就成名的頂級高手,一但真正理解了新天新地林主惟這種正確知識,馬上就公開宣稱過去一萬多張CD通通白聽了.....對真正的知識真心的尊重,有這麼困難嗎?
大家大概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引這篇少年時期寫的樂評文章,請仔細使用最單純的邏輯想清楚:
第一、承不承認這是非常頂級的樂評文章?頂級的原因是,能夠說清楚講明白對兩種不同詮釋的風格,並且好惡都是基於對作曲家原意的要求?如果你不願意承認這頂級樂評,非得要看那種說不出個所以然的商業勾結下之文宣,真是恭喜了!你聽的通通不是古典音樂,不必討論了...:P
第二、這種樂評的確是要過人一等的能力才寫得出,ok,我就紅著臉承認本人少年就是頂級高手了....:P 而且,我絕對不是因為你寫不出來,就認定你的音樂素養不高,請注意以下論證。
問題是:為什麼舉世至今沒有任何這種等級的樂評文章來描述卡拉揚?196X還有,197X幾乎沒了,198X則是一片罵聲!
第1種可能:因為全世界從古至今只有一個天才就是psycho,這個天才又剛好不喜歡卡拉揚.......把我捧這麼高會不好意思的耶!但是,如果承認本人是世界頂級高手,為什麼不相信我對卡拉揚的判斷,而相信你自己的判斷?『你自己』是真正的自己?還是商業告文宣『塑造的自己』?
第2種可能:事實上是,全世界有幾千幾萬個psycho這種等級的樂評高手,其中寫卡拉揚的人也不少!他們明明有能力像我前篇文章一樣描述卡拉揚給他們的音樂感,卻是不約而同『通通放棄!』,最後只有『弦樂很美』與『適合入門』這兩個形容詞加上一大堆無關音樂的堆砌文字。正因為我是這種頂級高手,也當過雜誌樂評;所以很清楚:
這是唱片公司強勢指定樂評專家要把該唱片昧著良心說成很好聽,才會出現的文字現象!
於是我己經論述清楚了:
1、你很喜歡某個演奏?說得出所以然嗎?說不出來沒關係很正常,但是GOOGLE這麼好用,找得到全世界任何人說得出所以然嗎?完全找不到?這就是有問題!
2、什麼叫做說得出所以然?很簡單,至少滿足我那篇22歲等級的樂評標準就夠了!....:P 全世界都沒有這種等級,不是我太強啦!而是你喜歡的演奏根本就是有問題的!
最後,如果有一點點兩歲小孩等級的音響水準,可以輕易聽出以卡拉揚驚人的財力、權力所錄音製的198x之DG唱片是垃圾中最爛的垃圾。問題就來了:據說這麼好的指揮大師,為什麼認可發行的唱片錄音竟然是有史以來最爛的垃圾?他沒有那麼財力與權力去干預DG的垃圾製作?還是他自知無能所以放著擺爛但求有成品就好?更可能的是,唯有這麼爛的錄音製作才可以遮掩 198X的卡拉揚根本就退化無能的事實,被商業洗腦的人聽不見他的缺陷,而能繼續成功地幻想他聽到了大師.......
除了極少數極罕見的例外,同個時代相比,錄音很爛的、演奏也一定爛到爆,這是最重要的事實真相。
什麼是好錄音與爛錄音呢?很簡單,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力推 CAT+JPLAY+樂之邦 了,因為使用這麼便宜的方案,就可以比一大堆百萬千萬音響玩家『更快分辨出錄音的好壞』,也就是說,就算比你窮,至少比你懂古典音樂,這樣子世界上就沒有經濟階級的不平等了....:) 真正的品味與水準,還是要靠個人『真心的努力』,那是隨便組個百萬音響或買一大堆排行榜的唱片就可以獲得的?....:P :P
P.S. remo 你一定會發現,從我那種等級的樂評文章後,後來國內的古典音樂雜誌類還有沒有同等水準或以上的?答案當然是沒有...:P 如果有,我就不會一談到國內的古典音樂環境就想回家躲在被窩哭了.........
還有,自己聽不懂古典音樂,或者無法分辨錄音水準的好壞,就不要牽拖音響不好....:P
我寫出這種等級的槳評,使用的是5000元的手提CD音響與1000元的耳機!有誰的音響比這個還爛的?OK,有那個傢伙自認為他古典音樂素養比我當年還要更強的?舉個手讓我笑一笑?....:D
要加強『真正的古典音樂素養』,正確的音響當然很重要。但是拿卡拉揚與海費茲說嘴的,多半只是連入門都不到的等級,這時真的完全不需要音響啦!有手提CD就很夠用了....:P
還有,GOOGLE上一大堆柏林愛樂的團員寫回憶錄,銅管與木管的演奏家如何描述他在卡拉揚手下可以多『混』的內容,想必很多人都是不想看的。只想看崇拜大師的商業文宣,卻不肯閱讀真正音樂人的看法,當然就是『偽裝的古典音樂迷』了。
唉!我們常說有一大堆玩音響的白目,堅持數位線是沒差的、墊材是神話的、USB線當然沒差、RIP差異都是騙人......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些人白目,就是確定他們不肯虛心『感受』,而是堅持自以為的道理、拒絕任何直接聽感的挑戰。其中比較理性的一些燒友,初時可能堅持,但是當場聽到高醫師的演示之後就通通尊重直接聽感、放棄自己的偏見。
真正的知識水準本就應該如此!聽古典音樂,到底是是根據『公認的大師』來聽?還是『自己的聽感』來聽?如果誠實的根據自己的聽感來聽,沒有低音號就是沒有低音號,那還有那麼多理由呢?那一天我貼個卡拉揚的錄音檔,再宣稱那是本人psycho指揮德國不知名的樂團所錄下的貝多芬交響曲,哼哼,看到時候這些堅持卡拉揚很偉大的人會把卡拉揚罵到什麼地步!....:D :D
其實很多人的官感,都被綁架,相信造神作為所捧出來的所立下的規則跟種種資訊,就是不從自己的感覺出發...
當然,人們對自己的感覺,很多時候是不知所以的,因此便會去拿別人的說詞來套用!
我想可能就有人要說我跟psycho兄一搭一唱,但我以前就說過,包括psycho兄跟其他音響人的說法,我絕對都是先持以不置可否甚至是不相信、背道而馳的想法,然後拿我自己的感覺去印證,從這當中去認知、認定、判別、跟學習自己的不足之處...
那我是否也被綁架而不自知?我想,我的感知才是我的標準,並且我有時記性不好,別人說啥不會特別去記得,而把我種種感受的tag歸零塗銷,然後再次去重新(心)認知!當然我的標準不會是所有人的標準,但從我的標準,可以去跟其他人的感受多有相似,那或許是最可信的人類原始本能的感受...
而我想國內的古典音樂,大多還是附傭風雅,而非真正音樂涵養的簇擁,其實我更覺得台灣對音樂的態度本來就是膚淺的,雖然有很多有內涵的音樂創作跟製作,但都被無足輕重的方式對待...
這也是為什麼 小廠所發行的唱片 "相對精緻"的一個原因
Jordi Savall 曾經提過 "在大廠時期,一張專輯3天就要錄好"
錄音師要趕場,STUDIO排滿檔期, 更別說對錄音曲目有自主權
這樣的商業操作下,音樂家根本無法對自己的作品有掌控權
之後自己開了唱片公司,一張專輯 可以磨2年才發行
錄音師.音樂家 都爽的情況下才發行,這樣製作的音樂才會讓聽的人爽阿:)
順便PO一個影片 是MIRARE 廠對發行唱片, 錄音的側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wmLBQnGNRg
哈, 我既然貼文, 就對我的文字負責, 也歡迎與面對針對此的任何討論與批評…..但許多對我文字之外的想像, 就恕我不做個別回應了.:D
人各有專精; 我碩士主修是量子化學, 我從國中開始對古典音樂有興趣, 開始到上揚買原版唱片, 高中開始購買總譜拿到音樂廳裡去比對; 後來覺得實在吃不消, 一是因為那並非我的本業, 二是總譜那時在大陸書局還真的是蠻貴, 在我有限的預算裡還是買唱片比較實在, 三是覺得資質不夠, 對譜聽, 結果是見樹不見林, 也沒法子把總譜背下來…..(說到這, 以前開唱片店時, 碰到一位年輕學子(不便說出姓名), 居然把Brahms四首交響曲的總譜都背下來, 令人好生欽佩) 所以還是選擇比較輕鬆以及業餘音樂愛好者的方式和心態去聆聽古典音樂.
不過您不需要覺得孤單或是想哭泣, 因為高水準的樂迷還是很多的, 只是您沒遇到, 他們也比較低調.
觀之您22歲的樂評, 總括而言, 我必須說, 以一個非本業的角度來看工夫是下得蠻深的, 值得贊許. 雖然文字與概念略嫌青澀生硬, 但以年紀論, 是已經超越同齊的. 論其內容, 作者非常用心的比較了兩者演奏的差異, 相信也參考了不少資料, 甚至與總譜作比對, 最後加上自己的感覺與想像, 針對這兩個版本做了非常詳細的比對與評論. 可惜的是, 或許太過分散與片段式的細節討論, 與作者些許武斷的結論, 使得觀者難以一窺樂曲主軸的發展與詮釋的全貌. 文字(音樂)似乎形同一灘死水, 流動的音樂散離為片段的音符. 最重要的, 似乎無法讀出兩位指揮家詮釋整曲的意圖與風格, 兩者的詮釋在作者的解構分析下變得支離破碎, 流暢性全失. 另外的問題是, 古樂器或是現代樂團演奏的問題在此篇評論的結論中似乎是各有所長. 但使人疑惑的是Schubert時代的背景下, Norrington選擇古樂器演奏的原因何在? 此點也未能在此篇評論中看出. 而且先排除錄音的因素不談, 古樂器的聲響特色與現代弦樂特性大不相同, 所需要演奏的技巧以及對各聲部間平衡和能量的處理也難以一概而論並且直接做比較. 所以分析此兩個本質與特色表現上本就會大不相同的版本所希望得到的結論是(或許psycho並未貼出全文也不一定)? 所以對我來說, 此篇評論, 細工夫有之, 苦工夫有之, 可惜有見樹不見林的缺憾. 不過以作者22歲之姿, 其認真與分析解構之精神還是值得大力贊許的. 藝術的評論, 技法細節的解構分析或許是必要的, 最終還是必須回應藝術作品整體之中不可捉摸, 流暢, 甚至是瞬間即逝的神采. 這也是最難以文字或語言來敘述的部分.
同樣一首曲目, 不同音樂家來演奏自有不同的風貌. 談到詮釋, 即使強如Richter對Michelangeli的演奏也是非常欽佩, 唯一的建議只有希望米氏在專注於演奏的完美之外多分出一些注意力來多一些想像!
當然以psycho 22歲的評論來判定他現今的水準是不公平的. 但psycho兄如果以第一流的專業樂評自居, 其文字與論述, 以及立論之基礎與客觀性, 甚至是全面性, 自然必須接受大眾更嚴格的檢驗. 對文字的使用更需要小心翼翼. 個人以為以” 我寫出這種等級的槳評,使用的是5000元的手提CD音響與1000元的耳機!”而沾沾自喜的心態是必須避免的. 一不小心容易會流於知識的傲慢與自我的偏見而不自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原因正是在此. 再者, 也是因為到處是mastering痕跡的罐頭音樂, 我們面對硬體的心態與客觀性更必須小心.
您不喜歡Karajan的詮釋, 我個人不會有太大的意見, 因為您已經將理由寫得非常清楚. 但談到Karajan的錄音, 您說“最後,如果有一點點兩歲小孩等級的音響水準,可以輕易聽出以卡拉揚驚人的財力、權力所錄音製的198x之DG唱片是垃圾中最爛的垃圾。”
我也不想用文字多做敘述…錄音效果不若音樂詮釋般"虛無飄渺", 我想不管有多少的mastering, 發燒友的最高標準就是如臨現場. 要不找一位您我都相信或是認可的系統, 找幾位同好一聽便知? 以CD音效論, 我對Yeh捨家中的系統是佩服的. 您覺得呢? 大家約個時間, 我可以帶一張Karajan的幻想CD與您認可的版本做比較. 看Karajan的錄音是否如您所說的是爛中之爛? 或是只是第一小提琴交響曲? 或是超低頻的效果? :D
哈, 我既然貼文, 就對我的文字負責, 也歡迎與面對針對此的任何討論與批評…..但許多對我文字之外的想像, 就恕我不做個別回應了.:D
人各有專精; 我碩士主修是量子化學, 我從國中開始對古典音樂有興趣, 開始到上揚買原版唱片, 高中開始購買總譜拿到音樂廳裡去比對; 後來覺得實在吃不消, 一是因為那並非我的本業, 二是總譜那時在大陸書局還真的是蠻貴, 在我有限的預算裡還是買唱片比較實在, 三是覺得資質不夠, 對譜聽, 結果是見樹不見林, 也沒法子把總譜背下來…..(說到這, 以前開唱片店時, 碰到一位年輕學子(不便說出姓名), 居然把Brahms四首交響曲的總譜都背下來, 令人好生欽佩) 所以還是選擇比較輕鬆以及業餘音樂愛好者的方式和心態去聆聽古典音樂.
不過您不需要覺得孤單或是想哭泣, 因為高水準的樂迷還是很多的, 只是您沒遇到, 他們也比較低調.
觀之您22歲的樂評, 總括而言, 我必須說, 以一個非本業的角度來看工夫是下得蠻深的, 值得贊許. 雖然文字與概念略嫌青澀生硬, 但以年紀論, 是已經超越同齊的. 論其內容, 作者非常用心的比較了兩者演奏的差異, 相信也參考了不少資料, 甚至與總譜作比對, 最後加上自己的感覺與想像, 針對這兩個版本做了非常詳細的比對與評論. 可惜的是, 或許太過分散與片段式的細節討論, 與作者些許武斷的結論, 使得觀者難以一窺樂曲主軸的發展與詮釋的全貌. 文字(音樂)似乎形同一灘死水, 流動的音樂散離為片段的音符. 最重要的, 似乎無法讀出兩位指揮家詮釋整曲的意圖與風格, 兩者的詮釋在作者的解構分析下變得支離破碎, 流暢性全失. 另外的問題是, 古樂器或是現代樂團演奏的問題在此篇評論的結論中似乎是各有所長. 但使人疑惑的是Schubert時代的背景下, Norrington選擇古樂器演奏的原因何在? 此點也未能在此篇評論中看出. 而且先排除錄音的因素不談, 古樂器的聲響特色與現代弦樂特性大不相同, 所需要演奏的技巧以及對各聲部間平衡和能量的處理也難以一概而論並且直接做比較. 所以分析此兩個本質與特色表現上本就會大不相同的版本所希望得到的結論是(或許psycho並未貼出全文也不一定)? 所以對我來說, 此篇評論, 細工夫有之, 苦工夫有之, 可惜有見樹不見林的缺憾. 不過以作者22歲之姿, 其認真與分析解構之精神還是值得大力贊許的. 藝術的評論, 技法細節的解構分析或許是必要的, 最終還是必須回應藝術作品整體之中不可捉摸, 流暢, 甚至是瞬間即逝的神采. 這也是最難以文字或語言來敘述的部分.
同樣一首曲目, 不同音樂家來演奏自有不同的風貌. 談到詮釋, 即使強如Richter對Michelangeli的演奏也是非常欽佩, 唯一的建議只有希望米氏在專注於演奏的完美之外多分出一些注意力來多一些想像!
當然以psycho 22歲的評論來判定他現今的水準是不公平的. 但psycho兄如果以第一流的專業樂評自居, 其文字與論述, 以及立論之基礎與客觀性, 甚至是全面性, 自然必須接受大眾更嚴格的檢驗. 對文字的使用更需要小心翼翼. 個人以為以” 我寫出這種等級的槳評,使用的是5000元的手提CD音響與1000元的耳機!”而沾沾自喜的心態是必須避免的. 一不小心容易會流於知識的傲慢與自我的偏見而不自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原因正是在此. 再者, 也是因為到處是mastering痕跡的罐頭音樂, 我們面對硬體的心態與客觀性更必須小心.
您不喜歡Karajan的詮釋, 我個人不會有太大的意見, 因為您已經將理由寫得非常清楚. 但談到Karajan的錄音, 您說“最後,如果有一點點兩歲小孩等級的音響水準,可以輕易聽出以卡拉揚驚人的財力、權力所錄音製的198x之DG唱片是垃圾中最爛的垃圾。”
我也不想用文字多做敘述…錄音效果不若音樂詮釋般"虛無飄渺", 我想不管有多少的mastering, 發燒友的最高標準就是如臨現場. 要不找一位您我都相信或是認可的系統, 找幾位同好一聽便知? 以CD音效論, 我對Yeh捨家中的系統是佩服的. 您覺得呢? 大家約個時間, 我可以帶一張Karajan的幻想CD與您認可的版本做比較. 看Karajan的錄音是否如您所說的是爛中之爛? 或是只是第一小提琴交響曲? 或是超低頻的效果?
River兄!字放大詳讀[在下對文領悟力差]
Thank's!
psycho說他有一萬多張首版CD, 然後從22歲開始寫樂評, 我想這些錄音他是都聽過的, 他之所以"把這一萬多張首版CD都丟了" (他自己說的), 想必有一定的心路歷程....
這一系列的討論串基本上就是講這樣的心路歷程以及後續衍生出來的種種.........
雖然psycho總是喜歡用很誇大的辭彙, 講起話來好像不留情面, 但是....哈哈 這就是個人風格吧? 文字如果沒有個人風格, 那就真的只是....恩....文字了吧.....
每個人的音響音樂路都不一樣, 你不同意我, 我不同意你, 要嘛就約出來"PK" 哈哈, 不然就各自表述就好, 誰是對的, 誰是錯的? 天曉得, psycho推薦的錄音到底有沒有比較好, 大家去買各幾片聽聽不就知道了? 至於老大師的錄音, 有機會聽聽小廠發行的轉錄也許各位的想法也會改變......
最後的這段是我自己最想講的,
許多人總是把錄音停留在所謂的"黃金年代", 1970~80年代,
我只想說,
拜託!!!!!! 時代也會進步好不好!!!!! 難道大家認為錄音的水準從那時就沒有進步了嗎????
這樣還玩啥音響?? 不要玩了拉!!!! 根本就是浪費錢.......
要評判軟體或錄音, 重播系統是很重要的一環(不論是硬體本身或系統的整體調整與搭配)
pshcho是個熱心的音響音樂愛好者是無庸置疑, 不過提到萬張CD一事就想來說說, 有很多CD固然是好事, 不過有多到聽不完的CD就有可能是災難, 這只是純粹用數學的想法, 有一萬張CD, 聽古典音樂30年, 一天只能分給一張CD, 換句話說psycho很有可能無法深入聽到音樂的內容, 往往一首曲子沒聽完就得換下一張, 那如果破萬張的結果就可想而知.
上述只是僅就數學觀點來看, 說不定psycho很厲害, 每張都聽上數十次.
以喜歡音樂的人而言, 每張CD聽不到百次其實不算喜歡該音樂內容, 由此可知將萬張CD都丟了並不過份.
黃金年代是在說當時古典音樂銷量不錯,沒說錄音好啊,而且當時人沒現代人忙碌,比較有時間玩些有的沒得,總要找能消耗時間的興趣,就如泡茶,台北幾乎看不到了。
不過有市場就有講究,因為以前的人有很多時間慢慢聽,自然就會聽出毛病,自然要講究一點。
銷量好代表投入這個行業有前途,自然參與的人就多了,人才有天賦的自然比較多........一般人接觸的機會也變大了。
而當時也沒什麼音樂種類可以挑選,資訊不流通。
現在除了資訊比較流通外,哪點符合古典音樂會盛行的理由,從小沒接觸未來就沒人才..........當新加入古典的人越來越少,當然只能緬懷過去了啊。
不是錄音本身令人懷念,是人.........以前偉人都有人格特質,現在連性格都速食了,內涵越來越少了................
那一萬片千萬不要扔掉
拿來給我RIP
扔掉多浪費
之前我真的比較不喜歡DG的錄音
但是隨著器材及年齡閱歷的增長
卻從不喜歡到接受
到現在最愛DG的錄音
在從前台灣流行英國喇叭
從傳統英國喇叭放出來的DG
就是悶
後來接觸了DG的黑膠
就將過錯怪在CD轉錄的失敗
尤其是大花版的CD針對老類比母帶
最近使用了P大的SATA線
竟然和ALC討論起大花版的CD為何變好聽
反而覺得有些DECCA及老RCA有點浮誇的中頻
而這當中最奇怪的是數位版的DG
竟然更兩極化
我簡直愛死DG數位版
有次在朋友家中用DCS聽DG數位版
還真的很難聽
又瘦又悶
不過沒關係
最好大家都討厭DG數位版
我來慢慢的收
現代錄音當然是厲害
最近有不少用高解析規格的錄音
真的很棒
好像1980前的錄音從未達成現在之成就
我也還蠻想體驗一下PSYCHO的法國主義
但我仍不會放棄我的德國主義
PSYCHO找時間帶我去新天新地
我來掃一下貨
謝謝您展示了什麼叫做的『擺老』....:D
我從來都沒有說『我的樂評是真理』,我只是拿來請您們這些被商業文宣毒化的偽裝古典音樂迷,提出來看看有那篇卡拉揚的樂評內容有我這篇的水準?所以重點是寫出、或找出有那篇卡揞拉揚樂評有這種水準的,而是不是用挑剔、自以為是與自命清高的角度來指正這篇文章,再把人身攻擊引藏在表面的禮貌之中;怪不得通通聽不懂古典音樂....:)
廢話不必那麼多,全世界評論卡拉揚的樂評有那一篇有這種『非商業宣傳級』的樂評,我就認輸了嘛!GOOGLE這好用,證明您們不是被商業文宣毒化的偽裝古典音樂迷有這麼困難嗎?
上面言論跟很網路白目攻擊高醫師派CAT的言論完全一模一樣,太好玩了!您試所有CPU了、試過所有主機板了?全世界不同的CPU與主機板與記憶體的組合也是破萬,您又花了多少時間一一測試?沒有發現上述的言論自打嘴巴嗎?
對於真正的高手來說,有問題的唱片,聽幾分鐘就夠了!我吃到一顆臭蛋,不必把它完全吃下去,就可以知道它是壞掉的了。
Andy 你這觀念也不能說錯,唱片大廠的流行大師的確有這種問。但是如果懂得挑剔演奏家,真正聽得懂古典音樂,不要被卡拉揚這種錯誤演奏所污染的話,到處都是超越古人的好演奏啊!....:P
古典音樂從頭到尾就是一種科學的文化,演瘈水準永遠是進步的,只是古典音樂市場污染下,樂迷的水準沒有能力分辨而己。
高醫師的水準與這些爭論無關才對....:P
因為這次的爭論是非常低級的,懂跟不懂古典音樂的差別;而不是我跟你對上多次,詮釋上的德派與法派這種高等爭論,這種高水準的東東很多人是聽不懂的....:P
簡單來說,你喜歡的詮釋取向,是『發音要整齊』,所以我所強烈批評的錯誤錄音現象,對你影響不大。而DG數位版的『動態與暫態』明顯改善,你當然會喜歡了!...:D
而且我只認為卡拉揚的198X是垃圾中的垃圾,其他的DG數位版我可沒這麼說!...:P 批評卡版,是因為後製混音到聲音完全扭曲了。相對的,DG數位版的『鋼琴獨奏』有些錄音,算是不錯的。
而我喜歡的詮釋取向,是『發音要不整齊』,所以任何一點修飾後製,我都會耳尖到瞬間找到....:P
我發現不敢面對自己的古典音樂只是商業文宣的一場笑話的,都不敢正視這篇文章....:D
所以在台灣這種糟糕的古典音樂環境,千萬別以為自己懂什麼古典音樂了!連懂了什麼古典音樂的現象都有問題。
其實喜歡被商業文宣所騙的笨蛋全世界到處都是,德國法國也一大堆!我去萊比鍚巴哈博物館,找到當地唱片小廠出版的萊比鍚樂團錄音之巴哈b小調彌撒,一張才折合台幣600元,演錄雙絕!在台灣沒有任何德派演奏可比。同一家店,旁邊賣的是DG的巴倫波英的垃圾演瘈與垃圾錄音,一張要台幣1100元!可見喜歡被商業文宣所騙的笨蛋,全世界真的到處都是。
只可惜在台灣,被騙的還振振有詞................
對不起!我對錄音水準的判斷能力己經在這個網站的很多百萬與千萬音響玩家都測試過了,我不需要再浪費時間去存心不想懂古典音樂的人家中,從頭教他們莫札特的小星星變奏曲到底在聽什麼, 然後教不會還反過來罵我教不好...:P
我從來就不認為喜歡卡拉揚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喜歡卡拉揚還敢來本討論串放砲那就欠K了;因此我完全沒有興趣想要去改變或求證喜歡卡拉揚的人如何如何,只求不要在這個討論串有嚴重違反事實的誤導文字就夠了。
我發現 schung320 您真是看不懂比喻:您這樣子的叫陣行為,就像在高醫師的精彩討論串中,堅持RIP差異是騙人的、認為SATA線有效是白痴、還可以舉出一大堆數位傳送原理......一樣白目,還看不懂我要說什麼嗎?
我雖很少看psycho的評論文,也對他的器材質疑過,但我卻願意相信他的見解!!
至少,我願意用學的態度來看待;
當然,如果比psycho強的我就不敢說了.
我說我不敢評論音樂,是因為我真的沒那個素養和專業,自然不敢班門弄斧!!
學素有專攻,個人有所長!!
其實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要比較樂評的高低,實在是沒有能力,但是是否請雙方都能對同一版本,寫出一篇樂評。讓大家參考,也有比較的依據。
我想千萬別用類似比試的方式來討論音樂
原本音樂這樣的藝術就很難比高下
大家都有各自喜歡
也都各自表述
也沒有必要讓兩造互相認同
我吹豎笛也有30年歲月
我喜歡CARL LEISTER德派大師
很討厭像MEYER這種扭捏的矯飾
但我有師兄弟很討厭CARL LEISTER
認為他太平淡了
起伏太少
應該是
讓我們來聽看看PSYCHO的法國音樂
到底有多厲害
而且這些音樂的通路真的太少
一時要買還不方便
而PSYCHO你要負責帶我去
另外
讓PSYCHO到我家聽一下
試試不同系統表現DG
可不可以呈現不同風貌
讓PSYCHO重新愛上DG
我兩派錄音都有聽,
黃金時期的錄音, 以前我喜歡RCA的錄音, 現在我喜歡Decca的,
而我喜歡新錄音更勝於老錄音,
歐陸品牌, 透過psycho的介紹, 我現在聽的或許比psycho還要多了也說不一定....哈哈!!
因為psycho似乎聽的很專精, 我則是囫圇吞棗, 什麼都聽一下試一下,
我之前說過, 大廠錄音隨著音響進步, 過去聽不到的會聽到, 但是psycho推薦的歐陸品牌則是一開始就聽得很清楚,
這代表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差異,
也就是psycho簡化而成的所謂"整齊"與"不整齊",
這是完全不一樣的邏輯, 再扯下去也不會有交集, 就算見面PK了一定也是各說各話,
拿畢卡索比夏卡爾, 兩者都是大師, 但是你要怎麼比誰好誰壞?
*************************************************
又好比說穆特來了三次, 我每一次都是買最貴的門票, 盡量找最好的位置, 但是我每一次都失望,
馬友友也是.....族繁不及備載......
您可以質疑說位置不好, 空間不對, 甚至我的感官有問題, 沒意見, 但是我敢承認, 我覺得不好聽,
那再拿那一次Tosi來台, 是我聽過最美的琴音, 當然會有很多人不認同, 但這就是我的感覺, 沒什麼不好說的......
卡拉揚是不是很偉大, 對我也不太重要, 因為沒感覺, 音響爛時覺得聽起來很濃郁, 有點吃不消,
音響變好了, 聽起來還是很濃, 還是不喜歡,
但是別人喜歡也沒什麼好說的, 本來就是每個人喜歡的不一樣阿......
psycho說他聽過各大廠的錄音了, 歐陸小廠的錄音大家也聽一下, 這樣才能溝通..........
另外再扯遠一下, 跟音響錄音無關......
就是每次一些"天團"來台, 我都很興奮,
但是看到曲目, 心裡就涼了一半,
怎麼又是貝多芬, 布拉姆斯, 不然就是馬勒.......
我不是說這些不好, 絕對沒有這種意思, 只是說難道古典音樂就這麼幾位作曲家了嗎?
相反地, 一些年輕或者該說是知名度沒這麼高的音樂家, 曲目就很敢開了,
這個現象是什麼環節造成的?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 有時候台灣古典音樂的環境很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