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的,要說理論,專業,
那一樣audio 產品沒有 know how?
對用家而言,
需要 知道多少 know how?
需要什麼等級的產品?
當然是因人而異.
主要的現實仍在預算.
以黑膠為例,
您一定得知道很多理論嗎?
至少有三成的人是裝好就不動的,
大多數的人連基本的理論都不懂的.
如果沒有透明資訊,
調整當然也可以收錢的,
高階了不起?
收您很多多,大家就打退堂鼓了.
可列印查看
我猜可以「看到」處理前與處理後的差異,比如說不好看的測試圖與好看的測試圖。
至於聲音品質,難以量化是很難保證的。
如果嫌聲音不好,那大概可以推給「器材不適合」。就像很多音響裝了不好聽要推給「空間不適合」。有點像委託作曲或作畫,成品出來你不喜歡大概也得吞下去。
大家都試過喇叭擺位,如果前後移動一公分、左右轉動兩度、聆聽位置前後移動幾公分,聲音差異就會很明顯,我相信測量結果也會完全不同。
到底要用哪個點的測試結果做準?如果按A點的測量了、針對其「臭蟲」處理了,等我們喇叭移動到B點(或是更嚴重的,換了喇叭),這個處理的效果還能沿用嗎?
簡單的例子:在第一次反射音處做吸音或擴散處理是很常見的建議,如果喇叭前後移動了五公分,這第一次反射音發生位置就跟著動了。把吸音或擴散物做成可簡單移動的?那它本身就是個共振產生元兇;把它做死?那動喇叭就代表動工。
劉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