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各行各業在此景氣極差的情況下都是很可憐的,不單是音響行業啦...
消費如此不振,錢要打一百個結的情況下,賣方要好好思考,改變以往的銷售模式了...:)
可列印查看
quote:"閣下一定沒吃過音響店的排頭..
小的是常受氣,早習以為常了..."
我在臺灣和美國都受過音響店的氣。現在都靠網路。
難怪你會嘔了.........
專業與服務是絕對有價的.
但在以"耳聽為憑"為黃金律的Hi-End音響界,
期待消費者花費動輒數十萬的器材而不提供試聽展示,
坦白說, 有點因噎廢食, 也很難想像.
以在英國的Naim為例,
Naim要求實體店的經銷商, 有提供消費者試聽的責任;
經銷商如拒絕, 消費者可逕向Naim客服中心投訴檢舉.
物美而價廉,
其實應是消費者與商家兩方共同追求的目標.
但看到近來ㄧ些Hi-End廠商的新品價位與訂價方式(如Goldmund),
相信不只消費者, 恐怕連經銷商,
應也只能同聲ㄧ嘆吧!
我一直搞不懂,為什麼音響器材都來搞訂價這一套,
實售價和訂價常天差地遠,
是為了讓人有撿到便宜的感覺? ( 幾十幾百萬會有幾個人覺得便宜 ? )
更常的是會讓人疑神疑鬼,懷疑自己是不是被坑了,
也難怪消費者會有不斷比價的心理。
服務,專業當然是有價的,
肯花數十萬在音響上的同好想必也不太計較幾千塊錢的價差,
奇蒙子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當器材都是不二價的時候,服務的重要性才會被突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