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好了
跟你拿片時忘了拿給你..................:P
可列印查看
這兩天又拿到了新玩意
是一款新的墊材
我家中試過了幾十種的墊材
當然每一台機器或喇叭下面都有我調整過的痕跡
每種不同材質的墊材在不同的地方各盡其職
不可否認的用上墊材….聲音一定有改變
所以我對不同的墊材會有什麼樣的聲音改變
心中也大致上都有個底
但是改變是往好的方向或負的方向….
當然每個人的系統聲音基底都不一樣…需要調整的方向也會有所差異
所以還是只有一個原則
耳聽為憑….
之前線材部份的墊材…一直都是下面這個
http://img10.imageshack.us/img10/6513/img4636i.jpg
花梨木加上棉線的複合材質
墊在喇叭線上….聲音改變相當的大…相當明顯
一擺上去就感覺系統像吃了大力丸
動態好像突然變大了
仔細再去感受
就是聲音的線條感變好…刻畫變深了
上下的延伸變的更好…3D空間感也更好
這次拿到這個..則是純銅鍍金…重量感十足
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很扎實
一個有800公克…..這兩個是試做品
沒玩過..當然要給他把玩把玩
http://img519.imageshack.us/img519/4505/img4638.jpg
不過因為目前只有這兩個demo
所以左思右想當然從後級電源線下手啦…因為剛好兩條
一墊上去的聽感就有了很大的變化
聽著我熟悉的綾戶智繪的to you
3D的空間感都在
但是鋼琴的中高頻的密度變的更好…鋼琴下鍵的顆粒更明確…
聲音密度變的更好…更Q
人聲的型體大了一點點…但是密度更好
至於中低的部份衝擊力也好上一些
但是聲音不會變硬…密度一樣好.. 但是感覺變的軟Q的一點..
聽起來更舒服
又是一個用了就不想拿下來的好產品
唉…小朋友又準備出走了…
這個怎麼用啊?線擺上頭還是夾在中間?
理性與感性
前言
音響架換了幾天了
要寫這個架子時…邊聽我就邊思考著怎麼下這個標題
我把架子擺好後
我把所有的器材和墊材都照原本的擺法擺回去後
擺了一整晚….隔天晚上我才正式開始調音的工作
我會選這個架子有一個很大的原因
我所有的機器下面都是用黑金石做為基準
所有的調音都是用這個基準開始
當他第一代出來我就開始注意了
但是說真的我一直下不了手
直到這代出現…才真正吸引我想下手
很簡單的原因…我覺得這代才有吸引我的料
http://img154.imageshack.us/img154/4476/img0354f.jpg
過程
一開聲….第一個聽感就是空間感變的好了一點…
細節多了一點…透明感不錯
但是上下都多了…聽感上中間也就少了一點肉
但是整體的聽感是我熟悉的…
循著記憶中的經驗先整治第一步…
就是我聽人聲最偏好的中頻
但是中頻是不容易調整的
要有潤度又不能過厚而影響到透明感和線條
平衡的拿捏很重要
我用原本的架子下盤已經調整到很剛好
但是用上這架子就有點過猛了
但是還好…跟我原本的收縮一樣好..所以並沒有駐波
只要收一點點起來就很剛好
昨晚整晚初步的調整後..搞的腰酸背痛之後
又給他擺了一整晚
直到下午才開始最後的調整~上中下的平衡和韻味
調音
今晚一開聲…先去吃完飯洗完澡再進來聽
因為架子上了
聲音需要和器材空間磨合
聽了兩首歌….聲音已經算不錯了
但是我有個人對聲音的喜好
知道該把聲音往那個方向調整
調整前的聲音就是我說的理性…
理性不好ㄇ?...排除個人喜好後…單就評論的角度來說
或許這樣才聽的出器材的本質
但是就針對欣賞音樂的角度來說
我希望感性可以多於理性一點
音樂的本質不就是讓人聽著聽著就開始感性了起來ㄇ?
我最了最後的調整..移動喇叭的位置
嚐試了幾次
終於找出那我喜歡的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點
後序
單就架子而言
我覺得是個不錯的產品
機器一上去的聲音是很健康正面的
所以這個音響架並沒有讓我花太多時間就找出了我喜歡的聲音
聲音是多面向的
沒換器材換換架子也是一翻樂趣
http://img154.imageshack.us/img154/8119/img0357d.jpg
昨天去買了一張專輯
我個人滿喜歡的
有聽人聲的朋友應該可以去買...................[:D]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32949
http://img150.imageshack.us/img150/1971/imagecgp.jpg
順便也練練手勁........有沒有用下面那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