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R10就沒這限制了
可列印查看
買不到 & 買不起.....;(
1、沒錯,我收集的殺音響LP第一個殺的就是唱放,你的應該活不了....:P
2、不是法國黃盤(這是啥?)喔!是法國錄音,美國ANGEL的出版,其中的黃金天使版位,約1970年代的版位。
3、CP值高的LP轉盤?就只有一個:TECNICS SL-1200任何一代啦!....:)
4、不是CD的錯,是錄音的錯......:D
看到小葉的錄音如此成功,我以為隨便錄音都應該有幾成水準;結果我錯了......(sweat) 小葉會成功,是因為他的音響素養太高了,才能找到真正正確的錄音方向。相對的我聽過多自行錄音或專業錄音,就像你說的,會把唱片砸了.....:P
收到線材,而且今天使新竹的七十萬級音響進行一下午的測試,因為結果太驚人又沒有時間好好寫,簡寫如下:
我收到的線是:
1、07080722牌純粹 USB A轉B 線 ==> 這一條的CP值有限,與600元的 T-LAB GP-1相比難分高下。
2、07080722牌純粹 USB A轉B 線,但是電源與訊號各自獨立走線,應該沒錯吧?OK!你找到正確設計方向了!這一條就把上述兩線通通打到爆!
3、07080722牌USB A轉B 線,電源外接版 ==> 聲音最佳,雖然還是輸給 AUDIOQUEST CARBON,但是己經相差有限了,這是最成功的作品!!所以,被我霸占不肯還了!......:D :D
4、07080722牌 USB延長線 FE1.1s版 <<<<< NEC版,我己經證明FE1.1S比起NEC是聲音不夠正確的,可以丟掉不必測試了,NEC晶片贏得一蹋糊塗。再加上 07080722巧妙的手工,這條 NEC延長也被我霸佔了!!當然比原廠的5公尺延長線強多了.....:o
5、電腦 => NEC延長線 +NEC延長線 + NEC HUB => AUDIOQUEST CARBON 會造成聲音被污染。但是電腦 => NEC延長線 => NEC HUB => NEC延長線 => AUDIOQUEST CARBON 卻得到最佳 HI-FI解決方案,也就是我現在使用的方式....:D
所以我最後的電腦撥放系統是:
電腦 => 5公尺NEC延長線 => 07080722獨立電供USB線 => NEC HUB => 07080722 NEC HUB延長線 => AUDIOQUEST CARBON線 => 樂之邦。
一些推論的心得是:
1、HUB 延長線會造成聲音訊號更正確,串越多越正確!但是可能線材不佳或晶片品質不好,每多一條就是對聲音的純淨度增加污染,連續串兩條就令我受不了了。
2、大量生產的商品當然、絕對、永遠比不上手工仔細慢慢做......:o
3、07080722 開賣你的線啦!因為上述我放在電腦系統的兩條線是絕對不會還你的!要線沒有,要錢直接匯!!.....:D :D
4、趕快把 FE1.1s版的訂單通通取消!...:P
5、為什麼 HUB 的影響與 延長線的影響居然不大一樣,A+A+B 與 A+B+A 的聽感相差實在太大!這點又有得慢慢測了....:)
其實1~3點,只是物盡其用(丐幫習性(blush)),另外就是DIY的可能性(不過省錢與人力的付出,就看不同人各自的考量囉!)
幾百塊買條USB HUB延長線加USB接頭可變成=>短線版USB HUB延長線+訊號與電源分離USB線+USB A公轉B公轉接線
而第四點的話,psycho高興的使用中,就不需贅言了! 不過,此USB HUB延長線原本的線材,可能還可再測一下。
關於最後一點,NEC高頻正確性遠優於FE1.1S,這部分想請問psycho是到哪個價位帶的測試設備,開始分辨出差異性?
主要是看看是否還有可取捨處(不同價位帶,不同的選擇)?
畢竟兩者的價位(FE1.1s與NEC)有一倍的差距,再加上手上還有FE1.1的產品未比較過喔...8)
最後,psycho提出的心得部分,我覺得psycho可試試把五公尺NEC USB HUB延長線,更換為換過零件的那組FE1.1S的USB HUB延長線(僅這個部分),看看是否會影響高頻正確性? 是否會影響聲音純淨度? 反正實驗看看,說不定有意外:P,哈哈!:D
至於psycho保留線材的部分,再悄悄話相關部分囉!(blush) 不過,還是先說明,原本我還真的沒想這麼多,現在反而有些頭痛了! :^) 哈哈!:D
對我來說,今天是音響路線決定性的大日子......:o
一直以來,我最在意的一位CAT強烈反對派,就是STSD 新天新地的林主惟;別人的反對我可以不在乎,主惟的反對我就非常非常在乎;因為我們的錄音美學、音樂美學都很類似,對CAT的聽感天差地遠那實在是太令人無法接受了!
今天終於有時間跑去新天新地,使用完全沒優化、程式亂到爆的華碩筆電 U80V => 07080722 電源分離線 => NEC USB HUB => AUDIOQUEST CARBON 線 => 樂之邦 01 USD => AUDIOMAT 頂級 DAC,OK,終於讓主惟不再強力反對了.....:D
主惟反對CAT的原因是他聽過的CAT往往『音色嚴重不正確』,而他挑剔很多數十萬元的轉盤也往往是『音色不夠正確』。最後他使用的『曚到的轉盤』,雖然只要幾仟元,但是再也買不到了!在他的改裝下,的確是表現出數十萬元的轉盤都達不到的『音色正確性』超高水準。因此我個人是認為這種『轉盤』絕對不能稱之為數仟元,而是『數十萬元』,因為再也找不到任何有此水準的轉盤了嘛!
我就在想:這只是表示主惟沒有找到正確的CAT而己,放眼天下跟他最接近的人就是我,小葉可能也是一個....(blush),所以讓我來找正確的CAT吧!.........玩了半天,今天拿去好好對戰一下。
當然以『音色的真實性』來說,主惟是認為他的轉盤>>我的CAT;但是,我不知道什麼是真實性,我的音樂素養本來就低於主惟,我只是比他會論述而己.....:P 所以我不談真實性,我只談『分辨力』,能聽到強力分辨力的,就是正確的數位轉盤。
原本主惟還是堅持CAT的音色不夠正確,我們吵架吵了兩小時後,主惟放了一張SKARBO的長笛,我當場RIP進電腦一放 ── 我的CAT終於贏了!:D :D 先前播放的2008以後頂級錄音,跟這張2001的次頂級錄音比起來,我的CAT毫不客氣地讓這張CD變得不夠好聽,而主惟的轉盤聽起來卻差不多,這分明表示我的CAT的『錄音水準之鑑別力』要強之太多了!終於贏了.....:D 8)
但是『音色的真實性』還是要努力找,看起來要找一天把我的專用CAT搬去新天新地痛電主惟,他才會死心蹋地地同意我的『CAT一統江湖』論!.....:o :o
最重要的是,走頂級CAT的發燒友真的要注意:數位與類比一定要『絕對切割』,雖然USB轉SBDIF再外連到另一台DAC,路徑上比 USB直接內部轉I2S再內部直入DAC還要複雜,好像會衰聲;但是,CAT的數位機構對電源與聲音的傷害大到完全無法想像!只有透過數位與DAC的絕對分離才可以避免CAT對最終聲音的破壞力。因此雖然以現實而論 BXXXX USB DAC的聲音真的夠用了,但是從極致的立場,它己經不符合我的要求了。
或許正是如此,所以使用 1394 把數位解碼與DAC做在一起的WEISS DAC202,我對其聲音感到有一點點的疑慮;但是如果用我的CAT => SPDIF => WEISS DAC202 的 DAC部份,那這個聲音對我來說就是最正確聲音了,『錄音水準的分辨力』百萬元以下的CDP與LP通通不是對手....8)
正因為玩音響,也試聽了林主惟會在約三個多月後將開賣的全新線材,預算在六萬與兩萬元左右的線材用家請小心這個可怕的殺手 ── 超越 ESPRIT 的線材終於出現了!我二話不說當場下訂.....:P 試聽心得就等到開賣時再來寫吧!
更重要的是新唱片介紹與推薦,等會兒再來寫。
我認為CAT遠還沒有獲勝。
對於科技進步為音響聆聽方式所帶來的一切,我一直樂觀其成,是CAT也好、或許很快又會出現其他技術也罷,只要能帶來更好的聆聽品質,我對過程沒有任何立場。
昨天我的結論、或說結論的重點是,目前就我的經驗而言,我不認為CAT提供了起碼的音樂欣賞的品質。說白一點,我無法用CAT欣賞音樂。
我的DVD轉盤並不是特例、也沒有停產。
一部廉價DVD、不用加上DAC,其所提供的聲音,是完整的,但未必平衡。
而CAT的聲音,四平八穩,但不完整,這很致命,對我來說難以接受。
我無法接受音場很分明卻殘缺的聲音。
舉那張長笛來說,演奏家嘴唇與吹嘴間的互動、管壁與氣流的摩擦、管身的震動,所有聲響與空間的碰撞....
被簡化、壓縮化,對比明顯減弱,變得扁平呆版。
如果我們聽不見長笛的音品及音色的魅力,那麼長笛在空間的哪個位置對我們有何意義?
在聲音結構中缺了某些東西是我對CAT最困惑之處,其次是對比的弱化,我一直強調這是壓縮(如MP3)特徵。
PSYCHO說我的DVD有加料,我要說,沒有加料這回事。
音樂資訊有可能被扭曲、被改變平衡、被減損,就是不會多加上什麼。
在CAT上聽不見但DVD上卻確實存在、很容易能判斷出是自然存在的聲音,那就代表-
CAT一定讓什麼不見了。
為什麼、或如何發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確實聽得到。
CAS讓轉盤與CD不見了..................
有機會我來用兩套主惟陌生的CAS系統與CD唱盤或DVD唱盤給主惟盲目測試
看看是否能說出CAS少了什麼?
哈....我有沒有很機車!
就知道主惟一定會上來吐我的槽!......:D :D
我得公開承認,主惟對於『真實音樂廳的氛圍』比我敏感非常多,所以對他來說CAT這一點往往不合格。而我因為『完全不管音樂只談科學性能』,所以我嫌他的轉盤『不同錄音水準的音場深度分辨力不合格』:原先放2008錄音,主惟一直K我的CAT音場過度前傾;但是播放2001的長笛時,我的CAT比他的轉盤還更向後傾哩!這就說明了『音場深度的分辨力』還是CAT贏了一截。
至於『真實音樂廳的氛圍』,我會覺得太難 ── 我聽不懂的就是太難.....(blush) (blush) 不過這部份是很值得重視的,chiang另一討論串提到的應該就是這一點。我也不是不重視這個,而是這一點很難以客觀論證來描述的,所以我個人是傾向當成終極目標,以後再說....:o
而所謂的加料是,在我聽來,轉盤會比CAT產生更多的『泛音』;這些泛音是轉盤先天的『錯覺頻率』還是CAT的壓縮?鬼才知道,以後再說.....8)
還有,就跟你說了,你所謂的壓縮,是那台華碩筆電沒有優化、垃圾程式太多,造成背景雜音過大,當然就會聽起來像是壓縮動態!反正下次會拿專用PC去電你.....:D
話說回來,一般的電腦播放,數位雜訊太多,導致很多CAT著重抑躁,結果就會造成CAT少掉太多東西的聽感,這的確是事實。而我們採用 JPLAY 64BIT 一族的,正因為JPLAY極端減少數位雜訊,所以反而『不需要太過份的數位濾波』才能夠得到更真實的聲音。小葉提供的BXXXXX USB DAC之軔體更新,正因為更新的是數位濾波,我反而有疑慮:不知道有沒有JPLAY族群的測試過更新後真的有『更真實』嗎?等到有先鋒再說!.....(blush)
這一點我得說小葉別懷疑....:P 就是因為我己經確定了主惟有能耐盲目測試出CAT的聲音特質,才會把他的聽感當一回事...:D 如果真的來個盲目測試大會,我敢押主惟的成功辨識率應該在九成以上!.....:o :o
盲目測試絕對不會是問題,只要精神好,我有把握百分之百辨別出來。
但,盲目測試本身就是盲目的。盲目測試的價值只是在挑戰我們是否僅僅是盲目的執著著。
我想我在不執著於音樂之外的事上所作的努力,應該比誰都多。
我認為PSYCHO在做的實驗很有趣、也很有意義,參與其中讓我感到饒有樂趣。
我想訂正的只是-現下我個人無法以CAT(數位播放?其實我不太明白有否用錯)來欣賞音樂。
我可以接受廉價、簡單的系統,包括數千元的組合音響,但我無法接受CAT。
我不太有精神去分析為什麼,但一定有某些我認為非常重要的部分存在嚴重的瑕疵。
我試圖舉些例子。
像鋼琴,缺乏擊弦的金屬質與共鳴的重量,泛音構造變成回聲一般,是空洞的。
薩克斯風的簧片振動與管身共鳴的黏性也幾乎是消失的,剩下一種風流過管子的聲音。
大鼓變大變平面,喪失獨立性,其他樂器在大鼓敲擊後的尾韻中合奏的分辨度非常低。
音樂是停滯的,凝固的,沒有流動感,沒有騷動。
我知道這些形容很難對應到音響規格上,也有部分涉及個人喜好。
我平日工作裡,需要大量的將CD擷取成MP3檔,我對這種聲音的差異非常敏感。
微動態的刻畫很淺、中弱動態轉為中強、強動態變為安定,音品及音色分辨度變差。這些都是壓縮的特徵。
我知道CAT的過程中沒有壓縮,我也聽過錄音室規格的數位檔案,但它們的確都給我"類壓縮"的聽感。
我不知道為什麼。
我要強調,我絕不是來吐槽數位播放。
相反的,我試著提出自己淺薄的意見,希望能多少給予這些富有意義的實驗一點小小的幫助。
更方便的欣賞音樂,對於欣賞來說,是富有意義的。
但它必須同時包含兩個部分,更方便,與能夠用以欣賞。
請各位繼續努力,加油。
Psycho大加油! 主唯老闆加油! 葉大快出來面對~~!!!
哈,我認輸...........
。小葉提供的BXXXXX USB DAC之軔體更新
多久以前發布的 ==怎都不知道
更新了==
有人亂放火!.......:D :D
我實在很奇怪為什麼在 CAT的聽感會相差這麼巨大,回到音響本身,我與STSD的聽感又是極其類似;所以最後是誰對誰錯?天知道!.....:P :P (blush)
相對主惟可以盲目測試CAT與轉盤的差別,其實我也己經差不多可以盲目測試出轉盤與CAT的差別了....(blush) 我的判準是:轉盤少了『強力的暫態』、多了『不必要的泛音』,而且轉盤的有效頻寛一定輸給CAT,再高價的都一樣。不過目前還沒有把握可以百分之百盲目測試出來,這個謎題還是留著以後再說.....8)
我自己是打算全面推薦CAT、徹底放棄CDP了;但是留下STSD的這番言論,保留日後可能全面犯錯的機會......(blush) (blush) (blush)
你們一起來接受我的考試好了........
盲目測試在於避免人心早有的定見影響........雖然不是絕對代表什麼
但很有參考意義
一個要非常專心接受測試才能100%分辨出來的差異
卻能在明眼狀態下100%的說其有差異或是肯定有差異
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
明眼下的差異若很明顯
盲目應該也要很能明顯分辨
而不需要狀態特別好
這就是發燒友常常犯下的主觀迷思與心中成見........
我常常眼睛睜得大大的也聽不出來說 @@
我還張開嘴流口水了.................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imgb...6211208886.jpg
聲音是用聽的
我承認睜開眼與閉上眼會有些物理上的差異
但應該這不會影響到對判斷差異的敏感度
視覺往往會影響到我們對聲音(聽覺)主觀的成見與想法 (具有非常高度的影響力)
有興趣多看看林主惟的音響雜談,一定要去新天新地網站上的自由討論區去看“關於音響”的那一串。林主惟“隨便講講“的解釋音響的平衡,就讓我像當頭棒喝一樣。其實林主惟只是太忙沒辦法多寫,他出來的論述我想Psycho大也是很佩服的。
mp3是為了方便試聽用的...........
基本上我是快20年不聽MP3了.......
High End角度玩CAS是自然跟這mp3扯不上關係!
================
現在的錄音在轉成CD前,基本上是WAV master檔
只能說主惟對CD很有喜好!
WAV => CD片 => CD Player播放 會優於 直接電腦放WAV檔
因為對電腦會產生CD機不會有的聲音誤差
這是合理沒錯
目前的DAC已經能做到某種程度了
在同樣價位下,CAS聲音比CD更好不是沒有可能!
It depends, 沒有絕對!
更重要的是若是超過red book的母帶WAV檔
用CD-R或是DVD-R播會比CAS直播WAV好嗎?
kevin說得很對...........盲目試聽可能的盲點是在於執著於過度比較
這本來就是一種工具,不是欣賞音樂的方法
不過真的要比較差異,就一定至少要盲目試聽一下
我現在試聽器材,要找出差異,也大都是用盲目試聽
調暗燈光聽[還有微光] 閉眼聽 會感覺不同的 是生理問題?是心理問題?:D
這可以試
把一個人遮住眼睛
然後開燈與關燈放..........
若是有差,就是燈光影響了聲音
若是沒差,燈光就不會影響
接著張開眼聽
若開燈與關燈有差,那就是視覺影響了聽覺
我相信每個人的敏感度與感覺都會不同
除非作業系統大改,一般的電腦裡的作業系統(不管是Windows或是UNIX)裡面沒用的processes太多了;這和CD player的單一功能相比,CAS會出問題的地方太多了。CAS的問題是:它的主要架構不是為了撥放音樂而設計, 優化只是減少問題,不是解決問題。
這就像我大學時的系主任問我們的問題:“如果只是要煮一鍋香噴噴的米飯,你們覺得要設計一個電鍋比較容易?還是設計一個機器人幫你們洗米,燒水,在瓦斯爐上煮飯容易?”
對我來說,CAS就像那個幫我煮飯的機器人:D:D
我比較傾向用external storage,透過一個有ECC的protocol,DAC負責資料的流量。像前一陣子的Blacknote(?),就是很不錯的方式(當然它有其它的缺點)。
CAS?= Computer Audio System???
我不知道為什麼看完主唯老闆的回應之後
心裡一直覺得有一件事很在意
忽然好像被提醒了甚麼似的,翻箱倒櫃把我以前小時候買的CD隨身聽翻出來
本來想用光纖接到DAC來聽,結果是壞的
靈機一動,把主意打到我爸平常看佛法講道的dvd撥放器上面
用同軸輸出聽了一個晚上
結果當然是沒甚麼感想
我還記得我高中的時候,雖然用電腦聽音樂很方便
但我還是會特地把mp3燒出來用破爛的手提音響聽
只是覺得用電腦聽久了有種討厭的感覺
主唯老闆那番話讓我挺在意的
尤其是那些形容聲音的句子
讓我打深處湧出一種寒顫的感覺
越是咀嚼那些字句,就越覺得不舒服
很可怕
我忽然有種感覺
越是使用像jplay這樣優秀的撥放軟體,越能夠呈現主唯老闆所描述"空掉"的感覺
我在想,假如主唯老闆說的是真的
搞不好根本不需要用到同樣的音頻檔
主唯老闆就可以順利通過盲測
GAN~~難道我被暗示了嗎!!!?
以上這些大家當玩笑話看看就好
我私心還是希望cas可以全面取代轉盤的
computer as source 也OK~~~~~
有一件事我會錯意了。
我以為小葉說的盲目測試是指當天PSYCHO用的那套音源,所以我很有把握。
但小葉說的是CAS,跟CAT是不一樣的,我連CAT是什麼都不知道,CAS當然更不可能知道。
既然沒聽過CAS,也就談不上什麼聽不聽得出來。
而我會把CAS看成CAT,就是因為精神不好嘛。(呵)
說一下盲測。
PSYCHO當天的測試,我讓他自己去換數位線,由於新貨剛到,有很多事在忙,所以我幾乎都坐在電腦前。
大部分時間裡,我並不知道接的是CAT或是DVD,但在聽感上兩者差異不小。
我並不從誰好誰壞的角度去看這件事。
我跟PSYCHO說過,我很清楚以DVD作為轉盤的缺點,同樣的,CAT的聲音特質,比分出高下優劣重要。
盲測的問題之一在於它的目的是二分法的,所以我們會試圖去找經驗上的特徵來用以區分,而不是關照到全方面的表現。
DVD與CAT誰勝誰敗不應該是這個測試的結論,我說無法接受以CAT來欣賞音樂,與我同意用DVD來欣賞音樂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PSYCHO用CAT播放了兩個版本的普朗克雙鋼琴協奏曲,問我哪個是列日愛樂,哪個是ZZT的版本。
我猜對了。但我不是用猜的。
我告訴PSYCHO,因為列日愛樂廳的泛音構造很獨特。當然樂團的合奏音色結構,包括樂器使用等等都能拿來做判斷的依據。
但列日愛樂的錄音大半在自己的音樂廳,而ZZT的這個樂團在編制及場所都隨曲目而改變。
所以列日愛樂廳的泛音構造本身就提供了足夠分辨的條件。
但什麼是列日愛樂廳的泛音結構?PSYCHO這樣問我,這要怎麼回答呢?
就像充滿噪訊與失真的越洋電話中,我們仍然會察覺親人感冒了。
目的是甚麼?
對我來說,這個測試的目的在於,CAT能不能變成欣賞音樂的方式?
完美並不存在,所有的播放方式都存在缺陷。
但是直到目前我所聽過的數位播放,所具有的共同缺陷,既使已經被大幅減低,卻仍然是致命的。
上面這句話並不是我的結論,我的見識很淺薄,而數位科技進步的速度是超乎想像的。
我聽音樂最早是LP(與廣播)、然後匣式帶、卡帶、到現在的CD,我知道這些音樂載體各自的優劣。
如果一種播放方式能讓人更享受在欣賞音樂上,那就是更好的方式。
主惟我是絕對相信您的耳力與音樂素養
我也相信CAS與CD唱盤有些本質上的差異 (也就是您提到的敏感點)
我只是想說目前好的CAS,在相同價位下,整體優點已經超越或是不輸CD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