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要連家訪一起做,然後出個調整前後報告,順便分享拍妹的時候要用哪種鏡頭、光圈、快門、……等設定
可列印查看
不是要連家訪一起做,然後出個調整前後報告,順便分享拍妹的時候要用哪種鏡頭、光圈、快門、……等設定
應該是不名曲目、亂聽一通......
隨緣式接觸輕鬆又有趣,系統化學習辛苦但完整。
但小弟覺得還是別太早栽入版本比較的好,那跟系統玩器材沒啥兩樣。
先聽不同音樂,再聽不同演奏/錄音,最後再來比較不同器材的音響效果,比較不傷本。當然反其道而行也能成為大師。如果還想深入往上游爬,那就去學樂器吧!名琴肯定比發燒器材還貴,而且還能保值增值。
43/176..
輕燒入門文/總文章數..
比例還不到25%..何況43之中不全是'剛"入..
該如何燒?..是個教學取向? 議題?
在下不是愛丟??的人..請勇於發表/分享/野獻都好呀..!
本串..應該還是非齊頭式討論吧.
基本平均薪資 x3(個月)好吧 ? 約莫就是社會新鮮人的100k.或是中~中高收入者的300~500k..
符合收入比例~會玩得踏實些..當然要促進經濟也很好滴..嘿.
小弟覺得“自己管帳簿”,家中大人問的時候比較容易曚混過關(blush)
入門燒友因預算多半受限,
部分空間,線材,墊材可以 DIY 試試.
以便宜或就地取材為主.
機殼的震動處理,如接地,或貼吸震膠.
線材的震動處理均可改變聲音.
線材也可嘗試加上隔離網.
空間處理可多試試吸音棉,紙箱,地毯 .
窗簾,書架,唱片架,掛畫也都是不錯的微調工具,
一般而言,
喇叭的 擺位,角落的駐波,第一次反射的處理,效果明顯.
入門燒友會發現,
網大們的分享還是有差異,
入門燒友如何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資訊呢?:O
不妨分級管理。
第一級:電話品質即可,聽得出講話內容,可能聽不太出來誰講話。
第二級:MP3等級,壓縮品質受損的音樂。
第三級:3k以下手提CD音響,一般車內音響。
第四級:12k以下小型組合音響。
第五級:50k以下家庭音響。通常有獨立擴大機,CDP與喇叭。
第六級:50k-200k 入門HiFi。
第七級:200k - 800k: 標準Hi-end。可能用前後級,通常也玩線材。
第八級:0.8-3.2M:高階 Hi-end。有錢的發燒友。
第九級:預算無上限:追求完美不計代價(經常是別人),也有炫耀財富用的。
分別對音樂喜好類型建議標準組合。例如流行歌,爵士樂,古典音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