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上述提到的“至少經過『三個正確排插』,這樣子才可以把數位與類比儘可能分開”, 原本沒辦法體會, 後來想想是否有點像從主電箱拉三條專線分別供給類比與數位, 而源頭其實還是同樣的總電源, 但從主電箱到壁插或副電箱通常也是走很遠的距離的想法~
可列印查看
教授上述提到的“至少經過『三個正確排插』,這樣子才可以把數位與類比儘可能分開”, 原本沒辦法體會, 後來想想是否有點像從主電箱拉三條專線分別供給類比與數位, 而源頭其實還是同樣的總電源, 但從主電箱到壁插或副電箱通常也是走很遠的距離的想法~
我說的『至少經過『三個正確排插』』是針對無法拉專線或只能拉一組專線的人,你像我一樣可以拉三組專線就不必考慮了!
可以拉無數專線的情況:
專線 => 小電箱 => 高級電源線 => 正確排插 => 器材
專線 => 小電箱 => 高級電源線 => 正確排插 => 器材
.................無數看你高興。
不能拉專線或只能拉一組的情況:
專線(或沒有專線) => 小電箱(換成另一個正確排插也可以!)
小電箱 => 太平洋電纜級就可以了 => 第一個正確排插 => 器材
小電箱 => 太平洋電纜級就可以了 => 第二個正確排插 => 器材
..............以此類推
所以從玩電腦播放的角度來說,最最重要的是類比與數位分開,因此至少要三個正確排插、或一個小電箱+兩個正確排插,如此才能把數位與類比有效地分開來。
當然了!如果是使用轉盤+dac的一體機就沒輒了.........(giggle)
這要看你想拉的方式。
一般若是總開關,要看總線(電表到大電箱這段)的規格,來決定總開關的規格。
像是 14mm, 22mm.. 之類,大概是 50A~60A,可查太平洋線徑與安全電流的資料。
總開關之外的,就是看那路線的線徑為多少。
8mm, 5.5mm..,通常在 20A~。
換開關,即便不是專線用,也可視為改善家裡用電的品質與安全。
一般大都是士林電機的產品,除非有人裝修過,不然都是一用十幾二十年。
大電箱的大小,除非要大改,可能限制專線的變動。
還有管路的大小,可能限制拉線的管徑與施工。
開關的部分
開關選擇也有很多,士電也有規格好的產品,其他國家的產品也很多。
STSD 那以法系 Legrand 與 Schneider,都有人分享過。
我沒比過這些,所以不知聲音差異...
拉專線部分
一般家庭較能採用的較佳方式,大概是從總開關進電側,再拉一組電出來。
從這裡拉等於與家中一般迴路在源頭端就脫離,後續的用法則看需求。
像拉 5.5~8mm 為單一專線。
寫到這,psycho 家的三條 8mm 不知是用哪種方式?
或拉 8mm 以上給另一電箱,再分配使用。
以一般家庭用的三線架構
110V 是一根 110V,一根中性線,一根地線。
220V 是兩根 110V,一根地線。
電線的部分
太平洋 PVC(psycho家的8mm),拍賣網的倍耐力,是一般好用選項。
還有一較少見的太平洋 XLPE...
音響用… 那價錢跳很多。
電箱,這可能較難比較,Legrand 那系列,屬工規 IP65,非金屬?
台灣的電箱(居家用大電箱)卻有需為金屬製的規定,所以..
最後 stchen 提供的那份 PDF,裡面有一張圖
那綠色與藍色的,可能類似接地與中性銅排。
附件 31629
這些可參考一下
不好意思,我忙到剛剛才能回文。
首先是『今天』才把 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 改成 220V,然後向新天新地買了一個普通的法規排插+兩條REAL CABLE香堡電源線。被小孩纏住了晚上九點才開始施工。音響器材擺位也調整了一下,剛剛才搞定。
一開機.............碰!!爆炸了.........才怪!相同的音響系統,不過只是把其中一台dac的110V改成220V,還220V只能用一條專線『讓』110V是兩條完全獨立的專線,結果當然是220V狂電110V、電到110V哭著回家找媽媽....................等一下鄰居要報警了!明天再聽。
剛剛在新天新地聽了很久的『新版』阿貝西施,聽著實在有夠不爽!真正的音響科學就是絕對的舊不如新,雖然ORFEO是旗艦、整體聲音一定贏過阿貝西施;但是論高頻的解析度與中頻的細節,卻是ORFEO舊旗艦被新版非旗艦電了一頓!可想而知,新版的ORFEO一出,我就得換喇叭了!擴大機的錢都還是向家中二哥借來的........:~~~~~~
雖然高性能的 HI-FI會比不上新版喇叭,不過現在半夜三更,播放一首不會吵人的豎琴獨奏;那種聲音的完整度,真的就是最高級的和牛或紅酒、咖啡那種一入口就知道『貴得有道理』的完整性。年紀真的大了!今天重新回到台大心理系還被當年的老教授虧『創下心理系有史以來唯一一次把教授們通通灌倒』的惡名昭彰;這時真的就只想要好好享受完美的聲音。
如果讓我再年輕十歲,一定還是跟bchsieh一樣為了挑戰音響的新科技而拼命diy拼命改裝、誓死不用完成品。現在終於投降花大錢,真的是老了......(blush)(blush)
感謝教授回文.....
回想到去年十月底時跪求太太讓我買Audiomat Opera,並得到首肯時,曾經考慮是否要買220V版本,但當時看到只有新天新地與Poki前輩用220V版本,於是後來作罷,買了110V版本;110V的版本也聽了快三個月了,比之前的擴大機好太多了,當然之後目標是瞄準JMR的喇叭~
教授回這篇文前,本想多拉專線來給用MSP600的設備(S1500, 小黑盒與Nano DAC)上到220V;至於擴大機,則維持110V好了;結果看到教授的回文,(angry),被下毒了;若無法把擴大機改到220V,可能真要“回家哭著找太太”了~
請問超級高手bchsieh,改擴大機的變壓器為220V,是否難度比DAC高許多呢?...(blush)...
教授,您太看得起小弟了。
小弟沒能力挑戰音響新科技,純粹只是愛玩和做實驗的心態來搞DIY。
不過,搞DIY和直接買成品機相比,唯一的好處就只有可以自由發揮,想加減什麼功能都可以。
其他的全都是缺點,花時間花精力,就連花的錢也不會比較少。
從不斷做實驗所需要的零件材料費,到手工具和電動工具,還有花費最高的儀器費用。
全加起來應該跟您的主系統價位相差無幾。
某些儀器還是小弟買故障品來修好才有辦法擁有,不然連二手價都買不起,更不用說全新品了(每一台報價都是70~100萬起跳)。
所以... 除非對DIY有非常大的興趣,要不然如果想好好聽音樂,花錢買成品機是最簡單容易的。
請問Legrand較小的電箱並無類似接地線銅排架構,是否可用WAGO快速接頭來串接地線?
小弟趁假日請朋友幫忙終於拉好簡易220V專線了,我採用的是最簡單的接法直接從電箱的主Breaker下方直接串接事先做好的4孔排插。目前是將JPLAY雙機和MSP600-5都改接到220V排插上,換上220V供電後感覺聲音更厚實低頻也更有力道音場也變大了一些細節也多了一點。昨天晚上聽上次購買的這張李斯特鋼琴附件 31633
作品專輯真的是相當的過癮,演奏者表現出的鋼琴力道與美感換上220V後表現更上一層樓。(blush)
目前暫時先使用簡易式220V專線撐一陣子,等過完年後今年的目標是找時間將舊配電箱打掉重作新的配電箱把音響用電跟其他用電給分開。(wasntme)
請教一個接法上的問題
就是主Breaker下方一定會有幾條電線連接到次breaker去,這幾條電線做合壓線串,那麼當把專線接上主Breaker時,要和這幾條電線一起做合壓線串嗎?還是不用管這幾條電線,把專線另外鎖上去就好?
附件 31634
有二種做法,一種是從主Breaker拉線出來到一個副電源箱,再從副電源箱多拉n條出來。
另一種是在主電源箱加裝n個次breaker,再拉出n條線,但通常家裡的主電源箱已經沒什麼額外的空間再加裝breaker,這時就要整個電源箱砍掉重練,把舊電源箱拿掉,把牆上空間挖更大,裝更大的電源箱進去
這裡有讓人流口水的電源箱,可當主電源箱,也可當副電源箱:
http://www.myav.com.tw/market/showth...7&pagenumber=6
還有一種是獨立電錶,不過這對大多數人來講太遙遠了
我認為最單純的方法就是 Deen說的:
所以回答 stchen:沒錯!我把舊的主電箱拆掉了,換了一個很大的主電箱;結果無法裝回原位!!房子等級太差,挖深一點就挖到隔壁牆了,還害我賠償人家牆上的損失......(blush)引用:
另一種是在主電源箱加裝n個次breaker,再拉出n條線,但通常家裡的主電源箱已經沒什麼額外的空間再加裝breaker,這時就要整個電源箱砍掉重練,把舊電源箱拿掉,把牆上空間挖更大,裝更大的電源箱進去
最後是讓主電箱『凸出牆面』解決,反正這間普羅住宅完全無裝潢,醜就給它醜爆了........(devil)
對了!恭請大魔王提供純粹科學的商品建議,請大膽推薦!連45萬的dac都敢給你搞了,浪費錢買了無效的東東又有什麼大不了的?....(devil)
我要問的是,音響架啦!而且區分成兩個層次。
1、器材本身。這個資訊很多,而且『主動式避震台』似乎很有意思?最重要的是,有沒有音響架是可以保證大幅超過直接放地板上的?沒有就拉倒....(giggle)
2、電源供應器。這個是獨特問題。
我們當然知道任何與音響相關的物件通通有震動的相關音響性能問題,但是,我的音響系統現在有幾個大東西,猜想似乎不必像『器材(dac、擴大機)』那樣龜毛??我是指:三個小電箱,兩個普通法規排插,一個你做的巨無霸排插,三個香堡大地盒,兩個小地盒。
目前是猜測:也許只要隨便用個桌子或架子,把上述物品通通放在便宜家具級的架子上,最多是加上 real-cable 角錐就夠了。然後把主要器材放在架子下的地板上,如此就可以方便地針對類比線材進行振動架線等測試了。
如此想法有沒有犯錯?如何解決?如果推薦音響架請推薦那一種?謝謝大魔王啦!........(clapping)(clapping)
教授愈搞愈大了,十年後該不會搞一間將軍大等級的音響室出來(giggle)
這樣的話,我現在要先預約家訪;)
教授,您這是大哉問....
震動的科學原理很簡單,但很難在現實生活中簡單控制。
抑振材料的材質,墊材和器材接觸的位置,接觸面的大小,器材的重量等等,全部都有關係,很難有一個簡單的大原則。
小弟沒有試過貴的墊材,所以沒辦法推薦任何音響用墊材產品。
但以過去實際測試過的墊材中,最沒有副作用的,一個是厚重的實心木板(厚度至少1吋以上),
另一個是大創的透明黏性避震墊(已經改版兩次,最早期的淡藍色材質效果最好,可惜四五年前就改版了,已經買不到了)。
附件 31639
尤其是後者,墊在任何器材下方,包括書架喇叭,幾乎都是正面的效果,聽不太出來有負面的缺點。
小弟買了一大堆,目前所有器材下面都只有墊著這個大創墊材。就連器材互疊似乎影響也不大。
記得別放在原廠的腳墊下方,要直接墊在機身底板。
至於要墊在底板的哪裡,要墊三個地方還是四個地方效果最好,都必須多試試。
但由於這種墊材很薄,所以下面必須再用東西撐起來。
小弟用的是圓柱型工業用橡膠墊。
用大木塊也行,但請注意木塊的大小一定要大於墊材才不會讓效果打折。
重一點的器材,每個支撐點至少要用兩片相黏才不會被壓扁失去作用。
基本上越重的機器要用越多層。
怎麼判斷墊材有沒有作用?
墊好之後,用手輕推前面板,如果機器會輕微前後震動,就表示有作用。
不會震動,就表示被壓扁了; 而如果墊太多層,震動太大,會不會有反效果?小弟還沒試過就是了。;)
至於排插和地盒是不是對震動比較不敏感?小弟認為跟器材一樣敏感....
以您的構想,小弟猜測如果找一個結實的木桌,把排插和地盒放在木桌上,用大創墊材墊起來,應該有不錯的效果。
如果要再講究一點,還可以用多層複合的方式,也就是「木頭-大創墊材-木頭-大創墊材」這種方式來試試看。;)
哈, 中獎了!
大創的墊材, 淡藍色版本的, 往往裁切地亂七八糟, 所以我買了大大小小一堆彩遊館出的淡藍色版, 也快用完了. 這兩年才又買了些大創新款無色透明版本備用.
木塊我都用在日本 Tokyu Hands 買到的 紫檀木 和 鐵刀木 下腳料.
Hands 也有賣上面那種墊材, 不過價格是大創/彩遊館(iColor) 的十倍以上, 我想效果一定極佳! 後者應該是山寨版.
多層複合的部份,我選擇了「2.5cm厚壓克力板-淡藍色墊材-不鏽鋼角錐-不鏽鋼墊片」.
壓克力板有幾種不同的材質,每一種材質的特性都不太相同。
根據小弟的經驗,壓克力和金屬等等材質,個性不同,對某些器材和系統是優點大於缺點,但在某些情況卻是相反。
所以得小心使用。
另外,大創墊材每個最好有300g~500g的最低負重才比較有效果。
也就是說,如果您用了四片大創墊材,但器材卻不到一公斤重的話,建議在上面多加點重量。
不過壓鎮也會影響聲音,目前小弟用過最百搭的材料,是棉布袋裡面裝上黑碧璽。
可以用純棉手帕或薄毛巾包黑碧璽碎粒,用棉繩綁住開口就行。
把 bchsieh大魔王 的金玉良言摘要如下,順便加上幾個我的猜測:
1、用『實木』架子。問題:實木的定義是?MDF不行?密度太低的松木應該不行?只要重就好?
2、用大創墊材『減震』。我猜:再加上REAL-CABLE角錐更棒!因為REAL-CABLE的角錐CP值極高。
3、用『棉布包黑碧璽(網拍一堆)』壓太輕的器材。我猜:說不定用一小包,放在無論多貴的器材上,慢慢抓一個位置,會剛好摸到甜蜜點!這個留給別人去玩,我老了.........(blush)
最後問題:
1、聽你這樣講,實木架子似乎比直接放在磁磚水泥地板還要好??否則你為何不推薦『石面』架子?
2、實木架子的定義是:就找家具行,買一張實木長茶几就夠了?例如這個:
http://mall.pchome.com.tw/prod/QFAAD...AY?q=/S/QFCB2G
3、我知道『電源』也要減震處理,但是如果有先後順序差別,應該還是器材優先吧?當然了,如果是線性電源,例如 AUDIOMAT DAC的獨立電源箱,那的確是獨立電源箱反而要優先處理。但是CAT系統的交換式電源,例如MSP600與 USB HUB或DIGITIMES2,這很明顯後者比前者優先吧?
小弟對實木的定義是實心的木板,松木應該也可以,只要不是ikea最低階的那種環保蜂巢板,裡面幾乎都是空心的那種就好。
會這樣說的原因是,大創的這種墊材隔離度非常高,下面的平面只要不是闢性太強,影響都不大。
小弟曾經為了硬碟隔震傷透腦筋,試了非常多種墊材,只有大創墊材,可以將硬碟放在塑膠板上,用手摸塑膠板感覺不到任何震動。
小弟沒試過加上REAL-CABLE角錐,您可以試試看。
您的DIGITIMES 2應該要用黑碧璽壓一下可能比較好。
差異在質量~
磁磚水泥地板的質量是整個建築體,而石材桌或是墊材的質量遠小於整個建築體,減震阻尼差太多,
反而會因為材質太硬,導震太好,讓所有在同一平面的材質一起震動。
玻璃也是有類似相同的問題。
這個已經非常好了。
您說的對,但有時候就是有特例。建議您可以多試試。
但是輕的東西,像是MSP600,USB HUB,或是DIGITIMES2,您可以先用黑碧璽壓壓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