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現場來說, 我的感覺是,
協奏曲, 交響曲等大編制的曲目確實現場那種從容感與能量, 能夠重現的系統不多,
能量出來了, 卻不從容了, 與錄音有關嗎? 我也不知道,
但是小編制的曲目甚至是獨奏, 那音響重播就有蠻大的機會能夠勝過現場,
場地以及"現場" 其實就有點像是 音響以及"空間" 一樣,
要相輔相成的.........
為了票房, 獨奏塞到一個大的演奏廳, 那能聽到的就很難是完全的效果......
可列印查看
就現場來說, 我的感覺是,
協奏曲, 交響曲等大編制的曲目確實現場那種從容感與能量, 能夠重現的系統不多,
能量出來了, 卻不從容了, 與錄音有關嗎? 我也不知道,
但是小編制的曲目甚至是獨奏, 那音響重播就有蠻大的機會能夠勝過現場,
場地以及"現場" 其實就有點像是 音響以及"空間" 一樣,
要相輔相成的.........
為了票房, 獨奏塞到一個大的演奏廳, 那能聽到的就很難是完全的效果......
Hi-End Talk ~~~~~~~~~~
再回到爭論的點上,
設計音響器材,
不論是大公司, 小公司, 專業的, 消費型的, 奢侈品型的,
都沒有一個團隊是擁有所有專業的,
然而每個團隊還是都設計出各具特色的產品出來,
所謂的產品可以是器材, 也可以是某種聲學套件, 甚至是一種完整的配套措施,
有人全懂了嗎? 不全懂了就表示沒資格設計嗎?
學界, 業界, 每個人的知識都是片面的, 但是可能會在某些面向上有非常獨到的見解,
否則, 市場的法則會告訴我們全世界會只有一家公司.......
錄音室聽到的是麥克風的收音,和現場觀眾席聽到會一樣嗎?有適當的反射音和共振,其實反而比較會有"現場感"。太乾淨的聲音,像耳機一樣的聲音,或是只有直接音,不見得是音樂欣賞者喜歡的聲音。劇院系統聽直接音為主,音樂系統可能還是需要一些反射音,來增加"臨場感"。
音響的路途音響的實力 漫長遙遠 努力吧!也許個人能力無法達到 但音響的實力~~~~~
為什麼都用自很普通又沒調校好的音響小組合 比較~~~劇院 又什麼 錄音~~~~~
: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