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938
可列印查看
Fjialo大在西藏所攝的照片, 真是美不勝收!
請問都是用 Ricoh GX200 拍攝的嗎? 照片有無經過後製?
謝謝你的觀賞!
這些是用Nikon D700拍攝的。
關於後制,其實現在所有的照片都要經過後制。即便是再老道的攝影家,在攝影中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準確曝光,因為季節、氣候、時間、場合等影響曝光的因素實在是千變萬化的,甚至是難以捕捉的。因此,攝影的後期製作一直是攝影藝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像用RAW拍攝的話,機身上的所有設置除了ISO、快門、光圈、焦距之外,其他設定一律對RAW檔不起作用,因為上述的色彩空間、銳化值、白平衡、對比度、降噪等的所有操作必須在轉換Raw時指定,一切都要由你來控制它的轉換。當然,用JPG來拍攝的話,拍JPG就像是自己拍照,然後由相機製造商的打片手來幫你出片;而拍RAW格式則是自己拍照、自己沖洗底片、自己出片。所以,在當今的數位時代,攝影的後期製作遠比傳統攝影的後期製作所占的比重要大。
在這裏還是要重點講一下就是色彩管理,這是一般攝影愛好者比較容易忽視的問題,數位攝影包括了三個過程,一是拍攝,二是修正和調整,三是列印輸出。三個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始終的是色彩,因此色彩管理攝影過程中的核心問題。
為何要進行“管理”呢?因為參與色彩再現過程中的數位相機、monitor和印表機等設備都不能完全再現人眼所看到的色彩,而且跟每個人的眼睛對色彩的感知不同一樣,每台設備對色彩的“看法”和“偏好”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廠家同一品牌的產品也如此。眾所周知,而色彩本身在物理上是確定的,每種色彩都對應著一定波長的光波。因此,為了讓不同設備排除其“主觀”“看法”,盡可能的準確還原特定波長光波所代表的顏色,需要對參與色彩流程中的設備進行調較,這個過程就是色彩管理。色彩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使記錄現實世界的色彩描述資料檔案在不同設備上所還原的色彩的盡可能的和現實世界保持一致,使得人們在觀看視覺作品時,可以獲得和觀看現實世界幾乎一致的色彩感受,即“所見即所得”。經過色彩管理後,只要是拍攝的曝光基本正確,後期基本是不需要進行大的調整的。而迷戀和利用PHOTOSHOP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那完全是另一條道路--一條和攝影毫不相干的道路,它適合那些具有藝術天賦和創造才能的人。
其實所有人在拍攝時,都會加進自己對風光、人物和美的理解,通過對“立意、構圖、用光、色彩”等諸要素的把握,賦予照片某種風格和靈魂。但最能考驗攝影者的綜合素養,就是把握拍攝的瞬間。你是否選擇了正確的時間和地點、你的審美取向與品位、藝術想像力、藝術靈感、對光影的敏感程度和捕捉能力、對畫面要素的組織能力、正確選擇器材(鏡頭、濾鏡等)的能力、操控器材的熟練程度、以至於平時保養器材是否得當等等,都會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凝固在照片上。由此可見,功夫其實更在拍攝之外。
攝影的後制和錄音的後制兩者之間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Ricoh GRD I是台不錯的定焦數位相機,可以用作DSLR的備機。早期我就用Ricoh GR1的底片機,它的鏡頭銳度非常好。Ricoh GRD I也繼承了底片機的血統。DC機有RAW擋的不多,希望你能好好的利用它。入門級的DC或DSLR內置RAW轉JPG擋的效果通常不是太好,有時即便花時間後制也難以獲得滿意的效果,所以最好還是用RAW擋來拍攝,然後用軟體(最好是利用相機原廠的軟體)進行調整和轉換,然後再用其他軟體進行微調。
下面放一些在北京用朋友的Ricoh GRD II在國家大劇院等地方隨拍的照片給您參考一下,也聽聽您的意見。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941
國家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