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289
應該是心動手不動:),小葉兄不如在臺北也組織一次棚攝,讓各位色友也盡盡興:D
可列印查看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289
應該是心動手不動:),小葉兄不如在臺北也組織一次棚攝,讓各位色友也盡盡興:D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291
沒有颱風,是五月初非常睛朗的傍晚。
東山新河浦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411
廣州東山新河浦路、恤孤院路一帶,清靜而整潔。馬路不寬,兩邊卻生長著蔥郁的古木,有盤根錯節的大榕樹,也有高大嫋娜的玉蘭樹,灑落一地清涼的綠意。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409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掩映其間的一棟棟洋房民居樓。它們一般單家獨院,高兩三層,紅磚清水牆,具有典雅的西式風格的柱廊。這些房子新舊程度不一,有的略顯陳舊,斑駁的外牆無語話滄桑;有的則經過一番修葺和翻新,窗戶寬大明亮,雪白的紗簾翻飛,別具韻味。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408
這一片洋房,便是上個世紀達官貴人、華僑商富的居住地。先是從海外歸來的僑胞,在昔日的郊野建起一批西式住宅;接著,高官顯貴、軍政要員,也紛紛來這裏大興土木,結廬營宅。一時間,“東山洋房”如雨後春筍般矗立,形成與“西關大屋”迥異的獨特景觀。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410
“五大僑園”清靜典雅
恤孤院路,兩廣浸信會1920年在建華僑住宅區時,在恤孤院旁開闢而得名。別看這條略顯狹促的街道只有短短幾百米長,一直往前走,你可以看到逵園和春園。這兩座洋房,連同隅園、明園和簡園,合稱東山的“五大僑園”,在東山洋房的建築中較具代表性。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407
居住在洋房中的主人們,大多生活條件優越,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一杯紅茶、一個壁爐、一棟洋房,這是他們生活寫照。正由於他們在穿著打扮、生活方式、審美趣味等方面與普羅大眾相去甚遠,人們把他們稱作“東山少爺”。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412
廣州市報送的“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項目”榮獲世界大都市獎第二名!
看起來不錯說.........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418
這張是天樂唱片這個曲目的第一版,Matisse這張試音碟原版為Cala Records於92年灌錄,由Mark Elder指揮肖斯塔克維奇三首『好玩』輕鬆的音樂作品。Top Music當時以24bit/96kHz技術重新製版處理並以24K金碟印製。而作為試音碟選用完整的曲目是很少的,這次Top Music再次重新處理,以HQCD印製,也是HQCD第一次由日本以外的唱片公司發行。
這個曲目還有下面這個個版本,也非常不錯。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419
已寄給臺灣代理參考,希望他趕快到貨......
McIntosh Demonstration Reference Disc HQCD也不錯哦,有興趣也可以一齊入貨。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433
請加強妹在花城的報導(giggle)(giggle)(giggle)
應小葉兄之要求再上一張:)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480
媚在花城 :)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541
專輯名稱:魯賓斯坦演奏貝多芬鋼琴協奏曲(Rubinstein Plays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s)
條碼:ISBN 978-7-7992-2031-4
鋼琴家魯賓斯坦1956年與奧地利著名指揮家克裏普斯及空中交響樂團合作,完成錄音史上首套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唱片錄音。魯賓斯坦一生錄製過三次完整的身歷聲版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其中尤以這裏收錄的第一次錄音中的兩首評價最高,錄音效果也十分優秀。此時魯賓斯坦正處於他演奏技巧的第二個高峰期,對於以演奏浪漫派作品最為拿手的他而言,這個貝多芬鋼琴協奏曲錄音完全可與最偉大的德奧系鋼琴大師如肯普夫、巴克豪斯等在同一時期的錄音比肩。手法果斷、觸鍵明晰。
奧地利指揮大師約瑟夫·克裏普斯是公認的指揮貝多芬等德奧作曲家作品的大師級人物,他指揮的這套貝多芬鋼琴協奏曲,與空中交響樂團合作,保持了托斯卡尼尼時代的高水準,又更強了古典風格。名錄音師JOHN CRAWFORD操刀之LIVEING STEREO時代佳作,經SONY FORGE 9系統處理,音質更為傳神。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539
專輯名稱:庫貝裏克指揮勃拉姆斯交響曲(Kubelik Conducts Brahms Symphonies)
條碼:ISBN 978-7-7992-2032-1
捷克大指揮家庫貝裏克除了指揮他祖國的音樂作品外,在指揮德奧交響音樂上也頗有建樹。自莫札特到馬勒均留下經典錄音。此為他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的頂尖之作,也是高保真全音域錄音技術初期這一曲目的先鋒錄音,在庫貝裏克棒下,維也納愛樂樂團將自己溫柔的一面顯露無遺,無論平和或高潮樂段均展示出無比美好的情韻。維也納蘇菲大廳錄音,音響平和自然、CD時代起即絕版,目前重出江湖,81分鐘雙LP長度單CD,至為超值。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543
專輯名稱:巴克豪斯演奏蕭邦鋼琴作品(Backhaus Plays Chopin Piano Works)
條碼:ISBN 978-7-7992-2034-5
巴克豪斯以演奏貝多芬、勃拉姆斯和舒伯特等德奧作曲家鋼琴作品而聞名於世,但蕭邦的作品只在他中年時期以機械方式留下少量錄音。這個50年代版本則是巴克豪斯最完整的蕭邦作品錄音室錄音,其中以力拔千鈞的《第二鋼琴奏鳴曲》最為後人稱道。其他如練習曲和馬祖卡都展示鋼琴大師沉穩深厚的博大技巧,凸現大師最完美瞬間琴音。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538
專輯名稱:塔曼伊演奏巴赫小提琴奏鳴曲和帕蒂塔(Telmanyi plays Bach Violin Solo
Sonatas and Purtitas)(2CD)
條碼:ISBN 978-7-7992-2035-2
塔曼伊的運弓顯然有羞和海菲茲一樣的流利,而且改良過的“巴赫弓”使得它可以自如地掌控弓壓,發出洪量而明確的聲音;同時採用較快的速率,這也是海菲茲的一貫風格,清晰而流利;在整體的結構性上,塔曼伊這個錄音也具有謝霖第一次全集錄音(CBS)的優點:謝霖的特色是通過明確的強弱和速率對比來獲得清晰的效果。而聽感上大體屬於較為輕柔,不過謝霖在一些段落顯得有些平淡。比如《第二帕蒂塔》中《夏空》這一段。而且他的技巧狀態也不如塔曼伊和海菲茲穩定(在他的第二次DGG全集錄音裏更加明顯了),而塔曼伊則可以從容地完成以上的對比調控。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544
專輯名稱:蒙許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Munch Conducts Beethoven Symphony No.9)
條碼:ISBN 978-7-7992-2038-3
充滿戲劇性的演奏……慢樂章沉著而有表現力。
法國名指揮家蒙許和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挑戰貝多芬最偉大的交響曲。以熱情浪漫的法蘭西風格,配合氣勢宏大的美式樂隊,打造出錄音史上難忘的“貝九”版本之一。黑人女高音歌唱家萊昂汀·普萊絲領街四位技藝高強的獨唱家,與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合唱團一起,鑄造出火一般熱烈的《歡樂頌》。有“錄音死角”之稱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大廳在名錄音師掌控下,配合當今頂尖數位轉制器材,堂音豐沛,合唱團人頭粒粒可數,超大動態範圍,足以繞梁三日!
蒙許(Charles Munch)執掌波士頓交響樂團時期,錄製了大多數的常規交響曲及管弦樂曲目,其中評價最高即為貝多芬全部9首交響曲。以法國系指揮之身,躋身于貝多芬演繹名家之列的,除克魯易坦(Cluytens)之外似無第三人。而克魯易坦指揮柏林愛樂搭配固然也吸引人,但錄音水準則稍遜于蒙許版本。雖說波士頓交響樂團大廳素有“錄音師殺手”的惡名,但在蒙許時代卻由Anthony Salvatore、John Crawford等一班錄音名家創造出溫暖宜人且富活生感的效果,尤其是大場面作品,較同時代EMI不知好上多少!此張“第9”是全集中殿后之作,在首次發行後二十年依然暢銷不衰,還記得當年CAMDEN牌子就是以此錄音,推出LP史上首個單張裝貝多芬“第9”的版本,為不使最為精彩的第三樂章“腰斬”,第一面長度達到39分鐘,即便今日流行的DMM刻板技術,也只能勉強應付,可見蒙許指揮功力之深。此次中唱與Beeping Music聯手推出此版本,當然不會用上述母版,而是選用更早的“孖碟”裝LP,確保轉錄音質。一句話,這個錄音光聽第三樂章已值回票價,其餘各段也可圈可點!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537
專輯名稱:沃爾夫指揮法國管弦樂精品(Wolff Conducts French Orchestra Works)
條碼:ISBN 978-7-7992-2037-6
阿貝爾·沃爾夫這個名字,也許只是在老資格的愛樂者耳朵裏才不陌生,他的大部分錄音,都是在SP78轉唱片和單音時代留下的,因此若是新近從CD改行玩LP的朋友,也未必對他瞭解多少。在迄今十幾年的舊錄音翻錄熱潮中,沃爾夫似乎被遺忘得一乾二淨,除了幾家小公司還翻出他的少部分錄音來再版外,主流廠家的目錄裏基本上是找不到的。
阿爾貝·沃爾夫(Albert Wolff)生於1884年1月19日,父母都是荷蘭人,因此也有把他認作是荷蘭指揮家的,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度過,卻不曾在荷蘭住過一日。12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22歲畢業,獲得鋼琴演奏頭等獎。1906年,沃爾夫擔任了巴黎聖托瑪-達昆教堂的管風琴師,同時在巴黎指揮規模不大的樂團,1908年他擔任巴黎喜歌劇院的合唱指揮,由此獲得指揮歌劇的經驗,繼而成為喜歌劇院的常任指揮。日後沃爾夫也是以一個歌劇指揮而出名,但遺憾的是除了Decca在LP時代末期以Richmond牌子再版過他1950年代錄製的《卡門》之外,大公司產品中已無沃爾夫的蹤影。
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短暫任職後,沃爾夫回到法國以巴黎為基地展開指揮活動。他在SP時代的錄音幾乎已經找不到,只有他在1950年後和Decca簽約之後,才陸續錄製多張LP。收錄在本片中的3部作品,當時以2張LP的形式發行,應該說是沃爾夫錄製的第一批身歷聲錄音。馬斯奈的這些管弦樂組曲,在沃爾夫錄音之前似乎只有托斯卡尼尼錄過(僅第7號,但也很難覓得)。和一般公認的法系指揮大師克路易坦、蒙許等相比,沃爾夫的指揮風格顯得較為硬朗,較接近於彼埃爾·蒙圖的路數。這可能來于他的荷蘭血統?或者是他對現代作品的好感?可能兩者兼有。
沃爾夫指揮的風格除了硬朗之外,還善於將樂團的色彩感發揮到極至,他和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合作的一系列錄音,都可以視為典範。比如在馬斯奈《第四管弦樂組曲》中第一樂章進行曲中,很多指揮家都傾向於營造稀薄透亮的感覺,如加德納(Erato)、奧桑斯(Naxos)等,但是沃爾夫一出手就是厚重滋潤的音色,使人感受到大師風範。這次用五十年代重磅發燒名盤,以發燒級錄音器材重制,效果出眾。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540
專輯名稱:圖蘭多(Turandot)
條碼:ISBN 978-7-7992-2039-0
錄音史上首個身歷聲版《圖蘭多》全劇錄音,陣容強大,劇中主角由瑞典女高音歌王因格·伯赫擔任,男主角拉夫則更是由有“黃金小號”之稱的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莫納科擔綱,和卡拉絲齊名的義大利歌唱家苔巴爾蒂演唱劇中另一個主要角色柳兒,堪稱珠聯壁合。伯赫在其演唱生涯晚期留下此錄音,至為難得。雖然為歌劇身歷聲錄音初試啼聲之作,但其生猛身歷聲效果直逼當代最新數位錄音。附全部唱詞中、意文對照劇本,內容翔實,欣賞收藏兩相宜。
《圖蘭多》可不是那樣好唱的,因為那裏面不是只有一首《今夜無人入眠》,要是那樣就簡單了,問題是這是一部行當齊全,演唱難度又非常高的劇碼,所以就不那麼簡單了。劇中的四個主要人物——圖蘭多、卡拉夫、柳兒、帖木爾,兩個女高音,一個男高音,一個男低音,配置齊全,音色的安排也很合理,但普契尼沒有把筆墨集中在重唱上,而是用筆意於獨唱,他希望挑戰的是難度。圖蘭多、柳兒一個是戲劇女高音,一個是抒情女高音,兩個人物都寫得精彩,只是圖蘭多太費嗓子,能唱下來的人可不多。這個埃德版的《圖蘭多》應該說是個純正度很高的版本了,三位主角圖蘭多、卡拉夫和柳兒中兩個是義大利歌唱家扮演的,伴奏是羅馬聖塞西莉亞學院管弦樂團,指揮埃雷德更是義大利國寶級的大師,錄音年代恰逢埃雷德藝術生涯的黃金時代,可以說是留下了一個萬古流芳的版本了。
扮演圖蘭多的伯赫現在知名度不高,在當時卻是很有名的戲劇女高音,她既能唱瓦格納角色也能唱梅諾蒂的歌劇,嗓音的塑造性很好,從錄音中我們可以聽到她那嘹亮的嗓音。卡拉夫的扮演者莫納科是20世紀聲樂歷史上最重量級的男高音之一,雖然後輩的貝爾貢齊在音樂修養方面毫不遜色于莫納科,但莫納科那輝煌絢爛且無比堅定的高音卻是歌唱家們很難逾越的高峰。這個版本中莫納科的堅實高音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猜謎的那些段落,如此好不吝惜地用嗓,如此的激情洋溢,真是少見。50年代是苔巴爾蒂聲樂藝術的黃金時代,當時她是世界樂壇最出名的義大利學派代表人物。她演的柳兒風格從容,舉止雍容華貴,永遠保持音色的優美和呼吸的完美,她扮演的柳兒不像是個女僕而更像是阿依達那樣的落魄公主了。埃雷德的詮釋是義大利式的。充滿了充沛的激情。樂隊的速度偏快,加速度更是驚人,但旋律性強的地方埃德很注重烘托,他只是伴奏者,這一點上他有義大利人的自知之明,這才是字正腔圓的義大利風格,義大利味的《圖蘭多》。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542
專輯名稱:馬蒂農發燒芭蕾串燒(A Ballet Gala with Jean Martinon)
條碼:ISBN 978-7-7992-2036-9
馬斯耐的芭蕾組曲《熙德》毫無疑問是本片中最為傑出的,雖然後來弗雷莫和馬里納錄製的版本也很好,但缺少馬蒂農這樣的電閃雷鳴般的躍動感,以色列愛樂樂團與弗雷莫的伯明罕市政廳管弦樂團和馬里納的倫敦交響樂團相比都不佔優勢,但是馬蒂農施加在樂團身上的強大壓力,在第一個和絃上就表現得很明白。曲子和曲子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一曲終了的時候,聽眾會很然地期待下一次樂隊如夜空中焰火般輝煌的綻放。馬蒂農還善於將這種壓力和讓樂隊成員自由發揮結合起來,他讓以色列樂團得到只有法國樂團才有的那種滋潤而飄逸的管樂部,可見他決不是等閒之輩。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545
專輯名稱:安塞美的芭蕾舞晚會(Ernest Ansermet conducts Ballet Music)(2CD)
條碼:ISBN 978-7-7992-2033-8
有“芭蕾舞之神”之稱的大指揮家安塞美,也是一位錄音室的常客。很多資深發燒友和愛樂者,可以說是聽著安塞美的唱片長大的。後世也有幾位元指揮芭蕾音樂的高手,如普萊文或波寧芝,但似乎都是以客串的性質居多,而缺乏誘導聽眾進入作品深處的特質。本套唱片收錄安塞美指揮的六部芭蕾音樂,包括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音樂《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德里布的《葛蓓莉亞》、杜卡的《仙女》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普爾慶內拉》。
安塞美的指揮手法想必很多人已經熟知,單刀直入,也不放棄細節部分的刻畫。有很多作品他都錄製過多次,比如老柴的三大芭蕾音樂,都錄過三次。本片內挑選的均為他在50年代後期錄製的頂尖之作。在身歷聲LP剛剛出世的LXT時代,就是公認的名盤。相比後來版本的過分煽情,安塞美所秉承的視角,卻是相對客觀而冷靜的,因此,聽完他的唱片,往往能感受到精神和感官兩方面的激情。以今日眼光看他演繹斯特拉文斯基的《普爾慶內拉》似乎略為缺少力度感,但他高度的造型能力,反而是新生代指揮家所遠遠不及的。杜卡《仙女》則更是一個至今無敵手的完美製作,他對於樂曲的解析度之高,也令人歎為觀止。
以錄音而言,本片則完全可視為另一張芭蕾音樂測試碟,無論石機還是膽機,都有良好表現。大部分以處女LP數位翻錄,在CD上保存住最逼真的LP感覺。《葛蓓莉亞》錄於1957年,淩厲的動態直逼兩年後的重錄版本,老柴部分則音質相當甜美,其中的《睡美人》尤為出挑。杜卡和斯特拉文斯基部分彈性實足,即便是小功率的組合,也能唱得遊刃有餘。安塞美於1959年又指揮本片中部分曲目,與科文特皇家歌劇院管弦樂團合作,為RCA錄製一套名為“皇家芭蕾”的唱片,轉製成CD後一時洛陽紙貴。本片音效絕不遜色後者,,雙片裝內容更為豐富,價格卻平易近人,喜愛安塞美的朋友不可錯過!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546
喜歡早期經典錄音的樂友不妨找來聽聽,相信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