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972
現在的石室完全被周圍的高大建築物包圍
可列印查看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972
現在的石室完全被周圍的高大建築物包圍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986
天主教廣州教區
Archidioecesis Coamceuvensis
耶穌聖心主教座堂(石室教堂)
基本資料
教座位置中國
管轄範圍廣東省
所屬教省廣州總教區
創設時間1848年
主教座堂耶穌聖心主教座堂(石室教堂)
教區主教/首長甘俊邱
天主教廣州總教區(Archidioecesis Coamceuvensis)是羅馬天主教在中國廣東省設立的一個教區。
天主教廣州總教區歷史
1848年,從澳門教區分設粵桂代牧區。由於葡萄牙的抵制,直到1858年澳門教區才正式將兩廣教務移交巴黎外方傳教會接管,該會法籍會士明稽章為粵桂監牧區首任宗座監牧。1875年,分為廣東代牧區和廣西代牧區。1914年4月6日,廣東代牧區更名為廣州代牧區。1946年4月11日升為廣州總教區。廣州石室耶穌聖心堂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一座哥特式石構建築,自清朝建成以來就是廣州教區主教座堂,可以說,它是廣州近、現代天主教發展歷史的縮影。
主教
明稽章(Philippe Fran?ois Zéphirin Guillemin, M.E.P.)1853 - 1886
邵斯(Bishop Augustin Chausse, M.E.P.)1886 -1900年
梅致遠(Bishop Jean-Marie Mérel, M.E.P.)1901年–1914年
實茂芳(Ragssae),1915~1917
光若翰(Bishop Jean-Baptiste-Marie Budes de Guébriant, M.E.P.)1916年-1921年
魏暢茂(Archbishop Antoine-Pierre-Jean Fourquet, M.E.P.)1923年-1947年
祝福(Deswaziese,1948~1951)
鄧以明(1981 –1995)
葉蔭芸(1981~1990)
林秉良(1990~2001)
甘俊邱(2007年12月4日祝聖)
除耶穌聖心主教座堂(石室教堂)之外,還有沙面的露德聖母堂。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72
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
1977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協會向世界宣佈的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每年5月18日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讓更多的人瞭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2009年主題是:“博物館與旅遊(Museum and tourism)”,為配合這個主題,今天在這裏介紹廣州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原址設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軍校在1924年由中國國民黨成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然後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黃埔軍校改制為陸軍軍官學校,並於國府遷台後,一併遷至臺灣高雄縣鳳山市。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埔軍校校史
清光緒二年(1876年),兩廣總督劉坤一倡辦“廣東西學館”,以白銀8萬元購買黃埔長洲島船塢為館址。光緒八年(1882年)更名為“廣東實學館”。光緒十年(1884年)張之洞督粵,又改名“廣東博學館”。光緒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張之洞在“博學館”原址創辦廣東水陸師學堂。
1923年9月,孫中山派蔣中正訪問蘇聯,學習建軍經驗。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命名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28日選定廣州長洲島上的原清朝廣東水陸師學堂、陸軍小學、和民國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上建立軍校。5月,任蔣中正為第一任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999
校長蔣中正與校訓“親愛精誠”
1924年5月,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錄學生350名,備取120名。5月5日開始入學。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到會場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的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81
孫中山在開學典禮結束後,同蔣中正(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右)合影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82
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78
黃埔軍校大部分建築物於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1965年,做了一次較大修繕,基本恢復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國家文物局批復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6月16日奠基,1月12日落成,面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餘萬元,複原了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室、師生的飯堂、寢室等。2005年,又投入1400多萬元進行全面修繕,現有軍校正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東征烈士墓、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建築。
黃埔軍校大門原貌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闓所書。二門門口掛著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壁上,掛著蔣中正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彩樓兩旁原掛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孫中山逝世後改為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75
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回廊相通的樓房。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小學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中山故居即“史跡陳列室”,原為清朝廣東海關黃埔分關的舊址,稱為學海樓。磚瓦混凝土混合結構兩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
位於孫中山故居西的學生俱樂部是歐式紅色建築,禮堂講臺中央和兩側分別懸掛孫中山像、總理遺訓、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俱樂部西側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塢改建。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74
校訓校歌
校訓“親愛精誠”經由蔣中正親自擬選,孫中山在開學典禮時宣佈的。每年6月16日,定為“校慶日”。
1924年,制定的《陸軍軍官學校歌》: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始終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妝花,以校做家,臥薪嚐膽,努力建設中華。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 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 紀律莫放鬆預備做奮鬥的先鋒打條血路 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 向前行路不遠 莫要驚親愛精誠 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 發揚吾校精神
陸軍官校學生生活公約:
身為陸軍軍官學校學生堅持不說謊不欺騙不偷竊的榮譽信條也不縱容他人違反立志成為允文允武術德兼備的軍事領導人才具備領導管理解決問題語文溝通及持續學習四大能力信守國家責任榮譽犧牲團結勇氣自信的核心價值發揮親愛精誠校訓確定我是最好的認知貫徹尊師重道存誠務實的要求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77
孫中山紀念碑
黃埔軍校後山的八卦山頂建有孫總理紀念碑,碑頂塑有孫總理銅像。1928年孫總理紀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說是獨具匠心、構思非常奇巧的,它遠看猶如一個巨大的“文”字聳立天穹。孫中山名文,號逸仙,碑上的“文”字則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細看銅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點,兩邊的階梯交叉而上,構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碑座正面刻有“親愛精誠”四個大字。“親愛精誠”是軍校的校訓,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愛,真誠合作。紀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層7級,上層5級,中間隔有較長的平級將其截然分開。據說這7級代表軍校在此地辦了7期,而5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了五次戰役,且屢戰屢勝。還有一種說法是,軍校在長洲島辦了7期,在外地辦了5期,在大陸共辦了12期。
碑座的紅色花紋,有人說是基督教花紋。之所以刻有基督教的圖案,據說是因為孫中山信仰基督教,孔祥熙、蔣介石和宋氏家庭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故飾上這種花紋是毫不奇怪的。
孫中山先生銅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眾,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講臺上講述“三民主義”的原理。銅像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贈送的。梅屋莊吉和孫中山三十年交誼不渝,積極支持孫中山的事業。當得知孫中山病逝後他十分悲痛,本來寫些什麼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後來他決定鑄銅像來紀念,使人們一看到銅像就自然想到孫中山先生革命和偉大的一生。梅屋莊吉原想鑄造七尊銅像,分放在日本和中國,但他當時經營的生意不好,且已經破產,身又患病,為了解決鑄像經費,他抱病四處籌款,連女兒準備結婚的儲蓄也挪用了。塑像是他委託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的。最後由於經費不足,只鑄成四尊,運來中國。一尊豎立在這裏,其餘三尊則分豎立在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山陵和澳門孫中山紀念館。四尊銅像都是一模一樣的,均高2.6米,重約2000斤。
紀念碑身正面刻有“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體大字,是胡漢民的筆跡。東面刻著“和平、奮鬥、救中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生命彌留之際,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呼喚:“和平、奮鬥、救中國”這七個字,來表達他心中的理想。碑上刻的字是軍校代校務何遂寫的。何遂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是現在黃埔同學會會長何世庸,另外兩個兒子也都在政府任重要職務。有的人說,何代校務一家,父親是國民黨員,三個兒子是共產黨員,這是典型的國共合作,合作也是非常愉快的。
碑身背面刻有總理像贊:“先生之道,天下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國,允執闕中;況在吾校,化被春風;江流不廢,終古朝宗。”這是孫中山革命一生的寫照,也是師生繼承孫中山遺志的誓言。
西面刻有總理訓詞:“三民主義,吾党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廣義是從。矢勒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1927年國民黨定都南京後,“總理訓詞”便成為中華民國國歌。民國時期,每逢星期一舉行總理紀念周時,都要唱這首歌,背誦總理的遺囑。
一般的紀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這座紀念碑卻坐南朝北。據說,其中隱含著孫中山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遺願。
東征烈士墓園座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是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紀念因討伐陳炯明等叛軍而陣亡將士修建的,安葬有國共兩党516位烈士遺體,面積5萬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園前有1928年修建的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是一座凱旋門式建築,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紀念坊後由墓道、墓塚、紀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構成長數百米的中軸線,墓塚東側有蔡光舉烈士墓,西側有17位出身軍校的將校墓。墓園於1984年修繕,1991年新建了“東征史跡陳列室”。北伐紀念碑矗立在長洲島平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崗石碑,為紀念北伐陣亡的軍校生建立的。由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萬世兮,將以垂紀於無窮”。碑的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座的東、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3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79
此外還有中山公園、仲愷公園、黃埔公園(又稱中正公園)、濟深公園;張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臺、白鶴崗炮臺;中國海軍的黃埔軍港等景點
下次要去軍校看看.......:P
黃埔軍校位於廣州市東面的長洲島,離市區有25公里左右,而且交通不是太方便,下次來時間充裕的話可以白天參加旅行社舉辦的廣州經典一日遊,晚上坐遊船珠江夜遊,一天便可玩遍廣州:)
廣州經典一日遊介紹
http://www.51766.com/travel/detailhtml/1100281330.html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69
兩百年京劇壓箱戲碼,旦行各流派美景盡收——瑞鳴《姹紫嫣紅》隆重登場!!!
出品人:葉雲川
錄音:李大康
音樂顧問:高一鳴
錄音棚:上海廣播電臺錄音棚中唱錄音棚
後期製作:德國老虎魚
夢回鶯囀嬌俏玲瓏
一段刻骨纏綿的粉墨含情
或雍容嫻雅秀容曼妙
或鏗鏘颯爽千嬌百媚
藉由旦行諸流派亂花迷眼
照影於生生世世的鏡花水月
“探不完的母起不完的解”
唱不盡西皮二黃如水聲情
趙群,海派京劇旦角名角
以十數段膾炙人口的璀璨名篇
複生菊壇盛世的絕代風華
一抹雲鬢,菱花鏡中猶未改。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絕代姿容,卻藉著剛柔並濟的迷離之美,啼笑嗔怨出大夢古今同的蒼涼表情。
兩幅水袖,揮作巫山無數雲。珠壓腰衱穩稱身的嫋娜身段,隔花臨水迢迢望去,別一種水墨意象,自一段風流態度,歌動情意,舞亂心旌。
幾世悲歡,夜吟但覺月光寒。平生任有多少恨,此番無計上眉頭。蘇三淒淒地戴枷,寶釧苦苦守著寒窯,香君拚死一撞,換來一扇的鮮血桃花和身後的國仇家恨。也曾風和日暖,也曾軟語溫存,在西皮流水一板三眼裏唱念著際遇坎坷,在粉面桃花伽衣女蟒下掩藏著愛、等待與哀愁。
而這些芳華無限的際遇過往,凝煉於這一出出動人的旦行戲碼,咀英擷華,秀色無邊地勾勒出京劇兩百年來的脈脈風致,勾勒出這一國粹藝術令幾代人如癡迷醉的魅惑光影。
京劇是綜合性的表演藝術,生、旦、淨、醜四大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四功、“手眼身法步”五法表演體系成熟,五千八百多個劇碼題材豐富氣勢宏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與昆曲、漢劇、弋陽腔、亂彈等劇種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融匯,京劇於19世紀四十年代形成,20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鼎盛。
翻看中國京劇的發展史,不難發現早期的京劇無論劇碼還是演員及流派,都是生行格外傑出;直到京劇的成熟和繁盛時期,旦行才逐漸興盛,這與女性觀眾的增多以及舞臺表現手段的增進應不無關係。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旦角名伶評選,票選出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大名旦”,改變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統天下,更多旦角演員挑班唱戲,開啟京劇史上最為鼎盛絢麗的春風芳華。而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梅蘭芳接連訪美訪蘇演出成功,其表演藝術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的表演藝術形式被推崇為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旦角藝術見微知著地展現中國京劇令人歎為觀止的博大魅力,令全世界知味入迷。
京劇旦行大致可分為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刀馬旦、老旦等類。
青衣,最初因常穿青素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端莊賢淑的中青年女子,特別注重唱工,以念、做為輔。
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潑的少女或潑辣放蕩的青年女性,以唱、念、做為主,可分為閨門旦、玩笑旦、潑辣旦等。
刀馬旦重身段工架,多扮演穿蟒紮靠戴翎子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女性,唱念做打舞並重。
武旦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形象,表演上除重武功外,還尤其著重“打出手”特技。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唱用本嗓,唱腔與老生相近,兼用一些青衣腔。
旦角藝術劇碼眾多,流派紛繁,美不勝收。而將旦行經典戲碼精挑細選融于一張專輯,是奢望也是嘗試。這張專輯所收錄的十數段京劇旦行代表唱段,俱以“唱詞優美,樂曲動聽”為唯一準則。
縱覽全篇,首先是調式眾多:二黃、西皮、昆曲、四平調、高撥子……其次是流派紛呈:梅(蘭芳)派、荀(慧生)派、張(君秋)派……然後是板式齊全:原板、二六、流水、散板、搖板……更兼行當多變:青衣、花旦、刀馬旦、花衫、閨門旦……以點帶面地體現了京劇旦角聲腔的發展。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專輯以洋溢於聲腔之美的別致情愫出發,那些喜怒嗔怨,哀愁驚殤,曾在三丈戲臺活演,又藉方寸音碟重生。無論是從樂器的搭配還是板式調式的運用上,也無論是曲目的編排還是音色情緒的變化上,專輯都著意于體現京劇傳統流派的藝術特點,同時表達典雅而時尚的音樂情感。
《玉堂春》“起解”一段西皮流水有口皆碑,《貴妃醉酒》那般雍容寂寞百媚橫生,《霸王別姬》中南梆子月色清明欲舍難離。《楊門女將》裏高撥子激越鏗鏘,《寶蓮燈》中西皮新曲清新婉轉更有《賣水》“表花”爽脆伶俐舌燦蓮花,《四郎探母》“坐宮”對唱生旦雙絕,《秦香蓮》“琵琶詞”珠落玉盤一氣呵成。並特別呈現出《牡丹亭》昆腔六百年來口角噙香。
國家一級演員、上海京劇院青年藝術家趙群傾情獻聲,一人百面奇妙演繹各流派經典唱段;上海京昆界十數位演奏家攜手獻藝,傳神度曲玲瓏詮釋國粹名章,無數的靈感在無數次排練和修改中撞擊迸發,令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佳篇老樹新芽。由瑞鳴音樂製作人葉雲川親力打造,中國錄音大師李大康此番操刀同期錄製,德國老虎魚的全程後期製作及母版製造使作品更臻精密。兩百年京劇的鶯聲燕語風華絕代,便藉由這專輯寸寸複生,聲聲入耳,句句熨心。小諦此輯,在音韻流美之間,更恍然翩躚身影驚鴻如現。一支胡琴劃不穿沉沉夜色,幾下梆子敲不斷寂寂更漏,微醺的貴妃任那花團錦簇的大紅宮裝沾惹塵埃,俯身拈花來嗅,心醉神迷,然而指間握住的卻是虛無。
專輯曲目:
1. 紅娘·佳期
2. 楊門女將·探榖
3. 曹操與楊修
4. 四郎探母·坐宮
5. 霸王別姬
6. 白蛇傳·遊湖
7. 寳蓮燈
8. 白毛女
9. 貴妃醉酒
10. 秦香蓮·琵琶詞
11. 賣水•表花
12. 狀元媒
13. 玉堂春·起解
14. 望江亭·庵堂
15. 桃花扇
16. 牡丹亭·遊園園昆曲
廣東四大名園可園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58
東莞可園與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佛山十二石齋(梁園)合稱廣東近代四大名園。
可園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50),建築面積約有兩千兩百平方米,可園運用了江南造園藝術,設計精巧,把住宅、客廳、別墅、庭院、花圃、書齋、藝術地揉合在一起,亭臺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併俱全。它雖是木石、青磚結構,但建築十分講究,窗雕、欄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風格。它佈局高底錯落,處處相通。曲折回環,撲朔迷離。基調是空處有景,疏處不虛,小中見大,密而不逼,靜中有趣,幽而有芳。以建築結構在一小塊面積上營造了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有致,富有節奏色彩和空間對比的建築體系,小中見大,暗中通明、高低回轉,趣味無窮。加上擺設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極富南方特色,是廣東園林的珍品。
可園內有草草草堂、擘紅小榭、可軒、雙清室、問花小院、可堂、博溪漁隱等亭臺樓閣,設計精巧,清一色的青磚結構給人以古典優雅的美感,是嶺南園林建築的典範。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59
可園最早的前身是冒氏宅,可惜由於年代久遠,現已無任何記載。1850年,清代的武將張敬修完成了可園的建築,園子修好後,張敬修邀請各方名士前來助興,席畢,張敬修帶著大家參觀家宅,評點一番。張詢問大家的意見,不知是來的人水準太低,講不出什麼道道呢還是不敢亂講話怕萬一講得不好惹惱了張,只是點頭稱許“可以,可以”可字還有“合適、稱心如意”的意思,於是張敬修將此園就名為“可園”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65
可園的真正出名,究其原由,並非建築如何豪華,是以在近代書畫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而菲聲海內。
可園主人張敬修投筆從戎,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退職後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清代廣東的文化策源地之一。雖是個武將,卻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他請來畫家“居巢”、“居廉”客居可園十年,買來大量奇花異草瓜果蔬采供以寫生,居巢居廉創造的沒骨撞水撞粉法勾畫花鳥,並予傳授,為嶺南畫派開創先河。對後期嶺南畫派的產生和發揚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今天,可園成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不斷完善,更加可人。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80
專輯名稱: Musique ancienne de Chang'an(長安古樂)
別名: 來自中國大唐盛世的長安
發行時間: 1991年
發行公司:AUDIVIS
1991年,應德國歐洲國際民俗藝術協會邀請,由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魯日融教授率領的“西安古樂團”出訪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士等國家,演出被歐洲人稱為來自東方的天簌之音《長安古樂專場音樂會》,他在法國指導錄製這張《Musique ancienne de Chang'an(長安古樂)》CD專輯,當年榮獲巴黎查理·考斯學術金獎。這張CD有別於中國或香港唱片公司的錄音,它更原汁原味保留了唐代宮廷音樂莊重、肅穆、高雅的風貌。樂器的演奏和人聲的吟唱之“真”,著實讓人很感動,它很完美地體現了長安古樂那種的細膩、典雅、平和風格,且韻味十足。其音效之好足以讓一些被稱為著名中國的錄音師和後期製作的工程師汗顏。這家公司還錄過一些中國古琴和民樂的唱片,法國錄音之準確,現場還原之真實,很值得中國那些著名的錄音師好好學習學習。現在很多中國唱片的後期製作都拿到德國或美國去做,是不是也應該拿一些去法國製作呢。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81
專輯曲目:
01. Man Yuan Chun, Musique de Cortège 滿園春
02. Zhao Jun Yuan, Solo de Luth P'ip'a 昭君怨
03. Zhongnan Shan 終南山
04. Siji Hua 四季花
05. Yu Lin Ling, Hautbois Guan, Orgues-à-Bouche Shêng 雨霖鈴
06. Polomen Yin, Luths P'ip'a et Ruan, Chithare Zheng 婆羅門
07. Meiguandi-Shuang Yunluo Taoqu, Ensemble 梅管笛-雙雲鑼套曲
西安古樂又稱西安鼓樂、長安古樂、長安鼓樂等,是唐代宮廷的“唐大麯”,自唐朝至今已流傳逾1300年,是我國境內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被譽為“古代的交響樂”“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樂譜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譜(工尺譜系列)。
長安古樂,西安人又稱它為“西安鼓樂”、“西安古樂”或“長安鼓樂”。它流傳於中國陝西境內以古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一帶,是至今保留在民間的優秀古老樂種。盛唐時,歌舞繁盛,李唐王室成員多在宮廷創制演奏樂曲,按民族國家將其劃分為十部樂,即:宴樂、清商、西涼、高麗、天竺、龜茲、疏勒、安國、康國、高昌;按演出形式分為坐部伎和站部伎。在天子及諸侯宴飲賓客時,優美的音樂時時奏響。
唐明皇本人就是一個精通樂理的作曲家,而且擅長器樂演奏,關中民間更傳說他是一個鼓手;他鍾愛的楊貴妃則和著樂音載歌載舞。但是,“安史之亂”擊碎了宮廷的優雅生活,在這場變亂中,大量的宮廷樂人流落民間,將宮廷音樂帶入了長安的民間裏巷,古樂隨即在民間傳承發展,長期以來流傳在西安近郊區縣,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古樂曲演奏體系。它的演奏形式分為行樂和坐樂兩大類。行樂是行走時演奏的樂曲,所用樂器較為簡單,節奏規律、嚴整;坐樂為坐著演奏的套曲曲牌,樂器配備完整,人員眾多,場面壯觀,演奏者們配合默契。樂器有笛、笙、管、鼓、鑼、鐃、大釵、小釵、木魚、大小梆子、水鈴等20餘種。至今,在“南音”和日本“雅樂”中,都能聽到長安古樂的遺韻。
長安古樂脫胎于唐代燕樂,後融入宮廷音樂,安史之亂期間隨宮廷樂師的流亡而流入民間,依託寺廟進行樂事活動,又滲透了僧、道、俗的色彩,逐步分為僧、道、俗三個流派,明清時達到鼎盛,目前流傳於陝西終南山以北、渭水以南、以周秦漢唐都城古長安(今西安)為中心的關中盆地一帶(長安、周至、藍田等縣區),如今,西安市以及終南山北麓的長安、周至、藍田等縣區,都存留著演奏優美唐代遺音的樂社和藝人。可以講,西安古樂是現存世界最古老、規模最大、系統最全,律、調、譜、系、曲最完善的古老民間樂種。
據長安古樂研究專家武文斌、李石根、焦傑、李鎧等考證,長安古樂流傳至今有文字記載、有樂譜相傳的曲目近500首,類別可分為四種:古代佛教音樂、古代道教音樂、唐代宮廷音樂、民間祭祀喜慶音樂。這批曲目,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古典民族音樂的精華。
長安古樂現流傳有2000多首曲子,曲名、曲牌1200多個。它的演奏、演唱形式有六種:坐樂(也就是唐代的座部伎)、行樂(也就是唐代的立部伎)、散曲、歌章、佛曲、道曲。著名的古樂社有南集賢、何家營、大吉昌、東倉、西倉、端履門、城隍廟等。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86
原創制作無比震撼--《龍鼓》
唱片名稱:龍鼓
發行公司:廣東星外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發行日期:2008/12/15
製作人:劉三藏
鼓:尚巍
古箏:常靜
笛:杜沖
13首酣暢淋漓的原創鼓樂佳作,無比震撼的古老東方音樂語言
從3000年的歷史長河裏走來,鼓,見證了古老華夏民族的輝煌與滄桑。
曾任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欄目音樂總監的著名音樂製作人劉三藏攜青年鼓手尚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古箏演奏家常靜,“上海青年第一笛”杜沖等名家傾力打造《龍鼓》――13首足以驚豔發燒樂界的原創鼓樂佳作。
氣勢恢弘的鼓,震懾耳朵的節奏魅力,在優美弦樂、民族管樂的襯托下,尤見力與韻,動與靜的浪漫輝映,呈現中華民族魅力超凡的感官體驗。錄音細節表現更是讓人咋舌!每件樂器的定位、鼓皮的震動、鼓棍的落點、樂器的尺碼都能從中一一領略。如此兼具音樂性與試音性的鼓樂天碟,實乃發燒友都難得一見的好盤!
音響發燒友歷來喜歡用鼓的錄音唱片來測試音響系統的動態,所以錄製鼓的唱片是製作人永恆的話題。龍鼓唱片很有特色,既有氣勢宏大的鼓帶來無比震撼,又有華麗音樂旋律展現,動與靜相呼應,將鼓與音樂糅合成一體。在錄音方面,著名錄音師張小安後期處理出色,空間感強,平衡度不錯。推薦笫八首《東歸》用來試音,其弦樂齊奏加上鼓的敲擊,很有氣勢。眾多一流樂手演繹也為唱片增色不少。對中國打擊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比較一下前面介紹的《長安古樂(法國錄音製作)》、《中華鼓宴(中國錄音美國後期製作)》和這張《龍鼓(中國錄音和後期製作)》三張CD,聽聽那種時而激昂,時而婉轉的音樂,那聲聲響響能否牽動你的靈魂,那真真切切能否憾動你的內心深處。
專輯曲目:
01 篆音 Sound of Seal Cutting
曲目介紹:不論是鼓點的力量感、空氣感還是弦外的音韻,一開場便震懾全場。古箏一出,如篆如刻,入木三分。
密集的鼓聲,柔美的古箏,輕靈的笛子….隱於古箏和笛子後的鼓聲雖然不是西方架子鼓那種有固定的節奏,但每一下敲擊都仿佛敲在了心上,或輕或重,隨著前面的韻律給予適時的重度恰到好處的震盪。終於知道古人的“擊節而歌”從何而來…….
02 衛神 The God of Defense
曲目介紹:天地間,唯鼓獨尊!一部鼓的進行曲,一部男兒的壯歌!
是不是很像軍隊前進整齊的腳步聲……讓我想起了閱兵式,身處其中的士兵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呢?緊張,激動,為自己的集體有這麼偉大的力量而自豪,為自己可以作為其中的一員而驕傲,很想向家人說一聲,你們放心吧~~~堅定的腳步,邁開同樣大小的步伐,有著鐵的紀律的傳統,走向光輝的明天。
03 醉童 A Drunken Child
曲目介紹:童聲與傳統戲曲元素相結合,詼諧生動,賞心悅耳。
好可愛的小和尚,好想捏捏胖胖的小手,掐掐圓圓的臉蛋~~~背著師傅偷喝酒喝醉了哦,臉蛋紅紅,腳步歪斜,念經嘴裏帶出股酒氣。。。呀,師傅來了!不對!師傅怎麼直直朝我走來,一張大黑臉,眼裏好像還噴火哩,不好不好,快跑~~~
04 催征 Crusade
曲目介紹:“躍馬催征戰鼓響”,鼓聲大作,鼓點加快,逼近,一場古老的征戰從歷史長河裏清晰。
那個什麼板的打出緊張的節奏,後面是越來越密集的鼓聲,仿佛敲打在即將出征的將士心上,耳朵豎的老高,等著將軍的命令,心怎麼跳的這麼快,都要從嗓子眼裏跳出來了….陣前馬上的將軍高舉起銀槍,向前方一指,“沖啊---”殺聲四起……….
05 青花瓷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曲目介紹:笛子的柔美味兒,將耳朵帶到如夢如幻的煙雨江南。
小橋流水,煙雨人家,船頭一美,撐傘回望。
06 金剛 King Kong
曲目介紹:騰燃的狼煙、狂嘶的烈馬、激奮的戰鼓……構築一部豪邁的英雄史詩。
為什麼叫金剛呢,難道是受了國外那部大片的影響?高大雄渾,氣勢十足,觀者無不瞠目驚駭,緊張的我的小心肝都要蹦出來啦啊~~~
07 戲鼓 Making Fun of Drum
曲目介紹:鑼鼓通透,與俏皮的琵琶相映成趣,戲曲韻味十足。
三弦嗎?小奴家我偷偷出門看情郎,走啊走,扭啊扭,賣包子的小三看我看直了眼,算卦擺攤的李半仙看我看紅了臉,連那賣字畫的王秀才還想上來和奴家搭訕,不要啦~人家害羞嘛。。。看見情郎了~就坐在那邊茶肆裏,呀,笑起來好迷人,我的小心肝蹦個不停,臉像發燒,想跑過去又挪不動腳,邁了半步又退了一步,啊~~哪個該死的踩了老娘一腳!
08 東歸 The Orient Returns
曲目介紹:一首恢弘的民族史詩,鼓聲悲壯,卻分明帶著一種詩意,那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氣質。
男聲帶來了渾厚沉重的感覺,民族的遷移,從來都是歷史上記錄的大事件。其中不乏流血的殘酷,但是為了生存,腳步不能停下,只有前進,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
09 簫舞 Dance of Xiao
曲目介紹:鼓皮的振動猶在耳邊,鼓棒的落點清晰可見;遠處的簫,柔美如煙,忽明忽暗,若隱若現。
戰場上硝煙散去,殘骸遍地,剛剛的震天的廝殺聲仿佛還在耳邊,刀光劍影,你來我往,誰勝了?誰敗了?躺在地上的,已無從知曉………
10 黑白旗 Black & White Flag
曲目介紹:鼓聲陣陣,破在眉睫,硝煙彌漫的戰場,唯信仰是一面不倒的旗!
激烈的琵琶拉開了戰爭的序幕,兩方顏色各異的陣營從開始的顏色分明到後來的混戰交錯,要想活下去,只有砍倒對方………
11 少林龍鼓 Dragon Drum of Shaolin
曲目介紹:宏大的鼓點過後,弦樂拉開的一瞬間,萬物皆動容。
是少林的武僧嗎?笛子拉開了一幅青山綠水的畫軸,大型武術表演開始了。灰色僧衣,黃色布袍,看起來不顯眼,集合起來卻是一股震天撼地的力量……..
12 破曉 Dawn
曲目介紹:神秘原始的打擊樂風,迎面而來的清新氣息,讓人在節奏的靈動中回歸天性。
天還未亮,鳥兒卻已經開始歡叫。神秘的打擊樂,一聲聲數著黎明的到來。
13 鼓破天 Drum Breaks the Sky
曲目介紹:鼓樂齊鳴,層次分明,動態十足,高亢雄壯的合唱,將專輯再次推向高潮!
琵琶總是和鼓聲在一起呢,是因為琵琶“剛柔並濟”嗎。。。無數面鼓擊打出了大氣的樂章,弦樂和合唱將之推向高潮,精彩馬上呈現眼前,3,2,1開始……..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87
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悟天地造化之韻律--《絲路雅丹》
唱片名稱:絲路雅丹
策劃製作:張忠慶
作曲:何雲蛟
演奏: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家連袂演奏
錄音: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錄音師婁煒
後期縮混:Robert Foede
母盤製作:德國SCHOTTEN-GLASMASTERING AN DER HEIDEN GBR
製作發行:廣州博樂唱片有限公司
發行日期:2009年5月16日
中國首張原創地理音樂交響音畫《絲路雅丹》是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教授、中青年作曲家何雲蛟先生2003年-2004年在俄羅斯做訪問學者期間創作並完成的作品,它以絲綢之路上的世界著名地理景觀雅丹地貌為主題,通過交響音樂的形式,把人們帶進西部廣袤神奇的大地,去傾聽雅丹古老先民的傳奇,感悟天地造化之韻律。音樂具有明顯的維吾爾民族音樂調式及調性表現,精煉又極富變化,交織出中原文化與佛教、伊斯蘭文化交相演變的歷史及斑斕的自然畫卷。
用交響音樂的形式表現中國地理風貌在中國音樂作品創作中還未被真正涉及,尚屬首創。是中國原創音樂、特別是交響音樂形式的原創音樂新題材,它添補了中國音樂作品選題和創意的空白。廣東省音樂家協會並在作品發行當日在廣州組織作品專題研討會。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89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88
交響音畫《絲路雅丹》欣賞指南
寬廣深遠的聲場、動態震撼的音效、蒼涼悲壯的意境、悠揚而雄渾的旋律、一副副畫面、一聲聲音樂將我們帶進了中國西部廣袤神奇的土地……這就是交響音畫《絲路雅丹》唱片帶給我們的感受。作品音畫共分為八個樂章,全曲恢弘大氣,音響生動感人。
1.走進雅丹
大凡轟傳的歷史風物古跡,總是默默地、靜靜地、生生不息地吐納千古的風貌,雅丹在沙漠戈壁深處,它飽飽地吸呐了博大的才情、空靈而又突兀地臥著、聳立著,變得神秘而又安詳。走進雅丹,那風沙戈壁中如此的一景,仔細端詳,揣摩之後才感悟天地之韻律,造化之精巧,讓人神醉情馳。比此推衍大千世界,滾滾紅塵,給喧囂以恬靜,給繁急以清淳。
2.先民的足跡
雅丹歷經了千秋萬代風蝕雨淋,然而她始終活著,血脈暢通,溫存而安詳,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這是造物主賜於人類的藝術勝景。踏尋先民的足跡是一種神秘和乖戾,無數為探險和生存而死的怨魂,只能無聲的,默默地深潛地底,而現代人則踏著一帙風乾的青史,用匆匆地腳步撫摸著大地,焦渴並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
3、枯海殘丘
枯海沉寂著,殘丘在夕陽的輝映下瑰麗無比。它是一種天然的,物化的藝術群像,在它的懷抱裏神人交融,時空升騰。於是,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古老的傳說,走進宇宙廣義的彩虹。枯海殘丘是天然的,也是有序的,展現與釋放是天賦人格般的藝術魅力。
4、波斯商隊
承載各種貨物的駱駝,一高一低地在綿延千里的沙漠、戈壁行進,日夜的風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蕩,那是極其緩慢平緩的波,像被工匠修過一般。波斯、阿拉伯風情的民歌飄然而至,使人領略到西城的風土人情。遠處偶爾傳來幾聲胡笳和羌笛的樂聲,時隱時現,不一會也就消失在朔風之中……
5、孔雀岩的遐想
孔雀岩,一派肅然。孔雀的造型高雅、精美,令人歎為觀止。那孔雀欲扶搖九天?振羽遠行?鳥瞰世間的變化?還是高昂脖頸慎思遐想,她在醞釀什麼呢?
6、可愛的野馬群
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廣柔而恬靜。遠處三個、五個以至於更多的野馬在悠然自得的嬉戲、奔跑;也許有野獸的危威脅,人類偷獵者貪婪的槍口,然而這些可愛的野馬面無俱色,頑強而矯健地生存著,繁衍生息著。願人類能庇佑它們,共處一個和諧的生存環境。
7、古陣營壘
色澤沉厚的古陣營壘,雄闊森嚴。那個年代的故事流傳的久遠,馳騁沙場驃悍驍勇的北方將士,他們在經歷激烈的大戰。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熱血……之後,活下來人,將軍圓睜恕目拔劍放歌,歌聲悲壯、淒涼,歌聲衝破天宇,在茫茫的沙灘回蕩,獵獵殘破的軍旗在朔風中飄逸,無數精魂長眠於地下,他們在窺視著人世間的變遷。
8、世紀靈光
人類從遠古走來,面對21世紀,為了族群的生存,也為了這個星球的高度繁榮,義無反顧,淩厲銳進。音樂在一種溫暖與平和的盡情抒展之後,轉而進入一種隱隱的騷動。它預示著:在前進的路上還有無數艱難險阻,戰爭、瘟疫、環境惡化、地震…...然而,人類在奔向世紀靈光的征途上,步履是放達的,坦蕩的,堅強無畏的。如同急流浩蕩,勢不可擋!
正像我們為之景仰的雅丹一樣,它經歷了無數歲月的侵蝕,戰火的損毀,遍體斑駁,然而它卻沒有殞滅、凋零,而以它強健的體魄屹立在西部的中國。難道這不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昭示和寫照嗎?
《絲路雅丹》的藝術創意正基於此。
------------------------------------
此唱片不足之處,不知是否受限於國內壓碟工藝,細節部分如空間殘響、樂器泛音等略有損失,若能留多些柔潤感則更利於表現恢弘中的華美
《絲路雅丹》—中國音像商務網·臺灣
http://www.cnave.com.tw:8080/product...php?pid=153231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95
專輯名稱: 娛樂升平
音樂類型: 廣東音樂
唱片公司: 中國唱片廣州公司編號:GCD-5149
發行時間: 2001年
生動活躍場面熱烈猶映眼簾
祥瑞祥和春色宜人俱在樂中
本專輯為廣東音樂齊奏專輯,多為熱烈歡樂的樂曲,又有文靜清雅的樂曲,是廣東音樂著名的代表作。
其中第二首《賽龍奪錦》是廣東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何柳堂(1864-1934)的代表作。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廣東音樂,也是廣東音樂興盛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賽龍奪錦》原是一首絲竹樂曲,後來為了表現樂曲的氣勢,改編為吹打樂合奏形式,增加了嗩呐和打擊樂器,全曲以曲首的音調為基礎,加以不斷衍生和發展。並從表現龍舟竟賽的內容出發,借鑒外來作曲技巧,大量使用模進和變形等手法,是我國傳統樂曲中較少見的。
樂曲開頭以嗩呐吹出號召性的引子,表示比賽開始。接著是樂曲的主題,逐漸活躍,表現了龍舟競發,生氣勃勃的景象。然後是比賽正式開始,情緒逐漸熱烈,並加進了打擊樂,刻畫了龍舟在水上前進的形象;隨後速度進一步加快,節奏多變,猶如龍舟你追我趕,氣氛相當熱烈。最後吹響嗩呐象徵比賽結束,結尾再現了前一段的曲調,表現了龍舟在碧波上自由蕩漾,令人心怡。
樂曲通過描述端午節民間舉行龍舟賽,勇奪錦標的歡騰熱鬧場面,表現了勞動人民勇敢、豪放、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96
專輯曲目:
01.娛樂升平
02.賽龍奪錦
03.一支梅
04.得勝令
05.薔薇曲
06.陌頭柳色
07.喜開鐮
08.月圓曲
09.春郊試馬
10.走馬燈
11.寶鴨穿蓮
12.旱天雷
13.晚霞織錦
14.山鄉春早
15.步步高
16.織出彩虹萬里長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104
賽龍奪錦的由來
端午節近,龍舟鼓響;一想起「扒龍船」,耳邊彷彿立刻響起《賽龍奪錦》這首無人不識的「廣東音樂」。
相信現在很少人知道了,上一個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是廣東音樂的全盛時期。是廣東音樂,當然富有廣東特色,樂器以琵琶、嗩吶、鑼鼓、二胡等為主。《賽龍奪錦》便是其中之表表者。這首組曲充份利用鑼鼓和嗩吶等樂器來表達龍船手競賽奪標的精神,氣勢雄壯,熱烈歡騰,震人心弦,難怪此曲一出即轟動樂壇,很快就流行全國。
可能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叫「奪錦」而不叫「奪標」?原來「奪錦」有個來歷,有個使這個詞語成為典故的故事。
故事和「近鄉情更怯」的作者宋之問有關。
話說女皇帝武則天這天到洛陽龍門遊覽,命侍從眾官員寫詩記述這一盛事,完成詩者賞錦袍一襲。
隨從中自然不乏才思敏捷之士,左史東方媠首先完成獻上。武則天大喜,如言賞給他一襲錦袍。
事情卻峰迴路轉,出人意外。東方媠拜領了錦袍之後,還沒來得及歸回原座,宋之問的詩也做好了。武則天讓群臣評議。群臣逐一看了後,都說宋詩文詞詩意都比東方媠的好。武則天於是把東方媠手上的錦袍拿回來,改賜給宋之問。
宋之問「奪」得「錦」袍,這佳話從此便流傳下來,成為典故。誰也沒想到一千多年之後,廣東番禺一位琵琶名家何柳堂先生靈機一觸,順手把它拈來作為他的代表作的名字,一曲風行。
也許可以在這況順便一提:廣東音樂中,何柳堂的作品除了這首《賽龍奪錦》之外,《餓馬搖鈴》和《雨打芭蕉》在當時也都是膾炙人口的(單看曲名便已叫人心醉)。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99
廣州鬧端陽之龍舟競渡
端午是傳統的大節日,在水網密佈的珠江三角洲,端午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劃龍舟,廣州人稱“扒龍船”,是過端午時最熱鬧的一項活動。扒龍船吃粽子,這似乎成為一種節日的儀式。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107
廣州地區端午的龍舟活動是從“起龍船”開始的。長長的龍舟,一年只有在五月出現,其他的時間去了哪里?原來,它們被藏在河湧裏,被河湧的泥土覆蓋著,到了第二年農曆四月,才重新出現。
“起龍船”一般是在四月初,找個好日子,將龍舟從河底挖出來。清洗乾淨,當然還要進行一系列修葺工作,然後,停在水邊,準備就緒。再接下來,大概在農曆五月初一前後,則為龍舟舉辦“請龍”儀式。這時候,龍舟才被掛上龍頭、龍尾以及其他裝飾。龍舟做完準備活動,就開始正式地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