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27955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附件 27955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36~~~~~~~~~~~~~~~~~~~~~~~~~~
還好大師沒叫我離開股市~
請問WJ大師,
1.如果金洲整理完出量上漲,應該還是可以買進吧?
2.如果哪一天台灣股市空頭確立,您會出清持股改放空嗎? 好奇中.
卸卸!!
昌盛大大,難道你跟股神是台大同學(giggle)
心生慚愧,目前持股7支,除 6702復航(掉機前帳面還賺不少)外都是wjhuang大的建議股(包含 上緯鈺緯光環),資金平均分佈,
但金洲在前前一陣子高點拉回時有稍做加碼攤平,
台驊與金洲近期的弱勢表現(金洲幾乎套在最高點,到目前應該有負超過廿十叭),一直讓我很動搖該不該停損,(目前所有持股都只進無出),
真的很考驗人性和太座的耐性。
持續看看wjhuang大的態度和其他網友的心得,想想反正也不急缺現金用,也就擺著。目前總體有獲利但都未實現。
心得:
1.小弟個性膽小,跟進wjhuang大之前,小弟至少觀察了一年以上才在去年上車。
2.wjhuang大建議的個股,先都不用問為什麼,馬上上車,成果會最好,反正wjhuang後續一定會有答案(當然自己也要做功課)。
3.所有個股都不會是只上不回,要熬得住整理期,長期持有不用再意短期波動(持續自我紀律洗腦)。
4.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最懶惰的最好方法。
雖然這樣類推不是很恰當,但以一個懶人投資的想法去對比蘆葦大操作的百和,金洲和台驊其實好像也不是那麼可怕,因為:
就如他講的,良好的投資標的、積蓄、等待,我不曉得有沒有記錯,努力工作搞定最後兩項,最難的那項不是很幸運的有神幫你完成了嗎。
在這個論壇只是分享一下投資與藝術的看法
同樣的資訊
有人上天堂
有人住套房
不同的觀念造成不同的結果
我也不認為我有能力讓每個人都能賺錢
如果順利
就參考一下
不順利
就當作屁話
不要參考一笑置之囉
民國103年第4季 單位:新台幣仟元 會計項目 103年度 102年度 金額 % 金額 % 銷貨收入 2,974,728 100.16 2,449,615 100.54 銷貨退回 1,052 0.04 8,615 0.35 銷貨折讓 3,723 0.13 4,594 0.19 銷貨收入淨額 2,969,953 100.00 2,436,406 100.00 營業收入合計 2,969,953 100.00 2,436,406 100.00 營業成本合計 2,404,968 80.98 1,993,503 81.82 營業毛利(毛損) 564,985 19.02 442,903 18.18 營業毛利(毛損)淨額 564,985 19.02 442,903 18.18 營業費用 推銷費用 151,571 5.10 115,571 4.74 管理費用 162,902 5.49 146,633 6.02 研究發展費用 1,718 0.06 1,691 0.07 營業費用合計 316,191 10.65 263,895 10.83 營業利益(損失) 248,794 8.38 179,008 7.35 營業外收入及支出 其他收入 14,030 0.47 11,257 0.46 其他利益及損失淨額 19,481 0.66 41,783 1.71 財務成本淨額 12,764 0.43 15,833 0.65 營業外收入及支出合計 20,747 0.70 37,207 1.53 稅前淨利(淨損) 269,541 9.08 216,215 8.87 所得稅費用(利益)合計 62,333 2.10 56,348 2.31 繼續營業單位本期淨利(淨損) 207,208 6.98 159,867 6.56 本期淨利(淨損) 207,208 6.98 159,867 6.56 其他綜合損益(淨額) 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 96,824 3.26 74,362 3.05 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評價損益 147 0.00 381 0.02 確定福利計畫精算利益(損失) -1,777 -0.06 -353 -0.01 與其他綜合損益組成部分相關之所得稅 14,079 0.47 11,436 0.47 其他綜合損益(淨額) 81,115 2.73 62,954 2.58 本期綜合損益總額 288,323 9.71 222,821 9.15 淨利(損)歸屬於: 母公司業主(淨利/損) 194,005 6.53 138,565 5.69 非控制權益(淨利/損) 13,203 0.44 21,302 0.87 綜合損益總額歸屬於: 母公司業主(綜合損益) 262,894 8.85 194,804 8.00 非控制權益(綜合損益) 25,429 0.86 28,017 1.15 基本每股盈餘 繼續營業單位淨利(淨損) 2.43 1.73 基本每股盈餘 2.43 1.73 稀釋每股盈餘 繼續營業單位淨利(淨損) 2.42 1.72 稀釋每股盈餘 2.42 1.72
金洲本益比低,去年EPS成長率也高,股價是有委屈了。
二十餘年前剛開始接觸股票時, 年紀輕, 不懂事, 賭性強, 亂入了檔主力介入深的投機股票.
漲得時候感覺很不錯, 但不知落袋為安; 崩下來時, 每天成交一張跌停板, 看似無止盡. 那是會輸到脫褲子地.....
從此以後, 就再也不想買日成交量不足千張的標的. 確實, 錯失了不少飆股, 但那是別人的菜, 與我無緣.
自己只敢選擇穩當投資, 擇良木而棲. 想買買得到, 想賣賣得掉, 也就安心多了.
眼下, 大家很幸運, 有高手在此分享投資心得, 慷慨指點迷津.
沒把握的, 記得嚴守紀律, 切莫妄加判斷, 錯失良機...
上緯 發電發不停了,又見紅了...
悔不當初...應該要多買些...(angry)
4733上緯 104/04/01
14:30 244.0 244.0 - ▲15.5 2,565 228.5 228.0 244.0 226.0
營收:上緯(4733)3月營收8億4692萬元創新高,月增119.54%,年增115.56%
《其他股》業績+外資力挺,F-鈺齊漲停
2015年04月02日 13:37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
F-鈺齊(9802)基本面、技術面皆美,今日爆量攻頂,表現精彩。F-鈺齊去年全年合併營收85.25億元,稅後盈餘3.8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3.19元,攀上近三年來新高水準,董事會決議每股配發現金股利2.5元。
F-鈺齊表示,今年主要品牌客戶受惠於戶外運動風氣興盛之潮流趨勢,積極進行全球化的布局策略,帶動公司訂單持續維持高檔,鈺齊將持續推動產品組合優化專案、持穩擴增產能。此外,柬埔寨新廠可望在今年中完成產能倍增目標,預估在106年前將持續以每年10%~15%的速度來推行產能擴增規畫。
股價表現方面,F-鈺齊自2月下旬展開一波多頭走勢,以收盤價計算,2月24日至4月1日止,波段漲幅已逾3成,目前5日線、月線、季線皆呈現上揚走勢,在外資持續加碼助益下,今日成交量較昨日大增近8成,激勵股價盤中衝上漲停鎖住,表現搶眼。
金洲4417---剃除投資組合之外
光環華星光 Q1營收讚
2015-04-04 經濟日報 記者黃國蓉/台北報導
大陸與亞洲光通訊基礎建設持續,主動元件廠光環(3234)、華星光去年度過豐收一年,今年前二月表現仍穩健。法人預期,在需求延續、產能擴充下,光環、華星光今年首季營收仍有機會挑戰新高,本季進入旺季,表現有望再提升。
華星光、光環目前主要營收來源來自大陸,光環有部分來自日本等客戶代工,隨著大陸近年積極發展光纖到戶等基礎建設,成為業者長線營運利多。華星光2日股價收在73.3元,下跌0.5元;光環收在58元,漲0.2元。
華星光、光環去年上半年起便釋出供不應求的訊息,全年營運同步創高。華星光去年營收年增四成、稅後純益增逾七成;光環去年營收年增近兩成、獲利年增近兩倍。兩家公司今年營運熱度延續,光環前二月營收為4.7億元,年增38.1%;華星光前二月營收達6.2億元,年增66.8%。法人預估,華星光、光環3月營收有望較2月農曆春節期間回升,均有機會挑戰新高。
因應客戶需求,華星光、光環去年起已持續啟動擴產等計畫,上半年產能有望提升,將帶動營運。華星光先前已表示,今年TO-46封裝產能有望從去年底170萬顆,提升至270萬顆;TO-56封裝產能,有望由去年底的70萬顆,提升至140萬顆以上,總產能有望大增七成。
光環去年已先以去瓶頸方式,擴充產能,去年也決議斥資8億元,購買機器設備以進行擴線工程,全數投產後預估產能將增加五成。
《電子零件》崧騰張俊雲:今年毛利率及業績一定比去年好
2015年04月07日 16:08
【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
電源開關模組-崧騰(3484)深耕工具機、白色家電及車用市場,營運進入起飛期,受惠於工具機客戶訂單穩定成長,崧騰今年第1季合併營收為8.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5%,崧騰董事長張俊雲表示,由於無刷馬達控制器(BLDC)市場接受度還不錯,目前新開發案都是無刷馬達產品,預估今年無刷馬達將可帶動工具機出貨保守較去年成長30%,今年公司成長主要動能還是在工具機及白色環保家電,今年業績一定會比去年好,毛利率也會比去年成長,法人預估,崧騰今年營收有機會較去年成長10%到20%。
崧騰今天下午參加櫃檯買賣中心法說會,崧騰主要產品為電源開關模組,早期產品集中在PC、NB、電源供應器、伺服器及商用多功能事務機等IT資訊產品,由於IT資訊產品成長趨緩,且市場競爭激烈,公司近幾年進行轉型,跨入小型電動工具機、白色家電及車用等市場,成果逐漸顯現,也讓崧騰業績在去年展現強勁成長力道。
目前崧騰工具機產品包括:交流及直流馬達控制器、板機及壓開關,由於AC馬達效率不佳,且需要有線,近幾年無刷馬達效率佳、壽命長,且體積小,在工具機強調節能及輕手持下,無刷馬達逐漸成為工具機新趨勢,崧騰搭配客戶,已開發多款無刷馬達控制器,出貨量逐漸放大,成為推升崧騰未來業績新動能。
隨著崧騰工具機產品在客戶產品滲透率持續提升,去年工具機產品營收約12.68億元,較2013年大幅成長67%,占整體營收比重約39.65%,張俊雲表示,目前Makita產品無刷馬達約占產品30%,Bosch亦將於下半年開始導入,目前公司與工具機客戶開發的產品都是BLDC,今年工具機出貨量將會持續成長,預估今年工具機營收將較去年成長30%。
在家電部分,由於家電吹起環保節能風潮,帶動直流變頻馬達需求大增,美規Energy Star 4.8 DOE逐漸成為。高階新款家電標準,崧騰亦已開發白色家電綠能開關,目前亦有多項新開發案,預計下半年將可大量出貨。
去年崧騰家電產品營收約5億元,年成長7%,約占營收15.63%,在新產品齊發下,預估今年家電產品營收年成長幅度將高於去年的7%。
崧騰2014年合併營收為31.98億元,較2013年成長31.01%,營業毛利為7.64億元,合併毛利率為23.89%,較2013年增加2.1個百分點,稅前盈餘為2.6億元,稅後盈餘為2.28億元,較2013年大幅成長1.1倍,每股盈餘為3.75元。
崧騰3月合併營收為3.11億元,較去年同月成長32.32%,創下單月歷史次高;累計第1季合併營收為8.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5%。
在毛利率方面,崧騰財務副總經理邱素卿表示,影響公司毛利率有原物料及產品組合兩部分,目前看來,銀跟銅兩項原物料價格變化不大,預估今年第1季毛利率會略高於去年平均值。
除原有的產品,崧騰開發醫療相關領域產品,目前已開發出醫療電動代步車及電動輪椅等產品,預計今年可以量產出貨。
張俊雲表示,由於無刷馬達控制器(BLDC)市場接受度還不錯,目前新開發案都是無刷馬達產品,預估今年無刷馬達將可帶動工具機出貨保守較去年成長30%,今年公司成長主要動能還是在工具機及白色環保家電,今年業績一定會比去年好,毛利率也會比去年成長,法人預估,崧騰今年營收有機會較去年成長10%到20%。
我也準備出清...27進....27出......跟隨蘆葦大
常玉的水彩作品也是很難得的
http://i.minus.com/jPuGkMlOTyi4b.jpg
華人西畫收藏家的夢寐以求第一人:常玉
陳惠黛 / 藝術與投資第九期 / 2004-09-01
藝術市場上常玉的畫作可說是一畫難求,尤其是拍賣場一旦出現來源正確的常玉油畫,成交率經常是接近百分百。華人西畫收藏家不愛常玉者幾稀矣,手中已握有常玉者又惜畫如金,形成市場上需求遠高於供給的情況。根據筆者多年的訪談,華人西畫的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畫作名單,十之八九皆有常玉,十餘年來他一直是市場詢問度很高的藝術家。
2003年11月號的美國《藝術新聞》雜誌公佈世界十大「夢寐以求的藝術品」。他們說倘若一件藝術品讓人魂牽夢縈、至死方休,而且它仍在私人收藏家的手中,毫無疑問地那正是別人 「夢寐以求的名單」,比如說一幅價值1億美元的塞尚的《玩牌者》或9000萬美元的梵谷的《嘉舍醫生》。每位收藏家心中都有一份夢想收藏的藝術品名單,這股渴望化為追尋的動力,最終不一定如願以償,而其過程滋味萬千,旁人難以體會。
台北的國巨基金會、許小姐、趙先生、陳先生;台中的施先生、李先生、謝小姐;彰化的謝先生;法國的愛德華…等人,他們手中精湛的常玉畫作收藏,想必是許多人心中夢寐以求的藝術品,而他們或許也正羨慕彼此的常玉畫作呢。為何是常玉?
为何是常玉?
常玉的畫作何以能夠擄獲多數收藏家的心,尤其是台灣的收藏家呢?根據報導,今天六月巴黎居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常玉大展展品中,有四分之三作品圖說標示借自台灣的收藏家。筆者認為四項原因使常玉成為此地收藏家的夢寐以求名單第一人。
1. 風格清新、雅俗共賞:常玉的畫風簡潔秀逸, 具有騷人墨客的瀟灑風雅,同時又融入歐洲柔美的色彩,以及自由隨性的浪漫情懷。他的裸女線條勾勒非常具有東方線性美感,遼闊的天地裡,寂寥渺小的動物,令人心生憐愛的情愫。而筆下枝葉或疏或密的花卉,有一股孤芳自賞的傲氣,頗有裝飾趣味與形式美感,要融入畫家營造的天地並不困難,所以他的作品自然容易和觀眾產生共鳴。即使當時的畫家也受到常玉繪畫的感動,例如中國第一代油畫家龐薰、張弦都受到常玉人體線條的影響。潘玉良在1965年底常玉生前最後一次展覽中讚揚常玉:「常玉的畫,一直在隨著時代演變,在進步,真是難得。」
2. 濃厚的傳奇色彩:在華人第一代留學海外的畫家之中, 常玉繁華飄零的一生尤其令人們好奇。他原是四川富家公子,家境優渥,個性不羈,在巴黎生活期間,他捨棄了正規學院派的巴黎美術學校,改而進入非學院的「大茅屋工作室」畫人物寫生。他的繪畫觀念甚至影響了後來的畫家龐薰,透過龐的文字轉述,可以看出常玉的傲骨與不拘形式。1920年代當其他留學生為生計煩憂時,常玉似乎頗為的悠閒,郊外踏青、玩水、打網球,或是待在咖啡館內畫速寫。常玉習於富裕的生活,他從不擔心金錢,甚至有些揮霍。即使1930年代來自故鄉的金錢斷絕後,尚不知撙節開支。他不願被畫商的合約束縛,經常隨性而為。常玉的名字曾刊載於1932年巴黎藝術出版社的 《1910-1930當代藝術家生平字典》第三冊。他因繪製法文版的《陶潛詩選》插圖成名,作品屢次參加秋季沙龍及杜樂麗沙龍。龐薰曾經在 《就是這樣走過來的》2第三十五章〈常玉〉一文中提及常玉和畢卡索是老朋友,他確定畢卡索曾為常玉畫過肖像,只不過這肖像畫不知在何方。常玉在巴黎藝術區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拒絕畫商的栽培,不願妥協而錯失走紅國際的大好機會,到了生命終了的前幾年,他已經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令人不勝唏噓。
3. 名人的收藏:常玉生命中遇見幾位知音,侯謝(1879-1959)是最獨特的例子之一。侯謝是知名小說《夏日之戀》以及《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的作者,這兩部作品後來都被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楚浮 (1932-1984)拍成電影。侯謝熱中於發掘藝術家,如羅蘭珊、布拉克、布朗庫西、杜象等人交往密切,在這些藝術家日後的成名,侯謝起了一定的影響。1920年代時侯謝留意到常玉的才能,並且結為好友。一本侯謝的傳記中指出, 到了1931年的時侯,侯謝已經收藏常玉111幅油畫和600幅素描3。不過儘管後來兩人失和,不再往來,一直到侯謝身故前仍珍藏著常玉的畫作。侯謝的遺孀在1966年巴黎的德福奧拍賣會舉行拍賣,有常玉80件油畫和多幅素描,被希耶戴全數買下,這批收藏後來也輾轉流入台灣市場4。而荷蘭作曲家約翰·法蘭寇 (1908-1988)以及美國的攝影家羅伯·法蘭克(1924-)在1930、1940年代曾先後資助常玉,他們的常玉收藏在分別在1995及1997年於台北舉行拍賣專場,成交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而法蘭克和衣淑凡還為常玉成立藝術基金會,將常玉生平拍成影片,這股熱誠著實令人感佩。
4. 物稀為貴:《常玉油畫全集》盡所能地收錄常玉所有油畫, 目前編目的油畫計有257幅。其中1幅為北京的中國美術館收藏,49幅為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所有,有幾幅只存於照片、下落不明,私人收藏約計200幅左右。 儘管常玉也有水彩、素描和版畫作品,然而對於一位專業畫家而言, 200多幅的油畫創作實在不能算多。1930年代常玉買得起畫布作畫,作品數量較豐,但1940年代以後,常玉的作品數量減少了,當時家中經濟來源早已斷絕,生活陷入困難,歐洲又值二次世界大戰,他早就必須另謀出路。
常玉的晚期畫作中,經常使用油漆、纖維板等材料,甚至出現使用同樣畫板反覆作畫的情形,台北歷史博物館所收藏的一批作品即可證明。因為常玉油畫作品的稀有,國內畫商引進常玉油畫時,就是採高價方式,但依舊供不應求。我們從附表1999至2004年6月的「常玉拍賣成交件數」(頁9)的數據來看,每年成交的件數逐漸遞減,但平均單價節節高升。因為物以稀為貴,有錢不一定買得到常玉的畫,所以筆者稱之為「夢寐以求名單」。
常玉行情扶搖直上
台灣藝術市場中最早的常玉畫作乃由已故旅法畫商陳炎鋒引進台灣,1980年的時候他發現了800多幅1930年左右的水彩素描5,1982年撰寫了《巴黎的一曲相思—常玉》,並在台北版畫家畫廊舉辦「常玉卅年代水彩素描特展」。陳炎鋒當時引進作品以水彩、素描畫為主,後來的帝門藝術中心、家畫廊以及後來的大未來畫廊引進常玉油畫銷售並舉辦展覽。1992年拍賣前輩衣淑凡率先將常玉作品送上拍賣場,將其收藏群跨大至東南亞一帶,1995與1999年兩次的常玉專拍,更穩固常玉的天王行情地位。十餘年來常玉的畫價可是扶搖直上,從1990年初期平均一幅油畫百萬台幣,今天一幅油畫動輒要台幣一、兩千萬元以上。
我們用幾個例子來說明常玉的行情上漲的例子。 1930年代的油畫《粉瓶小野菊》(約20號),曾經在1992年3月22日的台北的拍賣會首次現身,當時的作品名稱為《菊花》,以台幣275萬元拍出,平均單價一號13至14萬元。九年後這幅畫從新出現在2001年11月4日台中拍賣會,預估價台幣450至600萬元,成交金額台幣560萬元,價格成長兩倍以上,單價一號台幣28萬元。 1950年代的油畫《四裸女》(約60號)出現在1998年4月19日的台北蘇富比拍賣會,預估價僅有300至400萬,以台幣621萬元(平均一號約10萬)拍出。這幅畫在2001年11月18日的台北羅芙奧拍賣會的估價台幣880至1100萬元,最後以台幣1437萬5000元(平均一號約24萬)成交,三年半的時間,價值增加了131%。
市場分布:台灣是常玉收藏的大本營
1965年常玉寄了42幅油畫作品到台灣,準備舉辦個展之用。不料他花盡旅費無法來台,隔年瓦斯中毒長眠巴黎。台灣的歷史博物館從1967年接收這批畫作,成為今日該館常玉收藏的主要骨架。1975年歷史博物館舉辦常玉個展,台灣藝文界才得以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畫家。1988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張元茜策劃「中國—巴黎」聯展,反應良好。後來張元茜轉職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帝門藝術中心看準此一商機,開始大舉引進常玉油畫,1992年以「中國的馬諦斯—常玉」為題,舉辦了常玉紀念個展,1993年家畫廊推出「常玉、潘玉良雙人展」、大未來畫廊有「常玉、朱沅芷畫展」奠定台灣的常玉市場基礎。而這些畫廊的作品來源主要皆出自上文提過的巴黎畫商希耶戴。
除了台灣之外,法國、美國原本就有常玉藏家,過去常玉在此二地有定居背景,後來不少的收藏來自兩國。印尼、新加坡一帶也有幾位常玉迷,他們多半透過拍賣會購藏。 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為止的拍賣市場中,常玉畫作在台灣的市場佔有率為60%;香港拍賣會近兩年加碼,市場佔有率晉升到35%。 法國拍賣市場向來鍾情紙上作品,常玉的市場佔有率為4.9%,其他零星拍品可見於瑞士、美國西部、加拿大等華人聚集區域。
價格啟動中 紙上作品值得收藏
近五年半以來常玉畫作的拍賣成交金額中有95%來自於油畫,紙上作品的水彩、素描及版畫合計僅佔成交金額的5%。 然而成交的常玉畫作有一半是紙上作品!而相對於油畫價格成長近十倍的耀眼成績,紙上作品的價格漲幅顯得牛步化。十多年前一幅常玉水墨素描約為台幣5到7萬元,水彩10到20萬元。近幾年素描維持在台幣10萬元左右,水彩畫平均15至30萬元之間。不過,今年春季出現一幅常玉水彩畫《素描中的少女》已經拍出約台幣63萬元的紀錄、版畫也有近10萬元的成績。羅芙奧2004年春季拍賣會上,編號001號的常玉小版畫《小花鹿》,從台幣1萬6000元起拍,經過21口喊價,最後以台幣8萬8500元成交。 由於油畫題材缺乏,競拍激烈的常玉的紙上作品價格正蠢蠢欲動,就要開始大幅上揚了呢。
常玉的紙上作品尤其是素描存在著偽作的爭議,這也是早期讓收藏家卻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國人對紙上作品的接受度尚不及歐洲收藏家,安全保存的觀念仍有待宣傳。目前已知衣淑凡正在著手編纂常玉紙上作品的編年目錄,未來收藏家在購買這類作品時將會多一層保障。
常玉繪畫線條簡單,最容易從紙上作品中顯現出來,他的東方情韻在水墨勾勒裡展現得淋漓盡致。今年居美博物館以「常玉—身體語言」為題,策展人看重的是常玉最擅長的人體線條勾勒,讚揚了他的書法,無疑這是他最擅長的風格之一。從裸女、人物、靜物、花卉、動物、風景,常玉在任一題材中都有獨特的風格。反映在市場中,裸女油畫當然最受歡迎,然而這也是市場供給最缺乏的題材,目前裸女系列的最高拍賣成交紀錄是《四裸女》的台幣1437萬元。近來的拍賣市場中,常玉的花卉、動物油畫題材居領導地位,兩項題材的最高拍賣成交紀錄分別為台幣2048萬5300元、台幣1851萬4100元,兩者分佔常玉歷年油畫拍賣最高紀錄的一、二名。
您的心裡想必也有一份夢寐以求的藝術品名單吧?畫商經紀人、拍賣專家知道他們的去向,如果你願意找他們效勞,可以省卻許多摸索的過程。如果沒有名單,現在為自己擬定一份吧,你會發現追夢的過程,可是讓人終生難忘喔。
看起來要收藏常玉的作品, 水彩或版畫似乎是比較容易達成的標的 ^^
李真的作品也漲很快
%304f++
歐菲德是朱沅芷在舊金山時期的恩師
這幅畫原本收藏在歐菲德家族中
也頗具時代意義
http://i.minus.com/jO6baJhFBZ6Qv.jpg
繼常玉之後朱沅芷可望引領華人西畫市場風騷?
陳惠黛 / 藝術與投資第十七期 / 2007-05-01
1990年代初期以來,常玉(1901-1966)、朱沅芷(1906-1963)二位早期海外華人藝術家,已是台灣收藏家朗朗上口的名字,由於具有類似的海外求藝背景,晚年窮苦淒涼,也經常出現在相近的主題展覽中,自然而然地兩個名字也幾乎是焦孟不離。相同的時空背景中,但兩人生前可能並不熟識,1920、1930年代兩人曾經在巴黎各有發展,他們經常參加法國沙龍展,作品經常與現代美術名家及巴黎畫派並列展出,未來前程看似大好,然而隨著美國經濟大蕭條、歐戰爆發之後,在藝術圈發展卻不如預期的順利。原來幾乎成為歐美名家的兩人,卻意外都成為悲劇人物的化身;1940年代他們的藝術在紐約曾短暫的發光,晚年仍抑鬱以終,1960年代兩位才華出眾的華裔藝術家先後殞落異鄉。
1980年代後期、1990年代初期,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各曾舉辦專題性的展覽,逐漸將他們的藝術介紹到台灣來,而後來在幾位台灣畫商、拍賣商積極經營之下,成為1 0年代華人西畫市場最炙手可熱的明星級藝術家,其熱門程度勝過當時的趙無極、朱德群。當時有些媒體人更將常玉、朱沅芷等人稱為西畫市場天王,可想見交易行情之活絡程度。
儘管台灣收藏家對於朱沅芷的名字已經耳熟能詳,但在其他華人地區,他的知名度可能遠不如常玉或潘玉良等同一代藝術家。在此,先簡單介紹這位展覽經歷可觀,卻抑鬱以終的「現代主義領導人物」。
他是「現代主義領導人物」
重要美國亞裔藝術家代表
朱沅芷,1906年2月2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開平縣朱家村。 他曾經頗為得意地提起,自己的生日和美國國父華盛頓同一天。他在故鄉接受傳統教育至初中,根據《中國名人錄》於1931年前後的記載,13歲時朱沅芷因在課堂中質疑三國時代中國人的道德觀,其觀點被視為離經判道而遭開除;而後曾追隨一位朱姓老師學習傳統國畫, 1925年前的創作大多是傳統國畫,但無一留存。
1921年他離開中國,前往舊金山依親,當年才15歲。父親朱榮沅早年在美國謀生,想必和當時多數華人一樣,出賣勞力維生。據說後來朱榮沅在舊金山開有商店,應有能力接朱沅芷來美國。當時多數華人在美國能求溫飽已經不易,像朱沅芷的父親允許他後來以繪畫為職業,著實不易。1924年朱沅芷進入加州美術學校(現在為舊金山藝術學院)研讀,兩年期間研習人體素描與油畫課程。1925至1926年間他跟隨匹亞丘尼(1872-1945)習風景畫,1926年則與歐菲德(1890-1964)學習素描、靜物畫和人體油畫。加州美術學校創校於1874年,當時已是美國西岸數一數二的藝術學府,與加州現代藝術發展有密切的關係。1920年代,加州美術學校的教師幾乎都是留學於歐洲、在舊金山藝術界享有重要地位的藝術家。
藝評家認為,朱沅芷受到匹亞丘尼與歐菲德兩人影響甚多,未必是風格上的影響,而是透過他們的引導,接觸到歐洲的現代藝術。朱沅芷在舊金山時期的作品,顯示出偏愛表現主義厚重顏色,這項色彩的探索一直延續到晚年,色彩是朱沅芷繪畫裡頗為重要的元素;此外法國立體主義分支「奧菲主義」對朱沅芷也所啟發,此時他極關注畫面色彩與結構的關係;而歐菲德教授的「色域」理論,講求畫面和律動的組織,強調純色直接塗抹造成一塊塊色塊,其實歐菲德立論的根據——共色主義,其實就是奧菲主義的美國版。這段時期里朱沅芷苦心研究色彩結構,自行研發出所謂「鑽石主義」的理論,強調客觀地觀察物體的知性觀念,在繪畫中出現許多小個的三角形,意味著代表宇宙鑽石的各個面,他對於鑽石主義的研究一直延續到1950年代。
朱沅芷個人具有創新的特質,1926年他籌辦中華革命美術學校,教授華人現代藝術,並協助在舊金山成立「現代藝廊」。當他在此舉辦首次個展時,正巧結識來自巴黎的穆哈特王儲夫婦,購下多幅畫作,並鼓勵他前往巴黎發展。因此,1927年朱沅芷隨即前往巴黎,透過穆哈特夫婦的引介,結識巴黎的藝壇名流,諸如女文學家史坦、畫家洛特、藝術經紀人居庸以及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女詩人波麗。居住於巴黎之後,他的藝術大受歡迎,旋即成為其中的一員,有機會在巴黎頂尖的畫廊分別舉辦四次個人畫展,1929年時作品還入選獨立沙龍。這些經歷對於二十來歲的青年朱沅芷,未來似乎充滿了希望。巴黎時期他力求融合東西方文化,創作一些宗教經典主題與中國古代名人的畫像,這段時期的風格,減少了舊金山時期的抽象冷峻與疏離感,轉為柔和、深鬱,接近巴黎當時的人文特質。
1930年他與波麗結婚,卻因遇上經濟大蕭條發展受阻,只好回到美國,在紐約租賃畫室,尋求機會。1930年代初期,他曾參加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以及紐約現代美術館等重要聯展。回到紐約之後,朱沅芷亦活躍於藝壇,一方面也熱心華僑及中國相關的活動。第一次紐約時期的創作主題以紐約都會高樓、中央公園等知名風景為主,1932年他與分隔兩地的波麗離婚。1935年他結識了一位正在學美術的女學生海倫(1919 -2004),繼而戀愛,兩人於1942年結婚,隔年生一女,即今日知名的女性藝術家朱禮銀。
1936年朱沅芷再度返回巴黎,他的作品先後得以與歐洲一流名家如波納爾、布拉克、莫迪葛里亞尼、畢卡索等共同展出。1930年代後期,朱沅芷的展覽記錄頗為豐富,1938年還有展出37幅作品的個人畫展,作品題材以巴黎風景寫生和人物畫像為多。然而,在命運的捉弄下,歐洲爆發二次世界大戰,他只好悵然重返紐約。1940年代的朱沅芷仍努力作畫,也有數次個展的發表,然而經濟的困頓加以心裡的壓抑,最後終於積勞成疾。一般對朱沅芷晚年生活與創作的介紹無多,他的生命最終彷彿像謎一樣地悲劇性結束。
二十世紀初期因排華法案,多數華人長期處於受歧視的環境,這個遭遇令朱沅芷在藝術創作的歷程中感到沮喪無奈。一如歐菲德教授所言,朱沅芷曾是現代主義畫家領導人物之一,然而面對後期抽象新藝術的崛起,以及華裔遭受不平等的對待時,朱沅芷的晚年必然感到無比消沈及孤獨。
在朱沅芷過世之後,他的前妻海倫也是一位優秀的攝影藝廊經紀人,她透過幾間畫廊和美術館的展覽,喚醒人們對朱沅芷藝術的興趣,華盛頓賀胥宏美術館購藏五幅畫作,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加州奧克蘭美術館以及北卡羅萊納衛德史本美術館都收藏有他的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完成於第二次巴黎時期階段的《皮耶·密勒畫像》,1938年時由巴黎網球場國家畫廊所收藏,後來藏品移交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即龐畢度中心,法國官方收藏至今近七十年。
百萬美元俱樂部
朱沅芷應有一個位置
再度回到藝術市場的討論上,2003年以來,整個華人藝術市場彷彿加裝了鍋輪引擎一般,行情一路看漲,包括常玉、趙無極、朱德群在內,價格指數都呈現了明顯的成長,而原本已經是百萬級台幣的常玉畫作,幾年間更是從千萬快速晉升到億元台幣(超過三百萬美元)身價。三位海外華人藝術家200 年的行情達到高峰,而且紛紛創下各自的拍賣新紀錄:如常玉的《花中君子》2006年4月拍出2812萬港元(約1.1億台幣,約 360萬美元含買方佣金);朱德群的《紅雨村白雲舍》 2006年5月拍出2588萬港元(約1億台幣或338萬美元含買方佣金)、趙無極的《構圖第八號》也於2006年11月拍出2476萬港元(約1億台幣或317萬美元含買方佣金)。
三位藝術家2006年度總成交量皆締造可觀的成績,根據法國藝術行情公司所公佈的數據,趙無極、常玉、朱德群分佔2006年度全球拍賣交易量百大排行的第30名、65名及71名, 總成交量分別為趙無極有2741萬美元(近8.9億台幣,US$ 27,411,899)、常玉有1469萬美元(近4.8億,US$ 14,686,848)及朱德群有1399萬美元(近4.7億台幣,US$ 13,989,907),年成長率各自為+84%、+132%、+105%。 由於藝術行情公司所公佈數據皆未包含買方佣金,因此實際的年度交易量至少再往上修正12-15%以上。
當市場傳言憂慮因當代藝術風潮的興起,瓜分了早期藝術大師的市場,筆者所持的觀點卻與部份市場人士的觀察不同。 為2006年4月份羅芙奧出版的第16期《藝術與投資》期刊中,筆者撰寫的〈趙無極市場行情穩健.不因前衛風潮撼動〉分析報告,即預告2006年趙無極總年度成交量可以超越2005年度的6億0504萬台幣(約1969萬美元)。 果然,趙無極的交易量為所有華人藝術家之首,並超越其他國際大師,在全球市場中排名第30位。
在此,針對目前朱沅芷的市場定位,筆者認為大家欠他一個公道。近來多位華人藝術家包括中國前衛藝術家的行情已經跨越百萬美元門檻,即使連市場可流通性畫作比朱沅芷少的潘玉良(關於其相關創作畫作量資訊請參閱第15期《藝術與投資》),2005年11月她的畫價最高紀錄也達到124萬美元(約4145.2萬台幣,US$1,243,245),2006年度在藝術行情公司的總排名進入401名。2006年11月香港拍賣會上,一幅朱沅芷的1929年巴黎時期油畫《穆哈特王妃》拍出572萬港元的成績(約2459萬台幣,US$745,333), 打破了《吹笛者》七年前在台北所創造的1435萬台幣(約US$434,848)紀錄。從附表的「朱沅芷畫作十大拍賣成交紀錄」來看,2006年和2007年新締造的紀錄已經有四筆,未來行情令人期待。
來源供給短缺、收藏過度集中
精品釋出有助於活絡市場行情
為何在這波華人藝術市場風潮中,朱沅芷的名字卻較少被提及?偶而見到零星的拍品,但似乎未如常玉畫作一般引起廣泛的注意?就藝術的影響來論,朱沅芷在美國現代繪畫中佔有一定的位置,其所提出的繪畫觀點尤其新穎,但在題材的選擇上,朱沅芷是相對比較嚴肅的、憂鬱的,多數的收藏家認為常玉的藝術較為親和、優雅,而朱沅芷的風格較為疏離、個性較為強烈,非能全面性地引起收藏家的共鳴。
此外,儘管創作量不算豐沛,但收藏品過度集中於少數藏家手中,使得有意加入收藏的人,提供的選擇機會不足。過去朱沅芷的作品只散見於台灣的金石藝廊、龍門、大未來、家等畫廊,以及紐約的二、三家畫廊,或台北、香港的拍賣公司,其來源提供者幾乎都指自朱沅芷的獨生女朱禮銀女士,當朱沅芷病故之後,除了前妻海倫手中留有幾幅畫作、相片及書信等文獻,其他遺產多歸朱禮銀女士所有。朱海倫的一批收藏專拍在 1999年10月台北拍出佳績,39件拍品僅有一件未能成交,該場專拍拍出了台幣4227萬7300元的佳績,約計128萬美元。而1999年也是截至目前為止,朱沅芷的年度交易筆數最大、金額最高的一年。這個數字其實清楚地反映出,市場供給不足,才是畫家行情停滯的最大原因。
現在擁有朱沅芷作品的收藏迷,大多集中在台灣元大集團的馬家兄弟、國巨基金會台灣幾位資深收藏家手中,另透過拍賣會標購,東南亞、中國大陸亦有少數喜愛朱沅芷的藏家;零星的作品偶而也在美國西岸和巴黎的拍賣會出現;而朱禮銀女士本身應該留有一批收藏,她非常珍視父親留下的遺產,不願輕易釋出,因此市場上可流通的畫作大都是轉售品。
作為朱沅芷的唯一繼承人,朱禮銀一心期盼能在中國為父親舉辦盛大的回顧展,這個心願目前尚未完成,但顯然仍在努力之中,很有機會可以成功。另一方面,她也積極為父親奔走,透過與美國一流畫廊的合作,可以推廣朱沅芷的藝術,例如2002年紐約的前波畫廊、2003年帕薩迪那加州藝術館、洛杉磯雙重視角畫廊以及2005年紐約瑪博洛畫廊紛紛舉辦朱沅芷紀念展覽,尤其是英文傳記《朱沅芷:詩、書寫、藝術、記憶》也在此時同步向全球發行,相信朱沅芷具有前瞻性、創新精神的繪畫,可望21世紀的藝壇或藝術市場恢復他應有的地位。
這張河畔群鴨
席德進自己非常喜歡
還放在畫展的請柬海報中
可見畫家喜歡的程度
http://i.minus.com/jJchgdI8YF8Xq.jpg
6月2日下午的台北富邦人壽國際會議中心,羅芙奧台北春拍「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專場熱鬧開槌,滿場人氣,昭示著羅芙奧台灣拍賣業界第一的魅力。好拍品帶來強滾滾的人氣,人氣帶來買氣,今春的台北羅芙奧,152件拍品成交率高達88.8%,創下4億1881萬新台幣(以下幣值同)的總成交金額佳績。
這一場台北羅芙奧,沒有趙無極油畫精品,不打緊,趙無極的杭州藝專同門師弟席德進,撐起了沒有趙無極的台北羅芙奧。羅芙奧精心推出的「席德進藝術專拍—摰友的三十年珍藏」小專場大放異彩,26幅作品全數拍出,小專拍創下100%成交的白手套成交紀錄,總共24幅席德進畫作,1幅關良畫作與2幅林風眠畫作全數成交,總成交額就達8600萬,遠超過拍前估價的2480萬。換句話說,席德進小專場作品,平均每件都以逾3倍估價的好成績成交!
小專場大收穫 《自畫像》刷新紀錄
由於「席德進藝術專拍—摰友的三十年珍藏」小專場來自席德進摰友,財團法人席德進基金會創辦人之一的L君友人,來源清楚,而且本次專場的作品精采,亦有席德進當年為L君親自挑選的林風眠與關良畫作,真偽殆無疑義,使得這場專拍,以席德進1951年創作的《自像畫》領銜,加上多幅橫跨席德進不同創作年代的水墨畫作,愈臨近拍賣日期,收藏圈愈加注意、鍾意這批作品。
此次羅芙奧封面圖錄的席德進《自畫像》,是藝術家於1951年,28歲未到三十而立之年創作,是保存至今年代最早的自畫像油畫。由於席德進僅有4幅油畫自畫像存世,其中兩幅《雙重自畫像》創作於1963年,時年40歲,這兩幅難得的雙重自畫像藏於清翫雅集藏家施俊兆的收藏室;另1幅1972年創作的自畫像則由國美館典藏,使得羅芙奧此作,成為市場唯一有機會珍藏席德進油畫自畫像的機會。在羅芙奧圖錄生動的敘事裡,許多藏家透過席德進年輕時的照片與畫作,體會了當年意氣風發、俊美的席德進筆下的自己。此作未拍先轟動。
第39號拍品,席德進《自畫像》亮相拍賣廳,果然引發競逐。拍賣官朱沛宗從380萬起拍競價至450萬時,新加坡寶福得拍賣亞太區代表蘇芸加,馬上喊出800萬!引來現場的熱烈掌聲。但800萬沒有嚇退其他買家,緊接著,多方買家紛紛出手,價錢一口一口地往上加,最後以高達1900萬落槌,加計佣金成交價達2280萬,一舉刷新了席德進作品拍賣紀錄。
購藏此作的買家坐在施俊兆夫婦旁,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蕭珊珊,她是施俊兆夫婦的好友,亦是一位知名的押花創作藝術家。擊退眾多買家競得此作後,蕭珊珊開心地說:「我喜歡這幅畫好久了!終於有機會能買到,這次其實是抱著志在必得的決心來。」蕭珊珊曾於此作委託人家中欣賞此件席德進自畫像,當下就被畫作深深吸引,因此在畫作落槌前的數回合,都可見到她堅定地舉牌回應對手,可見其購藏的決心。而熱心藝術公益與教育推廣的她,也樂見將來席德進的回顧展,若有緣讓其他席德進的作品聚首共同展出,她也不吝於出借此幅畫作。
林風眠沾光 價格翻倍漲
就在蕭珊珊,以及施俊兆、譚精忠,與其他從台北、台中到海外等諸多資深藏家親身舉牌購藏下,「席德進藝術專拍—摯友的三十年珍藏」紛紛高價落槌,不少藏家都勇於出價,只可惜因為價格在多位藏家競逐下愈飆愈高,只能黯然放棄。例如,尺幅最大的席德進彩墨作品《武陵》,低估價200萬,成交價達780萬;再例如,席德進的一手書法《滿江紅詞》,透過他獨特的書法字體,重新詮釋了岳飛這首著名的詞牌,此作低估價95萬,成交價竟達528萬!而席德進晚年創作的山水《海山相照》,隱隱然於具象抽象間躍動突破的晚年佳作,低估價95萬,成交價達360萬。就連可能因為昔年掛畫時用圖釘釘畫,而使右上角稍缺一角的林風眠《群舟圖》,低估價120萬,成交價也高達600萬!連林風眠行家都搖頭嘆息,拍得實在太好,價錢比在香港拍場的林風眠都還要高出一倍。
其實,過去拍賣公司也曾透過L君藏家手中,徵得不少席德進作品上拍,但此次羅芙奧一次徵得達26件作品,其中更有難得的油畫自畫像佳作,以此領銜加上多幅精采的水墨,還有兩幅只要來源無誤,市場行情一向堅挺的林風眠作品集合而成小專場,果然一舉奏效。席德進小專場的成功,證明了拍賣公司徵件與包裝策略的重要,而合宜的估價,往往能勾起藏家的購藏意願。滿場的人氣,更推波助瀾了拍賣廳氛圍,使得羅芙奧台北拍場,順利度過經濟不景氣下的不安,成功達陣。
這張陳蔭羆應該可以說得上是萬人迷了
http://i.minus.com/jkAetUB2NHPHl.jpg
蟄伏多年 曙光再現 陳蔭羆藝術市場漸受矚目陳意華 典藏投資/81期
2014台北羅芙奧春拍《抽象構成》以新台幣1140萬成交,首度以逾千萬成交創下台北場最高價。
金融海嘯之後,亞洲當代大崩盤,唯一經得起考驗的就屬現代藝術,在海外華人藝術家中,繼常玉、林風眠之後,旅法的抽象藝術家成為競逐的焦點;但隨著藏家惜售,徵件日趨困難之時,許多尚未被發掘且作品價格合理的塵封明珠逐漸浮出檯面,同時也帶動海外華人藝術家作品行情一路攀升,比價效應紛紛展開。6月初,甫於台北羅芙奧春拍落幕的陳蔭羆晚期之作《抽象構成》,在多方藏家熱烈競逐下,以新台幣1140萬成交,成為場中亮點。這是陳蔭羆作品首度以逾千萬成交價創下台北場的新紀錄,直逼2007年蟬聯多年的最高紀錄,為沉寂已久的陳蔭羆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
1965年的《綠茵上的抽象書法》,以316萬港幣成交,刷新了藝術家作品的最高成交價。
不過,今年春拍,陳蔭羆帶來的驚喜不只這一樁。5月底在香港佳士得「二十世紀亞洲藝術日間拍賣」,1965年的《綠茵上的抽象書法》,以316萬港幣成交,刷新了藝術家作品的最高成交價。這場宛如陳蔭羆作品的小專拍,高達17件拍品,拍賣公司製作小冊子鉅細靡遺介紹陳蔭羆的藝術生涯,內容精采,上拍的17件作品全數售出,成交率達百分百,對陳蔭羆作品感興趣的大腕藏家、藝術經紀人紛紛出手購藏,包括山西藏家張小軍、台灣藏家張秋墩、朱水金等人,拍賣現場惜售氣氛濃厚,競逐達到頂點。
目前市場取得陳蔭羆作品並不容易,這次大規模釋出的17件作品多由美國加州私人藏家珍藏,拍前即受到藏家熱烈詢問,拍場上更是眾多藏家爭相競逐的標的,最後成功易主到亞洲藏家手上。這次拍賣成績創下陳蔭羆作品最高歷史紀錄,拉抬藝術家市場價格,同時也擴大其收藏族群。從香港到台北,陳蔭羆市場行情高潮不斷,大腕新買家正式加入,換手成功為陳蔭羆作品此波漲勢的關鍵。
大腕藏家進場 推升價格
2007年,《書法變奏系列 IV》在香港佳士得創下312萬港元最高成交價,維持七年不墜。
1980年的《光之湖》,2013年台北羅芙奧,以超過估價近兩倍的720萬新台幣成交。
其實陳蔭羆市場行情的啟動,或許可從去年的台北羅芙奧秋拍見端倪。一件1980年的《光之湖》,以超過估價近兩倍的720萬新台幣成交,讓蟄伏多年的價格重現曙光。回顧陳蔭羆價格行情變化,長年在美國活動的他,並不像朱德群曾在台灣停留過一段時日,與台灣有過淵源。陳蔭羆的畫作主要是透過台灣經紀人之手引進而來。因此,作品進入亞洲市場的時間並不長,從2000年起至今歷時14年,而這段時間在經紀人、畫廊與拍賣的經營下打下了深厚的基礎,而其價格行情也歷經多次的起伏。2000年,陳蔭羆首度由台北大未來畫廊引進,並且舉辦在台的第一場個展,據統計當時陳蔭羆的一號油畫約1萬元,2004年後作品逐漸上楊,直到2005年春拍,陳蔭羆一號油畫飆漲到22.5萬。2005年7月,陳蔭羆則首度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大規模個展,藝術家作品能見度再度被拉抬起來,其收藏族群也拓展到了中國大陸。因追捧者眾多,陳蔭羆的畫價節節升高,直到2007年的香港佳士得春拍達到頂峰。這件1970年代精品《書法變奏系列 IV》,以312萬港元成交,創下了藝術家作品的最高紀錄,一時之間,陳蔭羆作品成為眼尖的藏家、買家最屬意的搶手貨。
可惜的是,隔年金融海嘯爆發後,全球景氣一路下滑,陳蔭羆的作品價格也呈現膠著的狀態,因為藏家惜售,鮮少精采之作曝光,甚至有看好後勢而不願釋出的狀況。因此只要拍賣市場上出現少數作品流通,依舊受到喜愛其作藏家的青睞,也成為未持有藏家撿漏的標的,只是畫作價格始終無法突破2007年創下的高點。
直到近幾年抽象藝術的崛起,海外華人藝術家皆由旅法藝術家拔得頭籌,屢創新紀錄的表現總贏得了不少掌聲。不過也令人擔憂其作品價格是否過度飆漲,已超出合理價格,恐怕未來高價買進後出現泡沫化的疑慮,因此同樣也是抽象繪畫先鋒,並且作品價格尚在起步的陳蔭羆之作,頓時成為關注的焦點,同時也驗證了另一波資金勢力的崛起。
過去海外華人油畫市場主要以台灣為首、香港次之,不過隨著近幾年全球資金的轉移,以及亞洲藝術品味的改變,中國大陸對海外華人藝術家的關注也不可同日而語。尤其在金融海嘯之後,這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直接衝擊到海外華人收藏版塊,成為推升藝術家作品價格的主力,從近年屢創高價的趙無極之作不言可喻。
隨著源源不絕的資金湧入,與抽象藝術品味逐漸在亞洲普及後,許多尚待發掘的潛力抽象藝術家也受到各界熱切的關注。然而,藝術品收藏之所門檻高過於其他投資標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定位與其作品的獨特性。陳蔭羆就是其中的一位。
拼接與拆解 中西融合的美學
陳蔭羆的作品,與其他華人抽象藝術家表現形式迥然不同之處,就在於利用複合媒材的拼接與文字的拆解意念的轉換;他從薄積厚發的中國書畫傳統底蘊中找到了中西融合的美學藝術,發展出一種中國式的抽象畫,不僅成為戰後抽象藝術發展運動中的一員,更形塑了屬於他個人的抽象藝術語彙。
長年旅居美國的陳蔭羆,1995年病逝於洛杉磯。這一年,在美國收藏家麥克.布朗(Michael Brown)書中《Views For Asian California》首度介紹了這位被遺忘的華人藝術家,而同年9月,加州州立大學在舉辦的「新觀點:建立西岸亞裔美國人的藝術史」中推出77位藝術家,陳蔭羆與朱沅芷也並列其中。
1913年出生的陳蔭羆,早年隨父親移民到美國,在美國洛杉磯奧蒂斯藝術學院(Otis Art Institute)接受繪畫訓練,並取得學位,1941年於洛杉磯郡立美術館舉辦個展,成為第一位受邀舉辦個展的華裔藝術家。二次大戰後,陳蔭羆於1947年返回中國,他在香港一待就是三年,這段期間結識了妻子陳景容,也與書畫家黃君璧與趙少卿往來密切。黃君璧與趙少卿皆為書畫大家,陳蔭羆與他們相溽以沫,重拾中國古老傳統書法文化優遊自在於其中。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萌發。1950年返美的陳蔭羆,深感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潮流的風起雲湧,美國藝術已經走在現代化的道路上了,為了迎頭趕上,在波洛克、克萊和托、德庫寧等人繪畫中富含東方抒情意味的感召,致力於抽象藝術的研究。隔兩年在美國加州華人區自立門戶,創辦農夫市集藝廊,一邊經營古董且持續創作。性情安靜且低調的他,鮮少與人談及自己的創作,更遑論賣畫維持生計,他在商周時期的篆隸、書簡、銘文裡發現中國文字抽象符號的趣味,進而發展出中西融合的抽象語彙。
抽象藝術 各時期的轉變
對陳蔭羆而言,抽象畫是畫出心裡所感受到的,而不是眼睛所見的。陳蔭羆從1952年起,在中國元素中探索抽象藝術的可能,此間亦可發現其抽象形式的不同轉變。1950年初期從具象轉變到抽象繪畫風格,主要是把書法文字、碑帖形式放入畫,豐富的層次肌理,隱約透露中國文字的線條與痕跡,而層層的堆疊與色彩的交錯,營造出難以言喻的抽象語彙。1960年代起,陳蔭羆採用各種手法,企圖在平面繪畫創造立體感,他用破碎揉合拼貼糊裱等手法創造材質的變化,表現肌理的厚實,製造出人文湮滅的神祕痕跡。例如《綠茵上的抽象書法》,是陳蔭羆剛遷入新居之作,因為居住空間的開闊,使得他有足夠的空間大肆揮灑,此時畫作已不見具體的物象而是抽象的筆觸流暢的移動,結合了油彩、水墨、粉彩與紙張拼貼等複合媒材進行解構,在解構中彷如看見了綿密的網狀構圖,精緻且華麗。1970年代起,陳蔭羆並未捨棄中國山水畫僅就西方抽象,而是將兩者融合運用,例如《書法-石灰色》一作,便是以碑文器物上拓下的書法為底圖,利用紙本撕碎成破碎的文字殘片,拼貼於畫布上,再以書法文字堆砌出繁複的視覺美感,彷彿湮滅逝去的歷史感,傳統手卷的圖軸,構圖簡潔且兼具現代感。
虔誠的基督教信仰是影響陳蔭羆創作的核心精神,從早期肖像畫到晚期的社會關懷之作,總是散發著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關懷。據統計在1950年到1960年期間,陳蔭羆創作的聖經主題高達200到300幅,而他這些作品也全數捐給水晶大教堂。陳蔭羆最早的創作是從1940年代開始,因長期在西方文化浸淫下,他以印象派手法描繪社會寫實主題以及人物肖像畫。由於早年移民在外的敏感身分,以及美國排華政策的影響,他喜以窮苦人家、老人、小孩為作為創作對象。即使到了晚期,陳蔭羆對於政治、社會的關懷依舊不變,例如今年5月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1990年代的晚年之作即可窺見。這件《洛杉磯暴動-羅德尼.金恩》,以1992年洛杉磯暴動為主題,高彩度的畫面,豐富的層次與肌理變化,再現了現場警民對峙的緊張氣氛,也傳達了藝術家對社會暴戾之氣的擔憂,充分傳達了陳蔭羆對弱勢的關懷之情,這件作品是藝術家晚年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次春拍也以超過高估價的逾81.2萬港元成交。
歷經數十年的經營與推廣,陳蔭羆作品所建構的藏家族群日趨穩固,再加上隨著抽象藝術的水漲船高,其作品已不再是市場撿漏的標的,而是大藏家建構藝術家作品收藏脈絡的時刻。目前陳蔭羆作品總數量不到400幅,由於作品在市場流通數量有限,市場上只要出現陳蔭羆的好作品,便成為藏家詢問的標的。對於陳蔭羆未來的市場行情,不論是畫廊或資深藏家,都十分看好未來的發展性。根據某資深藏家觀察表示,短期之內,陳蔭羆作品會有一波行情,但並不會影響大藏家的購藏計畫,目前還有許多藏家正等著收作品。
真金不怕火煉,藝術史定位站得穩,絕對是經得起時代的考驗,繼趙無極、朱德群、朱沅沚之後,陳蔭羆是否能夠成為藏家下一個關注的焦點,讓這顆被遺忘的明珠得到應有的市場價值,拭目以待。
這是第一張收藏的林風眠
曾經有過展覽
展览
“中国近代名家书画展”,1994年10月25日至31日,澂心斋,香港
http://i.minus.com/jK6jKdfQXt3Jj.jpg
林風眠﹝Lin Feng Mian﹞﹝1900~1991﹞
說明:
林風眠,廣東省梅縣人。祖父是一位石匠,林風眠小時候給祖父當助手,並學習書法和中國畫。18歲的時候,留學法國,先後在里昂美術學院、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攻讀雕塑、油畫專業。後來,又到德國,對歐洲古典繪畫大師十分敬仰,同時,對後期印象派、現代諸流派也懷有濃厚的興趣。
林風眠筆下的中國畫和傳統中國畫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他採用的表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的,但是,畫面效果和作品所體現的意境卻又體現了東方詩意,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審美趣味。林風眠沒有使用傳統的筆墨,沒有以書法用筆作為造型手段,他用了一種較為輕快、活潑而富有力度的線。林風眠努力使表現手法和繪畫樣式更加單純、簡潔,用較少的筆墨,表達更豐富的內涵。他有意無意地運用了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幾何體的構成原則,在它們有機的組合中,造成一種音樂性的形式感。他的用色也有獨創性,把水彩、水粉同墨一起使用,使作品既有較強的色彩感,又顯得色調和諧、沉穩。
林風眠繪畫的題材內容很廣泛,有風景畫,如《秋傃》、《風景》等,花鳥畫《櫻花小鳥》、《夜梟》等,還有戲曲人物畫、裸女、瓶花靜物等。不論哪一類作品,都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如此,是因為畫家在創作中投入了真情實感。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表現主義色彩,從中透出特有的一種孤寂、空漠的情調,一種平和而含蓄的美。
林風眠獨立特行的美術天賦,勇猛精進的求索精神,深入體悟西方美術的新奇表現與審美精髓,西為中用,萬法歸一,以其開拓革新的精神,開創了迥異于古人他人、令人耳目一新的嶄新畫風。正如當1979年時林風眠應法國之邀到巴黎舉辦畫展時,塞爾努西博物館館長瓦迪‧埃利賽夫曾論及到:「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所有使中國人熟悉與了解西畫及其繪畫技藝,而做出貢獻的畫家中,林風眠是首屈一指的,也就是說,是唯一已經接近了東、西方和諧與精神融合的畫家。」
“东方马蒂斯”与“现代八大山人”,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头衔,不仅将丁衍庸的一生大致以1949年为界划为两大阶段,更悄然呼应了上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两股重要潮流。
20世纪初,东渡扶桑求学者日众。李叔同、胡根天、陈抱一、谭华牧、卫天霖、丁衍庸等个中翘楚,将崇尚个性及主观表现的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欧洲现代主义画派大量输回国内,在中国美术现代化历程中扮演了开拓者的角色。
另一方面,当时的画家譬如徐悲鸿、刘海粟,还有与丁衍庸并称“广东三杰”的林风眠、关良,出于改造、移植、调和中西等目的,更择丹青是普遍现象。丁衍庸早年曾是野兽派在中国传播最积极的推动者,而后却以明末清初八大山人为楷模,踏上回归传统的道路。
陈伟安、郎绍君、高美庆等研究者分析指出,丁衍庸终身保持中西艺术各擅胜场、双线发展的轨迹,在不同领域都形成了富有强烈个性的绘画风格,表现了“中国艺术家独有的性格”(比利时汉学家李克曼语)。
此外,其晚年诗、书、画、印合一的全方位成就,在近百年的中国艺坛并不多见。对于传统水墨博大精深的体系,丁衍庸在整体性继承以及“登堂入室”的回归基础上,实现了创造性的、有价值的超越和突破,为“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相结合、创建民族新文化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有力的阐释。
负笈东京
迷茫时“邂逅”马蒂斯
这是一幅诞生在90年前的《自画像》:一名卷发丰隆、浓眉大眼的青年身着黑色礼服,在镜子前侧脸示人,神情严肃。粗豪遒劲的线条,热情洋溢的色彩韵律,尤其是画中人眉目间的睥睨之态,显示出一股初生牛犊的傲气。
这是1925年23岁的丁衍庸留给母校——东京美术学校的毕业作品,也是他迄今为止存世作品中最早的一幅。
“1920年的秋天,我刚从中学毕业出来,我那时才18岁,为少年的幻想和野心所驱使,就不顾一切的逃到东京去习画,这个可算我艺术生活开始的时期。”
丁衍庸自幼就因天资聪颖、绘画才能出众,甚得父辈器重。在曾赴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求学、日后成为“中国稻作学之父”的族叔丁颖的鼓励下,刚刚成年的丁衍庸抱着将来“回国从事美术教育,服务于国家民族”的宏愿,踏上了东渡之途。
抵达东京后,丁衍庸先学习日文,又在川端画学校补习素描,翌年9月考入日本最具规模的高等艺术学府——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在校期间,他受到了严格的、系统化的学院派训练,包括石膏像、人体、静物与风景写生等。由于西画根基尚浅,预备仓促,他的成绩一度在同期留学生中垫底,不免心生烦恼,“对自己、对艺术本身都起了怀疑”。
丁衍庸每日攻书不倦,参照安格尔、德加的作品苦练素描,又以印象派为范本钻研色彩运用,成绩逐年攀升,第四学年结束时跃居留学生首位。但是,他日渐发觉讲求严谨、精准的写实主义画风非其所欲。“像这样拘滞在物形方面来探求,不知缚束了几多作者的心情……把人类固有坚强的意志完全都抹杀了……是很可悲的事情。”
1922年,丁衍庸在东京举行的第一届“法兰西现代展览会”上,得以一睹塞尚、马蒂斯、高更等大师的真迹。两年后,他以一幅取法后期印象派的静物油画《食桌之上》,从2500件竞争作品之中脱颖而出,入选1924年日本第五届“中央美术展览会”, 是唯一获选的中国留日学生作品,令师生们刮目相看。
但展览当中真正让他一见倾心的,却是野兽派元老马蒂斯。那些老辣而简约的布局、斑斓的油彩交响、叛逆狂热的视觉呈现,让这个在漫漫求索中急于拨云见日的年轻人仿若醍醐灌顶。从他的另一幅毕业作品《化妆》(仅存黑白小照)来看,裸女梳妆的主题,具有装饰趣味的、活泼柔媚的造型,平面化的处理手法,虽不成熟,但已依稀可见马蒂斯的面目。
名震沪穗
“艺术界新飞来的一只燕子”
由于第五年毕业创作后不必留校,丁衍庸得以于1925年秋天提前回国。此时,在沪上,引进西洋艺术及教育模式、改革中国绘画传统的“新艺术运动”正开展得方兴未艾;在广州,与他师出同门的学长胡根天、陈丘山等,早在1921年10月就联合留美、留欧同仁,成立了广州第一个研究西洋美术的社团——“赤社”,揭开了广州“洋画运动”的序幕。
然而,辗转沪、穗教授西洋画的丁衍庸,在国内美术界貌似一片炽烈、雀跃的空气中,体会到的却是“贫弱”与“恶劣”。他坦言:“非常厌恶他们(学生)描写得和标本一样的手法,一点没有艺术的意味。”1926年春天,他带学生去杭州写生,见学生们画来画去,“不是湖心亭,就是三潭印月”,千篇一律都是“纪念式”的题材和手法,毫无“情趣”,因此“气得要命”。
1928年秋回到广州后,他又痛感与相片无异的布景画、月份牌之类,借“洋画”之名大行其道,斥之为趣味低下的“恶性毒质”。
出于对近代思想和学术“变本加厉”的怀疑,丁衍庸深信中国艺术的出路在于“复归于原始”。他极力称颂马蒂斯的艺术“极力主张还原”,形式如儿童般“单纯”而又“稚拙”,内容却“广大”而“复杂”,寥寥数笔却意味无穷。
怀着“决心想将中国陈腐的艺坛变换一下”的雄心壮志,丁衍庸在身兼多校教职之余,日夜伏案,“极力的在线条上做功夫”,频频与陈抱一、关良、陈树人、高剑父等志同道合的艺术家结社办展。1929年4月,“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行,丁衍庸与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分别代表华南、华东、上海及华北参与筹备。对于他的参展作品——油画《读书之女》,胡根天赞其“流畅的笔致,表现的大胆……令拘谨的观众惊倒”,不过因画中表现的是有闲阶层的恬静少女,且只得一幅,故而又含蓄地表示“未见得令人深感”。
关于这一时期他革故鼎新、不惜被人当成“洪水猛兽”的抱负及画风,由于原作散佚,只剩下沪、穗美术同侪的争议聊作字面上的见证。上海决澜社的发起人之一倪贻德将他喻作“艺术界新飞来的一只燕子”:除了“竭力在线条上做功夫”,用色上更是得心应手——“绚烂而不刺激,鲜艳而不庸俗”,富于一种明快的“清凉味”。
同样投奔野兽派门下的广州画家吴琬却批评其作品无论油画、水彩,均笔触未纯,“火气太大”,欠缺内蕴。不过,“虽然不耐咀嚼,也能够给观众一点爽快”,比起像摄影翻版一般的平庸之作,已“高出万万”。
羊城蜕变
走上“东方色彩”的大道
根据倪贻德的记述,丁衍庸一度凭借其“笔势飞舞、色彩夺目”的油画作品,“相当地轰动了上海的文艺界”,却不知何故渐渐失去了“蓬勃的朝气”,迷上了水墨文人画。
契机发生在1928年底,丁衍庸回穗加盟广州市立博物院筹备委员会,负责美术部藏品征集工作。这让他有机会全面接触中国书画、篆刻艺术,为其艺术转型埋下了伏笔。
丁衍庸曾明确表示,自己“复古”的初衷,是“很想把中国画的线条和墨用到西法画上”。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前期,他仍以油画创作为主,即使在抗战救国的大环境中,写实主义渐成大势所趋,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屡遭抨击,他依旧不为所动,纯以抒发性情、自适其意为原则。
而他开始大量创作水墨画大约发轫于1946年担任广东省艺专校长之后。除了受制于战后物质条件匮乏,民族意识因抗战而激发,与兼采中西的林风眠、关良的交往等因素之外,归根结底,是“学然后知不足”的自我突破欲望使然。
他在《八大山人与现代艺术》一文中写道:西方艺术正在一片混乱中“走到了一个死胡同”,从“过于写实”落入“过于肤浅”。而东方艺术“注重精神底表现,不斤斤于形式”,“具有无限的发挥空间,反而显得更为优越。”
在他看来,300年前的八大山人就凭其衣披百代的“创造性”和“着重精神表现”,为中国奠定了“现代艺术精神的基础”。1961年,他在回忆战前所收的第一件八大作品《竹石翠鸟》时,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幅画给他带来的震撼:三两笔画一石,石开八面;竹梢新叶四五片,衬得石崖愈见深远;石上翠鸟昂首天外,极为生动,“使你不能不做‘男儿志在四方’,一思振作呀!”
于是,他决心“转向中国艺术的体系和中国固有文化精神方面去找寻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法……走上‘东方色彩’的大道上,才有发展的希望。”
省艺专的学生给丁衍庸起了一个绰号“洋八大”。以关良所藏《竹石图》等丁衍庸早期花鸟水墨作品为例,简笔写意,风骨秀健,石若铁,松成虬,造型、笔法明显感染了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金石用笔”之余绪。1946年为巴黎参展所作的《蕉蛙图》落笔纵恣奔放,设色鲜明畅快,蕉下两蛙对望,一派生机跃然纸上。
值得一提的是,丁衍庸在主持校政期间,还排除万难完成诸多建树,获得了“启钥民智”的表彰:一是将学制从两年改为三年,以收专学之效;二是以光孝寺为永久校址,添置图书教具,更不惜捐出私人藏书数百册;三是敦请庞薰琹、马思聪、杨秋人、谭华牧等艺界名流来校开讲。他与时任南中艺专校长的高剑父“交换校长”授课一事,传为美谈。
香江失意
自叹“笔底明珠无处卖”
1949年,因局势动荡,丁衍庸于广州解放前匆忙告别家人,只身赴港。此后因两地隔绝,30年余生都在形影相吊的凄清与漂泊之中度过。
寄居香港的丁衍庸举目无亲,经济窘迫,起初只得在道庵赁房居住,后在德明中学、诸圣中学等地任教,四处搬迁,常年蜗居于天台斗室。他把原名“丁衍庸”当中的“镛”,去掉“金”字旁改成“庸”,以示自己一贫如洗,无财无势。
在香江艺坛,这位昔日的艺专校长、画界先锋,在很长一段时间遭到冷落,画作乏人问津。他曾在多幅山水画上题“山也零丁,水也零丁,孤帆来去总零丁”,又借徐渭的诗句自叹:“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此时,对于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坎坷际遇他更加感同身受,进而通过创作深化了这种隔世的共鸣。
高美庆、郎绍君等学者指出,丁衍庸贵在融化前人,“学而能变”。譬如画花鸟鱼虫,能将八大山人的荷花、徐渭的葡萄藤、吴昌硕的瓜棚、齐白石的虾蟹挪移借用,窥诸家堂奥,却又能自出机杼。丁衍庸进一步发扬了八大山人简率、夸张的倾向,一抹成山,一笔画猫,近乎信手涂鸦,却能将“鸟如欲动,花低迎风,叶分向背,老树斜枝,一一表现于毫褚之间。”八大山人画中的鸟兽一律白眼向天,奇倔冷傲,而丁衍庸笔下的青蛙大头凸眼,少了一份“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孤愤,多了一丝童心和谑趣。
又如画戏曲人物,许多评论家一致认为关良的《捉放曹》、《凤姐》形神兼备,而丁衍庸的《西游四圣》、《霸王别姬》则逸笔草草,藏巧于拙,于马蒂斯式的稚拙、变形之中寓人生百味。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如果说关良是坐在台下“看戏”,那么丁衍庸则是一边喝茶一边“聊戏”。
此外,丁衍庸也常画摩登女郎、小丑、牛仔,还喜欢将三界神魔与西洋裸女并峙一幅,配以市井口语的“打油诗”,调侃物欲至上等世风乱象,颇具漫画的讽喻功能,又带有大众娱乐时代的荒诞喜感。
上世纪50年代,他的油画创作一度中辍数年,60年代初始重拾画笔,此时的油画吸收了毕加索旺盛的生命力和奇思妙想,喜用冷峭、斑驳的底色,透出一股含蓄、幽沉的东方韵味;多采用平涂单勾,明显受中国书法、篆刻的浸润,有时以刀代笔,造型更趋凝练、抽象。有时一题二作,以油画“戏仿”中国画之人物、花鸟、山水,流露出游戏古今、出入中西的逍遥心态。
囿于收入拮据,丁衍庸经常在画布上重复作画,一幅盖一幅。旁人为之惋惜,他却声称,自己只是把不满意或平平无奇的作品淘汰掉罢了。“你看,马蒂斯那幅《罗马式罩衣》,一直画到第13幅才满意。我一向认为,对老婆要专一;对艺术研究要锲而不捨;对自己的作品要贪新忘旧,才有进步。”
抱憾而终
“笨拙于世”,唯对画痴
上世纪20年代末起,丁衍庸就开始深研二王、张旭、怀素、米芾等人的书艺,每日洗砚临池,心慕手追。尤以草书见长,龙翔凤舞,参差错落,甚有徐渭“舞秃管如丈八蛇矛”的遗风,绰约之中不失缜密的节奏。
与书法不同的是,丁衍庸年近六旬才开始治印。他纯以殷周及先秦古玺为依归,被誉为“400多年以来第一个全面摆脱汉印规范的篆刻家”。其作品线条苍劲古拙,结构佳妙灵活,饶宗颐赞之为“浑朴绝伦”。他既能“以画入篆”,把苏三起解等人物形象镌刻成印,又可“以篆入画”,将远古文字、印章图案引入油画,神秘、蛮荒的初民气息令人浮想联翩。
与丁衍庸共事多年的陈士文,曾用“画如生龙,人似猛虎”来形容其人其作。他“什么功课都能教,什么画都能画”,看似得天独厚的才气,其实来自勤勤恳恳的锤炼。六七十岁照样天天作画,一画数十幅,从不打草稿。
在弟子莫一点印象中,老师为人豪爽、随和,课堂上不拘小节,一面烟不离手,一面挥毫演示,画完便当场赠给学生。他常告诫学生作画要正心诚意,脚踏实地,尤戒贪念,不为势趋,谨记“良禽择木而栖”。
他不肯靠绘画“捞油水”,也不屑于结交权贵,一生“笨拙于世”,唯对画痴。年轻时曾经为了求得一幅八大山人的墨宝,天寒地冻之时不惜以大衣抵不足之数。治印时兴起则刻,刻完即钤,如有不善,马上修改,还会反复敲打或抛掷印章,以增添破损的古味,哪怕通宵达旦也要务求满意为止。
“痴”的另一面是“狂”。丁衍庸曾多次在画上题诗云:“八大无此狂,石涛无此胆”,又自诩“笔墨淋漓甚,潇洒似坡公”。他生性自负,喜欢当众表演作画,尺幅越大、观众越多越有灵感,“在一片叫好声中,画兴更浓。”
上世纪7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就读的作家黄易,曾经目睹过丁衍庸绘制巨幅国画《同舟共济》时的情景:一条长阔各十多尺的空白画纸,铺在由十多张长画桌组成的大桌上,然后“丁公施施然的来了,口角生春里谈笑用兵,以他半调侃、半吹嘘的方式,惹得阵阵哄堂大笑下,不费吹灰之力便挥笔成像,写下一幅《扒龙舟图》。人人叹为观止,我则看呆了眼。”
1976年夏天,在家中接受记者访问的丁衍庸仍没有半丝老态,笑声洪亮,有问必答,谈及“五十年的修为”,“怡然自得”。他说:“如果我自己觉得已有成就,那不如现在就死了,省得多糟蹋米饭……一天不死一天仍然要努力。”
莫一点记得,丁衍庸一向身体健康,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有人派发镇痛贴,想来想去,觉得自己唯有钱包有问题,索性就把镇痛贴一直贴在了钱包上。1978年12月13日,莫一点突然接到老师电话,当时他一脸病容,声音沙哑,气喘如牛。他一边苦笑着安慰弟子:“画画的人很长寿,你不用担心。”一边约定次年元旦返回广州,见一见久别的家人。
十天之后,丁衍庸长辞人世,30年回乡之愿终成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