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mos兄可以貼一下是哪張嗎??
順便幫忙介紹一下藝術家
:)
李綾瑄(1963生於新加坡)在此次展覽展現一系列深入探討油畫之雕塑性質的新作品。她具有渾厚質感的作品,來自於對油畫及油這種材料的研究,並且在主張探索過程的鼓吹中,把傳統上用於平面的顏料跨至雕塑的領域。她的展歷包括2008年新加坡雙年展等,曾獲得新加坡藝術獎。(誠品的介紹)
李氏的作品打破了绘画在用料上和技术上的规限,通过运用特殊材料和创新技巧凸现绘画的创作过程,借此重新探讨绘画在当代艺术领域里的关连与重要性。无论是堆积厚厚的油彩或编织沾满油漆的线段,李氏在画布上匠心独运地表达出那种流畅的物质与艺术家的姿态的相辅效果,创作过程既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代表对绘画界限的一种解放。她不拘束于画布框架,时而让颜料摇摇欲坠,时而撕开画布创作,这样的风格恰恰把作品的灵魂从物料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时装设计系毕业的李氏对平面及立体织品有特别敏锐的触觉,因此她的作品中亦有着类似雕塑一样的质感,画面亦流露出一种自在及细腻。李氏以绘画过程及材料运用建立主体,由此重估绘画——作为现实世界的一种「表征」——的可信度及中肯性。李氏的作品不止暗指了「表征」模棱两可的特质,更开创了新的表征模式,即以工具、材料、技巧,甚至过程作为创作的起点。
李氏亦同时对作品与空间的关系产生兴趣。她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在近期的装置中显而易见,如此展览中展出的《Status》 (2009) 就把其置身于的空间瞬而转变成一个沉思及冥想的空间。此作品体积虽不庞大,但它的存在感却充斥着整个空间,墙身油彩剥落的景象增加作品的存在感之余,亦同时反映绘画现今的地位。
李绫瑄于1963年出生于新加坡,毕业于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并取得美术学士学位及时装文凭。李氏的作品曾于多个新加坡区内的重要展览展出,当中包括于新加坡双年展2008《Wonder》所展出的Raw Canvas。其它展览包括:立陶宛维尔纽斯当代艺术中心《CODE SHARE: 5 continents, 10 biennales, 20 artists》 (2009);台北诚品画廊《咖啡、烟、泰式炒河粉:东南亚当代艺术》(2008);新加坡管理大学《Always Here But Not Always Present: Art in a Senseless World》(2008年);新加坡Taksu Gallery个展《Transformation / Process》(2006)。李屡获奖项,曾入围Sovereign Art Prize 2007 (决赛),并于2007年成为首届新加坡艺术奖得主。
下面這張是這次展我愛的...;(;(;
(http://img18.imageshack.us/img18/632...7214062500.jpg
URL=http://imageshack.us/photo/my-images/542/11172.jpg/]http://img542.imageshack.us/img542/530/11172.jpg[/URL]
8)8)8)
這一幅是趙無極重要的轉型期作品
完成於妻子病重之時
趙無極從71年開始重拾水墨
畫中以黑為主調
可以看出水墨的影響
賞析:
1972年3月10日趙無極的妻子美琴(May)永遠地離開人間,得年僅僅41歲,她也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擅長雕塑創作,在畫家一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香港的邂逅到香消玉殞於巴黎,美琴陪伴畫家雖僅14個年頭,但她了解趙無極的畫,見證他的藝術成就起飛與發光。直到今日,數十年過去,趙無極總不忘在展覽或畫集裡緬懷她,題獻給這位芳華早逝的繆思。
「我一見她就愛上她了,她姣好的五官,帶著一種既嬌柔又憂俋的氣質,強烈的吸引我。美琴是中國南方人,一直住在香港,不大會說英文,只會說幾個字,當然也不會說法文,她是電影演員,不甚起勁地拍過幾部片子,很吃力的撫養兩個子女,我沒有花多大氣力就說服了她辭去工作,放下一切,跟我到巴黎去,我們覺得,只要兩人相愛,一切都不是問題。」
http://www.my-hiend.com/auction/2007...07b_lot077.jpg「...美琴的美麗,有如明星的燦亮,同時她又有在憂患中成長的一份超越年齡的成熟。她聰慧,卻始終保持一種少女的清純。」 (參閱趙無極、梵思娃著、劉俐譯《趙無極自畫像》,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2初版)趙無極的自傳裡回憶起兩人相識的起初,這段姻緣為他後來的藝術起了重大影響。從香港回來時,很多朋友一度以為他失蹤了,放棄繪畫,但他回來了,帶著愛情重新投入工作,開啟一個新的階段,進入抒情抽象繪畫的階段。
巴黎龐畢度中心收藏有幾幅趙無極的油畫及水墨畫作,其中最重要的一幅藏品即是《10.9.1972紀念美琴》, 它是趙無極痛失摯愛後所完成的一幅巨大油畫。對妻子的追憶凝結成一片黃色大地,黑暗遮蔽,遠處躍動的光仍帶來一絲希望。失去妻子後,他逃離巴黎,回到故鄉中國,見到暌違24年的母親。飄浪出走,有時不得不然,但旅行也是藝術家充電的方式,當時他必須離開,再重新找回平靜。美琴的出現,為藝術家的繪畫展開一個新局,隨著美琴的逝去,意謂著一種趙無極風格的結束。
多位藝評家皆認為,1973年起趙無極進入另一個藝術階段,在此我們也可說美琴的病逝,成為趙無極繪畫階段的分野。中國藝術史學者邢曉舟指出: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是趙無極的一個繪畫階段,這一時期的作品往往採黑、褐等冷色調筆觸,激烈充滿力度,畫面極富運動感,在那裡有畫家個人難以平復的種種感情糾葛。1970年代之後,油畫、色彩多有豔麗的明亮,更重視空間光線的追求,具有風景意味,進入另一個新的藝術旅程。(參閱邢曉舟,〈趙無極藝術歷程尋蹤〉,《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畫冊,上海博物館,1998)
美琴罹病十年,這十年對藝術家而言猶如夢境般糾結纏繞,1972年隨著美琴的殞落戛然而止。趙無極在自傳裡提起,美琴的憂鬱症帶給他莫大的壓力,往往需藉由交際、飲酒尋求解憂,醫生、朋友戲稱他是「趙威士忌」(Zao Whisky)。儘管萬般焦慮神傷,但矛盾地,那段時間卻也是讓他感到幸福的日子,他們曾攜手一起愉快的旅行,一起沈浸在無憂無慮的愛戀裡。
作品《11.1.72》是畫家在美琴病逝前兩個月所完成的一幅油畫, 當時他的創作以墨色畫和尺幅較小的油畫為主。他自言在美琴病重期間一直沒有停筆,畫室成為一個安靜的港灣,他在大片的空白裡找到停泊角落,在大塊的色彩裡重新獲得安寧和清靜。《11.1.72》作品裡蘊藏著畫家私密的符碼及情愫, 精粹張力中散發出一股凝練、神祕的詩意,主題集中在畫面下緣,細微的色彩變化無限。荒寒蒼茫的天際、粉紫色暈染,流露出溫柔典雅的特質;大筆刷恍若河海翻浪,敏感細碎的線條,交錯出溢出畫面的尖銳顫音,依戀難解的思緒融入自然山水,雖是抽象的形式,在畫家重拾中國毛筆之後,更加融入東方的意境。
台灣畫家兼作家楚戈曾指陳出趙無極的色彩特點:「他的每一幅作品色彩上都有主調,每一作品主要的調子絕無原色,而以相近的色彩烘托層次,雖是油彩但塗抹之間多富渲染的趣味,把油彩錘鍊成水墨一般的中間性的調子,是西方畫家所難以企及的一項成就,其色彩的含蓄處深得東方水墨哲理之三昧,但色感的豐又是真正的水墨所不能夢想的。」(參閱楚戈,〈自然之真相〉一文,收錄於袁德星編《趙無極畫冊》,版畫家畫廊展覽目錄, 源成出版有限公司, 台北,1980)
趙無極在1971年重新拾起毛筆畫, 過去他認為太過簡單,避免流於中國風的繪畫形式,其實逐漸帶給他安定的力量。《11.1.72》屬於趙無極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階段的尾聲之作,顫動的線條依舊,但已不若以往急促、壓抑,重溫中國水墨之後,留白逐漸開闊,此畫也彷彿預告著美琴的即將離去,1970年代中期後嶄新階段隱隱開展。
陳界仁是華人首屈一指的錄像大師
享譽國際
陳界仁,1960年生於臺灣桃園,高職畢業,生活和工作於臺灣臺北。80年代臺灣戒嚴時期,曾經以遊擊式的行為藝術干擾當時的政治體制,並策劃地下的藝術展覽與小劇場活動。
90 年代,陳界仁以電腦修改歷史上刑罰照片的系列作品《魂魄暴亂1900-1999》,討論在既有的「攝影史」外,還有處於「失語」和被詮釋位置的「被攝影者的歷史」。 2002年,陳界仁開始專注於錄影裝置的影像敍事,他通過對「邊緣區域」的歷史脈絡與現實處境的重新挖掘、反思,以及運用想像、重新創造,甚至逾越法律規範等方法,構成他影片中的敍事策略。他將拍攝影片視為是「書寫邊緣區域的脈絡」、「去除內部與外部的殖民意識」以?CE「向他者開放」的行動。主要錄影作品有:《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2002)、《加工廠》(2003)、《路徑圖》(2006)、《軍法局》(2007-2008)、《帝國邊界-Ⅰ》(2008-2009)。
陳界仁的作品參加過台北(2004、2002、1998)、威尼斯(2009、2005、1999)、聖保羅(1998)、里昂(2000)、雪梨(2006)、利物浦(2006)等雙年展,以及廣州(2008)、福岡(2005)、亞太等三年展(2009)。
展覽:(影片展出)
「軍法局-陳界仁個展」,蘇菲雅皇后國立美術館,馬德里,西班牙,展期2008年3月4日至5月12日
「2008影像論壇影展」,東京,日本,展期2008年5月1日至14日
「地下坎陷:遺忘的記憶之流」,O.K 當代藝術中心,林茨,奧地利,展期2008年5月30日至7月13日
「身體與靈魂影展」,國民戲院,台北,台灣,展期2008年9月5日至9月26日
「第三屆廣州三年展:與後殖民說再見」,廣州美術館,廣州,中國,展期2008年9月6日至11月16日
「調解雙年展:身體/科技實體」,波茲南,波蘭,展期2008年10月3日至10月30日
「高雄電影節」,高雄,台灣,2008年10月24日至11月6日
「第一屆台灣美術雙年展:家」,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2月8日
「第一屆紐奧良雙年展:展望1」,紐奧良,美國,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月18日
「陳界仁個展:軍法局 & 帝國邊界 I」,大趨勢畫廊,台北,台灣,2009年11月21日至2010年1月23日
「在帝國的邊界上─1996-2010,陳界仁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展期2010年8月28日至11月14日
「第二十九屆聖保羅雙年展:杯海之旅,巴西實驗電影院放映計劃」,馬塔拉佐館,伊比拉布維拉公園,聖保羅,巴西,展期2010年9月25日至12月12日
帝國的邊界二---檔案櫃與焚化爐
http://img535.imageshack.us/img535/6268/34293235.jpg
1970 出生於台灣省苗栗縣學歷1994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2001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創作碩士班畢業個展紀錄2001 【七彩霓虹,閃.閃.閃.閃】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1998 【人造人】前藝術/台北1997 【末世顯像】美國文化中心/台北1994 【在景物之後】美國文化中心/台北1993 【叢林走到邊界】徐桂畫廊/台北聯展紀錄2001 【關渡種馬】竹圍工作室╱台北【粉樂町】東門町╱台北【燙手禍】鳳甲美術館╱台北【2001台北獎】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00 【第二十七屆台北市美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集集方舟裝置藝術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身上衣VS身外物】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台北【非常廟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1999 【局部灌漿】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典藏主題展/台北1998 【土地倫理】富邦藝術基金會/台北【第一屆東華扶輪美術獎聯展】亞洲藝術中心/台北【第四屆版畫大選入選展】草土舍/台北【延續】新樂園/台北1997 【中華民國第八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河流—新亞洲藝術.閃】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1998 【人造人】前藝術/台北1997 【末世顯像】美國文化中心/台北1994 【在景物之後】美國文化中心/台北1993 【叢林走到邊界】徐桂畫廊/台北聯展紀錄2001 【關渡種馬】竹圍工作室╱台北【粉樂町】東門町╱台北【燙手禍】鳳甲美術館╱台北【2001台北獎】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00 【第二十七屆台北市美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集集方舟裝置藝術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身上衣VS身外物】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台北【非常廟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1999 【局部灌漿】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典藏主題展/台北1998 【土地倫理】富邦藝術基金會/台北【第一屆東華扶輪美術獎聯展】亞洲藝術中心/台北【第四屆版畫大選入選展】草土舍/台北【延續】新樂園/台北1997 【中華民國第八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河流—新亞洲藝術.台北對話】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台北【非常流】竹圍工作室/台北【東方淨心】皇冠藝文中心/台北【九七界域】竹圍工作室/台北【第十四屆高雄市美術展覽】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臻品新人展】臻品畫廊/台中【末世漫遊】非常廟/台北1994 【台北.台北對話】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台北【非常流】竹圍工作室/台北【東方淨心】皇冠藝文中心/台北【九七界域】竹圍工作室/台北【第十四屆高雄市美術展覽】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臻品新人展】臻品畫廊/台中【末世漫遊】非常廟/台北1994 【台北.紐約.紐約.東京版畫專題展】國立藝術學院/台北1993 【雜音時代】串門畫廊/高雄」
獎項及榮譽2001 【2001台北獎】優選2000 席德進基金會美術獎助學金1998 【紐約藝術創作獎助】美國亞洲文化協會台北分會第一屆東華扶輪美術獎1997 【台北縣政府獎】台北縣美展「河流--新亞洲藝術台北對話」
佳士得春拍 總值40億
http://www.my-hiend.com/2010/images/linedot.gif【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台北報導】
2011.05.18 03:05 am
香港佳士得春拍周將在5月27日開槌,本周末將在台北舉辦拍前預展,展出今春精選拍品,最受矚目的是一件常玉的屏風畫作《綠枝紅梅》,預估價約新台幣5,700萬至7,600萬元。
香港佳士得/提供 香港佳士得春拍周將在5月27日開槌,21日將在台北舉辦拍前預展,展出今春精選拍品,這次展品總值達新台幣40億元,規模創史上最高,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一件常玉的屏風畫作《綠枝紅梅》,預估價約新台幣5,700萬至7,600萬元。
藝術拍賣每年有兩大旺季,通常在春季與秋季,香港佳士得為亞洲最大藝術拍賣業者,其拍賣內容與結果,頗具指標意義。香港佳士得春拍5月27日至6月1日登場。
香港佳士得指出,雖然拍賣地點在香港的會議展覽中心,但買家仍可透過電話競標,部分精選拍品將在本周末登台展出,地點就在富邦人壽大樓。
今春香港佳士得的拍賣內容,包括名酒、亞洲當代藝術及中國二十世紀藝術、中國古代書畫及中國近現代畫、東南亞現代及當代藝術、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珠寶及翡翠、名錶等。 值得注意的是,後金融海嘯時代,熱錢持續流入亞洲市場,加上中國富豪崛起、多有意買回國寶,使得香港已成為全球藝術拍賣市場重鎮,此次香港佳士得春拍,可說是精銳盡出。 在中國二十世紀藝術中,以常玉作品最受台灣收藏家關注,其屏風作品《綠枝紅梅》,為歐洲私人收藏近半個世紀後,首次曝光於藝術市場,預估價約新台幣5,700萬至7,600萬;這項畫作中有剛健有力的枝幹交織出書法味道,空靈的背景盡顯東方精神,大膽的色彩運用呈現出中國傳統漆器及紅木傢具的古樸意趣,為東西方美學交融的顛峰之作。
URL=http://imageshack.us/photo/my-images/135/82093546.jpg/]http://img135.imageshack.us/img135/2779/82093546.jpg[/URL]
賞析:
「桃花系列」以油綠與粉紅為主色,潑辣生動,筆觸自由、色彩絢麗,打破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淡雅形象,從色彩到構圖均給人嬌豔奔放之感,畫家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當代繪畫界中對色彩把握最好的畫家之一。
引述一段關於「桃花」系列的評論:「在『桃花』系列中,桃花濃烈而妖豔地盛開,姿色寫意,富於變幻的散漫色彩為桃園增添了妖嬈和放縱。桃樹花團錦簇,異常明媚燦爛,一對對紅色男女情人的裸體,或忘情親暱,或緊緊相擁,或翻雲覆雨,或凝視觀眾,或混沌迷茫,或眼望別處,體現出情色意味。畫家放縱恣意地表現絢爛的桃花與激情的紅色男女人物,兩者奇異地呼應,充分象徵了生命的旺盛和衝動。但花期短暫則暗喻生命的輪迴與稍縱即逝,桃花怒放,隱含凋謝的不安,揭示萬物自然的自由與限制。桃花開,人生的極樂;桃花落,不可阻止的傷悲。怒放而短暫的桃花隱喻愛情的轟轟烈烈和轉眼即逝,也可理解為瞬間的獲得與無法永恆擁有的失落,在靈與肉的對撞中,悲劇的意味呈現:對精彩的生命旅程的無限留戀與肉身必死的矛盾。」(劉立策,<解讀周春芽「桃花紅人」系列作品>(節選),《文藝爭鳴》,2008年第05期)
URL=http://imageshack.us/photo/my-images/638/14355687.jpg/]http://img638.imageshack.us/img638/9639/14355687.jpg[/URL]
史晶的畫很有趣
正面看不到東西
像一幅白布
側面才看的到畫面
...五裸女拍出 陳泰銘賺百倍...
真驚人.............
不用吃驚,一山還有一山高........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
張洹用香灰做畫
這個屌吧!!!
http://img839.imageshack.us/img839/4651/2milita2.jpg
談香灰畫
新京報:2005年回國為何想到定居上海,而不是回到北京?我們申請了香灰畫的專利
張洹:你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想走了。我在紐約待到第三年時,所有的活動都去參加,就對那個城市失去神秘感。正好當時中國在上升,國力、經濟、文化都在上升。回到國內這種刺激就很強,就回來了。但北京我已經很熟了,有一堆朋友,太了解了。在上海待這麼久之後我可能又要換一個新環境。
新京報:回國後怎麼想到創作起香灰畫?
張洹:這與我離開國內8年,突然回到國內的寺院有關。那種感覺很親切,讓我重新認識了寺廟。當時我是在上海的靜安寺對香灰這種材料有了重新發現。我看到那麼多男男女女在那自言自語,就在想究竟他們被給予了什麼力量,讓他們敬香拜佛。我覺得香灰這個材料具有靈魂性。它與油畫、水墨不同,香灰融入了許多人的願望、祝福。在那瞬間我感受到香灰的魅力和魔力。我想香灰這個材料應該屬於我,應該屬於藝術史。我拿到這個材料,三天三夜睡不著,心情非常複雜。
新京報:現在國內提起張洹,就説是創作香灰畫的。
張洹:香灰是一個新的門類。我不會壟斷,但我們也有專利。如果你自己畫香灰畫就犯法,如果得到我們工作室批准就算合法。
新京報:我們從來沒聽説畫水墨畫、油畫要向某個地方申請才能創作吧?
張洹:香灰畫裏面除了香灰之外,還有藝術製作過程。我們未來會寫書説明怎麼製作香灰畫這一藝術作品,這是我們這個團隊研究出來的。
談當代藝術
國家變化帶動藝術創作
新京報:2005年你回國後正好經歷了中國當代藝術非理性的高速瘋狂發展階段,你自己有感受嗎?
張洹:那是國家在變化。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個時期這麼特別。經濟沒有經過像歐美國家那樣的長時間積累,都是新錢。而藝術這塊也呈現出亂、膨脹的局面。不過亂也好、膨脹也好,這是好事。不管怎麼樣,成功也好,商業也好,先亂起來,慢慢地就會看到最後誰能留下來。因為總是要經歷這個階段,每個國家都必然要經歷這一段。
新京報:你平常關注自己作品的拍賣價嗎?
張洹:我從來不看拍賣市場,也不關注我的作品的拍賣價。我只知道,我去每個城市都有我很多藏家,每個藏家都會過來對我説:我有你哪個時期的作品。
新京報:那你聽説過當代藝術F4的稱號嗎?當年方力鈞、岳敏君他們正是因為拍賣價格一起進入百萬美元俱樂部而被封號。
張洹:我聽説過當代藝術F4。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分類啊、排排名次,挺好玩的。當然,我不在這個名列中。我挺為他們高興。中國藝術家能與西方藝術史上的大師作品價格拉近,應該是好事。從藝術本身來講,我們應該比他們還貴。今天應該遠遠超過他們。
談工作室
讓工作室變成一種新的模式
新京報:你在上海佔地50畝的工作室被稱是一個由百餘人組成,是全球最大的當代藝術工作室。
張洹:我原來還可以叫出工作室成員的名字,但現在已經叫不出了。現在比那時正規多了。我們要把它徹底正規化、公司化。我想5年內至少(達到)500人。
新京報:是創作香灰畫這一領域讓你工作室有資本不斷擴張嗎?
張洹:跟這段時期沒什麼關係。我在美國8年積累的錢,已經能讓我可以有工作室,可以有飯吃。2005年時,我可以10年甚至20年不賣一件作品,來養我的工作團隊。
新京報:之前大家對藝術家的創作更多的認識是個體的創作行為,但是我們看到新世紀10年誕生了各種工作室。藝術家請助手幫助創作被認為形成了一種藝術生産線。你是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張洹:我想把這個工作室做到極端化,讓它影響很多人。我想讓工作室變成一種新的模式。但這種新模式一點都不流水線,我們的作品都是一版一個,不是可以不斷重復的,不像做皮鞋那樣。
談西方視角
他們不尊重我們的藝術
新京報:國外對你的作品很欣賞吧。
張洹:1998年全球對中國當代藝術已經展了一遍了。我出國時已經做好準備打工,結果就有人收藏我作品了。後來《紐約時報》做我的頭版報道,我就有了在紐約一畫廊做個展的機會,並被紐約一個很大的收藏家全部買斷。這很傳奇。
新京報:2006年,美國著名當代藝術史學家喬納森費恩伯格的當代藝術史著作《1940年以來的藝術———藝術生存的策略》第二版出了中文版,將你和蔡國強、馬六明等數位中國當代藝術家都納入書中。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你在學術上被認可。
張洹:我45歲了,都快50歲了,進入歷史也正常。人生那麼短暫,我只在乎生活要幸福、健康,要活得正常。
新京報:據説大家把你跟達明赫斯特比。但你好像不太高興。
張洹:全球對我的評價都很高。我也不是比他們強,是不一樣吧。西方人都不懂藝術,他們都説GREAT,都説好,他們不尊重我們的藝術。他們站在外部的世界來看中國藝術,完全放在政治背景下
1965 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中国
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纽约
教育
1993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进修,中国
1988 开封河南大学本科,中国
个展
2009
张洹:记忆之门,Haunch of Venison,瑞士苏黎世
张洹,重生,ProjectB当代艺术画廊,意大利米兰
2008
张洹:祝福,纽约Pace画廊,美国纽约
张洹:改变的状态,温哥华美术馆,加拿大温哥华
张洹,绘画和雕塑,Diehl + Gallery One,俄罗斯莫斯科
张洹,来自Caspar H. Schubbe的作品收藏展,DSV集团,德国斯图加特
2007
张洹:改变的状态,亚洲协会,美国纽约
张洹:香灰,Haunch of Venison,英国伦敦
张洹:柏林佛,Haunch of Venison,德国柏林
张洹,PhotoEspana 2007,西班牙马德里
张洹—素描,Volker Diehl画廊,德国柏林
2006
张洹,Volker Diehl画廊,德国柏林
张洹,Sherman画廊,澳大利亚悉尼
2005
张洹:汉堡种子,波士顿美术馆,美国波士顿
2004
张洹:汉堡种子,Norton美术馆,美国佛罗里达
张洹,La Fabrica画廊,西班牙马德里
张洹,Tri Postal,里尔2004,欧洲文化之都项目,法国里尔
2003
张洹,波鸿美术馆,德国波鸿
张洹,Volker Diehl画廊,德国柏林
张洹,尼古拉奇哥本哈根当代艺术中心,丹麦哥本哈根
2002
张洹,汉堡艺术家协会美术馆,德国汉堡
2001
张洹,奥古斯丁画廊,美国纽约
张洹,The Power Plant当代艺术馆,加拿大多伦多
张洹,朝圣美术馆,西班牙圣地亚哥
张洹:家谱,Albert Benamou画廊,法国巴黎
2000
我的美国,Deitch Projects,美国纽约
张洹纵览,Adam画廊,新西兰威灵顿
张洹,Cotthem画廊,西班牙巴塞罗那
1999
张洹,从1994-1998年的作品,Max Protetch画廊,美国纽约
张洹:录像表演展,艺术空间,澳大利亚悉尼
张洹:表演,艺术空间,新西兰奥克兰
1988
张洹,河南大学,中国开封
群展
2009
Buhl收藏展:与手对话,Daelim当代美术馆,韩国首尔
行动—相机:北京行为艺术摄影展,Morris and Helen Belkin美术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温哥华
钢铁生活,La Triennale di Milano,意大利米兰
意派—世纪思维,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8
身体语言:中国照片,维多利亚美术馆,澳大利亚墨尔本
半生一梦:Kent and Vicki Logan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美国旧金山
人群中的人,纽伯格美术馆,美国纽约
中国前卫,二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国家艺术中心,日本东京
中国金,中国当代艺术展,马约尔博物馆,法国巴黎
2008Pilane雕塑展,瑞典特约恩
地位与废黜:Franko B/张洹,Galleria Pack,意大利米兰
起源,哈得逊谷艺术中心,美国纽约
遭遇,北京Pace画廊,中国北京
迪奥与中国艺术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愉悦的肉类艺术,Daneyal Mahmood画廊,美国纽约
愉悦的肉类艺术,Pierre Menard画廊,美国剑桥
2007
揭露:特定的时刻摄影展,由MCA收藏,当代美术馆,美国芝加哥
注意!中国,中国当代摄影展,Artium of Alava,当代艺术中心美术馆,西班牙
中国制造,路易斯安娜当代美术馆,丹麦哥本哈根
水,以色列美术馆,以色列耶路撒冷
计时01,隐私,Bovisa 2007三年展,意大利米兰
无声:我感知我在,Sherman画廊,澳大利亚悉尼
红与热:今天的亚洲艺术展来自钱尼家族的收藏,休士顿美术馆,美国休士顿
安静的姿态,近期的中国艺术家,纽瓦克博物馆,美国纽瓦克
当代的燃烧:美国的中国艺术家展,美国艺术新不列颠博物馆,美国新不列颠
本能的眼睛:当代摄影展,来自Elton John爵士的收藏,Pinchuk艺术中心,乌克兰基辅
灰色的水,现代艺术协会,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一切为了艺术!来自我们伟大的收藏,蒙特利尔美术馆,加拿大魁北克
摄影展,2003-2007的新收藏,蓬皮杜中心,法国巴黎
多样性,艺术的方向,从1970年到现在,现代美术馆,美国纽约
2006
家庭聚焦,Cranbrook美术馆,美国密歇根
争吵,海法美术馆,以色列海法
敬礼,哈德逊谷当代艺术中心,美国纽约
发热的变奏,第六届光州双年展,韩国光州
雷达—来自Logan的收藏,丹佛美术馆,美国丹佛
当代艺术中的绘画进程,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美国芝加哥
2005
美术馆收藏,从1960年到今天,蓬皮杜中心,法国巴黎
麻将,当代中国艺术展,来自希格的收藏,伯尔尼艺术博物馆,瑞士伯尔尼
Locus Loppem 2005,Lophem艺术展厅,比利时Lophem
皮肤与高潮之间——炼金术的身体,Lophem艺术展厅,当代艺术中心,比利时Lophem
美国纪念碑,CCA Wattis当代艺术协会,美国旧金山
来世,Thun艺术博物馆,瑞士Thun
文字的我:身体语言的探索,Sherman画廊,澳大利亚悉尼
边缘:当代中国艺术家与西方的相遇,斯坦福大学Iris & B.Gerald Cantor视觉艺术中心,美国加州
人群中的人,当代艺术馆,美国马里兰
未来的面目,自然科学国家博物馆,台湾
墙,当代中国艺术的重整,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中国北京
道利—格雷的肖像,墨西哥美术馆,墨西哥
熔化:亚洲文化的面貌,来自MUSAC的收藏,当代美术馆,西班牙里昂
2004
目击者,当代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
重生,中国和美国的中国当代艺术,巴克耐尔大学Samek艺术馆,美国宾夕法尼亚
变脸,普福尔茨海姆工艺美术协会,德国普福尔茨海姆
与通俗的对话,坦克艺术空间,美国纽约
艺术计划,偶像的房子,德国法兰克福(奥德)/波兰斯鲁巴斯
惊奇和永恒,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当代美术馆,美国佛罗里达
超新星,90年代的艺术Logan收藏展,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美国旧金山
过去和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和录像,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和芝加哥当代美术馆,美国纽约/芝加哥
我,自我与本人,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大学美术馆,美国佛罗里达
2004皇后区国际展,皇后区美术馆,美国纽约
相机/行动:行为与摄影,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当代摄影美术馆,美国芝加哥
构造的身份,卫奇塔州立大学尤里西美术馆,美国卫奇塔
人类/社会,艺术家的网络,美国纽约
2003
比这更美好的地方,当代艺术中心,美国辛辛那提
2003波弗特当代艺术海滨三年展,PMMK,现代艺术馆,比利时奥斯坦德
艺术计划,多元艺术空间,美国休斯敦
暂时的心情,巴巴拉•戴维斯画廊,美国休斯敦
仪式,艺术学院,德国柏林
家庭的纽带,Peabody Essex博物馆,美国马塞诸塞州
身体的政治,艾格威玛画廊,美国纽约
静止的风,Cotthem画廊,比利时布鲁塞尔
宴会,新陈代谢和交流,ZKM,艺术和多媒体中心,德国卡尔斯鲁厄
Photo Espana 2003,国际摄影展,西班牙马德里
欲望的幻影:艺术中受虐的视觉,新美术馆,奥地利格拉茨
我和更多,卢塞恩美术馆,瑞士卢塞恩
来集会,巴斯奎(Artium)当代美术馆,西班牙维多利亚
表面的,特伦多和罗韦雷托当代现代美术馆,意大利罗韦雷托
表演和近似表演,索非亚王妃国家美术馆,西班牙马德里
BQE,白色盒子,美国纽约
血缘与连接,当代美术馆,美国丹佛
正面全裸:来自Logan收藏的当代亚洲艺术家,丹佛美术馆,美国丹佛
蜘蛛和苍蝇,新当代空间,澳大利亚悉尼
新区域,Zacheta 国家美术馆,波兰华沙
2002
惠特尼双年展,惠特尼美术馆,美国纽约
皮肤的对话,文化博物馆,加拿大魁北克
附件+,Lophem艺术展厅,当代艺术中心,比利时
中国当代艺术展——红色大陆,光州美术馆,韩国
SAM收藏展,当代艺术项目,西雅图美术馆,美国西雅图
礼物,慷慨的赠予,威胁的招待,布朗克斯美术馆,美国纽约
主观:他们自己的照片,亚利桑那大学美术馆,美国亚利桑那
2001
横滨2001年:当代艺术三年展,日本横滨
阐释的行为,柏林世界文化宫和纽约皇后美术馆,德国柏林和美国纽约
礼物,当代艺术中心,意大利锡耶纳
主题复数:当代艺术中的人群,当代美术馆,美国德克萨斯州
变形与克隆,蒙特利尔当代美术馆,加拿大蒙特利尔
裸露,伍德大街画廊,美国匹茨堡
水平思考,90年代的艺术,当代美术馆,美国圣地亚哥
2000
艺术和宗教,Parkabdij Heverlee,(根特S.M.A.K.美术馆组织)比利时
西方的边缘,亚巴布纳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
情感的救赎:当代艺术制作收藏展,当代艺术中心,华盛顿西雅图
乌托邦,罗加兰艺术博物馆,挪威斯塔万格
关系,2000年艺术博览会,主题公园,基本需要,德国汉诺威
水滨——2000年文化之桥,海辛堡博物馆,瑞典和丹麦
共享异国情调,里昂第五届双年展,法国里昂
1999
人体的世纪,1900-2000 年的摄影作品展,Culturgest,里斯本,爱舍利美术馆,法国洛桑
最后的天堂, Presenca画廊,葡萄牙
自我的肖像,Mercer 协会,当代艺术中心,加拿大多伦多
五大洲与一个城市:第二届国际绘画艺术展,墨西哥博物馆,墨西哥
季节最佳,奥尔德利希当代艺术馆,美国 Ridgefield
故事,A/C Projects,美国纽约
顶点,5020画廊,奥地利萨尔茨堡
艺术世界的对话,路德维格博物馆,德国科隆
危险的影片,哈尼美术馆,佛罗里达大学,美国甘尼斯维尔
张洹:1994-1998 影像纵览;来自中国的行为艺术,戈维特布鲁斯特艺术画廊,新西兰新普利茅斯
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当代收藏家,当代美术馆,美国圣地亚哥
演变:20 世纪末的中国艺术,斯马特美术馆,美国芝加哥
面对面,新兰顿艺术空间,美国旧金山
1998
从里到外:新中国艺术,亚洲协会,纽约 PS1 美术馆及旧金山现代艺术馆,美国
面对面,安迪沃豪美术馆,美国匹茨堡
1997
中国当代艺术展1997,平多利美术馆,日本东京
1996
中国艺术节,德国慕尼黑
中国的前卫艺术材料,日本福冈
1995
配置2 ,德国埃尔福特
1993
毕业展,中央美院,中国北京
藝術呈現的方式有很多種,但今年28歲的瑪麗.赫裏爾(Mary Hurrell)卻選擇用另類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創意!她找來30位模特兒以「輪班制」的方法,全身赤裸地躺在一個距離地面12英尺(約合3.66米)高的板子上,主要是想表達「當你走進一個空間,可能沒注意到那裏還有其他人,但事實上,卻有人正居高臨下,觀察著自己。」
瑪麗.赫裏爾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學生,她將在明天(24日)向外展出自己的藝術作品,該項展覽相當特殊,因為她找來30位舞者,要求每位模特兒脫光衣服,輪流躺上一個距離地面3.66米、6英尺長、2英尺寬(約合1.83米長、0.61米寬)的架子上,接受公眾的參觀,在長達1小時時間內完全不能動,直到下一位接班為止。
↓藝術家設計舞者躺在空中的板子,展現另類創意!(圖/取自每日郵報)
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725/i1725025.jpg
赫裏爾表示,她的構想是,當你走進一個空間,可能沒注意到那裏還有其他人,但事實上,卻是有人正居高臨下,觀察著自己。而她特地挑選舞者當模特兒也是原因的,就是她希望自己的作品以「設計舞蹈動作的對象」來被參觀者審視。
這幅黃鋼的金色曼陀羅
是少數黃鋼作品中
我一看就驚為天人的
黃鋼母親是研究藏文的學者
從小在耳濡目染下
對西藏文化有很深的感觸
這幅畫大概是我見過黃鋼最好的作品
http://img714.imageshack.us/img714/3397/91296756.jpg
從線條運動的節奏建構畫面空間,以筆觸的力量刻畫時間的軌跡。這就是黃鋼的作品風格。
知名中國當代藝術家黃鋼於1961年出生在中國北京,1984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院,並於1991年獲碩士學位。他用前所未有、獨具風格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迄今已成功得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關注和高度評價。 家學的淵源、文化的薰陶、時代的變革,給了黃鋼創作的靈感來源。他的作品從不滿足於平面的視覺層次,以厚重的推疊技法展現出深具內在邏輯的畫面。利用西藏的木刻佛經印版、手抄佛經、犛牛皮箱、中國傳統大漆等素材,將它們解構再建構、堆砌在畫面之中,傳遞豐富的文化內涵,迸發出無限的精神能量。融合西藏繪畫中理想主義的色彩:高貴的黑色、純潔的白色、生命的紅色、至高無上的金色,在黃鋼的創作中,不同層次的色彩交織出畫面中深邃的時間性與精神性
黃鋼
1961 生於北京
學歷
1984 畢業於中央工藝美院
1991 獲得中央工藝美院碩士學位
獲獎
1995 獲首屆國際環境藝術展銀獎,並接受法國費加羅雜誌採訪
個展
2000 個人作品展,J 畫廊,香港
個人作品巡展,德國慕尼克,柏林,漢堡和法蘭克福
2001 個人作品展,法國巴黎
參展亞洲藝術博覽會,紐約
參展亞洲太平洋藝術博覽會,美國
參加“科學與藝術"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參加“In search of"畫展,沃時畫廊,美國芝加哥
2002 參展紐約藝術博覽會,寶林畫廊
參加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
2003 個人作品展,組閣畫廊,美國聖達菲
亞洲現代藝術聯展,沃爾茨畫廊,美國西雅圖
作品參展芝加哥藝術博覽會,沃時畫廊,美國芝加哥
2004 中國藝術家聯合巡展,匹滋堡藝術學院畫廊,美國
參展北京國際畫廊藝術博覽會,北京
參展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韓國漢城
參展北京 798 藝術節
2005 參展北京國際畫廊藝術博覽會,北京
個人作品展,組閣畫廊,美國聖 達菲
2006 參展“藝術北京"
個人作品展,現代畫廊,臺北
2007 參展“毛,當代藝術視覺",JGM Gallery,法國巴黎
,
個人作品展,安娜寧畫廊,香港
個人作品展,林大畫廊,新加坡
北京與紐約十位藝術家聯展,A 空間,北京
這一幅漂亮的屏風作品
打破我原本不買日本藝術家的原則
因為實在太漂亮了
URL=http://imageshack.us/photo/my-images/30/33532672.jpg/]http://img30.imageshack.us/img30/8931/33532672.jpg[/URL]
日本,1983年生
1983年出生於日本山形縣,2005年畢業於筑波大學藝術專科,2010年博士後期課程修了。其作品參加過多次展覽,如「東京奇蹟種子」(2006,東京)、「東京奇蹟牆」(2007,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東京)、「狩野宏明作品展-花園-」(2008,藝術空間指南針,東京)、「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2008,台北)、「東京當代藝術博覽會」(2008,東京)、「東京藝術博覽會」(2009,東京)、「狩野宏明個展」(2010,廣田美術畫廊,東京)。
陳凱智的木雕非常精彩
基於鼓勵台灣年輕一代的藝術家
買了這一件作品
URL=http://imageshack.us/photo/my-images/820/19634606.jpg/]http://img820.imageshack.us/img820/5502/19634606.jpg[/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