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響板當然不光指吊在舞台上方的反射/吸音材質的聲學結構..連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或是飛天仙女圖都對聲音有很大的影響呢....舞台分階高度也是影響頗大的一個因素..(這倒是真的會影響音場高度.哈...)..
TSM-2201LR 應該會買不下去..呵呵....
倒是坐在Shure 麥克風上的辣美眉~~~線條真美呀 ....
可列印查看
反響板當然不光指吊在舞台上方的反射/吸音材質的聲學結構..連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或是飛天仙女圖都對聲音有很大的影響呢....舞台分階高度也是影響頗大的一個因素..(這倒是真的會影響音場高度.哈...)..
TSM-2201LR 應該會買不下去..呵呵....
倒是坐在Shure 麥克風上的辣美眉~~~線條真美呀 ....
不好意思 我想要請教前輩幾個問題
請問各位前輩如果以現場的角度要為男Vocal挑一隻麥可風的話 有那些選擇呢?
我比較知道的幾隻MIC分別為
shure beta58
Sennheiser e945/e935
beyerdynamic TG-X 81
還有AKG與再上去的像neumann之類的廠牌我就不甚熟悉了...
不知道能否請前輩介紹與推薦一下一些麥克風呢?
如果預算10000元以下有哪些選擇呢?
各位前輩們最常使用的又是哪支呢?
又如果有機會有能力的話最想要擁有的又是哪一支麥克風呢?
問題有點多 還麻煩各位前輩指教指教了...
這問題..你應該到Midimall 去問吧..
(TGX-81很好唱.很有力..但修飾最多..)
我能推薦的..都超過你的預算..
不知道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在台灣開賣了沒?昨晚在看裡面的一張Special Features,裡面有一段是介紹電影配樂的錄製. 對錄音這個主題有興趣的人,不妨看一看. 簡單的說,裡面的麥克風很多,每個樂手頭上都有戴一個耳機(單聲道的). 很有趣的是,錄音室或是後製室的監聽喇叭是B&W的N802(或是N801). 我對這些喇叭不熟,只知道是N802已後的造形.
其實我個人是相信砸大成本的話,說不定多麥克風會比少麥克風更有fu......:o
若是我猜得不錯,電影是結合音效與視覺效果的藝術,所以只有每個演員身上一隻麥克風,再經過後製『極為精密』的混音,加上各種空間上下左右的效果,ok,得到我們看電影時會被嚇死的音效。
如果古典音樂唱片公司,錄樂團時也是如此不惜血本,一億美元砸一張唱片的成本,『也許』多麥克風的混音效果可以徹底騙倒我這麼超級龜毛的耳朵也不一定....(blush)
結果問題還是回到成本問題,多麥克風理論上可以不惜血本做到盡善盡美,但是唱片公司使用它是用來大幅降低成本賺取最大利潤,結果錄音就完全不能聽了。
題外話:其實大型資本企業都有類似情況,理論上當然汽車的多連桿懸吊系統一定優於較老式的拖曳臂懸吊系統,但是汽車廠商使用較先進的多連桿懸吊系統是因為它方便減少成本,結果造成不分那一國車子,使用多連桿懸吊系統的新型車通常操控性會遠遠輸給使用拖曳臂的舊型車。當然了,如果是不惜血本的F1或夢幻跑車,因為不惜血本,所以新一定優於舊....:)
所以思考到最後,很令人洩氣的是最後都是成本問題與資本主義的商業邏輯問題.....(blush)
嘿嘿嘿....
終於.有人還知道..唱片錄來是要賺錢的..
錄音師.樂手.場地.工友...都是按時間領錢的啦...
所以從來沒人去提預算問題.....因為無解,但是sense的提高在乎學習的背景,從業人員因預算問題可以諒解,但是沒sense或偷懶就不對了.......
能存活下去與多數人的解,不一定是某些方面角度的最佳解
不然我也不會這麼無聊的去實際自己嘗試看看了
音樂本來就不是我的重點
我的重點是在於瞭解錄音能做到什麼程度
而不是音樂能做到什麼程度
remo兄如果願意免費來打,我非常感動,下周錄音我會把時間跟地點告訴您
不過可能也要忍受未來有人可能也會用另外的角度來批評了....
除非您真的是完美無暇!
只比眼前的好不代表就是沒有問題
身為批判者比創作者或實踐者容易多了
其實好好萊塢的電影里很多的聲音[配音],都是用不同方法道具製造出來的[人造音],但真不真?比真的還要真。
所以聲音的人工再造 真!真正原音的保留錄音 不真!:D
小小知識 參考
並沒有要到完美的標準
應該是High End的玩家對聲音的要求
自然要比別人提高一些
聽MP3或一般隨身聽自然不用這樣講究
各位少則幾十萬
動輒上千萬
應該要對音樂或錄音的鑑賞能力也要提高才是
如果拿High End的角度來聽子彈射出該有的真實聲音
我想就能回答999369的問題了
沒有人會在電影配樂中要求小提琴要達到什麼樣的錄音
您也不會在High End音響中去仔細聽爆破的電影特效是否為真的爆破
商業錄音要取悅的消費者層面大很多. 別的不說,如果要維持像現場一樣的動態但又不想把耳朵震聾掉,用隨身聽,在車上聽,有很多小聲的地方就聽不見了.
動態壓縮的好處是,能聽到的聲音最多.但是就像用很多便宜的傻瓜相機一樣,顏色都在,但明暗對比都不見了.
但是,這對拿音樂當背景的人,就沒差了....
遺憾的是,對不少人來說,音樂不只是一個背景......
林子祥 (阿Lam) 上一張專輯《Lamusique》推出短短 2 星期便得到金唱片好成績,更在坊間引起一股「阿 Lam 發燒碟熱潮」,不少樂迷都希望他再接再厲發新片。無獨有偶,阿 Lam 早在完成第一張專輯的時候已經有製作新唱片的概念,而這半年間他已籌備好全新的《Lamusique vingtage》,日前更在廣州新建設的巨型錄音室製作新專輯。
率先享受世界級器材
上一張大碟成績驕人,令阿 Lam 更有信心製作第二張發燒唱片。為了做出最靚聲的新專輯,唱片公司特別找來張敬軒幫忙,於他剛剛在廣州新建成的過萬尺錄音室錄製阿 Lam 的大碟。阿 Lam 事前已在一眾同事口中聽聞這錄音室有多豪華,當他親身看見這間先進又完備的超級錄音室時更是嘖嘖稱奇,大讚軒仔能有如此驕人的錄音室實在為華語樂壇爭光。軒仔亦一盡地主之誼,為阿 Lam 介紹各種設備之餘,亦讓他率先享用新落成的首間豪華錄音棚。又親自打點一切,希望阿 Lam 及監製杜自持、音響顧問 Hi Fi 德 (劉賢德) 能安心工作。
管弦樂團助陣
有見《Lamusique》的成功,是次錄製大碟比上一張更為大工程,監製杜自持不但借用軒仔的錄音棚,更從馬來西亞找來幾位頂尖樂手飛到廣州為專輯拉奏新歌。數十位頂級樂手在杜自持的指揮下於宏大的錄音室錄奏歌曲,單是想像已知壯觀,這亦預告了阿 Lam 是次大碟將有更多不同的音樂元素融合於唱片內。阿 Lam 道︰「這張大碟會包含更多音樂種類,例如以中樂為重心打造的〈千枝針刺在心〉;管弦樂打造的〈Invincible〉,也有多首串燒歌放入其中。上次〈追憶+單車+空?〉得到不少好評,所以這次會玩玩新花款,以人聲和唱的形色唱出〈三人行+一個人〉,希望大家留意。」
林子祥全新發燒大碟《Lamusique Vintage》將於 5 月尾推出,加上 6 月更會有紅館演唱會,全城樂迷引頸以待
http://www.review33.com/news/softwar...01104211_1.jpg
http://www.review33.com/news/softwar...01104211_2.jpg
http://www.review33.com/news/softwar...01104211_3.jpg
http://www.review33.com/news/softwar...01104211_4.jpg
音樂本來就不是我的重點...
這句話倒是讓我了解小葉用意了...
不然我想很多人就會把"音樂"的因素拿進來對小葉做的事質疑!:P
那麼快馬上又要錄?
那好吧,還是不打攪他們,他們看起來好像一團的是嗎?!:^)
我自己常想著一個比喻,不說大菜,就簡單如一碗滷肉飯,不一定人人會做,卻人人嚐過後都能說它好吃或不好吃,而且還說得很對!
人的感官真的是老天爺給人很好的天賦,它天生就存在一個品味判評的標準...
我之前經常要自己編鼓,我早就很深刻了解這種聆聽者跟創作者的差別所在!
雖然爵士樂風並非我所擅長的部份,但我卻是聽得懂的聆聽者,我想這碗好像真的有點...:P
不過如果小葉非著重在音樂,那可以建議樂手們,不管是哪種音樂,演奏上可以盡量簡單,或花悄可以但頻率不要太多,讓聲音可以清一點,呈現樂器更多較細膩的東西,或許可以好一些!8)
是嗎?
我覺得可以啊!不管是大家在批評你的錄音,或者我在批評鼓手,我覺得很適用啊!
小葉您小看滷肉飯嗎?
好吃的滷肉飯,可能要從挑適合的米開始,然後怎麼炊煮做出香Q的米飯,再來挑哪個部位的豬肉,怎麼處理、怎麼料理豬肉,甚至到最後怎麼淋上滷肉湯汁,樣樣都是個眉角!
吃的人,一碗飯可能不過幾分鐘光景,哪想得到先前可能要好幾個鐘頭的蘊釀!
這是我說的“滷肉飯”的意思!
簡單的事物,有幾人能看到它的得來不易?
參與錄音我或許可以算有過,雖然那已經是十幾年前,在高雄一所高職,那算他們的一種...作業科目吧,那應該說是錄影,錄好後有在當地有線電視放過!
所以我能大概的理解小葉你能掌握的東西,我很喜歡這類的東西,所以我很有概念,也很能理解!我很知道你沒辦法要人家照你想的做,因為可能當場就...尷尬了!
2011/03/13 音響世界 - 介紹張軒廣州錄音棚(廣東電台音樂之聲)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MuzgWS860c/
我看我還是稍為說清楚一點好了
High End音響欣賞音樂的層次
跟您所謂的一般人知道魯肉飯好不好吃是不一樣的
吃是天天再吃,好不好吃,是很基本的感官
然而音樂或是錄音,好不好聽,好不好
可不是每個人都有正確判斷的能力的
我想每個發燒友都有經驗,也是為什麼成為發燒友的原因
我們在意的是一般人不會在意的差異
這也就是我說不是拿魯肉飯好不好吃的基本本能所能代表,這樣的比喻在這樣的層次討論下,已經不適用!
然而我要求的是一般發燒友更上層次的討論
不是好不好聽,發不發燒而已
還要能忠實紀錄現場面貌的錄音、忠實還原錄音的系統
有跟我走過一次的人都會明白
錄音的聲音
在各個系統上都會有很大的差異表現
這已經是都很High End的系統了
這代表者什麼
但我不是說不可以有差異
我是說不可以失去我現場所聽到的聲音太離譜
對事情正確的判斷 (如聽覺)
尤其要到更高的層次時
是要經過更多的訓練、學習的....
同一張畫,普通學生跟經過訓練、學者有高度素養的人,可看到的感受與東西一定不同
同一個聲音,一般人跟經過訓練、學習、不斷對真實音樂、現場有接觸、有聽過好的High End系統的人,可聽到的感受也一定不同
聽力好 音判斷力好的人 少~~~~
對音響系統正確使用及空間處理的人 少~~~
音響系統音質跟本不良但又不知如何修正的人 多~~~
該怎辨呀!~~~
我曾經試過在不同系統上放我錄製的音樂
我發現某些High End系統聲音確實有偏離太多的可能性出現 (變調了)
當然最簡單的實際感受就是用我自己的耳機與音響的差異了
另外一個重播音量的重要性,如果系統無法達到那個音量還能有很好的表現
那麼系統是無法感受到真實的!
High End音響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
活在自己世界裡,拿到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