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兄,這版主題小弟不打岔,免得讓版主的美意喪失,不過對於音樂,這麼藝術的東西那就各有各的感受與看法,因為這是難有定論與對錯的.如小弟的觀點就可能與psycho兄會許多的不一樣.:)
可列印查看
小弟覺得 初學者不適合一開始就選擇很昂貴的器材
慢慢從初級的器材漸漸累積 邊走邊聆聽 選擇自己喜歡的音色音質
經驗的累積才是最重要的
對音樂及音響,
入門燒友該有什麼認知及看法呢?
我以為其實任何興趣,玩到深入都是認真而嚴肅的.
花很多錢買了好鏡頭,是要拍出好照片的.
整理一下思維:
玩音響的目的是什麼?
聽音樂玩音響,要花多少時間或金錢?
聽音樂玩音響,有什麼好處呢?
怎麼聽音樂玩音響呢?
我適合聽音樂玩音響嗎?
入門燒友不知道要什麼樣的聲音?
沒關係,
可藉由聆聽不同的聲音,
來尋找自己喜歡的聲音,
不同的新聲音,最方便的來源,
當然是自己的系統,
改變自己系統的聲音,長期的聆聽不同的軟體,
是調音及玩音響的開始.
1..專線? (入門)未預拉者..也可以採外線的方式.雖難看一點~但好處是活動的.不滿意或想升級改變時--反而是更為方便.
2.音響架..各家理論作法眾多.入門者還是視需求而定.因為高檔架可能比一套入門系統還貴.!
若只要堅固為首要就簡單了..大宗店家用制式組合實木架都很夠用了.
3.隨興吧..沒有真正"合理"空間..只有努力準備~接近合理的空間.更沒有所謂"正確"與否...
俗話所謂~~真懂真怕..而不懂就不怕啦! 入門就是要多吸收呀.
4.本島建築物多屬"硬調"? 空間(RC.磚牆隔間.標準公寓..其實中上級房屋也差不多..).這點倒是不太擔心..反而是玩到一個程度/瓶頸時候..亂反射問題才是大呢..指教啦.!
有幾個想得到方向:
1.多聽真實樂器
2.多思考,多作實驗
3.多聽别人的聲音
4.多請別人來指導.
這篇要不要換個主題砍掉重練?或整理重點在前幾篇?想入門看到這篇都昏了。
我有個朋友一入門就花了二百....正常人唸書時花個20K,剛出社會花個100K。故建議是不是分一下不同預算的入門?花錢的比例與先後順序的建議?
還有空間多數人都是先用一個沒有設計過的空間來玩,是不是先教喇吧在幾種不同的空間要怎們擺?用什麼音樂扶助擺位?擺位順序聽高低音、定位、聚焦、細節之類的?
還有器材、線材要怎麼擺?可以拉專線要怎麼拉?不能拉專線要怎麼處理?入門線材要怎麼搭?
還有最重的的耳力與判斷力的建立.....算了,打一打字突然想到不管怎樣還是要多聽多試,花錢繳學費比較才會成長的樣子?小弟想入門好久了,找的到門,但還在努力進去
密技之一....吃菜不吃肉,自然就清心寡慾......阿彌陀佛!!!!:P:P:P
花100K可以入門, 花100W可以入門, 花1000W也可以入門, 花多少錢是跟個人能力以及期望有關係, 但是不代表花(大)少錢就可以不正視這些議題, 或者是說因為這個系統是xx價位所以我電源可以不處理, 空間也隨便就好......
我想系統道理一個價位, 如果只是想順順地聽, 那這些東西可以不要在乎, 但若是要發燒, 要"玩"音響, 這些東西又怎能不處理? 處理的方法很多種, 並非每種都要花大錢. 舉個例子, 處理震動問題, 頂級音響架組一組可能要50W以上, 不願意花這個錢其時也可以把器材從喇叭中間搬到側牆(甚至是身邊).
這些東西很多都是花小錢, 甚至不花錢的東西, 入門者何不好好玩這些門檻低的東西, 並利用閒暇之餘多看多聽, 找自己要的聲音, 到時候夢中的系統建立後, 是不是能更快讓系統進入狀況?
看到這篇討論,小弟非常高興。因為我可能很接近「入門燒友」。
我聽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很久了,但一直用不怎麼樣的器材。小時候就別提了,工作以後買的一套 NAD502, 3020i 加上 Celestion 3 喇叭(兩萬元不到的組合)用了十年以上。有預算的話,通常放在買軟體,或是聽音樂會。我一直不敢奢望 Hi End 音響。預算是個問題,不懂更是大問題。請教店家,多半得到的是他們賣的器材購買建議。
因為光看音響相關文章的文字說明,經常很難理解。就像喝品味葡萄酒,介紹文也是天花亂墜,沒人親身帶你,很不容易往前進。也因如此,我一直停留在聽音樂而不是玩音響的層次。當然音樂也只是喜歡的多聽幾遍,不喜歡的束之高閣而已。
但我心裡知道,在家聽音響所聽到的音樂,與真實的聲音,有不少的差距。但對我來說,聽音樂的快樂,超過聽聲音的快樂。我想這是為何有人能干於入門音響而不換。如果只因為音響不夠好,聽到的聲音不夠美,我還能接受。但若因為音響不好導致聽不到作曲家希望表現出來的樂音,我覺得問題就來了。怎能連某些樂器的聲音都聽不到或不對呢?
終於等到搬家的那天,我將系統更換了,陸續添購了一些器材。於是目前聽古典音樂與爵士樂的二聲道系統,變成 Marantz Sa11s1, JRDG Concerto, Dynaudio 1.8mkII. 當然視聽的需求還有其他器材諸如AV擴大機,電視投影機等就不細表。重點還是在二聲道系統。
結果:聲音真的變好聽許多,比起前面兩萬元組合升級不少。聲音變得接近臨場的演奏聽感,聲音的密度提高了,也變得更乾淨(我的理解是背景雜音減少)。換喇叭時感覺向上提昇很多(當時用AV擴大機推),再換CDP時覺得差異不明顯,最後換Amp時又覺得提昇很多(但線材還沒使用)。但當音樂聽起來不好聽時,我依然無法分辨,到底是系統的問題,還是空間的問題,還是錄音的問題(但演奏好壞可以分辨)。
現在變成聽音樂的感動增加了,很想聽久一點,想把自己的CD全部拿出來重聽幾次。但我也知道自己的系統仍有許多無法說清楚的問題。比如說,鋼琴變好聽了,可是弦樂四重奏的聲音卻變得不太一樣。動態大很多且控制力明顯變好,但是有的CD聽來很好有的聽來又不好。有的CD定位清楚,有得分不清。有的平衡,有的失衡。(譬如 Pollini 的蕭邦練習曲聽起來不舒服,覺得錄音的低頻不足,或者泛音不對,雖然他彈得很好。但聽阿勞彈德布西月光又覺得很好聽)。
對現階段的我來說,若能有機會透過實體的學習與交流,覺得幫助更大更直接。譬如若有講座,示範(何謂好聲何謂壞聲),觀摩(優秀搭配的系統),健診(學員的音響系統),可能感受更直接與深刻。否則,我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理解小提琴的松香味是什麼(明明我知道小提琴的音色為何),活生感,透明感,空氣感,質感等等,對我來說都很抽象。
我覺得,對入門燒友來說,需要有來自美好聲音的直接感受,並有透過解說來比較,才有辦法進一步從諸多前輩心血結晶的文章裡改善自己的聆聽環境與心態。不然的話,想燒也不知怎麼燒?畢竟發燒不等於 shopping。
實體的學習與交流
非常重要
我也覺得實際的示範會比光用寫的來得有效多了,直接比較,瞭解利弊,花錢其實不是很怕,怕的是花冤枉錢,看看是否會有類似講習或示範的活動(商家示範也是一種推廣的活動阿,我記得侯姐做過,雖然去的不一定買,但就管理學來說,有去的人成為忠實客戶的機率大很多)
多聽別人的聲音,多請別人來指導。其實都需要門路。
我不太敢勞煩商家,畢竟人家開門要做生意,我又不見得剛好喜歡他的器材能向他買。就算在商家那邊聽很好,抱回家往往不是那麼回事。至於請別人來指導... 這裡有哪位熱心前輩樂於指導小弟呢?
一一指導可能太耗時間了。所以不如辦個收費的講座,就像紅酒講座。最好能透過不同器材的搭配展示,讓聽眾實際聆聽其差別。透過實際的播放展示,讓聽眾能與那些名詞形容詞連結起來。再加上Q&A,就可以讓參加者獲得很實際的感覺。如果再搭配個實習課,到學員家裡參訪矯正,那就太超值了。有這種課的話,小弟一定報名。
真的有那麼多熱心的發燒友啊?那我先叩頭謝過了。不知有哪位大大能讓小弟參觀學習,或是來寒舍指導小弟一下?(我住台北內湖靠近松山)
只是,我的音響知識大約只有 1-2/10,接近最低等級,只比連音響有擴大機訊源喇叭線材等都還不清楚的人多知道一些,請大大們勿怪。不過,古典音樂聽很久了倒是真的。